Models.net.cn

The Website of Steve, mainly sharing SRE, DEVOPS, DEVSECOPS, PHP, Java, Python, Go, cross-border e-commerce, security, reading and other technical articles

Models.net.cn

Models.com for 2024-10-16

Aritzia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16 Oct 2024 01:00:20 GMT

Sweatfleece More...

Balmain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16 Oct 2024 00:48:40 GMT

Balmain S/S20 M’ens More...

Johanna Ortiz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21:57:33 GMT

EUGÈNE FALL-WINTER '24 More...

Behind the Blind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20:47:59 GMT

Survival-instinct More...

Grazia International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20:11:04 GMT

Becky G More...

Fantastic Man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20:09:04 GMT

First looks More...

Tiffany & Co.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20:01:14 GMT

The Bone cuff by Elsa Peretti More...

Various Campaign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9:32:03 GMT

Paloma Barceló More...

Neo 2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9:29:13 GMT

Pol Granch y sus conflictos internos en su tercer disco More...

Vogue Taiwan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8:17:18 GMT

Special High Jewelry Bulgari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8:05:23 GMT

Model of the Week: A Stamped Breakout, Bebe Parnell is a McQueen Favorite More...

L’Officiel Hommes Itali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7:01:14 GMT

L'Officiel Hommes Italia October 2023 Cover More...

System Beauty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6:18:57 GMT

"I do hair to change people's emotions" More...

French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6:06:16 GMT

French Magazine F/W 2024 Covers More...

French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5:45:23 GMT

Go West More...

L’Officiel Itali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5:35:57 GMT

Archival Inspo picture by Marco Celotti More...

Vogue Kore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5:35:47 GMT

Vogue Korea November 2024 Covers More...

MCM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5:34:45 GMT

MCM Worldwide S/S 25 More...

Portrait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5:03:01 GMT

Diana More...

Bergdorf Goodman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59:21 GMT

Work & Play: The Designer Collections This Season Softens the Distinctions More...

L’Officiel Itali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54:42 GMT

Into the Wild More...

Phoebe Philo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45:59 GMT

Phoebe Philo Preview: Collection B by Talia Chetrit More...

The Gentlewoman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45:02 GMT

A LINE More...

Liu-Jo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37:58 GMT

LIU JO E-COMMERCE More...

Balmain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37:15 GMT

Balmain Paris Fashion Week More...

Harper’s Bazaar Arabi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33:51 GMT

Watch this space More...

Various Campaign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29:41 GMT

La Bomba by Dorota Szulc More...

Oysho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27:56 GMT

OYSHO E-COM More...

Harper’s Bazaar Arabi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22:33 GMT

Loves notes - Amouage More...

L’Officiel Baltic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21:38 GMT

Fresh Care by Sofia Brunet More...

The Sunday Times Style Magazine UK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4:05:44 GMT

She's in fashion More...

Louis Vuitton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3:49:57 GMT

Louis Vuitton Travel 2024 More...

Various Editorial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3:46:12 GMT

Juego de Contrastes: Louis Vuitton Cruise 2025 by Manu Bermudez for Lifestyle La Razon Magazine More...

Zuhair Murad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3:17:23 GMT

SPRING 2025 READY-TO-WEAR / Photography by Patrick Sawaya More...

L’Officiel Hommes Chin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3:06:51 GMT

David Gandy More...

Mixt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2:58:07 GMT

TWILIGHT ZONE More...

Puss Pu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2:46:01 GMT

AMAR More...

Zar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2:42:09 GMT

Zara Man 90s Archive 2024 Collection More...

GQ Magazine U.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2:07:01 GMT

GQ Magazine U.S. November 2024 Cover More...

Esquire Itali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1:39:22 GMT

MATERIA DEGENERE More...

The Gentlewoman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10:54:13 GMT

Metal More...

INFRING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9:04:51 GMT

Maitrepierre x Annesofie Begtrup More...

Various Campaign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8:43:34 GMT

APROPOS More...

Grazia UK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8:36:47 GMT

Jean Campbell More...

Sicky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8:26:34 GMT

Industrial Clash More...

Dazed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8:11:23 GMT

Georgia Palmer’s tribute to Jean Paul Gaultier More...

H&M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7:40:40 GMT

H&M x DEADWOOD More...

L’Officiel Hommes Chin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5:39:21 GMT

L'Officiel Hommes China October 2024 Cover More...

Marc Jacob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5:30:32 GMT

The Marc Jacobs Essentials 2024 Campaign More...

Prad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5:26:49 GMT

Prada Holiday 2024 Campaign More...

Simone Roch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4:51:31 GMT

Simone Rocha More...

Cultured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4:24:18 GMT

How Do You Get 5 'Big' Sculptures Down the Hudson? More...

Interlop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4:08:24 GMT

Interlope Magazine #6 Autumn 2024 Covers More...

Etro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1:49:30 GMT

Etro Vela Bag 2024 Campaign More...

The Perfect Man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37:14 GMT

Wild, Wild West More...

Vogue Czechoslovakia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32:50 GMT

Vogue Czechoslovakia November 2024 Cover More...

Vogue Man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27:50 GMT

Vogue Man Singapore August 2024 Editorial More...

L’Officiel Hommes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24:15 GMT

L'Officiel Hommes Singapore September 2024 Editorial by Cher Him More...

Esquire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19:22 GMT

Esquire Singapore June/July 2024 Editorial More...

L’Officiel Hommes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14:07 GMT

August 2024 Editorial by Cher Him More...

Vogue Brasil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57:37 GMT

Rebeca Andrade by MAR+VIN More...

Test Shoo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25:23 GMT

Test shoot by Daniel Antropik More...

Marc Cai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19:27 GMT

Marc Cain Show July 2024 More...

Test Shoo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15:12 GMT

Test shoot by Eleonora Dani More...

Eta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04:42 GMT

ETAM 2024 SHOW More...

MSG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0:29:17 GMT

MSGM x BOSIDENG More...

Studio Nicholso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0:22:04 GMT

Studio Nicholson F/W 24 New York More...

Various Campaign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0:17:25 GMT

Our Legacy F/W 24 More...

Behind the Blind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9:28:34 GMT

INTIMITÉ IMMÉMORIALE More...

Alexander Wang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9:07:26 GMT

Accessories Guide, Holiday 2023 More...

Alexander Wang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9:02:52 GMT

AW SS24 Campaign Still Life More...

Paper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8:57:17 GMT

Jeauni Cassanova More...

Paper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8:53:01 GMT

Paloma Mami More...

Re-Edition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8:20:00 GMT

Re-Edition Magazine #22 A/W 2024 Covers More...

Elle Mexico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29:40 GMT

Mexican Miss Dior in Paris More...

METAL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27:15 GMT

Municipal More...

Financial Times - HTSI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25:01 GMT

Pioneer Spirit More...

British Vogu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08:45 GMT

Swatch & LEARN More...

Rodart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03:19 GMT

Rodarte S/S 25 Lookbook More...

Test Shoo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59:28 GMT

Amani Destine by Matthew Tyler Priestley More...

Kunst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57:37 GMT

Nocturnal More...

Alexander Wang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50:07 GMT

Alexander Wang Spring 2024 Ready-To-Wear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26:03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Suzanne Koller S/S 25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23:49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Marie Chaix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20:55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Karl Templer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18:20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Jacob K More...

Manolo Blahnik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10:49 GMT

Manolo X Paperboy More...

L’Officiel Hommes Thailand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08:55 GMT

L'Officiel Hommes Thailand Sept 2024 digital cover More...

L’Officiel Hommes Thailand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55:48 GMT

Garden of the Cirque More...

HERO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52:53 GMT

Acne Studios, Dries Van Noten, Courreges SS2025 PFW More...

Miss Sixty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41:43 GMT

Miss Sixty F/W 2024 Campaign More...

M Le magazine du Mond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36:47 GMT

Exercice de style - Le pull camionneur More...

Portrai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36:05 GMT

J Balvin More...

Elle Uzbekist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30:30 GMT

Eternal Values More...

Schön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29:38 GMT

Nathy Peluso by JP Bonino More...

ODDA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4:47:03 GMT

Mature Me | Photographed by Michelle Huynh More...

L’Officiel Argentin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51:52 GMT

L'Officiel Argentina October/November 2024 cover More...

L’Officiel Argentin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49:25 GMT

LA CELEBRACION More...

L’Ob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39:44 GMT

Modorama More...

A Stamped Breakout, Bebe Parnell is a McQueen Favorit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00:37 GMT

Bebe was photographed exclusively for MODELS.com by Oliver Oglesby, with styling by Kamran Rajput, hair by Yui Ozaki, makeup by Chiharu Wakabayashi & art direction by Lewis Waters. Thanks to Jose. interview Name: Bebe Parnell (@bebe.parnell) Pronouns: she/her Agency: Next London Age: 19 Height: 5’11” Place of Origin: Birmingham, UK Ethnic Origin: 1/2 Black Caribbean […] More...

D Repubblic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47:46 GMT

(the end of summer) More...

Other Scene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37:42 GMT

Textures of Memories More...

Other Scene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36:12 GMT

Other Scenes Magazine Issue 3 Winter 2024 Cover More...

GQ Brasil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08:40 GMT

Photography Luisa Pagani More...

Vogue Philippine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02:13 GMT

Body reveals untold stories of strenght More...

Lula Jap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0:12:07 GMT

Unusual Balance More...

Lula Jap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0:04:11 GMT

The Brilliance More...

The Sunday Times Style Magazine UK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52:15 GMT

Days Like These More...

The Sunday Times Style Magazine UK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51:15 GMT

The Sunday Times Style Magazine UK 10/13/2024 Cover More...

Mojeh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24:10 GMT

The games we play More...

Farfetch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20:08 GMT

Farfetch x Brunello Cucinelli More...

Financial Times - HTSI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11:15 GMT

The Fix More...

Ray-B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8:33:45 GMT

Ray-Ban Reverse Middle East SS24 Campaign More...

mytheres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8:25:26 GMT

Mytheresa Men x Stone Island A/W24 More...

Various Campaign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8:11:38 GMT

Wilson Sport Professionals by Eric Ryan Anderson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40:24 GMT

around the city More...

French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36:36 GMT

Céleste Brunnquell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33:40 GMT

Ermiolita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23:51 GMT

una place dans le monde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08:14 GMT

Forecast for Paris More...

Modern Weekly Chin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6:57:07 GMT

PORTARIT OF COLOR More...

Various Editorial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6:06:55 GMT

'What do roses dream', photography Charles Cave for Stoic Magazine More...

Eudon Choi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2:11:23 GMT

Eudon Choi AW24 Campaign More...

Eudon Choi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54:48 GMT

Eudon Choi SS25 Lookbook More...

Overdu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53:06 GMT

Overdue Magazine September 2024 Cover More...

Overdu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48:38 GMT

Home Alone More...

Eudon Choi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31:05 GMT

Prefall 2024 Campaign More...

Pop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24:11 GMT

BIBI More...

Various Lookbooks/Catalogs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15:16 GMT

Bon Bridé Lookbook More...

Stefanel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9:35:19 GMT

Stefanel F/W 2024 Campaign More...

Tod’s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5:21:40 GMT

Tod's I Marie Iitoyo in Milan More...

Various Editorials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4:41:15 GMT

Insanity More...

Mercedes Benz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0:54:30 GMT

Be One Of Many More...

L’Officiel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21:41:26 GMT

Beach Bound More...

Harper’s Bazaar Italia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8:50:24 GMT

Oro Nero More...

Family Styl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6:18:56 GMT

Alexander Fury for Family Style No. 3 Fall 2024 - Extreme is Everyday More...

Marie Claire Franc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5:51:27 GMT

"Chanel Cometes Collective" More...

Issey Miyak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5:32:20 GMT

Pleats Please F/W 24 More...

Vogue Portugal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3:55:45 GMT

The eyes, Chico, They never lie More...

Special Projects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9:49:24 GMT

Lady Gaga x Paris Olympics 2024 More...

Rouge Fashionbook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9:42:09 GMT

If... More...

Various Shows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7:36:11 GMT

Sergio Davila Resort 2024 / Cuzco fashion week More...

Various Shows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7:29:47 GMT

Honayda COSMOS spring summer 2024 Riyadh Fashion week More...

Vogue Taiwan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7:13:11 GMT

Special High Jewelry Louis Vuitton More...

L’Beauté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2:56:24 GMT

Airplane Mode More...

Financial Times - HTSI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1:47:38 GMT

When body stigma is a burning issue More...

Vogue Polsk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1:33:41 GMT

ZRODZONE Z PUSTKI Portraits by Rodrigo Garcia More...

Madame Figar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1:23:05 GMT

L'ère ÉPURE More...

Madame Figar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0:23:06 GMT

Coco Rocha Pose Couture More...

Madame Figar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0:20:30 GMT

Madame Figaro October 2024 Cover More...

Schooled in AI Podcast Feed for 2024-10-16

3 hybrid work strategy tips CIOs and IT need now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04 Oct 2021 20:37:00 GMT

Author: Joe Berger

Moving to a hybrid work model present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for companies. Here’s how IT leaders can help overcome obstacles and support success.

IBM manager: Cyber-resilience strategy part of business continuity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31 Oct 2018 18:07:00 GMT

Author: Paul Crocetti

Cyber resilience is increasingly a must for company executives. IBM’s Andrea Sayles details the latest threats, as well as best practices for how to be prepared for attacks.

‘Virtual humans’ pick up on social cu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27 Apr 2018 17:18: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Justine Cassell talks about her efforts to turn software into ‘virtual huma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forge path to a better UI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29 Mar 2018 18:00: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Chris Harrison talk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user interface in this episode of ‘Schooled in AI.’

Relentless AI cyberattacks will require new protective measur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23 Feb 2018 14:23: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AI cyberattacks won’t be particularly clever; instead, they’ll be fast and fierc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Jason Hong explains in this episode of ‘Schooled in AI.’

Trying to wrap your brain around AI? CMU has an AI stack for that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23 Jan 2018 17:00: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In this episode of ‘Schooled in AI,’ Andrew Moore, dean of th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talks about the benefits of the AI stack.

Aisixiang RSS Feed for 2024-10-15

周汉华:论我国人工智能立法的定位

Read more

Published: Tuesday, 15 October 2024 09:14:33 +0800

摘要:人工智能在我国已经形成信息内容管理与科技、产业发展两种不同立法定位。用信息内容管理定位人工智能,相当于将新质生产力纳入上层建筑管理,难免产生各种错配现象。为了体现人工智能法非对称性特点,需要将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和新质生产力来定位,在明确安全与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部门法的立改废释实现法治范式变革。既要清理、废止不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定与做法,又要确立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观念、规范与制度。我国人工智能立法需要保持灵活性,小步快跑,避免“一刀切”立法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关键词:人工智能立法;人工智能法;范式变革;非对称性 一、引言——互联网治理的两种定位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三十年,互联网治理在不同时期形成两种不同的定位。最初,互联网以其科技特点被我国接纳,实现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同时,从863计划开始,我国就从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认识到信息产业的重要性,从科技、产业发展来定位互联网,推动网络科技与信息产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负责我国互联网治理的一直是科技或者产业管理机构。2009年,随着智能手机开始在我国销售,我国逐步进入以“两微一端”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媒体化特征突显。面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负责我国互联网治理的主要是意识形态管理机构,信息内容管理成为基本定位。经过十多年努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国互联网治理所经历的两个历史阶段与两种不同定位,完整地投射到我国人工智能治理与立法之上,留下鲜明的历史印记。二、人工智能立法的两种不同定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22年底横空出世的ChatGPT,使如何定位人工智能及其立法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时代问题。受我国互联网治理体制的影响,实践中快速形成两种不同的立法定位。(一)科技、产业发展定位及立法部署2017年,作为世界上最早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之一,我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角度进行系统部署,明确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四项原则,要求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维护国家安全。在部署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同时,《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明确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的“三步走”建设目标,列举了需要具体立法的领域。《发展规划》发布之后,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中科院、国家标准委等相继制定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防范人工智能风险的各种政策与规范性文件,如《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上海、深圳制定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浙江、广东、北京、成都、杭州等多地制定了促进人工智能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国务院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将人工智能法草案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均将人工智能立法列入其中。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定位的人工智能立法活动,体现出发展优先,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立法思路,也是当前各国对人工智能立法定位的共同做法。不过,由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称之为“自主智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这类立法活动仍然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为人工智能立法和治理体系完善明确了方向。(二)信息内容管理定位及立法新一代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GPT所具备的内容生成能力,使得从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角度来界定和规范人工智能成为另一种立法思路。在ChatGPT推出之后不到一年,我国互联网治理主管部门迅速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为《暂行办法》),被学者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规范。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其他主要国家从这个角度来定位和规范人工智能。通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安全基本要求》)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衔接,《暂行办法》对我国人工智能的管理部门、执法主体、法律依据、执法程序、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突出体现了生成内容全覆盖、生成过程全流程管理两大特点。按照《暂行办法》第2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我国境内公众提供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服务均属于其适用范围。2023年4月发布的《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第6条规定,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向公众提供服务前,应当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安全评估,并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这一规定体现了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作为信息内容生产者管理的基本思路。这一条经修改后成为《暂行办法》第17条,并加上一个申报安全评估和备案的前提条件——“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但是,第17条恰恰说明不具备前提条件的人工智能服务仍然在该规章适用范围内,只是不需要申报安全评估和备案。由于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标准与范围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目前大模型备案实践中,是否需要备案,需要与主管部门咨询沟通,面向公众的大模型均可能被认为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我国对于互联网信息内容有成熟的管理经验,《暂行办法》将预训练、优化训练等训练数据处理活动纳入管理范围,构筑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的整套制度,包括法治与其他手段并用、部门分工负责、分类分级监管、社会共治、严格平台责任、注重未成年人保护、强化安全评估与备案、违法内容处置、加强对境外服务的管理、严格法律责任追究等。尽管《暂行办法》囿于立法权限只能要求大模型安全评估和算法备案,但《安全基本要求》通过严格的规定,实际上使安全评估成为事实上的事前审批。并且,《安全基本要求》将管理环节从应用向研发延伸,比以往的全流程管理链条更长。比如,面向特定语料来源进行采集之前与之后,应当对该来源语料进行安全评估或核验,语料内容中含违法不良信息超过5%的,不应采集该来源语料或使用该语料进行训练;如需基于第三方基础模型提供服务,应使用已经主管部门备案的基础模型等。科技、产业发展定位的现行规定主要是鼓励类、促进类柔性政策文件,高层级立法尚未启动。相比之下,《暂行办法》已经形成从法律、规章到技术文件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规范体系,对相关主体更有现实意义和影响力。三、信息内容管理定位的问题分析(一)信息内容管理定位的由来ChatGPT出现前后,国外出现的几起深度伪造名人的网络事件,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前后,法学界较为密集地发表了一批讨论信息内容与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关注重点与之前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研究有明显的差异。有学者担心,“由于大模型具有的重大影响及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可能会给信息内容治理带来显著风险”。有学者忧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西方价值观和思维导向建立,其回答也通常迎合西方立场和喜好,可能导致意识形态渗透”。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主要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被用于‘深度伪造’的能力”。有学者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算力合成假文章、生成假新闻等制造各种事实性错误,此外,不法人员会通过利用深度合成技术生成的虚假信息,来实施侮辱诽谤、造谣传谣、侵犯个人隐私甚至是通过深度合成技术仿冒他人实施诈骗等行为,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这些因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导致的滥用风险给当前的网络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学者断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掌握先进技术基础上诱发了一系列辐射广泛、渗透全面、不易掌控的意识形态风险”。对于类似研究结论,已经有学者指出,有关风险的研究与预测“大多还是停留于猜想和假设阶段,尚未实际发生,关于这些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样未有定论”。其实,如果将我国对境外大模型的管理制度纳入考虑,很多悲观预测基本是出于想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国内大模型服务提供者不可能有半点疏忽。然而,学术界的这种担心,一定程度反映着全社会面对陌生事物的共同焦虑和不安,也直接催生了信息内容管理定位的形成。(二)信息内容管理定位的问题分析大模型的核心技术机制,在于通过从语料中学习到的规律(在数学上就是概率)来生成文字,“本质上,机器学习系统就是进行观察和预测的程序”。这样,就可能会生成符合规律(可能性)但不符合现实的内容,也就是这个领域常说的幻觉(Hallucination),而幻觉只能降低不能完全消除。加上受限于发展阶段、语料的数量与质量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模型发展之初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可能尽善尽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现象不可避免。在我国,信息内容安全有比较明确的共识和边界,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集中体现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所界定的20类“违法不良”信息。上海交通大学清源研究院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组2023年曾经评估国内八家国产大模型在生成内容真实性方面的表现,发现国产大模型在回答问题时存在捏造事实和过度迎合用户的现象。例如,虚构不存在的法律条款来回答用户的法律咨询,编造疾病的治疗方案来回复患者。有学者测评发现“ChatGPT更容易出现中文的常识性和知识性错误”,“ChatGPT可能编造虚假信息,并且其输出通常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的混合”。不过,仔细分析类似测评报告可以发现,测评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并不属于违法不良信息,而是技术能力不成熟导致的回答不正确现象。随着技术的成熟,技术本身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将大模型存在的准确性、可靠性问题全都归为信息内容风险,明显存在对风险程度的夸大。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包括各种网络百科在内的网络信息,都是不同用户提供的。传统搜索引擎搜索出来的结果,并不能保证每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网络用户必须结合其他信息来源、生活常识等做出判断与选择。即使官方发布的信息,也只是“信息”,而并不是一定事实。对于大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服务提供者有强烈的内在激励去不断完善,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发展呈指数型增强,参数规模的增长也呈现这种规律。双指数型增长意味着改进的速度非常快,“开始的时候增长速度很慢,几乎不被觉察,但是一旦超越曲线的拐点,它便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将对信息内容管理的特定要求延伸适用于所有生成内容,不但存在以偏概全的前提缺陷,也会抑制或者阻断服务提供者的内在激励。人工智能需要尽可能扩大语料来源和规模,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安全基本要求》适用于所有生成内容,生成过程全流程管理,会导致合法合规训练数据不全面甚至枯竭,更加远离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目标。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这些只适用于国内大模型的管理措施,还会拉大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的差距。信息内容管理完全不同于科技经济管理,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全部纳入信息内容管理,会进一步加剧近年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域推荐性标准强制化、技术文件效力法律化、备案成为事实上的许可、法律救济途径收窄、不同管理措施叠加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营商环境和市场主体信心。由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特点,由管理部门事前审批并不合适。管理重心全部聚焦于信息内容管理,还会使人工智能产生的大量新型风险游离于决策视野之外。因此,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的要求,严格界定信息内容管理的领域,实现信息内容管理与科技经济管理的分离,以实现治理机制的精准化、科学化。(三)生成式人工智能为违法不良信息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如前所述,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人人都是“总编辑”,内容生产从传统的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向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转变,通过作为双边市场的平台进行传播。由于用户数量巨大,违法不良信息难以追溯,即使追溯到也很难问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设立网信部门并以平台主体责任为中心全面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然而,由于平台主体责任属于第三方责任,在流量经济的诱惑下,平台难免会以技术能力不足等各种理由打“擦边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内容生产再次发生根本性变化,从UGC向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转变。由数量有限的大模型生成内容,某些特征更类似于重新回归到PGC时代,大模型成为“下一代网络入口”和“超级媒介”。大模型向使用者提供服务,不具有双边市场特征,不能再打“擦边球”。由于需要巨大的投入与技术能力支撑,基础大模型的数量会非常少,垂直应用大模型的数量会多一些。无论如何,相比于海量的自媒体用户,大模型服务提供者的数量有限,执法部门完全有能力监管这些主体并发现违法行为。并且,与小范围编造、传播违法不良信息难以被追究违法责任的自媒体用户相比,大模型生成违法不良信息一旦被追溯到会面临严重的违法后果,被追究直接责任而不是第三方责任。这样,大模型服务提供者会内生防范违法不良信息的强大动力,主动呵护大模型。即使大模型因为技术不成熟或者使用者的恶意诱导、攻击生成一些违法内容,受众只是终端使用者。终端使用者如果将生成内容加以传播,不但会受到现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约束,还会自我暴露其恶意诱导、攻击行为。内容生产的这些根本性变化,为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从美国和欧盟的经验来看,新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要求大模型对其生成内容加标识(水印),另一种是引入对抗式的“红队”机制。对大模型生成的图片、音频、视频、文本等添加标识,尊重大模型使用者和其他网络用户的知情权,使其知晓生成或者再次传播的生成内容属于合成信息而非事实本身,由此使生成内容带上“自净”功能。添加标识有助于执法部门对各种生成内容溯源并问责,维护市场秩序与社会秩序。对于大模型服务提供者而言,添加标识能提升生成内容的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并不完全是负担,也会有相应的收益。2023年,美国总统拜登发布14110号人工智能行政命令,强调“本届政府会帮助开发有效的标识和内容溯源机制,以便美国人民能够判断内容什么时候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什么时候不是。这些措施会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既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又不过分降低其好处”。欧盟在制定人工智能法过程中认识到,“各种人工智能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合成内容,使人类越来越难以与人类生成的和真实的内容区分开来。这些系统的广泛可用性和不断增强的能力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信任产生重大影响,增加错误信息和大规模操纵、欺诈、假冒和消费者欺骗的新风险”。为此,欧盟《人工智能法》第52条1a款规定,“生成合成类音频、图片、视频或者文本内容的人工智能系统(包括通用人工智能系统)提供者,应保证人工智能系统的输出以机器可读的格式进行标识并可发现为人工生成或控制”。第52条第3款规定,“生成或者控制面向公众发布、关涉公共利益事务文本的人工智能系统部署者应披露其文本为人工生成或控制”。另外,对于高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欧盟《人工智能法》第49条还详细规定了对系统添加评估合格标识的要求。对生成内容添加标识,发挥其自净、溯源与激励等多重功能,是自媒体时代无法想象的治理机制。“红队”机制类似于信息与网络安全领域的“白帽子黑客”,通过第三方机构或者执法部门的对抗式检测,验证大模型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或者违法违规行为。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监督检查,红队机制的目的在于改善大模型安全性能,增强对社会的透明度,消除公众顾虑,构建共治体系。因此,这一机制会广泛调动尽可能多的产业力量从社会视角加入到安全治理,构建开放而非封闭的治理体系,共同防范各种已知或者未知科技风险。美国总统行政命令的解释是,“人工智能‘红队’机制通常由专门的‘红队’采用对抗方式执行,以发现人工智能系统诸如有害或者歧视性产出、不可预测或者不理想的系统行为、局限或者与系统滥用有关的潜在风险等漏洞与弱点”。欧盟《人工智能法》附件IXa第二条第4款也规定“红队”对抗测试(red-teaming test)方式。对大模型进行持续的对抗式检测,这也是自媒体时代无法想象的治理机制。按照政府监管理论和成功监管实践,不同监管手段之间存在很强的替代效应,监管手段并不是同时采用越多越好,更不宜将不同监管手段都叠加到一起使用。将可相互替代的监管手段叠加到一起使用,不但不能增加合力,反而可能会相互抵消。标识机制本质上属于以信息公开透明替代事前审批的现代监管手段,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标识对服务提供者形成信息制约与社会共治机制,以替代政府机关的事前许可。最为典型的标识机制在一些国家的食品安全领域尤其是转基因食品领域较多采用。由于各界对食品健康短期及长期影响等问题存在争议,并不适宜采用事前许可机制,而是强制要求企业添加标识,提供重要信息,由消费者自己做出选择,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通过诸如追究大额损害赔偿责任等事后机制形成威慑。同样的道理,有些国家考虑到消费者认知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执法资源与能力等因素,会在食品领域采用事前许可而不是标识机制。不能获得事前许可一概不得进入市场,相当于由政府机关代替消费者把关。我国最近几年一直在引入和推行深度合成内容的标识机制。《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6条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使用其服务“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应当采取技术措施添加不影响用户使用的标识。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业界反映文本因为原始信息量太小加载标识有困难,对音频、图片、视频加载标识的积极性也不高。作为妥协,《暂行办法》第12条规定,提供者应当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等于放松了对文本和音频的要求。这样的妥协不但使两个规章的表述与适用范围不一致,也折射出业界对于标识工作的积极性不够。业界积极性不够,客观上是因为添加标识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不过,在《暂行办法》《安全基本要求》确立的生成过程全流程管理制度之下,即使业界投入大量资源开发、采用标识机制,仍然不能豁免诸如备案、语料安全等各种硬性义务。这样,业界对于标识机制必然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完成规定动作,甚至找各种难以执行的理由。管理部门叠床架屋的要求,尤其会对新进入者、初创企业产生难以承受的合规负担。另一方面,造成管理部门层层叠加管理手段这样的局面,也有少数企业合规意识不强的原因,迫使管理部门不断加码。最后,业界越不愿意主动采取合规措施,管理部门就会越偏向采用更为严格、全面的管理手段;管理部门越采用更为严格、全面的管理手段,业界就越没有激励采取主动合规措施。要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就要遵循激励相容的行政管理基本原理,区分事前、事中与事后机制并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事后机制优先、信息披露等柔性机制优先等基本原则,使标识机制成为全流程管理的有效替代。如果服务提供者能够采用标识机制,就不需要叠加其他的硬性管理制度。可见,用信息内容管理定位和规范人工智能,将互联网治理经验平移到人工智能领域,相当于将新质生产力纳入上层建筑管理,必然产生各种错配现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元划分的框架下,人工智能只能纳入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范畴进行定位,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必要更加重视互联网治理与人工智能治理的差异,在区分信息内容管理与科技经济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改革与法治建设。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工智能的立法基础和路径,应当深入到科技法及其迭代发展的语境之中加以认识”。四、人工智能立法的科学定位新一代人工智能通常划分为预训练和投入应用两个阶段,以便高效开发和部署大模型。在预训练阶段,大模型需要在大量数据上进行训练让模型学会生成或预测数据的一般性特征。在投入应用阶段,预训练好的模型被进一步调整或微调,用于各种生成任务,如文本生成、图像生成、音乐创作、数据增强等。(一)预训练阶段的问题及法律定位预训练阶段,核心是数据。OpenAI公司预训练大语言模型GPT-3,引入3000亿单词的训练语料,相当于互联网上所有英语文字的总和。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训练数据,必然引发与数据权益人(最为典型的是版权人、个人信息主体)的各种权益冲突。如果训练数据都必须获得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向其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或者作品名称,或者,如果涉及个人信息的必须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甚至单独同意,即使大型企业也很难做到,遑论初创企业。因此,需要从法律上为大模型训练数据提供依据,否则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无从谈起。但是,也不能无视版权人、个人数据主体等合法权益人的权利保护需求。为此,必须在原则可用前提之下,为数据权益人留出技术可行情形下必要的例外排除机制,形成“原则可用、例外排除”的运行结构。从理论上分析,数据具有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独占性、非排他性特点,从公开渠道爬取、使用、学习数据,一般并不构成对其他主体数据权益的侵犯。同时,对海量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大批量处理,通常不会产生识别特定个人的风险。美国在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除经济、技术实力以外,其版权法律制度对于合理使用、互操作的支持,政府机关公共档案自由使用制度,政府数据开放制度等,客观上都有利于训练数据的高效使用。美国学者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美国法院不支持有利于机器学习的合理使用制度,创新就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者完全停止。可以预见,国际竞争会加快制度演进与扩散趋势。当然,美国需要为“例外排除”提供法律依据,尤其需要保护个人信息权利。欧盟为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2019年修改版权指令,第3条、第4条既为科学研究目的进行的文本与数据挖掘规定版权保护例外或限制,也为著作权所有者明确保留提供通道,正在朝“原则可用、例外排除”方向发展。欧盟《人工智能法》鉴于条款12c明确排除该法适用于投入部署或服务之前的研发、测试等活动,并明确将算法改进当做持续“学习”的过程,不构成人工智能系统的重大改变,不需要再履行合规评估手续,目的也是为推动大模型发展。不过,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对已公开个人数据的处理要求非常严格,不利于训练数据的有效使用。我国《著作权法》缺乏对大规模训练数据原则可用的明确授权,也缺乏政府数据开放和互操作的规定。在影响非常广泛的“新浪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法院采用的三重授权原则会进一步抑制训练数据的有效爬取与利用。《安全基本要求》对语料范围的限制,更会实质性限缩预训练数据的范围。从比较视角来看,不论是原则可用还是例外排除,我国都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明显滞后于美国、欧盟的制度建设。(二)投入应用阶段的问题及法律定位投入应用阶段,面临三个层面的法律问题。首先,必须回答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如何定性,是否应享有权利保护,如果受保护谁是权利人,造成侵害如何划分责任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对这些基础问题的回答,会直接决定人工智能治理与立法的不同路径。其次,自主智能的出现,必然对歧视、隐私、安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法律程序、国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深刻的连锁影响,“具有广泛的社会溢出效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会带来深刻变革”。如何应对这些分散的溢出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讨论。最后,自主智能的出现,预示着更为强大的通用人工智能不再遥远。远超人类智能的通用人工智能一旦出现,究竟会对人类文明带来哪些方面的重大风险,都是必须未雨绸缪的问题。国际上讨论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挑战,包括2023年3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发起的暂停大模型研发六个月的签名运动等,多集中在最后这个层面。自主智能投入应用带来的问题,充分反映前沿科技的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从1956年国际社会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概念开始,如何定义它就一直存有分歧。(智能体)机器人同样也很难定义,有学者认为有具身支持的才是机器人,但是,诸如ChatGPT这样的智能体并不需要具身支撑,只是对话工具。因此,耶鲁大学法学院波尔金教授专门解释,“当我谈到机器人时,我不仅会包括机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物——还包括智能体与机器学习算法”。自主智能的投入应用,会使人工智能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问题在于,“更复杂的模型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但往往比更简单的模型如决策树更不容易解释”。人工智能领域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专门讨论了深度学习模型的不透明性,即它们如何将学习到的信息分散存储,而不是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集中存储,就是创建这些网络的研究人员也难以完全理解它们的内部工作机制;深度学习之外的其他人工智能方法可能更易于人类理解,但在处理复杂数据方面又不那么有效。总体而言,预训练阶段的问题认识相对已经比较明确,各国措施正在趋同化,而投入应用阶段三个层面的问题认识分歧都非常大。比如,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应该享有版权保护这一基础问题,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不是法律保护的主体,因而不能将其生成物认定为著作权客体;第二种观点主张应当以生成内容本身的独创性来判断其是否构成作品,创作者身份不应是作品受保护的构成条件;还有各种折中观点或解决方案。国际上也一直有类似的争论与解决方案讨论。在我国,赞同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更多,较为普遍地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标准应该从作者身份转向独创性”,并赋予其版权保护。理论上的分歧,必然会映射到法律实践中。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可版权性问题,就出现过不同的判决。在菲林律师事务所诉百度公司著作权侵权案中,法院判决认为自然人创造完成应是著作权作品的必要条件。在腾讯公司诉盈讯公司侵害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中,法院判决认定涉案文章是由原告组织的主创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软件Dreamwriter完成。在李某诉刘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中(该案也被称为中国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著作权纠纷案),法院认定原告对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进行一定的智力投入,包括设计人物的呈现方式、选择提示词、安排提示词的顺序等,具备“智力成果”的要件。知识产权法学者吴汉东教授梳理我国司法实践后得出结论,“可以认为,中国法院对人工智能生成作品采取了有条件保护的司法原则”。美国版权法并未明确规定版权作者只能是自然人,后来由负责版权登记的美国版权局将版权作者限定为自然人,并因此不对人工智能生成物进行版权登记。至于美国国会、法院,均尚未有机会对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享有版权以及版权归谁所有做出决定。不过,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过往坚持版权作者必须是自然人的立场,可以推知其不会支持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可版权性,这与我国法院有条件保护的司法原则正好相反。中美两国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案,其他大部分国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又有所不同。比如,英国过去大量的研究一直乐观地认为其《1988年版权、设计和专利法》第9(3)节完全可以解决计算机生成作品的版权问题,结果发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以后研究不够。2020年之前,除中美两国之外,“全球范围内,各国对于人工智能生成作品是否给予版权保护以及如何保护,几乎没有任何共识”。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法治与治理机制久拖不决或者长期模糊不清会直接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因此,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正在快速形成共识与公共政策选择。2020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欧盟专利局和英国高等法院均在具体案件中否决人工智能系统作为发明者的专利申请,否定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可专利性。从中可以看到,将人工智能生成物归入公有领域,不享有任何版权或者专利权保护,正在迅速成为普遍的发展趋势,基础问题正在快速形成共识。曾经的中美两国立场差别,正在成为中国与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路径差别。并且,美国、欧盟的实践取向已经比较明确,而我国理论与实务界的认识分歧依然非常大。知识产权领域人工智能生成物的非权利化安排,与其说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基本原则问题。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战在于其“涌现”或者“生成”能力,可以创造新知识。目前,在图像分类、视觉推理和英语理解等方面,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也会逐步在其他领域实现对人类的超越。随着人类历史上科技第一次从纯粹的工具变为独立创造的主体(智能体),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智能体自主决策而非辅助决策的领域。美国联邦行政机关在执法领域已经大量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哈佛大学法学家桑斯坦教授承认,算法在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较人类具有显著优势,尽管在设计和应用算法时需要仔细考虑可能带来的歧视问题。更多学者也已经接受算法比人类决定更为可靠的观点。既然智能体能够自主决策,比人类更聪明,必然会追问的是,是否应该赋予其法律主体地位。斯坦福大学法律学者将机器人作为法律主体研究,全面设计机器人危害行为的救济体系,甚至提出“机器人死刑”这样的责任机制。有学者断言,“我们可能即将创造一个新的法律主体范畴,介于人与客体之间。我相信法律必须为这一类别腾出空间”。我国也有学者认为,“确认智能机器人的法律主体性地位是对机器人立法要解决的首要和关键问题”。然而,智能体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仍然是各国共同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大部分专家的立场。在人与智能体的关系中,以人为中心是不证自明的真理。美国哈佛大学Berkman中心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多,对包括联合国、经合组织、美国、欧盟、中国、法国、德国、日本、微软、腾讯等在内的国际组织、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制定的36份人工智能“原则”文件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八项基本原则。其中两项分别是“由人类控制技术”以及“提升人类价值”,占比均为69%,包括规定“人工智能系统只能是工具的法律地位”,“如果机构不能再控制人工智能系统时有义务销毁它”。因此,无论智能体多么聪明,法律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当机器人和智能体创造利益或造成伤害时,如何在人类之间分配权利和义务”。欧盟官方研究报告曾经提出“电子人”概念,但认为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机器人的责任应由其设计者、制造商、操作者或所有者承担,而不是让机器人承担。智能体不具备法律主体地位,其生成物当然不具有权利化属性,这是以人为中心的必然要求。(三)我国人工智能立法的基本定位上述分析表明:(1)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建设,我国都面临不少现实问题。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背景下,我国人工智能立法需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厘清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问题,凝聚共识,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任何拖延或者无所作为都会错失时机。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溢出问题与终极问题仍然没有形成共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形成共识的基础问题领域,通常横跨不同法律部门,需要根据问题不同分别设计相应的法律制度与实施机制。因此,我国人工智能立法需要保持灵活性、小步快跑,避免“一刀切”立法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当前,各国正在推动的人工智能相关立法活动,普遍都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而不是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法。如同我国不可能制定一部网络法一揽子解决网络相关法律问题一样,我国不可能制定一部一揽子解决版权、个人信息保护、政府数据开放、侵权责任分配、互操作、就业体系调整等横跨众多不同法律部门的人工智能法。(2)需要从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和新质生产力来定位和把握立法,在全面梳理不同层次挑战与风险的基础上,尊重科技本身规律,充分发挥法治、技术与物理架构、科技伦理、技术标准、行业自律、市场竞争、国际合作等多种治理机制的作用,进行整体制度设计与回应,发挥制度合力,避免定位偏差与认识错误导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3)就实现路径而言,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涉及的重大原则问题先制定一份法律问题的决定,明确基本原则与方向,然后通过不同部门法的立改废释分别推进。既要清理、废止不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定与做法,澄清模糊认识,又要确立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观念、规范与制度。可见,人工智能法是“产业促进法与风险治理法的协调”,需要多方参与,不是立法部门一家能够完成的任务,更不可能一步到位。2024年通过世界上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人工智能法》,被我国一些学者作为需要制定人工智能法的例证并提出不同版本的专家建议稿。其实,欧盟的做法不具有普适性,很难借鉴。欧盟作为高度一体化的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其立法带有法典编纂功能或者“一揽子解决”功能。《人工智能法》的全称为《人工智能与修正欧盟某些立法的法》,有大量与欧盟其他立法以及成员国国内法相互衔接的规定,第七章第75条到第82条更是对欧盟其他相关立法的具体修正规定。包括我国在内,一般的国家立法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法典编纂功能。如果分析立法背后的逻辑可以发现,欧盟《人工智能法》聚焦于从产品责任角度防范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可能造成的损害,绝大部分内容均属于产品安全与责任法的范畴,以解决“现行欧盟(产品)安全立法适用于产品而不适用于服务,并原则上不适用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服务”“欧盟产品责任立法只规定生产者责任,将供应链上其他主体的责任交由成员国责任规则调整”等问题。欧盟形式上是统一立法,但调整范围有限,并不覆盖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很多领域,包括前述的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可版权性、可专利性等基础问题以及溢出问题。有论者因此指出,“关键在于《人工智能法》是否真的带来产品法的力量和优点,以扩大欧盟对智能组件产品的不断改进实践,还是该法律仅仅成为旨在事后攻击少数精英参与者的门面立法”。相比之下,美国14110号行政命令采用的是典型的确立基本原则后全面推进的方式,对超过50个联邦机构布置100多项落实行政命令的具体任务,在广度、深度与影响力方面都要强很多。2024年5月,美国参议院跨党派人工智能工作组发布路线图,延续采用分散立法推进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思路。为避免统一立法阻碍人工智能发展,代表欧盟十四个成员国的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我们应该转向软法解决方案,如自我监管、自愿标识和其他自愿做法,以及健全的标准化程序,作为对现有立法的补充,以确保满足基本的安全和保障标准。考虑到我们正面临快速发展的技术,软法可以让我们从技术中学习并识别与之相关的潜在挑战”。德国政府的立场是,“联邦政府正在倡导并努力建立一个适当的监管框架,在此框架内扩大并在必要时进一步发展现有的高质量基础设施,以在适当时反映人工智能的具体问题”。可以看到,不同于欧盟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前后世界各国相继跟进立法所产生的“布鲁塞尔效应”,欧盟《人工智能法》出台后,在欧盟内部至今也没有跟进立法。日本经济产业省组织的专家组经研究后得出结论,“目前,对人工智能系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般立法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几年前,英国上议院人工智能特设委员会经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就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针对人工智能的全面立法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现有的行业监管机构最适合考虑可能需要的后续立法对其行业的影响”。印度的思路与英国大致相同,除确立统一的数据保护法律制度以外,更多发挥领域法律的作用。在信息化立法方面一直走在各国前列的韩国2019年12月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20年12月发布《改善人工智能法律、系统与监管路线图》,2023年5月公布《数字权利法案》,一直采用的是分散推进立法的方式。新加坡目前也没有任何特定的人工智能立法计划。目前,除欧盟以外,世界上尚无任何主要国家已经制定或者打算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法。五、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法的范式变革面对人工智能全面性、颠覆性挑战,法律制度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与重构。然而,多主体分别推进法治变革的最大问题在于,如果缺乏明确认识和有效统筹,极有可能出现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的难以形成合力甚至相互冲突的结果。因此,必须首先明确“怎样在具体规则中凸显人工智能的规范特质”,然后才有可能推动立法系统变革。回顾人类法律发展历史,随着公司的出现,1855年,英国制定《有限责任法》,规定公司股东对于公司债务只在其投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奠定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基础,成为现代法治的标志。随着平台的出现,1996年,美国《通信规范法》第230条确立避风港规则,奠定平台经济发展的基础,被公认为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法律规则和网络法治的代名词。智能体的出现,必然推动人工智能法走上历史舞台。哪个国家能率先发现并确立基本规则,哪个国家就有可能引领人工智能法整体范式变革。法治范式变革涉及整个法治体系的系统联动,其影响与范围比立法定位都要大得多。如果对各国人工智能法治实践进行理论抽象,可以发现,新范式的基本规则其实已经初具雏形,最大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一)预训练阶段“原则可用、例外排除”的非对称性“原则可用、例外排除”呈现典型的非对称性,价值判断与选择非常明确。原则可用意味着除法律明确禁止公开的数据(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其他合法公开的所有数据原则上均可以用来进行训练,包括版权作品、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公共数据和其他数据等。采用原则可用概念而非著作权法学界通常采用的合理使用概念,一是因为预训练阶段的数据不只涉及版权作品,还涉及版权作品之外广泛来源的数据。采用合理使用概念,会局限于版权法,限缩讨论与制度适用的范围。二是因为即使对版权作品,采用合理使用概念也无法反映大数据时代对于版权作品的预训练需求。有学者指出,我国2020年第三次著作权法修订采用“半封闭式”的限制和例外模式,制度空间有限,人工智能创作中对版权作品的利用很难通过“三步检验法”的检测和过滤。原则可用意味着要跳出我国著作权法限制与例外立法模式的束缚,除公开的著作权作品原则上都可用于训练以外,还应确立互操作制度,为采用技术手段绕过权利人对接口设置的技术措施爬取数据提供法律依据。原则可用也意味着要加大公共数据的开放力度,建立免费、无歧视、高质量的公共数据开放制度。例外排除包括两类,一类是法律明确禁止公开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数据,另一类是数据权益相关人单独提出并且技术上可以排除使用的数据。第一类已经有相关法律规定,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标准、边界与程序,防止制度过于模糊。第二类属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需要在著作权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公共数据开放立法中为权益相关人维护自己权益设计相应的制度,实现制度之间的平衡。不过,数据可用是原则,排除使用是例外,应该在所有制度设计中得到体现。(二)投入应用阶段“有义务无权利”的非对称性不论是具身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还是非具身人工智能,造成违法损害后果必须承担责任是没有争议的问题。对于有害或者高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法律还会禁止或者施加事前监管措施。结合人工智能生成物非权利化安排,这种“有义务无权利”的格局呈现突出的非对称性特点。表面上看,非对称性不同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义务一致性等基本法律原则。然而,两个阶段的非对称性结合到一起,预训练阶段的数据原则可用,生成物进入公有领域、人人可用并重新投入训练,正好实现良性循环和相互证成,是最合理的制度安排。如何确定智能体造成损害的法律责任非常复杂,必须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在实践中逐步明确认定标准和划分原则。由于大模型服务不具有双边市场特点,其运行模式不同于连接供需双方的平台经济模式。大模型服务提供者必须为智能体造成的损害承担直接责任而非第三方责任,不能搬用网络法中的避风港原则。即使大模型开源,也只能免除某些透明度义务,不能免除造成损害的法律责任。但是,另一方面,大模型自主决策是大模型与使用者之间互动的结果,使用者的输入必不可少。如果对大模型的责任设定过于严格,极易诱发使用者的逆向选择,以谋取各种不当利益。在使用者恶意行为的情况下,大模型服务提供者实际上是在为使用者的行为担责。除了大模型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之外,还包括预训练阶段的数据创建者、数据管理员、模型创建者等不同主体,需要结合不同场景区分责任承担,比线下侵权责任主体认定要复杂得多。另外,智能体自主决策机理不同于人类,不能直接搬用一般法律规则或认定标准。比如,人工智能生成物均为合成物,不可能不受训练数据影响。因此,在认定生成物是否构成抄袭、复制方面,应尊重其规律,否则会制约大模型的发展。美国学者最新的研究建议,如果大模型技术上采取有力的侵权预防措施,法律上应赋予其避风港保护,形成技术与法律的双向演进。2024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并判决我国AIGC平台侵权第一案。该案中,法院认为,案涉生成图片部分保留案涉作品的独创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特征,侵犯原告对案涉作品的改编权。该案公布后引发业界较大的争议,被认为会阻碍产业发展。相反,北京互联网法院2024年审理的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获得比较一致的正面评价。两个案件的最大差别在于,后者按照普通人识别标准达到了深度伪造程度,而前者并未达到公认的深度伪造程度。可见,智能体的法律责任认定标准也呈现不同于一般侵权规则的非对称性。智能体的出现,已经引发各种深层次变化并催生出既不同于现代法,又不同于网络法的人工智能法。现代法、网络法与人工智能法三大范式叠加、交织并共同发挥作用,是当今时代这一领域的最大特点。把握人工智能法非对称性特点,加快推动法治范式变革,是迎接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作者:周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来源:《现代法学》2024年第5期。

应奇:理想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证——追忆许医农先生

Read more

Published: Tuesday, 15 October 2024 00:16:19 +08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独特的世代。一方面,它与许多人心中典范化了的八十年代形成鲜明反差和对照,发生了所谓“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转折;另一方面,历史进程的顿挫所带来的知识生产方式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疏离和沉潜,又赋予它另一种内涵的丰富性,从而构成了此前和此后世代之间的独特纽结。在某种程度上,刚刚去世的出版人许医农先生正是这个转折时代的代表,而从这个转折时代过来的知识人应该是没有人不知道许医农这个名字的。我与许先生认识,完全是偶然。1996年,我完成博士学业来到玉泉浙江大学任教,教学内容是与以往所学没有什么相干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当代政治理论。以此为契机,我的教学和研究重点很快都转到当代政治哲学上。基于为台湾一家出版社撰写的几个小册子,在1999年前后,我完成了《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的初稿。我至今记得捧着刚出炉的书稿,在玉泉校区土木工程楼那个有些逆光的教室里,面对98级的研究生宣讲“当代政治理论”(这是我的课程名称)的情形。那时春寒料峭,同时蕴含着勃勃生机。此前,我所在的单位在上海学林出版社筹划了一套丛书,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那个系列中出版的。具体负责这套丛书的是倪为国编辑。也是因为这个机缘,我认识了倪编辑,并在随后把《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的书稿交给他,原计划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在那个年代,上海三联是一家颇为活跃和有影响的出版社。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书稿在出版社躺了有两年没有什么动静。也是无巧不巧,同是上海三联编辑的汪宇先生有一次来杭州组稿,聊天间我提到有一部书稿在出版社待出。汪宇先生以一位出版人的敏锐指出,这类书稿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时效性”,最好不要拖得太久。还说他可以帮我把书稿推荐给其时主持三联哈佛燕京丛书的许医农先生。北京三联当然是一个比上海三联更大的品牌,更何况是著名的哈燕丛书,对此我当然是有些动心的。但是毕竟我和上海三联有约在先,所以我建议分两步走,一是我同意汪宇把我的书稿转给许医农先生,请她审核评鉴;同时,我也询问上海三联那边可能的进展。现实的情况是,我并没有得到上海三联那边的及时回复,许医农先生却很快给出了反馈:她很欣赏和重视我的书稿,并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让书稿进入评审流程。从汪宇先生那里得到这个消息时,我是既有些意料之外的,又有些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在于,毕竟我自己对于那部书稿其实是颇有些不满意之处的,这当然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做出的自省;“意料之中”在于,许医农先生是一个出版人,我猜想,她一定是基于自己深厚的职业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准确判断出在当时的公共舆论和学术争鸣交集地带,还缺少这样一部论“学术性”也许有些贫瘠不足但其“指向性”却“丰富难能”的理论读物。现在回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辩证呢?!此后不久,有一天汪宇告诉我,许先生其时正在南京开会,他建议我到南京与许先生进行一次面谈,一方面进一步听取她对于书稿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尽快把相关事宜敲定下来。这就是我与许医农先生唯一的一次见面,我在南京她下榻的宾馆见到了她。时隔四分之一个世纪,当晚的有些情形还历历在目。许先生开诚布公地说,我可以向她推荐在自己这个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评审人,她来组织评审。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提到自己素所尊重的一位学者的名字时,许先生却断然予以否定。我惊问其故,许先生的回答是:这位学者的前妻是一个很好的人!我当时一面想许先生毕竟是个老革命,一面却也“心悦诚服”了下去而一声不吭了。书稿评审过程一个最大的收获,是我藉此得以和李强教授建立了联系,并听取了他的意见——他尤其中肯地认为我对于自由主义的研究有待深入。在某种程度上,书稿正式出版时作为附录的“政治理论史研究的三种范式”也是在听取李强教授的意见后增补上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为书稿中自由主义部分的分量之菲薄感到汗颜,另一方面却也为这篇附录曾经得到李强教授的赞扬和肯定而感到欣慰。收到《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这部书稿时,许先生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在把评审人的意见转给我并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后,她就从三联的岗位上退休了。这部书稿后来是由孙晓林编辑接手的,部分因为这个原因,我在此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许先生,一直到昨天午夜得到她逝去的消息。无论如何,在许医农先生这位“伯乐”的关注下,《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终于由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出版了。这固然要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回想起来——无论当其时也,还是多年以后回顾,除了那年在首师大听陈来教授说出那句“《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还是写得不错的”,我自问从来没有什么特别兴奋之情,而充其量只有绵延至今的“执拗的低音”。甚至说得夸张些,对于一个其实并不算是完美主义者的我来说,《从自由主义主义到后自由主义》很多年来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要到《当代政治哲学十论》出版后才基本放了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孙向晨在他的书评中犀利地指出后者乃前者之“余绪”,可谓知我之言。《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无疑只是一份过渡时代的微薄产品,它既不足够“思想”,也不足够“学术”;既不足够“理想主义”,也不足够“经验主义”。说到这里,我就想起,由其胞弟陈敏之编纂的顾准最早的文集即名为《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初版是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1990年初,我在淮海中路622弄7号求学时,图书馆还只能借到顾准的遗著《希腊城邦制度》,而其时刚出版不久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在社科院门口那家至今尚存的沪港三联书店见到的。等到简体版的《顾准文集》出版时,我已经转到杭州求学,记得我是在湖畔居的杭州三联书店买到这本书的。哈佛燕京丛书尔外,许医农先生在三联最重要的工作应该就是那套著名的“宪政译丛”,当年我曾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追买这套书。除了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这套丛书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两本小册子,分别是爱德华·考文的《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的《超验正义》。2007年,我在普林斯顿访学,之所以会留意到普大校园里的考文楼,就是因为前面这部小册子。而我是不久前才从朱迪斯·史克拉的一次演讲中得知,原来她在哈佛的导师就是弗里德里希。在题为《学问人生》的演讲中,史克拉追溯了她作为一名出生于里加的犹太难民在美国政治学界的成长史。她剖析了麦卡锡主义隐秘微妙的影响:“年轻学子以不当知识分子为荣。在许多学生当中,除了运动和自命不凡的说长道短,就容不下别的话题!成日吹嘘的是令人反胃的隐私,换衣间的玩笑话和以卖弄为特点的伪阳刚气”。作为哈佛政府系第一位女性正教授,史克拉坦承自己从未想过把职场上遭遇的困难转化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而这并不是她并未自称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的唯一理由,因为归根到底,“参加一场运动,服从一种集体信仰的思路,在我看来是对知识分子价值观的背叛。这个信念在我作为一名政治思想家所谋划的将哲学与意识形态分开的工作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事业——一个悖论”。《民主新论》的作者萨托利在引用了布赖斯的“卢梭已燃起上千人的热情,边沁主义才说服了一个人”这个警句后曾经感叹:“理想主义周游四方,经验主义足不出户”。他还说,“理想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倘能殊途同归,对双方都是幸莫大焉”。顾准大概既没有读过萨托利,没有读过史克拉——准确地说,均出生于二十年代的这两位作者应该都是顾准的异代知音。“萧条异代不同时”,而在我看来,与史克拉同样地出生于二十年代末的、同样地辩证于理想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许医农先生肯定是会赞同这三位作者,并欣然与他们为伍的。(2024年10月13日午后于吴泾大荒)—–应奇,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声明

Read more

Published: Tuesday, 15 October 2024 00:08:13 +0800

新华社河内10月14日电一、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总理范明政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于2024年10月12日至14日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李强总理会见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同范明政总理举行会谈,会见国会主席陈青敏。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双方就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二、双方回顾了中越两党两国关系发展历程,一致认为,中越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结下了“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在改革开放和革新时期,双方坚持走好符合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强经验交流和互利合作,取得许多务实成果,切实造福两国人民。双方一致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中越传统友谊,不忘友好初心,牢记共同使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好符合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中越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党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三、越方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支持中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祝愿并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定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方祝贺并高度评价越南革新近40年,落实《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补充修订)》近15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祝贺越南成功召开越共十三届十中全会。中方祝愿并相信在以苏林同志为首的越共中央正确领导下,越南党、国家和人民必将胜利实现越共十三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筹备好和成功召开2026年越共十四大,实现2045年将越南建成社会主义定向的高收入发达国家的目标。中方重申支持越南国家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建设强大、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统筹推进革新事业、工业化、现代化,全面融入国际,发展广泛友好的对外关系,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四、中方重申始终把越南视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越方重申始终把对华关系视为越南独立自主、全方位、多样化对外政策的头等优先。这是双方的战略选择。双方一致认为,各自国家的发展是对方国家的发展机遇,是地区和世界发展的积极因素。双方同意全面落实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和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坚持按照“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方针、“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和“六个更”目标,包括政治互信更高、安全合作更实、务实合作更深、民意基础更牢、多边协调配合更紧、分歧管控解决更好,推动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更多务实成果,切实造福两国人民,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五、双方同意保持高层特别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战略沟通,共同引领中越关系发展。两国政府加强指导各部门、各地方落实高层共识,推动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充分发挥党际渠道特殊作用,进一步加强两党交流合作机制作用,加强干部培训合作,在治党治国和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进程中全面开展理论和经验交流互鉴。积极落实中国全国人大与越南国会于2024年4月签署的合作协议,推动尽早召开首次联委会会议,加强中国全国政协与越南祖国阵线的友好交流合作。双方同意发挥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指导两国各部门各地方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加强外交、公安、国防等战略领域机制化交流合作。越方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不同台湾发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越方认为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是中国内政,相信在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下,上述地区将保持稳定和繁荣发展。中方高度赞赏越方上述立场,支持越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大团结。六、双方一致认为,防务安全合作是中越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意加强防务安全合作。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两军各层级交往,发挥好边境国防友好交流、防务安全磋商、国防部热线等渠道作用,加强两军在政治工作、人员培训、国防工业、联合国维和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深化边防合作,就边界管理保护加强协调配合。继续开展好北部湾联合巡逻、军舰互访活动,深化两国海军和海警合作交流机制。欢迎早日签署两国国防部边防协议(修订版)。双方同意,发挥好合作打击犯罪部长级会议、副部长级战略安全对话、政治安全副部长级对话等机制作用,有效开展安全、情报、反恐等领域合作,合力打击各种形式的跨境犯罪。就反干涉、反分裂、防范“颜色革命”等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加强沟通并推动建立两国公安部热线,共同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落实好《中国和越南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建立并扩大中国应急管理部与越南公安部之间合作。推动建立并有效落实两国地方公安部门之间各项合作机制,加强法律和司法领域合作,为中越各领域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七、双方同意推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规划,加快推进两国铁路、高速公路、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加强公路技术交流合作,提升智慧海关“软联通”。双方将发挥中越铁路合作机制作用,加快老街-河内-海防标轨铁路可研和同登-河内、芒街-下龙-海防标轨铁路规划编制工作,抓紧推进中国河口至越南老街标轨铁路连接线工作。推动就上述三条标轨铁路建设签署两国政府间合作协议,围绕相关合作事宜继续保持沟通。推动中越友谊关-友谊口岸、浦寨-新清货运专用通道智慧口岸试点建设,配合提升口岸通关效率。积极探讨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区试点建设,共同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双方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赴对方国家投资,重点加强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将为对方企业营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深化两国国企改革和管理经验交流,开展人员培训合作,积极探讨加强重要矿产领域合作。用好两国金融与货币合作工作组,就金融货币领域政策调控和改革加强信息沟通与经验共享,开展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推动货币合作,包括探讨本币结算合作,提高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加快落实传统医学院二分院、越中友谊宫维修维护以及其他民生领域合作项目。发挥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ACFTA)作用,用好电商、展会等平台,加强海关合作,扩大两国优势产品向对方国家出口。发挥电子商务合作工作组作用,推动两国企业界开展电子商务合作。中方欢迎越方在华举办贸易促进活动。推动早日签署辣椒、百香果、毛燕和食用燕窝输华议定书。中国将积极推进越南柑橘属水果、鳄梨、番荔枝、莲雾、植物源性中药材、水牛肉、黄牛肉、猪肉及畜禽肉制品等农产品准入程序。愿继续为越南在海口(海南)等有关地方早日增设贸易促进办公室创造条件。越方支持中国在符合标准和程序基础上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积极欢迎中国香港特区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双方同意,加强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种植加工等领域合作。加强防灾减灾和气象合作,相互交换汛期水文资料,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洪旱灾害预防、水利科技等领域合作。推动中越科技人文合作,加强核安全法规管理规定、知识产权、标准化等领域合作。八、双方重申,要秉持传统友好初心,牢记共同理想使命,久久为功加强中越友好宣传。共同办好2025年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活动,增进两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支持两国地方特别是边境省(区)开展交流合作。中方支持越方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支持加强中越友好宣传,鼓励开展两国媒体、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合作,通过党际、青年、友城及友好组织等渠道,用好广西、云南、广东、重庆等省区市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文旅、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双方宣布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正式运营,鼓励双方游客赴对方国家旅游,促进旅游业、航空合作快速复苏和健康发展。双方同意落实好各类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鼓励留学生往来。双方将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加强两国高校智库交流,充分发挥中国在越文化中心作用。中方欢迎越南在华设立文化中心。加强卫生保健、传统医学等领域交流合作。九、双方重申,加强多边协调配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将坚持弘扬多边主义,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坚定不移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反对霸权霸凌霸道,共同反对强权政治,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双方同意推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和倡议框架下合作。双方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就人权问题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加强人权领域国际对话与合作,坚决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和双重标准,坚决反对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加强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多边平台协调配合,在国际组织职位竞选中相互支持。中国支持越南主办2027年APEC会议,支持越南加入各项多边机制并发挥作用。双方同意,共同推动开放的区域合作。中国支持东盟建设团结、统一、自强与发展的东盟共同体,在不断演进的亚太地区架构中保持中心地位,愿同东盟国家携手推动关于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倡议,高度评价实质性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双方同意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各领域合作,致力于构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加强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框架内合作。双方一致认为,各国关系发展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十、双方就海上问题深入坦诚交换意见,强调要更好管控和积极解决海上分歧,维护南海与地区和平稳定。一致同意要恪守两党两国高层共识,坚持通过友好协商妥善管控分歧,积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符合《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国际法的基本和长久解决办法,不采取使局势复杂化、争议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海上稳定。推动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和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划界磋商早日取得实质进展,积极推进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加强海上搜救合作。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有效、富有实质内容、符合包括《公约》在内国际法的“南海行为准则”。双方同意,发挥好中越陆地边界联合委员会和边境口岸管理合作委员会机制作用,继续落实好中越陆地边界三个法律文件及相关协议,加强边境地区治安管理,积极推动边境口岸开放、升格。共同办好中越陆地边界划界25周年、“三个法律文件”签署15周年纪念活动。十一、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互联互通、海关、民生、教育、农产品贸易、媒体、银行等领域合作文件。十二、双方对李强总理访越成果感到满意,一致认为此访为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李强总理感谢越方给予的热情友好接待,邀请越方领导人在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越方领导人表示感谢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2024年10月14日于河内

雍际春:伏羲文化:肇启文明的本源文化

Read more

Published: Tuesday, 15 October 2024 00:02:45 +0800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天水伏羲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伏羲祭祀建筑。在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记忆中,伏羲不仅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创世英雄和人文始祖,中华文明与文化导源发祥于伏羲文化。始祖伏羲:开辟天地的创世英雄在我国先秦以来的传世文献中多有对始祖伏羲生平事迹和发明创造的记载,史称其母华胥氏在雷泽践“大人迹”(大脚印)有感而孕,历12年而生伏羲于成纪(今天水一带)。透过原始的感生神话,体现的是以华胥氏为代表的中华先民尚处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和不媒不聘的族内血缘婚时代;伏羲明显是男性英雄,自伏羲诞生中华先民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而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和女娲“置婚姻”为“高媒之神”,则可能是一夫一妻婚姻形态的出现。伏羲部族婚姻制度的革命性进化是其告别蒙昧迈向文明的标志。伏羲时代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萌生之时。位于天水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6万年至4800年间持续有人类活动的大型聚落遗址,万年以前的文化层完整留下了先民们从原始采集狩猎方式渐次发展到早期栽培经济的进化历程;而在新石器时代的5个文化层中,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层不仅出土了大量农业工具和陶器,还有彩陶和10多种刻画符号,而且发现碳化黍、油菜籽和粟等农作物标本,以及储藏粮食的窖穴等,表明大地湾人已进入成熟农业经济阶段。与大地湾文化时代和文化面貌相当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我国已发现不少,如黄河中下游河南新郑、舞阳贾湖的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山东淄博后李文化、西辽河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文化等都是典型代表。这些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均以发达的原始农业为特征,而原始农业是文明孕育的先导。可见,伏羲时代正是中华先民走出洪荒迈向文明的转折点。关于伏羲创世的故事一直在中华先民中广泛流传,至迟在战国时期已被载入文献。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楚墓帛书甲篇,完整记载了伏羲、女娲先天地而生,结为夫妇生了4个儿子,他们与帝俊、炎帝、祝融、共工、禹、契等开天辟地、协和阴阳万物、安靖山川、安排日月星辰运行有序、制定历法等内容,其核心包括了开辟天地和繁衍人类两大主题,是典型的创世神话。古史传说与考古材料交相印证伏羲是中华民族开辟天地、繁育人类、肇启文明的创世英雄。一画开天:道启鸿蒙的人文始祖天水伏羲庙号称“中华第一殿”,主殿先天殿正中暖阁的伏羲坐像手托八卦,坐像前方左右为龙马雕像与河图、洛书石盘,大殿东西两壁是反映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定嫁娶、制礼乐、作甲历、立占筮、创九针、设九部、以龙纪官等发明创造功绩的壁画,殿上方顶棚正中藻井绘有河图和先天八卦图,周围是六十四卦图。大殿正门和东西两侧门上方分别榜书“一画开天”“开天立极”“道启鸿蒙”匾额;大殿内暖阁上方榜书“文明肇启”匾额。先天殿围绕伏羲圣像的陈设、壁画和匾额,浓缩了伏羲及其部族的主要创造发明和文化贡献。这些伟大创举引领中华先民过上耕稼定居、男婚女嫁的社会生活,开启序礼和乐、分部理民、继天而王和文以化人、民智觉醒的古国时代。如伏羲创画八卦就是在长期观察天文、地理、鸟兽万物和人间世事情态,进行性状分析、探寻规律、归类整合、高度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宇宙天地间纷繁复杂、变化无穷的万事万物,在本质上只有阴阳对立又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于是用抽象化的阴、阳二爻予以表示,并排列组合为构成世界的八类基本物质或者现象,也就是八卦。陆游《读易》诗曰:“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伏羲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和,破解其中奥秘而一画开天。伏羲创画八卦和一系列发明创造是中华先民从原始思维进化到理性思维的智慧跨越,也是超越结绳记事时代,走向文明的标志,伏羲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中华文脉(明)的活水源头自先秦以来,人文始祖伏羲包括女娲成为中华民族历代口耳相传又见诸典籍并加以推崇、歌颂、信仰、祭奠、寻根的对象。于是历代贤哲学人乃至统治阶层,遂以伏羲、女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复经演绎加工和增益扩展,加之民间传说、信仰崇拜与风俗习尚的推衍流传,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内涵深奥且蔚为大观的伏羲文化。伏羲及其部族一系列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民族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第一块基石。以八卦为例,从伏羲八卦到周文王六十四卦,再到孔子编订《周易》进而形成易学体系。《周易》作为中华文化原典,位居“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崇高地位,是儒家、道家等诸子学说的重要来源,还有其他先秦诸子各家学派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与《周易》相关。伏羲仰观天文是八卦形成的重要依据,故古代天文历法学说亦源自易学体系。易学体系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中国传统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密不可分,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是对两者关系的形象概括。易学又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音乐、建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追根溯源,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导源发祥于伏羲文化。伏羲及其部族子孙的活动足迹遍及神州大地,除甘肃外,陕、晋、冀、鲁、豫、苏、川等省也有关于伏羲生地和故里、故都、葬地的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目前可考的祭祀伏羲祠庙建筑在上述8省以及徽、鄂、湘、粤、桂等省份共有82处。正如闻一多所说,伏羲部族从黄河上游迁入中原后,古代的“诸夏”及其同姓的若干夷狄都是龙族团即伏羲的后裔,如五帝时代的黄帝、颛顼、祝融等众多首领,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荆楚、吴越各蛮族。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不少成员都奉伏羲、女娲为始祖。史称伏羲人首蛇身、以龙纪官,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随着迁徙和部族间的大交融,伏羲氏将渐次融合的各部落图腾部分地融入蛇图腾之中,从而形成了“龙有九似”的复合图腾即龙图腾。这种崇龙习俗和文化心理世代传承,故中华儿女认同是“龙的传人”,龙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情感纽带和精神象征。伏羲时代族群的多元一体与共生融合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初萌芽。千百年来,伏羲及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灵成长、精神塑造、性格养成、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天水伏羲文化促进会会长)

刘钒: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Read more

Published: Tuesday, 15 October 2024 00:01:46 +0800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包含10篇论文、169段札记和2个计划草案,共计181个部分。他在书中首次系统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推动了自然观的深刻变革;深入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推动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逻辑等理论工具。《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哲学反思,更是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阐释。学习这篇文献,对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受到自然科学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19世纪是欧洲工业革命的高峰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这一过程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破坏。工人阶级生活困苦、劳动条件恶劣、贫富差距拉大,同时工业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愈发严重。这引发了恩格斯对传统自然观的反思,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他意识到,仅仅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恩格斯希望通过《自然辩证法》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则,并将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对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种种矛盾作出更全面的解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无生命的物体还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既有斗争,也有合作”。人类并不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他提出,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是通过辩证的矛盾运动实现的。这些观点打破了长久以来“人类主宰自然”的传统观念,揭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出更深层次阐释。“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一起组成更有生机的“生命共同体”。用生命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充分肯定了自然的生命价值,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体现了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必然。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责任,更是避免重走破坏环境、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旧路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提出的自然界平衡与和谐的原则,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经济发展必须以自然为基础《自然辩证法》揭示的自然界内在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依赖于自然提供的资源与环境,当自然的规律被人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所认识与掌握,自然就成为“自然的历史”。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又不能脱离自然的规律,特别是生产方式变革遵循自然的规则,即历史成为“历史的自然”。只有“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相统一,人的主体性才得以形成和确立。恩格斯告诫我们,必须理解自然的复杂性、变化性和不可忽视的反作用。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人类的生产生活应当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之上,任何忽视自然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付出沉重代价。工业革命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自然系统平衡的做法,已经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20世纪西方国家的“八大公害事件”更加证明了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长期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因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模式,从新的高度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尽管《自然辩证法》中没有直接提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贯穿其中的思想无疑是对生态文明的早期探索。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与恩格斯提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自然为基础的观点高度契合,是对《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统筹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不仅讨论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还深刻揭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自从“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远的自然后果”。科学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类感知和掌握自然过程中产生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逐渐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能够深度挖掘地球资源、改造环境,甚至能用基因编辑、生物工程等技术影响生命本身。但恩格斯提醒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不是对自然的简单征服,拥有科学技术的人类也不是自然的自由征服者。如果不正确使用,科学技术也可能成为破坏自然的“利器”,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恩格斯的警示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服务。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比如,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都体现了科技进步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正确引导。一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应当以造福全人类为目标,推动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由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统筹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让高品质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胡长栓: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先进性

Read more

Published: Tuesday, 15 October 2024 00:00:31 +0800

[摘 要] 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直接相关,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先进性,以及由其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等的历史先进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先进性本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终极价值上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基本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在根本观点上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追求共同富裕的文化理论、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理论,是追求新质生产力的文化理论;作为先进的新现代文明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理论,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文化理论,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理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标识,也是一个时代显著的精神符号,每个民族都因其独特的文化而标识自己的独特存在,每个时代也都因其自有的文化而成为一个自有的时代。文化在其本质上是生产力的反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文化的性质,文化的性质反映生产力的性质,并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尽管人们在直观的意义上往往忽略这种影响。这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是直接相关的,既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又是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为生产力的观念化体现,是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反映,并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新时代显著的精神符号,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共同确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特性,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标识更加完整。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先进性,以及由其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等的历史先进性,我们就会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先进性本质。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一)具有更广泛深远的普遍性意义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类追求自由和发展的社会结构中,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等一样,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合力发展中不断实现自身的,这里的“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还不完全与经济、政治等相同,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更加广泛、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首先作为人们经济、政治等不同领域生产生活行为模式和观念的深层抽象,是对人们在经济、政治等不同领域行为的共同价值追求、基本行为规范、根本理想信念的统一表达。同时,它作为人们生产生活行为的深层逻辑,以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内在信仰等形式,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政治等生产生活行为,这里的“文化”是通常所说的广义的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但与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一样,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相较于其他思想来说,具有更加广泛深远的普遍性意义。(二)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深刻揭示了任何真正有意义的思想,一方面必然是历史的,要从历史中走来,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脱离开历史的继承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有自己的形式和内容,要立足实践需要,有其时代的现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就其理论本质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魂,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基本立场、科学方法、根本观点,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根基和思想渊源,还着眼于时代的现实,较为全面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而实现了自身作为“历史的产物”与“时代的理论思维”的统一。在文化的价值追求上,马克思主义因为确立了超越阶级的人的发展目标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从而具备比以往一切理论都要先进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从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出发,把人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终极目标,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不断超越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性本质,实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的过程。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要实现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崇高性及其本质上的先进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根本追求和终极信仰,客观面对“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实际,着眼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世界各国的同舟共济、共同繁荣,从而超越了狭隘阶级性、极端民族性、片面区域性,实现了自身在价值追求上的崇高性和先进性本质。在文化的基本立场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立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加快内部职责和业务整合,尽快形成工作合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这一立场因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具有了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本质,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不断克服狭隘阶级性,把幸福和快乐、自由和解放给予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根本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何以为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它不仅在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把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作为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作为根本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还在于必须坚持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在这里,坚持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才有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但这不是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要件,只有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才能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因为任何时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不提供现成的教条。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观点,同时立足新时代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观点。比如,突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问题,在对守正创新的深刻阐述中,明确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作为守正的重要内容。再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同时,又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观点,从而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以其对以往人类文明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崇高追求,确证了自身的历史先进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实现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先进性本质。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文化的先进本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文化的先进性本质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具体历史进程,即人的发展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最终要实现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次更替和发展的过程,即由原始社会,依次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具体历史进程,还是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都是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能被理解,因为它不是关于某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等狭隘地域性的历史规定性。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相对应,文化也表现为不同形态的更替,而每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一样,都是对以往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扬弃,既继承和保留了以往的先进性内容,又批判否定了以往的落后本质,这决定了每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先进性本质及其世界历史意义。(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是一致的。尽管社会主义不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那样,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以往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批判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一方面社会主义在实际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因为历史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并没有完全一致,无产阶级革命及其成功没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达的国家发生,而是发生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由此也就产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最为先进的社会经济形态。因为它继承了以往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全部生产力,同时克服了以往的弊端,是对以往社会经济形态的积极的扬弃。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先进性本质的反映,决定了其到目前为止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先进性本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反映,无疑具有社会主义文化最先进的本质。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以往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是以少数人的富裕为本质,它通过对绝大多数人的剥削和压迫,来实现少数人的自由和统治,通过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来实现少数人的利益,通过对绝大多数人富裕的剥夺,来实现少数人的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则完全不同,它以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本质,是一个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立足新时代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共同富裕”既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词,也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先进性本质的关键词。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在这里深刻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两个前提,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而世界交往又是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同样,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也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生产力的充分解放和发展。因为若没有生产力的充分解放和发展,就不会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会有共同富裕,这就是为什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区别于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力发展和传统社会主义粗放式的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的显著特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先进性的体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就体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为在新发展阶段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新质生产力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集中体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社会关系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适应和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最基本的追求,任何不能适应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都必须被改变。对于这一基本理论,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这里的“物质生产率”就是生产方式,这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编者注“1885年德文版改为‘生产方式’”中得到证明。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结论,任何占社会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包括文化关系,都必然是它所属生产力的产物,也都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它所属的生产力,追求它所属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生产力最新发展本质的新认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关系都必须适应和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自己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深刻表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生产关系,是适应和服务新质生产力、追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其对共同富裕的本质追求,使其与以往历史上其他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区别开来,成为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经济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映,以其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体现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先进性本质。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先进性的新现代文明本质(一)现代化之后的新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是西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这种人类文明的实质和核心是工业文明,它不同于传统农业文明中人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生产生活的本质(这种生产生活把经验作为最重要的可靠遵循),而是以科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力,凸显着人的理性和力量,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自然作为最重要的实践,这种实践把理性作为最重要的依靠,认为人是唯一理性的存在物,从而不仅把人从一般的存在中解放出来,而且把人凌驾于一般存在之上。西方用工业化书写现代文明的过程与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生产力从封建专制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而使资本主义用工业化书写的现代文明成为比之前的社会都能解放生产力的先进文明。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资本无节制的贪婪本性,使这一过程成为一个充满血与火的过程,掠夺、剥削、压迫、战争、殖民等是其创造现代文明最经常的使用的手段,这种血与火的残酷掠夺,被广泛运用于满足资本无节制的贪婪本性,包括对人、自然、社会,以及其他国家的人民、社会等。结果是“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普遍“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每一次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最后都遭到人民的激烈反抗,对他国的殖民和掠夺最后引起了反抗殖民和掠夺的民族革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化之后进行的,它把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自己的基础,克服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必然灾难,它汲取了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为本的恶,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创造了西方现代化之后的新现代文明。这种新现代文明是目前为止最先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二)作为新现代文明本质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由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现代文明,是对以往整个人类文明的扬弃,既吸纳和保留了以往整个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批判否定了以往人类文明的历史落后性,特别是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灾难性的弊端。比如,它超越了传统农业文明无法充分实现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经验局限,认为必须把经验升华为理论,发展了传统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遵循马克思主张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它彻底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用血与火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限制了资本极端灾难性的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它彻底否弃了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维,确立了有利于实现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合作共赢、共建共享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西方现代化之后的新现代文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深层反映,打破了人们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唯一性的迷思,无疑具有新现代文明的先进性本质,超越了其他思想的相对具体性,具有更加广泛深远的普遍性意义,并且通过经济、政治、法治等具体实践体现出来。一是促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经济分水岭。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最主要的经济运行方式,并决定着人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有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实现了其现代性的本质,才相对于封建专制社会来说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产生的人的异化和对人的剥削,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把市场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对立物,坚持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虽然在特殊历史时期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最终还是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经济领域新现代文明先进性的体现,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既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批判,又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低水平市场经济的超越,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为基础,对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认识,是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二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性质,直接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创造者的历史观。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实现程度,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民主的实现程度。资产阶级的历史先进性就在于其相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现代性本质,而其现代性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则是由其所实现的民主决定的。资产阶级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上固然是因为其在历史上代表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但资产阶级所实现的民主,同样也是资产阶级在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手段。与之相应,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同样也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局限性紧密相关,因为资产阶级并不代表人类的大多数,所以其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它不能把民主贯彻到底,不能坚持在全过程之中,只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环节,才拿出来供人们游戏。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一方面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它实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作为最全面的民主,它实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把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是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界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回顾人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在宗教法庭退出人类的政治舞台之后,人治和法治就成了两种最重要的治理方式,而人治最终向法治的退让则标志着现代治理文明的产生。现代文明不仅包括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以科学理性为根据的精神文明,也包括以法治为显著特征的制度文明。在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作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产物,相较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民主政治的本质是法治政治。没有法治的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就得不到有效的执行,特别是市场经济恶的方面就会凸显出来。没有法治的保障,权力就会被集中到少数专制者手中,占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则会成为权力的牺牲品,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这深刻揭示了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法治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性本质。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坚持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文明建设上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制度文明建设上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等,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本质上与以往所有的现代文明区别开来,成为一种新现代文明,体现了自身到目前为止现代文明最先进的文化本质。(参考文献略)(来源:《长白学刊》2024年第5期)

孙蓓蓓:以文化自信筑牢文化强国之基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59:31 +0800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建设文化强国进行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文化自信不仅是维护本国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立足文化实践,提振全国各族人民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文化强国之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造成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切实把这一根本制度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全国各族人民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自觉中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以制度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从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关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强大的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能够展示文化魅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文化安全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另一方面,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让中外文明在思想互鉴、文化交流中激发共鸣,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孙蓓蓓,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杨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效能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58:37 +0800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要求,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开创科技体制改革新局面,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加快科技创新系统部署了一系列改革任务,这些都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锚定战略目标抓好重点任务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国际科技竞争复杂激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锚定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科技创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在世界科技创新格局中,一些领域已经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科技创新重点已经发生转移,目标与任务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对科技体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根据这一逻辑,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在落实现有改革举措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领域人才不足、要素流动不畅、生态不优等问题,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更加符合、更好服务“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锚定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发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领域仍存在瓶颈制约,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意味着将全社会科技创新力量整合起来,集中突破我国在科技强国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大力度推动产业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破解当前创新链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链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可能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创新链各环节在组织方式、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象,集中表现为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和效率不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要素在创新链条上存在错配,创新链各主体之间、创新主体内部的资源配置没能实现动态优化调整。只有深入研究创新链组织和运行的基本规律,把握科技创新要素在创新链上配置的驱动因素,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才能更加精准、有效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各类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内生动力。实践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创新意愿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的情况,这与相关政策落地实施不到位、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不同创新主体处于创新链不同环节,具有多元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彼此之间需要高效协同配合。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才能将创新链中多个创新主体汇聚在一起,实现激励相容,激发创新链整体活力。一是推动科研管理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让真正能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有更大自主权。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重点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激励力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以及更大的资源调度权,确保科研工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评价科技成果价值,同时大力完善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评价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并产生经济效益。二是促进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汇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资源与优势,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兼顾各个创新主体的目标和利益,实现密切、高效的协作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桥梁作用,切实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目标与需求不一致、合作机制与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人才交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员互动与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打造一批既具备科研能力又了解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完善法律政策保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各创新主体积极拓展国际创新资源,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法律和政策多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呈现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集中决策引导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与此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明确的作用对象和适用边界,重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市场难以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和共性技术障碍,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始终坚持,不断推进。只有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才能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员组织效率,形成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进而保证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各创新主体要围绕科技领域的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明确自身定位,确定差异化的工作重点,形成纵向顺畅贯通和横向有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也要遵循市场规律,高效调动创新主体拥有的创新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必须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总体上,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同时,也要发挥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力量,鼓励其广泛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强化领军企业带动作用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能够有力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在加速,创新链长度和创新周期在缩短,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业应用的转化速度加快,这就使得企业有更强意愿参与创新链上游环节。此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科学规律的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更多重视,掌握现实需求的企业自然有更多机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领军企业或龙头企业具备足够的技术积淀与保障条件,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带动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注重发挥领军企业作用,引领全链贯通和全要素融合创新,建立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是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领军企业不仅要成为产业链的链主,还要成为创新链的链主,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以市场化的方式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激发其科技创新动力。组建研发联盟、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研发成果,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各参与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成长。按照细分产业链,鼓励更多企业做大做强、成长为领军企业,保障企业科技人才同等享有国家和地方的各类人才待遇和人才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双向互动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顺利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跨越,确保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政策支持和协调下,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引导全社会科技创新要素向领军企业汇聚。一方面,倡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倾听企业提出的研发需求,发挥自身专业能力,破解企业技术难题的学术成因。另一方面,鼓励领军企业牵头,提炼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各类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集中攻关产业链的薄弱技术环节。三是领军企业要率先积极运用新的数字技术创新成果,带动上下游企业有序开展数字化转型,优化数据要素配置,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杨忠,作者系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院长)

栾淳钰: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57:33 +0800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要注重挖掘阐释,加强保护利用,完善教育引导,拓宽传播渠道,保障督促落实,形成体系支撑,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挖掘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构建传承体系的前提在于挖掘阐释。一是溯源探微,厘清传统美德意涵。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思想精华、人文精神,应通过文献研究、历史考证、文化解读等方法,准确把握传统美德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为传承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古今融合,阐发传统美德价值。传统美德虽源于古代,但其价值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通过学术研讨、课题立项、案例研究、实践调查等方式,能够深入挖掘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支撑。三是交叉融合,展示传统美德魅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中华传统美德不应局限于本土语境,而应积极寻求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中优秀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跨国合作项目,翻译出版多语种传统美德典籍等方式,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美德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和阐释,让传统美德真正留下来、活起来、传下去。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承载着数千年的传统美德。传承传统美德,就要开展遗产保护,留住文化根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籍文献等的普查、登记、建档工作,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确保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的珍贵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同时,利用产地溯源、古DNA技术、田野考古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修复,让传统美德基因以更加生动、直观、质朴的形式展现给公众。传承传统美德,就要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传承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学校、社区、媒体等资源平台,运用“云旅游”“云展出”“云讲解”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传承传统美德,就要善于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创新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优化文化服务产品等方式,让传统美德在经济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引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关键是抓好薪火相传。为此,应融入教育教学,强化价值引领。将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程,编写传统美德教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等方式,将传统美德精髓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递的案例、数据、故事,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应融入日常生活,培养良好习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举办展览、讲座、演出等活动,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让传统美德走进大众生活,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应融入心灵深处,铸就精神家园,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协同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满足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积极面对挑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交流传播。传统美德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只有在交流传播中才能源远流长。高质量做好传统美德的交流传播工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果。在数字化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需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传播形式。应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传播模式。通过短视频、直播、虚拟仿真等鲜活手段,激发公众的兴趣与共鸣。二是拓宽传播渠道,扩大覆盖范围。通过开设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定期发布传统美德相关议题内容,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与参与。同时,加强国际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走向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增强传播实效,注重反馈评估。传播效果的评估是检验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中,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受众访谈等,对传播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发现传播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持续优化传播策略。督促落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重在行动、贵在落实。为此,应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传统美德传承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方式,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监督检查。强化机制建设,推动工作落实。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文化、教育、民政、宣传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传统美德传承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议程,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传统美德传承事业,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进而打造多元共治格局、形成传承发展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力量。(作者:栾淳钰,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虎学 韩记康: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56:26 +0800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仅为推动文化繁荣指明科学路径,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广阔前景,而且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是新时代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富有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性。契合文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任何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源自人类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透过文化建设表象对文化建设本质进行深入把握与科学总结的结果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出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诉求。诞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理论,都集中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文化,留下极为丰富的精神遗产和宝贵的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为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而如何对待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都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契合文化发展的时代诉求等,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有别于对待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根本路径。其中,创造性转化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而创新性发展则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相关论述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也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和传承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因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契合了文化发展的时代诉求。回答文化发展的时代之问适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之问,以文化理论创新推动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时代逻辑。文化发展会受时代的影响,文化理论也是如此,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应,是文化理论创新的永恒主题和关键所在。当前,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急速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对围绕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解答,深刻回应了文化发展的时代之问。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作为其核心要旨,回答了何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导力量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文化建设提升到关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并突出强调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唯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保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根本原则,回答了以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决心。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满足人民需要作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回答了为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现为文化发展的相对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而关于应当创作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以及如何创作文艺作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可见,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引领文化发展的时代走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包括精神需要。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出不同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无论夏、商、周青铜器时期,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唐时期的文化盛世,抑或是近现代我们对新民主主义的呼唤,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其关键就在于有先进的思想文化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思考和回答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课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推动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对文化发展的走向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广阔前景。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现代国家必须具有现代文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文明复兴。作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另一方面表现为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风险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在这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面对不同文明形态并存的现实境遇,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为中国文化建设谋篇布局的同时,也将视野扩展至全球,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着深化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展现出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深厚的人类情怀,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王虎学、韩记康,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明艳: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20:40 +0800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依托大量丰富的数据和预训练的深度学习算法,比以往的人工智能具有更加强大、泛化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内容生成能力,能够应对不同场景的使用并为多个行业提供应用支撑。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性能和通用性,针对不同领域、场景的定制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而有望成为智能化世界的基础设施,推动智能产业的发展。通过与相关产业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以智能赋能产业,深挖行业潜力、拓宽发展空间,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作为底层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将改变甚至塑造出新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使信息检索更加高效便捷,使商品信息、商家差异更加透明,这将导致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与行业规范,倒逼产业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编辑、编程、翻译等方面也将减少繁杂的基础工作,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休闲时间,间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推动科研范式的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献数据获取、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将助推科学研究的知识模型快速生成和优化迭代,其在结构预测上的卓越性能可能会在药物研发、新材料研究上引发根本性变革。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隐患。由于生成过程的复杂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超越了工程师和用户的理解范畴,产生“算法黑箱”。而且人工智能呈现出的对文本、图像的掌握只是基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不真正了解对象的本质和因果联系,其生成的内容可能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若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虚假信息被滥用,会给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后果。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依赖的算法设计和数据输入都蕴含了设计者的价值偏好,其输出内容也附着了价值观念甚至歧视偏见,也会存在被诱导输出虚假内容和有害信息的风险,引发算法歧视、学术不端等伦理风险。此外,数据来源和生成物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发需要极大体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这让其数据来源的版权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其生成物的版权分配也难以界定。大数据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突破的重要基础,但是过度挖掘数据又将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给用户带来困扰。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对其持鼓励与包容的态度,但不能任其无序发展,必须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一是以技术规范技术。通过强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的研发,加强对人工智能算法与模型的可溯源研究和审查评估研究,运用技术手段反制和鉴别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同时,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责机制与行为规范,努力打造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二是以政策法规保障技术健康有序发展。及时规范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合理准入范围和应用边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23年,我国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包容审慎和分级分类监管等办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指明了健康规范的发展方向。2024年,我国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进一步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些政策法规有助于保障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并重、促进创新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必须切实推进实施。三是以伦理规范贯穿技术研发全过程。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遵循伦理先行、敏捷治理的要求,将科技伦理贯穿其科研开发应用全过程,加强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及时动态调整治理方式和伦理规范,以实现负责任的创新。

刘振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16:37 +08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的重大任务。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深刻认识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意义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先后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擘画了宏伟蓝图。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科学阐释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三个显著特征。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相伴相随,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密切相连,深刻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百姓福祉与社会稳定。《决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科学把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黄金窗口期,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战略思维,以人民为中心、以国情实际为准绳,明晰了以养老事业为基础、以事业育产业、以产业促事业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义,凸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考量。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明确回应了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瞩目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高。老年人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显著变化,服务内容和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养老服务供给承载了更加丰富的人民期待。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决定》直面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精准把握新时代养老服务领域的新变化、新挑战,高度重视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协同事业产业、兼顾城市农村、统筹居家社区机构,着力打造内涵更加丰富、质量更加优良,更加公平普惠、均衡可及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以更加宏伟的谋篇布局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有力彰显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深层次调整,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老年人口总数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口老龄化基数加大、速度加快并将深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紧迫现实,必须把握历史主动,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高度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应对时代之变,回答现实之问,掌握未来之机。《决定》精准掌握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运行逻辑,推动经济与社会联动、事业与产业共振、城市与乡村并举,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应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战略定力。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前瞻规划了老龄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巨大人口规模的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治理问题并无先例可循,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前所未有。《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从事业中孕育产业,将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放在突出位置。以养老产业发展为引擎,为老年群体提供内涵更为丰富的社会参与平台,老年人力资源发掘进入发展新阶段;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使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更加巩固,财富储备更加充沛,人力资源更加优化,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人文环境更加友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更加适应。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二、牢牢把握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等作出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老年人的深切关怀,为我们加快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需求,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科学厘清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新时代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观点与精准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事业发展必须要有养老产业做支撑,避免脱离国情实际走向僵化进而陷入福利化陷阱。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产业发展必须锚定养老事业为标的,避免走向过度产业化而损害广大老年人利益。政府大包大揽与市场一头独大均不能有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各司其职,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比翼齐飞、相得益彰,才是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之道。要强化政府在发展养老事业中的支持保障职责,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统筹组织各方资源,在宏观规划、法治保障、政策引导、标准规范、行业监管、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有效作为,做好养老服务兜底线、保基本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打造具备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品牌。持续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短板,与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适应,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不适应,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基本养老服务能力,满足特困、失能、高龄老年人集中生活照料等服务需求。持续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发挥优质公办养老机构在人才培养、技术输出、实训示范、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推进优质服务资源扩容和趋于均衡布局。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长期照护、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持续照料服务。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支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衔接,优化养老机构床位结构,增加护理功能,提升对失能老年人的失能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等长期照护能力。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落实相关惠企政策。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健全服务标准和综合监管体系。持续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格局,努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质化服务,积极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新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体系。推动发展银发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强劲动力。发展银发经济是拉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要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大市场,促进相关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为国内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开发老年生活用品市场,引导和支持文化、旅游、餐饮、体育、家政、教育、养生、健康、金融、地产等行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和丰富养老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聚焦经营主体、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着力破除养老产业关键性生产要素制约,持续完善规划土地、设施场地、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服务人才等持续发展政策,推动在场地设施使用、建设运营补贴、等级评定等方面对民办与公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服务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推进适老化改造,深入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着力推动传统养老服务业改造升级,积极开发新兴养老服务业。重点发展老年用品产业,大力研发推广具备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拳头产品,在与国外相关产品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努力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在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为老年人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工作岗位,在生产与消费两端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参与平台。“银龄行动”已成为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重要平台之一,要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落实巩固拓展智力援助、创新开展社区治理、积极探索示范项目、拓宽参与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工作任务。鼓励引导更多老年人参与老年志愿服务,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公益慈善、移风易俗、民事调解等领域发挥才智,作出贡献,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在老年用品研发推广、养老服务优化升级等工作实践中,完善相关机制,推动老年人由单一的消费者向生产者、设计者、创造者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推动老年人口红利大量释放,让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实现人生价值,享受更具时代特色、更富人生厚度的幸福晚年。三、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顺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和满足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和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多方力量,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坚持和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我们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老龄工作中得到全面有效贯彻,把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到养老服务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始终保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完善顶层设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追求实效,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强化养老服务顶层设计,扩大养老事业产业政策供给,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服务,解决好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出台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制度文件,积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格局。发展银发经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部门协作。用好机构改革成果,进一步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提升部门间统筹协调能效,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形成部门协调通畅顺达、基层落地扎实有效的工作格局。立足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产业规模偏小、专业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下大力气用真功夫,以钉钉子精神精准施策,锚定热点、疏通堵点、破除难点,严格贯彻落实《决定》的重大部署。整合多方力量。扎实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凝聚合力,发挥好各自优势。综合运用全方位政策工具,打造政府市场高效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推动养老服务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作者:民政部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

张凌:发挥好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15:04 +0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高校、给高校师生回信,明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高校作为“高精尖缺”人才的供给高地,在解决重大关键问题、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高质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校应通过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体现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三者融合汇聚、协同发展中发挥枢纽作用。必须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度融入科技发展前沿,主动布局与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加快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凝炼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间的强强联合、深度交叉,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优势是我国发展的重大优势,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创新创业创造潜能。高水平科技创新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不断完善科研引领式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深入科研一线,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和基础学科前沿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前沿探索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素养。着眼于培育“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成果,培养能够掌握和推动关键技术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持续探索“学科—大平台—大任务—拔尖人才培养”行列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优化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培育博专统一、知行合一的未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创新企业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是导向,更是牵引。高等教育评价现存的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原始创新与颠覆式创新所需的主动反思力与自主判断力。必须在评价改革中突出“创新”的引领地位,进一步推进多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发展性的教育评价改革,形成基于充分数据资料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新的评价理念与模式更加有效地识别和激励人才。面向国家战略目标高效率配置资源,营造开放创新的科研生态,推动教学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推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服务国家、放眼全球,搭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国际化体系,培育国际化办学生态。构建多元立体的全球学术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跨国企业的合作关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利用全球选才育才的优势,引进国际顶尖科研人才,组建国际化的研究团队,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新区域新领域。构建一流的境外创新中心,打造“环球学习场所”,形成支撑国家发展的人才、前沿科技、先进产业等全球反哺系统。研究制定跨境科教协同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建设重要科学平台,促进优势资源深度融合和重大科技协同攻关,加快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二、推进基础研究,发挥好科技创新战略性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高校应深刻认识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更好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深化高水平自由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自由探索式研究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人类智力活动,也是不确定性最强的研究路径。允许自由探索、宽容失败,让科学家敢于开展周期长、风险高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才有希望。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给予科研工作者充分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鼓励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营造宽松、开放、包容性强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炼“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强基础研究科学前瞻性布局与超前谋划,催生新思想新发现,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当前,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的系统性特征愈发显著。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系统布局与超前谋划,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推动科研创新引领,注重与国家重大专项衔接,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大平台大科学装置建设,努力产出更多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积极抢占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协同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科研范式组织模式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加强文理交叉、内外协同,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联合攻关机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优化科研成果及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构建以人为本的良好科研生态。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打造基础研究“人才蓄水池”。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一把手工程”,有重点、有针对性引进和培育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卓越工程师,为人才提供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一流人才方阵,支持人才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三、推进产学研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高校作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应不断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取得显著成就,但一些学科之间缺乏融合和协调,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结合、合作尚不够紧密。必须充分发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发平台的作用,在汇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特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链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政府主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起筛选和导向作用。企业是市场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加强与区域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分级分类高效推进产业对接,建立活跃的“科研—产业”对话模式,拓展校企协同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产学研资”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存量知识产权优质资产功能,赋予科研工作人员在知识产权等资产处置上更大自主权,打通高校高价值专利培育到高价值技术孵化全链条,打造优质创业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界的转移转化,通过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入股等方式设立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必须将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重要载体,聚焦先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方向,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的功能。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在研发早期进行概念验证,在中期筛选高质量项目进行培育,在后期帮助企业孵化。设立专项资金,设置专门场地,支持师生的科研项目研发和实施,创造条件支持初创型企业,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发展。持续推进高校产学研体制改革。产学研结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必须聚焦“四个面向”,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完善产学研联合协同攻关体制机制。畅通学界—产业界—创投界资源流动,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利用好科技金融在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创投基金的优势互补,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及人才团队建设,对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稳定性经费支持。做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效贯通,聚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卡点、断点,构建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创新成果转化和收益处置机制。(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金民卿:走自己的路:新中国75年发展的一条根本经验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14:07 +08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中国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的一条根本经验。75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坚持用“中国办法”解决“中国难题”,闯过了难以计数的难关险隘,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创造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努力,在不长时间内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钢、粮食、棉花等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新中国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初步提出“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此后,中央书记处会议进行了多次讨论。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当年12月,党中央公开发布并开始在全社会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个体农业改造方面,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农业合作化这个核心,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稳步推进,采取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农业改造同工业化、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同时进行,通过同工同酬的劳动把富农分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实充分证明,这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适应了中国国情,并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有全国的意义,还有国际的意义。整个世界都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在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我们在世界上是走在前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站稳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二、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不要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月4日,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苏共教训会议上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月下旬,他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苏联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探索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我们党不仅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重大任务,而且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在理论上,首先,科学分析变化了的中国实际,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形成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自己的建设路线”。再次,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矛盾问题,创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理论,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哲学方法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辛的道路探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独立自主地搞好自己的建设;坚持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立足我国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并实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步骤,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用好价值法则这个“伟大的学校”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政治原则,强调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等等。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三、成功开创并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郑重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主题,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加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四、对“走自己的路”进行经验总结和科学理论升华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明确提出“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强调要“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走自己的路”进行全面系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后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走自己的路”,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百年奋斗的两条成功经验加以系统阐述,强调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文化主体性问题,强调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这些重要论述,对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度理论凝练,把它们提升了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继续毫不动摇地弘扬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更新的境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曲大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12:59 +08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决定》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建设科技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大科技创新往往催生产业革命、工业革命,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推动我国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迅速提升,彰显了我国全力奔向科技强国的强健步伐。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显著增强了各类主体创新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决定》从“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全面部署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方向。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进长期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开展工业机器人、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与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高端芯片、通用人工智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涌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需要。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竞争,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先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从容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利益,确保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被迟滞甚至打断。二、新时代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强则国家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顶层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中央领导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保障科技体制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2023年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推动我国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拓展。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科技工作重点环节统筹更加有力。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顽强奋斗,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进政策性创新,显著增强了各类主体创新动力,优化了创新要素配置,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科技工作重点环节上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初见成效,加强了科技战略规划统筹、政策措施统筹、重大任务统筹、科研力量统筹、资源平台统筹、区域创新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科技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方案的质量和效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了科技创新重大方向遴选和重大项目立项、组织实施、政策保障等体制机制,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启动实施。大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实施,“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竖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更加高效。面对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完善了贯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的核心在于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关键创新要素系统布局,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管理体系。科技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更加顺畅。科学的管理出效率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只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才能激发个人和企业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更加顺畅,部门间科技管理职责持续优化,新时代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军民科技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部门、央地、军民科技工作合力,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全面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要任务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能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决定》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统筹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必须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只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决定》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决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决定》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作者:中国科协网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伟域: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10:50 +0800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决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部分,从健全预算制度、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方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安排,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财政、税收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不断完善包括财税领域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财政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三是缓解企业资金困难、激发企业活力的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对企业经营的财税支持力度,是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一、深刻认识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把握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立足整体、总揽全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强调全局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局部的情况。这就要求必须摆正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旗帜鲜明地维护整体利益,个体服从集体、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全局。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树牢全国一盘棋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部署要求,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要增强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无序举债搞建设的做法,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反对地方保护,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税收制度关系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利益分配。预算改革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晰政府作用边界,克服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政府该管的要管住,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税制改革要注意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既防止税负过重、竭泽而渔,又避免税负过低、政府调控和公共服务保障乏力,保持合适的财政汲取能力和政府收支规模,使财政经济发展始终在良性循环轨道上运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政府间权责划分的基本组成部分,政府收入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兼顾中央的调控力和地方的发展活力,理清权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要适度加强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保持合理的中央财政收支比重,增强中央统一调度、指挥、管理经济社会和发展的能力。同时,适当放权给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没有效率的公平缺乏根基,没有公平的效率不可持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效率与公平主要体现在分配上,涉及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体制机制和调节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要统筹促进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打破利益固化、阶层固化的藩篱,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确处理长远与当前的关系。财税体制改革要统筹促进短期财政稳定和长期可持续性。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远近结合。既要立足当前,有条不紊地抓好当下具备条件的改革举措落地,着力解决经济财政运行中的堵点卡点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新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谋划推动长远体制机制建设。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当前是未来的基础,只有当前搞好了,才能未来可期;长远是成功的必要,只有眼光长远了,才能不迷茫,深化改革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二、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健全预算制度。《决定》提出“健全预算制度”,并从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统一预算分配权、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预算对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二是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健全支出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加强财政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三是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防止和克服“钱等项目”的现象,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推进预算安排与存量资金的有机结合,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支出结构调整力度,规范各领域、部门和单位预算支出管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四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坚决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杜绝大手大脚花钱、奢靡浪费等现象。五是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提高预算公开工作质量。六是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强化数据分析应用。完善财会监督体系,严肃财经纪律。健全税收制度。《决定》提出:“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一是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研究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促进和规范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二是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三是健全地方税体系。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四是完善绿色税制。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改革环境保护税。完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有关促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五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增强税务执法的规范性、便捷性和精准性。完善财政体制。《决定》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一是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二是优化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三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切实加强基层财力保障。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一是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政府债务分类和功能定位,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二是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数据共享应用。加强源头治理,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严格对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三是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完善债务限额分配机制,加强专项债券资金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持续规范融资管理,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科学管理机制。(作者: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授,税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

马福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09:48 +0800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并引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黄河流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为中华文明的兴起和繁荣提供了适宜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首先,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的地势、水源、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业发展。早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以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作物在黄河流域萌发,初步架构起中华民族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黄河流域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水利网络、适宜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各类资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和生存条件。再次,黄河流域发达的交通和商贸是中华文明交流的必备条件。黄河流域位于中心地带、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位置,使这里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为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条件。黄河文化促进并引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作为在黄河流域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黄河文化是一种涵盖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经济成就、哲学思想、宗教思想以及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在内的文化综合体。在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发展中,黄河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根源性、连续性、正统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等独特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导和引领地位。黄河中下游作为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无论是发迹于黄河两岸的“三皇五帝”,还是兴盛于河洛之间的夏商周三代,直到北宋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黄河流域始终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黄河文化始终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无论是裴李岗、仰韶、龙山等原始文化,城市、文字、建筑等文明载体,还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华元典文化,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不同文化流派,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华文明元素均根植于黄河文化之中;无论是在与草原游牧文化碰撞融合中丰富中华文化,还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中吸纳文明成果,黄河文化作为世界“大河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作为“四大发明”等许多中国文明元素的原创平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整合张力和旺盛的创新活力。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注入了丰富的黄河元素。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系统,而且是一个孕育华夏文明的鲜活文化生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资源宝库。一则,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黄河流域诞生的众多古都、古城和古文化遗址,诸如郑州双槐树遗址、洛阳二里头遗址、西安半坡遗址等,都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二则,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文化遗产。其中,甲骨文、金文等文字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文字基础,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对中华文明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则,黄河文化为中华文明赋予了多维价值要素。黄河文化以其主体性与主导性,培育了中华民族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心理,大一统、大融合、大团结的主流观念,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思想主轴与精神载体。二、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黄河滋养与考验下形成的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为内核的黄河文化,彰显了中华儿女热爱故土的根亲意识和不惧困难的民族性格,涵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作为中国文字起源之地、中华文明肇兴之基、中国科技创新之源,黄河流域人民面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基于改造自然和创造美好生活需要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尝试,孕育出黄河文化的原生性创造精神基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木之根本、水之渊薮。先民们在这里改进生产工具、创新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工程,特别是通过治理黄河以趋利避害的过程中,创造了我国最早精耕细作的农业、繁荣的手工业、发达的商贸业,并以此为基础使黄河中下游成为长期兴盛不衰的思想解放区、文化活跃区、科技创新区。无论是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蓬勃发展,还是最早的天文历法和数学特别是“四大发明”的出现,都对我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从文艺创造到科技发明,黄河文化以创新创造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集体人格。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黄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自古以来,黄河就以其汹涌澎湃、勇往直前的磅礴气势,熏陶浸染着华夏儿女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塑造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同时,一部艰辛的治黄史,也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水患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其泥沙、悬河、断流等问题堪称世界之最,其治理问题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重大难题。而在与黄河水患搏斗中锻造形成的不惧艰险、敢于斗争、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主体精神,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从黄河两岸传遍长城内外的《黄河大合唱》,还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革命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具体呈现。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九曲黄河一路奔腾万里、汇聚百川入海,以一种高度包容的内源性气质涵育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一方面,黄河作为“百川之首”和黄河流域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是促成中国“大一统”传统和不同族群交流交融、多元文化交汇交锋的重要地理因素,孕育出“尚和合”、“求大同”的黄河文化思想特质,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柱子上时刻警醒,在历朝历代把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作为“国家工程”统一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客观上是统一思想、汇聚力量、团结协作,甚至统一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需要,主观上促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全国一盘棋”、“大团结”的重要精神内核。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和桀骜难驯忧患河的统一体,孕育出现实苦难与美好梦想交织的黄河文化奇特图景。一方面,敢于追求伟大梦想是黄河文化的固有品格。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这些神话传说犹如“人类童年的梦”。这些传说并非单纯为了赞美英雄的个人行迹,而是把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化于早期生活的苦难现实,并慢慢融汇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生成“精神图腾”。另一方面,敢于实现伟大梦想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开封城,城摞城”景观中层层叠压的6座古城,见证了黄河水患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数千年来,黄河虽长期屡治屡决,但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实现黄河安澜的梦想,中华儿女从未停下追逐黄河安澜的脚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千年梦想。三、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内蕴着发展黄河流域社会生产力、挖掘黄河文化现实生产力的双重逻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发展黄河文化的现实生产力,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打造黄河文化独特标识,守护中华民族家国记忆。文化标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基于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黄河文化标识不应是一个简单的地标性或文保性概念,而应是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等多元要素的系统集成概念。当前,虽然有以郑州炎黄二帝雕塑为代表的历史人物标识,以兰州黄河楼为代表的历史建筑标识,以郑州黄河博物馆“黄河鲤鱼”吉祥物等为代表的生物及其传说标识,以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发明标识,但这些黄河文化标识的集成性、全域性、代表性、历史性、传播性彰显还不够。因此,必须着眼于守护中华民族家国记忆的需要,加快建设体现中华文化“根”和“魂”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应统筹沿黄九省(区)甚至更多支流省份的力量,既要挖掘各区段特色文化资源以强调适地性,更要挖掘中华文化的源流发展以体现归趋性、突出认同性,着力打造能够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旅体验空间,在黄河流域形成“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传统”良性互动的复合系统。做大做强黄河文化产业,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基本点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点是科技赋能、创新发展,打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通过挖掘黄河文化跨越时空的价值本源以守其文化根本,通过创新呈现形式以使其顺应时代潮流,将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推动黄河文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实现产业化发展。通过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旅项目、特色文创产品和特色景观体系,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带和文化体验廊道,并以此为基础实施黄河文化“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文化融入我国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以文兴产、以文润城、以文塑旅、以文惠民、以文化人。要推动黄河文化与数字经济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云计算、区块链、虚拟仿真等数据信息技术,推动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并以此为基础实施黄河文化“数字+商业”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实施黄河文化IP开发工程,共建黄河文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建立黄河文化创新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黄河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提高黄河文化传播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是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应着眼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一步释放黄河文化生产力、增强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黄河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要加强黄河文化研究与阐释。大力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工程,推动建设一批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黄河文化学术创新团队、研究基地和交流平台,着力构建黄河文化研究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标志性成果。要加大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力度。对于发端于黄河流域、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黄河文化资源,如庙会、民居、皮影、刺绣、面花、剪纸等传统文化,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一些与祭祀、串亲等有关的传统习俗,应建立保护名录、健全保存体系、加大抢救力度。要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大河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中华人文始祖祭拜大典等,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端平台;通过加强黄河文化产品的跨国生产与海外传播,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和数字化传播平台,推动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作者: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王曼倩:全球发展倡议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3:08:43 +0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布的《中非关于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内深化合作的联合声明》指出,全球发展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球发展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发展领域的重要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一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全球发展倡议以发展为核心,重点着眼于推动全球共同进步,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的积极担当与坚定决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全球发展倡议是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引领性理念。当今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各种变数与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不仅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也让国际社会对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渴望愈发强烈。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如何找到破解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各国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为应对挑战、化解纷争、消除分歧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深刻洞察和积极贡献。全球发展倡议旨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为持久和平、全面安全、共同繁荣、广泛包容、清洁美丽的目标迈进。通过这一倡议,各国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随着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入实施,国际社会将有望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对当前全球发展困境的有力回应,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新方案。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面临的发展难题层出不穷,从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扩大,到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卫生安全威胁等,都迫切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全球发展倡议不仅关注各国自身的发展,更强调国家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通过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全球发展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呼应,共同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倡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球发展倡议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共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方案。全球发展倡议鼓励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发展计划,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紧密、更加务实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需要集全球之力、汇各方之智。因此,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倡导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同时鼓励各国政府、企业、民间团体等多方参与,形成推动全球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协调,以确保各项举措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以及三方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努力推动全球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全球发展倡议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从中国主张到国际共识、从合作理念到实际行动,已在实际操作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全球发展倡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全面的布局,为全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希望,成为推动构建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力量。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和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方案,以“六个坚持”为主要内容,即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更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坚持发展优先。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愈发明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繁荣与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检验国家政策成效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球发展倡议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际层面的延伸和拓展,强调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应更加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从发展中受益,切实将全球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出发点,致力于实现普惠式发展,确保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普惠包容。今天,各国之间的利益交融和命运与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唯有倡导并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确保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全球发展倡议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强调包容性发展,鼓励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和成果。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通过坚持普惠包容的原则,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够带来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而管理创新则能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全球发展,全球发展倡议鼓励各国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全球发展倡议所倡导的创新驱动,不仅要求各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更需要在发展理念、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进行创新。各国需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和路径依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严峻生态问题,全球发展倡议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方向,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人类在发展经济、追求进步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与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紧密相连,坚持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行动导向。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从气候变化到经济不平等,从公共卫生危机到粮食安全挑战,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都要求全球各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共同应对。全球发展倡议明确指出,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我们才能推动全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倡议呼吁各国摒弃空谈和拖延,转而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发展目标得以落地生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身的责任担当。无论是推动国内减贫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还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援助,中国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三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中国以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潜力,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不仅为国家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拓展外交朋友圈,健全和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独行快,众行远。”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任何国家都无法孤立地求得发展。自2021年9月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100多个国家以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2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已有82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4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及金融机构与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以下简称“国合署”)签署了落实该倡议的合作文件。今年,国合署又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发表了推动该倡议的联合声明。中国积极拓展外交领域,努力构建广泛而深入的外交朋友圈,与世界各国建立起紧密而友好的外交关系。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中国还致力于健全和完善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等。通过这些重要的合作平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筹措资金、分享资源、推进务实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积极力量。履行发展承诺,推进务实合作。全球发展倡议源自中国,成果和机会属于世界。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一个国家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掉队,这是全球发展倡议的愿景,也是联合国倡导的目标。2023年7月,中国成功举办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成立全球发展项目库、资金库,全球发展倡议更加深入人心。至今,全球发展项目库总数已超千项,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项目达500多个。同时,我们成立了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已经支持了150多个项目,彰显了对全球发展的坚定承诺。中国将继续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深化与各国及区域战略对接,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共同繁荣,引领南南合作释放新潜力。充分利用项目库与资金库,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资金转化为旗舰项目。聚焦卫生、数字、绿色领域,打造“小而美”品牌,推动新项目精细落地,力求以精准操作展现大作为,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责任重大,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引领国际发展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促进南北对话,实现优势互补,巩固以南北合作为主导、南南合作为补充的合作格局,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致力于推动多边发展治理体系改革,拓展全球发展倡议及联合国2030议程下的多方合作,引领“后2030”发展议程规划。同时,中国坚决反对将援外与国际发展合作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敦促发达国家履行援助与气候融资承诺,在共识基础上开展平等合作,共同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确保国际发展合作始终遵循正确方向,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富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非历史取向及其问题——评阿西莫格鲁等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2:46:43 +0800

导读:现代主流经济学人倾向于以社会达尔文主义来理解历史进程,并以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提供事实支持,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它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竞争市场和多元政治体制来解释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繁荣。但是,这种简单化的历史重构具有明显的非历史取向,从而内含着严重的缺陷。该书的问题就表现为:(1)简单地在社会的繁荣和贫困与经济政治制度的包容性之间画上等号将会面临着一系列的历史和现实挑战;(2)以现代社会“普世”价值的民主政治来解释和审视人类历史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3)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有效市场和制度变迁理论去解释经济发展史犯了“先射箭后画靶”的错误;(4)由实践来界定“有效集权”等概念犯了同义反复和社会达尔文主义错误;(5)以偶然因素来解释“有效集权”的成因实际上是一种非历史取向的态度;(6)过于夸大民主制度这单一因素对国家兴衰的作用反而陷入了“见树不见林”的视觉盲点;(7)以囿于现代主流经济学信条的事后性分析来指导社会实践会导致“南橘北枳”的结果;(8)以汲取性制度来揭示无序式经济增长对“无序”内涵也存在片面性理解;(9)根本问题在于囿于特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而犯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错误。事实上,阿西莫格鲁等人强调的包容性经济政治制度,与其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不如说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与其说是社会经济繁荣程度的决定因素,不如说是主要是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非历史取向也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特色,这根基于它的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思维之中。一、引言基于肯定性理性及其派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代主流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还尝试依据特定逻辑思维来理解乃至重构历史,倾向于将现实存在的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制度安排视为合理的存在;进而,基于自然主义思维及其派生出的普遍主义,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还致力于将这种认知推广到世界各国,由此来构建出“普适性”的抽象模型和原理性学说。显然,这一思路深深地嵌入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在内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中。[①]同时,正是根基于抽象分析思维所构造的数理模型,现代主流经济学就倾向于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偏好以一个更新的数理模型来取代旧的数理模型,以更优的简化理论来取代旧的简化理论,进而以数理逻辑和智力进步来宣扬当下流行的理论学说。正是受这种思维的影响,现代主流经济学人往往偏好以抽象的自由和民主观以及西方世界的当下制度来评估和指导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改革实践,却甚少考虑不同国家具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文化传统。进而,由于缺乏对不同时空下历史社会环境的深入剖析,现代主流经济学人就偏好搬用流行理论和静态思维来阐释不同时空下的历史现象,这种分析就嵌入了强烈的非历史取向。显然,这种非历史取向深深地影响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研究: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思维和基本原理,把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华盛顿共识”当成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以及改革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进而将任何纠正市场失灵的行为都视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无理干涉,结果就彻底否定了在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中产业政策和政府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②]同时,正是基于非历史的科学主义信条,那些将历史简单化或者以新古典自由主义来解读经济发展史的著作就广受时下经济学人的欢迎和传播。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它基于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思维和理论来解析西方国家何以兴起以及其他国家为何衰落,从而得到不少经济学人的高度赞誉。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夏准的《过河拆桥》更早剖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真实发展史并由此来审视和反对流行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却一直得不到中国经济学人的很大关注,甚至在西方社会也受到主流经济学圈子的严重漠视,因为它揭示出西方社会发展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与现代主流经济学所鼓吹的完全不同的道路。有鉴于此,本章尝试通过对《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集中解读来揭示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非历史取向,进而可以更好地审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和论断。二、《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中心思想审视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正确地强调:“任何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世界上几百个政体不同经济和政治路径的起源,都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使得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避免寻找单一原因的、简单的、广泛使用的理论,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现的看似相同结果做出不同解释。相反,我们已经提供了一个简单理论,并用它来解释新石器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概况。我们的选择不是因为我们简单认为一个理论能够解释所有问题,而是认为一个理论能使我们关注类似事物,又是会以牺牲某些有趣的细节为代价。”那么,又该如何认识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简单理论呢?一般地,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简单理论就是将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包容性与社会繁荣相对应。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写道:“比起由少数人建立、从多数人那里攫取资源却无法保护产权或者刺激经济活动的汲取性制度,实施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并鼓励在新技术和新技能投资的包容性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包容性经济制度和包容性政治制度是相互支持的,也就是说,以多元主义方式广泛分配政治权力并能够实现一定政治集权以建立法律和秩序的制度是安全的产权和包容性市场经济的基础。同样,汲取性经济制度跟汲取性政治制度是协调联系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保持并发展汲取性经济制度,运用他们获得的资源,巩固对政治权力的控制。”[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阿西莫格鲁等人对经济政治制度所做的包容性与汲取性区分以及对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的高度评价与新古典自由主义流派的二分学说几乎完全一致,这包括波普尔区分的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哈耶克区分的自发扩展秩序与人造控制秩序,诺思、瓦斯利和温格斯特等人在《暴力与社会秩序》中提出的“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open access social orders)和“受限进入的社会秩序”(limited access social orders),等等。问题是,这些一分为二的简单化理论能够解释复杂的人类历史吗?事实上,人类历史也根本不是按照特定理论模式演进的。希克斯在《经济史理论》中就说:“理论和历史是对立的,情况最好也不能兼而有之;一个历史学家的本行不是以理论术语来进行思考。或者顶多承认他可以利用某些不想连贯的理论作为前提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历史过程。”[④]当然,人类也确实总结了一些理论来解释历史的一般现象和发展趋势,但这些理论往往也充满了争议。由此来反思:现代主流的新古典自由主义思维有助于为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吗?爱泼斯坦就指出,新制度经济学派误读了前现代国家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原因,贬低了首先在欧洲大陆出现的中央集权是主权与统一的司法管辖权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构成了经济有效率的必要前提。[⑤]然而,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阿西莫格鲁等人在这部著作中却对复杂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做了过于简单化的解读,并且借助对历史的阐释来为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提供经验支持,从而获得了那些深受新古典自由主义熏陶的现代经济学人的欢呼和赞誉。同时,随着个体主义的兴起以及利益冲突日益加剧,构建包容性制度和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也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价值和诉求;相应地,他们的这部著作及其表达的观点也就会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和支持,以至于“包容性增长”成为广为流行和传颂的词汇。问题是,只要跳出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窠臼,进而拓展视野去接触和思考更广泛的史料,我们就可以避免为一些流行观点所提供的“事实”所欺骗,可以清楚地洞察《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在案例诠释和所提论断上的片面性。例如,按照爱泼斯坦的研究,18世纪之前英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政府最有效率的国家,与其说是因为英国有更多的个人自由,不如说是因为英国有统一的中央集权;进而,爱泼斯坦指出,经济发展是封建社会中经济分权(市场经济体系)和政治集权或专制(财政体系)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表现为市场交易的许可带来的广泛尝试,后者表现为交易成本降低与专业化发展带来的效率提高。[⑥]尤其是,阿西莫格鲁等人对包容性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理解根本上还根基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它将西方推崇市场竞争以及由权力制衡构成的政治经济制度视为包容的,进而将一切差异乃至对立形态都视为非包容或汲取的。譬如,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一书中将英国视为民主的典范而将新加坡视为非民主的,甚至将新加坡政府为中低收入构建的公寓都视为加在新加坡人身上的无形胁迫。[⑦]在现代社会,“民主”已经被赋予了比“非民主”更好(更为平等,更为自主,也更为高效)的价值观,相应地,当我们对一个社会或国家做出“民主”和“非民主”的界定时就已经对其相应体制做出了优劣比较。[⑧]但问题是,西方目前盛行的那种“利益结盟、赢者通吃”体制难道就是民主的本义吗?相应地,儒家历来重视的“全民协调、照顾少数”理念反而是违背民主的吗?根本上说,民主仅仅是有关公共事务的一种决策方式,良善的民主制则是社会成员的诉求能够在公共事务的集体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种方式,由此才能将公共偏好转化为公共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的根本特性在于协调和合作而不是竞争和掠夺,在于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收集社会大众的诉求并将之转化为社会的集体决策。就此而言,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民主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甚至根本没有认真了解过德沃金的“合伙制”民主思想。试问:如果对民主的本质内涵和现代认知都缺乏基本了解,又如何基于民主视角来评估政治经济制度的包容性,进而将民主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呢?其实,即使按照阿西莫格鲁等人的理解:“民主通常是一种政治平等的状况,更多地关注多数人的利益。而非民主通常由一个权贵集团控制,可能更关注该集团的利益。用简单的、极端的话说,非民主是权贵和享有特权者的政权;相比较而言,民主是更有利于多数人的政权,会制定对多数人更为有利的政策。”[⑨]特别地,阿西莫格鲁等人还认为,“亲多数政策往往是与亲穷人政策相一致的,特别是其更强的劫富济贫倾向。”[⑩]我们也应该审问:被阿西莫格鲁等人归为非民主的新加坡等国属于权贵和享有特权者的政权吗?在这里,阿西莫格鲁等人将欧美社会视为劫富济贫的国度显然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与此同时,阿西莫格鲁等人又认为,一个非常平等的社会通常没有民主的诉求,或者不存在对现存非民主体系的挑战;理由是,此时的民众已经从经济增长中获利,从而也就没有对政治民主的进一步要求。阿西莫格鲁等人由此来解释新加坡为何能够维持非民主体制。[11]但显然,这与前面将“平等与民主相挂钩”的做法矛盾。这种矛盾的成因在于,一方面,阿西莫格鲁等人之所以将新加坡等排除在民主体制之外,就在于他们以时下西方人的理解或盛行的民主模式来定义民主:每个人都有一票来影响政治结果;另一方面,阿西莫格鲁等人之所以将“平等与民主相挂钩”,就在于赋予西方社会盛行的民主模式以合理性,因为平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所追求的价值。正是囿于西方社会的流行观念,阿西莫格鲁等人认为,当权力集中在一部分身上时,这就是非民主的权贵政治。问题是,在民主体系下,也会存在着精英或“权贵”,如现代代议制中的议员以及选举成员就是如此,他们所拥有的权力远大于普通大众。只不过,这些精英或“权贵”是由开放的阶级而不是传统那种封闭的等级所组成。就此而言,如果拥有权力的“权贵”本身就是流动的,一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如考试)而拥有政治权力或者说成为“权贵”,然后行使其公共决策的权力,这与基于选举程序来体现个人偏好和影响公共决策的流行民主制有本质的区别吗?如果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我们又如何称这种体制是非民主的呢?更不要说,按照米歇尔斯的寡头铁律,基于多数的民主选举必然会导向独裁。同时,基于流行的选举制民主,阿西莫格鲁等人还采用普热沃斯基(Przeworski)等人对民主的定义:只有我们观察到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丧失权力时才能被称为民主国家,尽管它也实行了选举制度。[12]问题是,这种含义的民主显然只是反映了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而根本上偏离了民主的本质。试想:一个政党轮番上台但社会分化的国度能够称得上是民主的吗?更进一步地,即使平等化的社会更容易导向民主(因为此时革命已经没有必要,即使出现革命,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再分配来化解革命危机),但这也不意味着,基于多数票的选举民主就一定会导向社会平等(这涉及社会权力结构)。根本上说,民主的本质体现为公共决策能够反映人们的应得权利,而公共决策又是人们力量博弈和策略互动的结果;相应地,公共决策能否反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应得权利,关键就在于人们的力量分布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是否亲多数和穷人与是否实行基于多数票的所谓民主制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更主要与该社会的权力结构以及相应的抗衡力量有关。究其原因,无论是私人领域的市场交易还是公共领域的民主选择,都体现为社会主体之间的策略行为及其互动结果,而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本身则与由势力等决定的可行选择集有关。就此而言,当一个社会的力量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时,市场交易的结果通常就会有利于强势一方,公共选择的结果也会受到强势者的操纵,这在现代欧美社会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体现社会平等的良善社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社会力量分布相对平衡,社会主体处于大体平等地位;相应地,市场交易和集体行动的起点就较为平等,所遵行的规则或程序则较为公平。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社会的自然状态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力量不平衡时,就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来提升抗衡力量,由此才能真正帮助弱势一方以实现社会平等。正是考虑到自然状态中人际异质性及其衍生的不平等,新加坡等国对弱势者的关注和扶持显然就要比崇尚自由放任的欧美诸国更好。既然如此,阿西莫格鲁等人又如何将新加坡等国归为属于权贵和享有特权者的非民主的政权呢?新加坡等国存在阿西莫格鲁等人所说的权贵从民众向自身进行再分配这种非民主特性吗?所有这些考问都表明,简单地划分民主和非民主尤其将民主与西方政治体制相挂钩的做法存在严重局限。三、《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九大逻辑考问柯林伍德在评论后希腊化时期的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等人的著作时说:“有可能以任何规模的戏剧统一性来写出一部新历史,只要历史学家能搜集到它的材料并且能把它们熔为一个单一的故事。”[13]显然,深受现代经济学熏陶的经济学家和相应的经济史学家就是如此。同时,柯林伍德还进一步举例说:“李维的全部任务就是搜集早期罗马历史的传说记录并把它们熔成一篇单一的连贯的叙述,即罗马史。……(此后)罗马人严肃地相信他们自己对其他一切民族的优越性以及他们垄断着配得上称作唯一的德行,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历史是唯一值得叙述的,因此像李维所叙述的罗马史,在罗马心目中就不是许多可能的特殊历史中的一种,而就是普遍的历史,就是唯一真正的历史现实的历史,即普世的历史。”[14]同样,目前占主导地位欧洲中心观也将欧洲的历史看成是全世界的历史,将欧洲的经验看成是普世的规律;更进一步地,这种欧洲中心观又经历了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塑造,从而成为一种从封闭到开放的自由竞争的历史,这些信念都深深地嵌入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嵌入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的此类问题,这里从九个方面对该书进行学理性考问。(一)在社会繁荣与经济政治制度的包容性间画上简单等号阿西莫格鲁等人对历史发展的解读持有一种明显简单化的观点,这就必然会遭到历史的和现实的连串挑战,因为人类社会根本上是复杂的,而且还会日益复杂。(1)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多神教的儒家所主导的中华社会几乎都比创唱一神教的基督教所主导的西欧社会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地方精英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整个社会对经济活动的看法也更积极。既然如此,儒家社会为何没有能够自发地跳出低收入的马尔萨斯陷阱?彭慕兰、戈德斯通等历史学家都将之归咎为中国社会没有能够像西方世界那样从外部世界(殖民地)获得额外的资源。沃尔特•韦伯(Walter P.Webb)在《大边疆》一书中也指出,地理大发现使欧洲人一下子得到了总面积大约2000万平方英里的富饶土地(欧洲原有的土地是375万平方公里),并收获了欧洲以金、银、林产品、皮毛、龙涎香以及牛和种植作物等意外之财。[15](2)西欧社会中也存在着包容性程度不一的具体政体。譬如,荷兰往往就被视为最早建立包容性民主体制的地区,诺思也认为荷兰率先建立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既然如此,荷兰的经济中心地位为何会被英国取代呢?王国斌将之归咎为荷兰的政治没有像英国那样利用经济变化以牟利,[16]另有些人则认为荷兰缺乏强有力的主权而致使无法在军事对抗中获胜。(3)从整体上说,西方世界崛起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也伴随着对外扩张、征服、殖民和掠夺,同时无论是国内生产还是国际贸易都依旧存在大量的管制。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简单地将之归功于所谓的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呢?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世界崛起于重商主义时期,此时不仅在政治上依旧是专制的,而且在经济增长上也主要凭借从外部世界的攫取。(4)从人类历史上看,阿西莫格鲁等人也认为古罗马共和国已经建立了包容性的经济政治制度,而后来的古罗马帝国却逐渐走向了汲取性的经济政治制度。既然如此,我们又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认为早期的经济发展比后来更为成功呢?更不要说,在原始公社时期,几乎所有的部落、城邦或共和国都采取了某种集体决策的民主体制,而只是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才出现以法律形式保护的财产权。对此,福山就指出,将罗马帝国的衰落归咎为包容性共和国向绝对主义帝国的转变无异于是南辕北辙,因为罗马的权力和财富在奥古斯都之后的两个世纪都呈持续增长和繁荣之势。(5)就当前现实世界而言,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类似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和市场机制,更不要说这些制度比西方社会经济腾飞时期要健全得多,但经济发展状况似乎并不好。既然如此,又如何解释这种悖像呢?张夏准就举例说:1875年的意大利经济水平与现在的巴基斯坦差不多,但当时的意大利没有实现成年男子的普选制度,没有专业化的官僚制度,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也没有竞争法;同样,1913年的美国经济水平与现在的墨西哥类似,但当时的美国的制度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在的墨西哥。[17](6)阿西莫格鲁等人似乎将包容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经济制度之间的不相容视为极为少见。但果真如此吗?明显的反例是,犹太人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政治上的迫害,但他们却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而且,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之间的转化或替代似乎还成为一种普遍性现象,如东普鲁士人、俄罗斯境内的波兰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被当地排除在政治影响之外,但他们却以异乎寻常的力量发展起了经济实力。更进一步地,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发展在人类长河中显然是不平衡的:在古代社会如古希腊,几乎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并提出自己对城邦发展的意见乃至参与决策,但当时的经济活动却受到严格限制;相反,在现代社会,人们在市场活动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但无法真正参与公共领域的决策。有鉴于此,贡斯当就认为,古代人在公共事务中具有很大的自由,而现代人则主要在私人生活领域享有自由。贡斯当写道:“在古代人那里,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都是奴隶。作为公民,他可以决定战争与和平;作为个人,他的所有行动都受到限制、监视与压制;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他可以对执政官或上司进行审问、解职、谴责、剥夺财产、流放或处以死刑;作为集体组织的臣民,他也可能被自己所属的整体的专断意志褫夺身份、剥夺特权、房主乃至处死。与此相对比,在现代人中,个人在其私人生活中是独立的,但即使在最自由的国家中,他也仅仅在表面上是主权者。他的主权是有限的,而且几乎常常被中止。”[18](二)以现代性的民主政治来阐释过去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包容性的经济制度和多元化的政治体制只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才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阿西莫格鲁等人却以此来解释和批判历史实践。显然,这就犯了“绝对主义”错误:对历史进程的判断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标准,并由此来审查历史上的错误以避免今后再犯此类错误。实际上,这是否定了历史发展的渐进性和多样化。众所周知,现代民主体制发源于英国和法国,但两国分别通过渐进和激进这两种不同方式实现了从专制到民主的社会转变。同时,两国在不同阶段的经济表现也相差很大:一方面,激进变革使得法国社会出现巨大的社会动荡,因而受到崇尚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人和新制度经济学家如科斯和诺思等人的贬斥;另一方面,曾经称霸全球的英国进入20世纪之后却逐渐陷入利益集团的相互牵制以及社会僵化之中,因而备受政治学家如奥尔森等人的反思。但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反对和挑战,阿西莫格鲁等人却连这些显著差异都不愿稍做比较分析,却简单地以被西方社会高度概括的民主多元政治作为理论分析的共同前提。试问,这种分析又有多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呢?同时,尽管在流行的新古典自由主义观点中,英国正是通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战胜了实行干预主义政策的对手——法国,从而成为新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的霸主;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英国的关税税率都比法国更高,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也更为强烈。李斯特就指出,“如果英国人过去一直实行自由贸易,以其制成品交换外国产品的话,很难想象英国会达到如今这样的繁荣程度。”[19]那么,又如何基于包容性理论来加以解释呢?再如,阿西莫格鲁等人将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方制度视为是汲取性的,但按照当时的标准或者新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当时的南方恰恰是在推行一种自由主义制度。更不要说,南方实行的奴隶制也不见得是低效率的。福格尔甚至认为,如果不是运用国家强力,根本无法就无法促使奴隶制解体。为了对历史上更多经济增长现象提供解释,阿西莫格鲁等人又创设了一些新的术语。不过,这些关键性术语的含义却非常含混。例如,什么是“包容性”和“攫取性”政治经济制度?阿西莫格鲁等人用“充分集权和多元政治”来定义“包容性政治制度”,而用“缺少充分集权或多元”来定义“攫取性政治制度”,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中那些处于经济困境的民主制度所招致的批判。阿西莫格鲁等人就承认,“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没有变为民主国家,而且远不是民主国家,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正式代表;但重要的是,英国的制度是多元主义的。”[20]但问题是,又如何定义“充分集权”和“多元政治”呢?如果不界定清楚,同样就会成为一种“口号”和政治宣讲。更不要说,(1)民主往往会滋生出极端行为和寡头政治,没有自律的多元通常也会引发社会对立和掠夺;(2)民主和多元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运行如何根本上又涉及文化和宗教等问题,而这又会强化术语内涵的含混性。其实,民主宪政仅仅是现代性概念,也主要是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相应地,我们不能以此来对古代社会进行对照分析,更不能以此来评判历史的进程。爱泼斯坦就指出,“前现代宪法权利方面的差异对经济绩效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宪法只是规定了自由的政治与制度规则时,在经济上真正起作用的却是国家对权利与规则的事先承诺以及它在相互竞争的冲突主体之上运用司法管辖权的能力”;相反,“在前现代的国家中,主要的制度瓶颈并非来自于契约式统治的缺乏、专横君主的随心所欲或议会的软弱,而是来自于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政治经济事务进行管理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主权的缺乏及其导致的内部协调失败。多元主权的存在是政治经济无效的根源。由于国家在它的领土范围内缺乏垄断的权力,封建领主、城市、法团组织以及其他的‘公共的’或特许的机构都可以从它们的司法管辖权中获得收益,而这些管辖权阻碍了斯密式增长的发展,并对国家主权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挑战。”[21](三)以流行的有效市场和制度变迁理论去解释经济发展史阿西莫格鲁等人认识历史进程时所持的基本路线是,先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有效市场和制度变迁理论,进而以此来分析和诠释一些历史案例。显然,这是一种“先射箭后画靶”的分析方法,进而犯了一种流行的交叉混同谬误:以一种先验思维去展开分析和寻求答案。这种分析方法具体表现为:仅仅看到了伴随着西方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市民社会的演进而带来的制度变革和现实形态,就以这种事后的制度形态来论证和解释事前的社会经济现象必须具有这种制度特性;或者,根据后来的经济发展来评估相伴随的社会政治制度,并以西方后来的经济增长来证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即使不是最优的也至少是最适的。在这里,阿西莫格鲁等人论证其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所有富裕国家都是采用民主制度、尊重民权和人权并享受健全市场的国家。问题是,他们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同样采用民主制度、尊重民权和人权并享受健全市场的另一些国家为何没有走上富裕?如果再附加以“市场的健全性”这一条件,那么,又如何界定市场的健全性?更不要说,在市场机制和政治制度几乎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那些被视为成功的欧洲国家为何却正在逐渐衰落?进而,为了使得解释显得合理,阿西莫格鲁等人又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和术语来躲避各种批判,这也就是拉卡托斯所讲的保护带策略。譬如,阿西莫格鲁等人强调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中的根本性作用,但是,当人们发现一些具有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如海地、印度以及菲律宾等)并没有取得兴盛时,他们则转而将之归咎于缺乏足够的权力集中;相反,当一些不具有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如东亚“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等)也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他们转而就质疑这种增长的持续性。这样,“包容性政治制度”又转而被定义为民主制度+有效集权。但是,这种弥补也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如究竟要经济发展多长时间才能算得上持续?儒家制定的社会规范使得中国社会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都处于社会领先地位,这能否证明其制度规范的优越性?相应地,如果以古罗马帝国的后期衰落来论证汲取性制度不如包容性制度,那么试问:有哪个国家和哪种制度能够维持数千年的昌盛呢?阿西莫格鲁等人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说明。尤其是,只是在资本主义崛起之后,市场才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而在前现代社会却不具有如此的效能。在前现代社会中,通常只有较为集中的主权才能将分散的资源动员起来并加以有效利用,才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公共收入并将之用于公共建设;相反,如果主权过于分散,就容易造成相互牵制,这不仅不能形成快速行动,而且也无法获得规模经济。爱泼斯坦写道:“前现代制度无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几乎到处都存在的主权分散的局面,这种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国家协调或约束相互竞争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能力。……司法管辖权的多元化给前现代增长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根本限制:它混淆与抬高了获取财政收入的成本,它抬高了贸易的关税与其他壁垒,它引发了……无所不在的囚徒困境与市场失灵。”[22]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以现代经济学的有效市场说来评断前现代社会的制度优劣呢?事实上,福山在美国时评杂志《The American Interest》上发表的书评就指出,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书中对何谓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定义得过于模糊,因为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并不等同于民主制度,相反扩大政治参与度往往还会破坏政治稳定;同时,这本书并没有能够在宏大理论框架下完整地铺垫历史事实,相反,往往是刻意地选择用于支持理论的事例,或者是通过结果来反推逻辑。(四)基于实践来界定“有效集权”而具有明显的同义反复阿西莫格鲁等人也几乎没有对他们提出的概念术语进行明确的界定,如将“有效集权”解说为“多元但足够集中”就显得非常含混。同时,阿西莫格鲁等人提出的很多术语也主要是诉诸由实践来定义:只要是经济发展不好的就判定为没有实现“有效集权”,甚至将经济繁荣地区的衰落也归咎为包容性制度的逆转。试问:这不是同义反复吗?这导致他们所提出的包容性制度等根本无法进行证伪,从而在波普尔意义上也就不是一个科学论断。阿西莫格鲁等人之所以有此论断,又在于,他们的研究和分析思维根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制度达尔文主义之中:诺思将一般社会制度的优劣与交易费用的大小进而与经济效率的高低联系起来,阿西莫格鲁等人等则进一步将民主制度与经济增长进而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譬如,基于英国在17世纪的持续经济增长以及相应的霸权地位的确定,阿西莫格鲁等人就先验地认定与之相应的经济政治制度具有包容性,进而以光荣革命对国王和官员权力的限制作为多元社会的例证。但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举出诸多反例:自14世纪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皇帝的权力一直就受到容克地主的制约,但为何德国就没有走上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本主义道路呢?面对人类历史所呈现的这些差异性现象,更为合理的解释可能是:(1)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权力集中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因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往往因时空而异;(2)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谁(哪个社会阶层)拥有权力,而更在于获得权力的人会将资源用于何处。就英国而言,光荣革命之所以能够推进经济的迅猛增长,根本上在于权力转到追求物质利益的商人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资本家手中,从而就会制定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物质利益的政策。关于这一点,阿西莫格鲁等人也承认,“大大方便了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更加包容的政治制度的出现”的“第一个因素是新涌现的商人和实业家”。[23]然而,正是由于商人们取得了社会专制的权力,经济效率而非其他社会价值就成为国家决策的主要依据,进而国家权力也被利用来为经济扩展服务。显然,这又会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包括把土地、劳动者在内的非劳动品被严重商品化,由此加速了贫穷的形成和社会的分化,这些都已经为卡尔•波兰尼所刻画;另一方面,基于个人私利的最大化,东印度公司等排他性的垄断组织开始蓬勃兴起,这显然又不是包容性的。所有这些问题都真实存在并且日益严重,最终就爆发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阶级对抗。但是,囿于现代经济理论框架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维,阿西莫格鲁等人却无法看到这些,甚至也不愿看到这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新古典自由主义论断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通常只是一叶障目,对现实实践的指导必然只能是在“路灯下找钥匙”。(五)用偶然因素解释“有效集权”的成因明显不够深刻在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差异性制度之成因进行比较时,阿西莫格鲁等人通常还简单地将之归咎于某些偶然因素;进而,随着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初始差别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放大,由此就孕育出不同制度,这就是所谓制度漂移。实际上,这种偶然因素观等同于将社会发展视为无意识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后来的社会发展往往是由前人的或历史的“错误”所决定的,这是一种明显的非历史取向。正是受这种非历史取向的影响,阿西莫格鲁等人没有努力挖掘影响历史演化过程中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因素。譬如,从历史上可以看到,相类似的偶然因素发生在某些地区可能引发制度转变,而在另一些地区却没有。这如何解释呢?例如,就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所引发的大西洋贸易而言,尽管阿西莫格鲁等人着重对此做了剖析,但他们并没有深层比较这同一偶然事件对英国和西班牙的差异性影响,同样也没有分析西班牙和英国先后来到美洲时遭遇的环境差异所引发的不同殖民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制度改变通常是经济基础变动的结果,只是在政治制度确立之后又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在审视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动时,不能简单地以单一因素加以解释,而是要考察内在于事物的对立力量。由此,我们来审视制度变迁就可以发现:(1)制度变革本身是一个连续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初始敏感性条件可能会导向特定的发展路径,但其他因素或后来出现的事件也可能对之进行改动或修正;(2)在不同时空下,地理、文化、资源、人力以及制度等因素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同样的因素在某一时期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在另一时期则可能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然而,阿西莫格鲁等人仅仅从偶然因素就导出了制度变革,进而将民主制度视为决定经济发展的终极因素,却没有追究由偶然因素导向制度变革这一蝴蝶效应背后的时空背景和传导机制,也没有考察与包容性制度变革相适应特定的地理文化因素。[24]譬如,阿西莫格鲁等人将工业革命视为英国崛起的关键性偶然因素,但试问:如果英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遭受失败,又何来会有光荣革命呢?正是囿于一些偶然因素,阿西莫格鲁等人的论断往往就会受到其他历史证据的质疑和挑战,由此来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就必然会遭遇到极大困境。(六)夸大民主制度这单一因素而致使分析存在视觉盲点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历史解释基本上囿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它偏重于局部均衡的数量分析,凸显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却无法展现相互作用的因果机理。相应地,这种分析方法往往就会夸大自己所关注的那些因素的重要性,进而将之视为影响社会演进路径或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以至于往往会出现“见树不见林”的视觉盲点。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集中关注那些“明显”或“主要”因素,阿西莫格鲁等人就陷入自身曾认识到的单一性思维之中,以至于也就不再对这些因素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进行考察,反而美其名曰“一个成功的理论不会如实地再造细节”,而必然“会以牺牲某些有趣的细节为代价”。例如,在对威尼斯衰落的分析中,阿西莫格鲁等人将归咎于少数狭隘精英垄断了经济机会和政治权力进而建立了汲取性制度。但问题是,(1)他所谓的汲取性政治制度主要建立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这要远早于威尼斯的经济衰落,此后还出现了文艺复兴;(2)16世纪后,不仅威尼斯衰落了,曾经沟通中西方间贸易的佛罗伦萨和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都显著衰落了,难道这些地区都同等地转向了汲取性制度?历史学家通常将1297年视为威尼斯宪政发展的里程碑,但实际上,此时建立起的是一种排他性的寡头政治,是一种封闭的、世袭的贵族制度,通过关闭大约有2500名成年男子参与的大议事会来扩充被承认为贵族的家族的数量,而且,这一制度直到1797年拿破仑占领之前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既然如此,威尼斯的经济发展情形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动呢?同样,美第奇家族在1434年正式取代皇帝当而成为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它所建立的政体根本上属于僭主政治,但是,佛罗伦萨在其治理下却出现了繁荣昌盛。这又如何解释呢?在很大程度上,阿西莫格鲁等人对威尼斯衰落的解释远不如传统的历史学认知来得有说服力:随着君士坦丁堡的沦陷、新大陆的大发现以及新航线的开辟,原有的贸易垄断利益被分流乃至消失了,而新航线的起点如里斯本、安特卫普以及汉堡等则开始兴盛和繁荣了。李斯特就写道:“西班牙因为发现新大陆中了头彩,葡萄牙则因为发现好望角到印度的新途径中了二等彩。东方新航线的开辟,使葡萄牙成为一个强大的贸易国和海上强国,因而给威尼斯的繁荣以致命一击。”[25]更为典型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于阗、吐鲁番等城市后来之所以日趋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理位置(贸易路线)的变更而不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动,引发了新商路的开辟,进而也就改变经济活动乃至世界贸易的方向。例如,近代商埠香港、广州、上海、泉州的兴起主要也不是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是海外贸易的兴起,而郑州、石家庄、蚌埠等城市的现代崛起则源于近代铁路的建设,洛阳、扬州以及武汉和重庆在不同时期成为商业中心则源于河运交通。再以斯密的故乡格拉斯哥为例。在19世纪晚期,格拉斯哥曾被视为大英“帝国第二大城市”,在艺术、涉及、建筑以及工程、创新和贸易等众多领域都超过首都伦敦,甚至被称为“现代罗马”;但是,一个世纪之后,格拉斯哥曾雄冠全球的造船业消失了,与严重失业现象相应的就是酗酒、吸毒、暴力和自杀,以至于格拉斯哥郊区卡尔顿的男性只有54岁的平均预期寿命,而有27%成年人患有艾滋病的斯威士兰的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有57岁。[26]这一变化如何解释呢?显然不能归咎于社会制度问题,而更主要是源于自由而无序的市场竞争。戴维斯写道:“格拉斯哥对所有现代城市的警示是:任何‘无处不在’的经济效应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在达里恩峡谷,负外部性恶化了环境,伤害了每一个人,但又不能特别归咎于任何人。因此,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这种效应。……劳动力队伍、技术和供应链的好处惠及城市中的每个人,但没有人特别负责维护它们,格拉斯哥显示出的风险是保护这些条件的措施太少的。” [27]结果,随着“二战”后汉堡船厂和日本船厂的迅速重建并且做了重大改进,格拉斯哥原有的市场份额就迅速流失并最终解体了。最后,杨虎涛还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某国的包容性制度之建立可能与另一国攫取性制度之建立存在联系。[28]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亚“四小龙”的当前经济困境: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经济崛起造成了利益分流;相反,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其经济政治制度已经从包容性转向汲取性,因为不争的事实是,东亚“四小龙”的当今经济政治制度显然要比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60-80年代更为包容。面对这种质疑,阿西莫格鲁等人又要转向“有效集权”的解释。但问题在于,他们又确定何种最佳“有效集权”了呢?阿西莫格鲁等人甚至还挖苦说:“今天,威尼斯除了有一点渔业之外,唯一的经济就是旅游。”[29]但试问,这有什么不对吗?威尼斯曾经的贸易优势已经不再,而旅游恰恰是它现在的比较优势,充分发展这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显然是恰当的。(七)基于现代主流经济学信条而构建了事后性的解释理论阿西莫格鲁等人对历史所做的事后性解释还受制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单一信条和思维,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显然,这一信条往往会遮蔽我们以更广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复杂而多元的世界历史,并且以此来指导现实的制度变革和社会实践也会带来“南橘北枳”的结果。正是由于阿西莫格鲁等人将民主政治制度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由此推演,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就应该从政治领域着手,首先应该建立民主宪政体制。显然,这种思路与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休克疗法”是一致的。但试问:“休克疗法”迄今在多大程度是成功的?同时,即使在历史认识方面,以单一的事后性学说来加以解释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是牵强附会的。譬如,就西方世界的兴起而言,经济史研究最新成果也表明,英国自发地产生工业革命有其独特的条件。其中,广为接受的是英国史学家雷格莱(E.A.Wrigley)的观点,近代工业化有两个条件:(1)在制度层次上的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2)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相应地,英国而非荷兰或法国得以逃脱斯密型增长限制的原因就在于,它同时拥有这两大条件,尤其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煤矿大开发而为新的机器提供了以蒸汽形式的热能。[30]王国斌也认为,煤的开发对西方兴起起到关键作用,因为“近代农业中土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能源使用效能降低为代价的,因此,近代农业中资本与劳动生产率之增加,与能源之大量使用密不可分。”[31]同时,历史学家的大量考察都表明,欧洲世界在17-18世纪之所以能够普遍地摆脱马尔萨斯陷阱,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它们从新大陆的发现中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生态横财”,[32]进而突破了斯密型增长的内在限制。一方面,正如雷格莱等指出的,如果没有美洲新大陆,英国需要至少130万英亩的土地用来产糖,2300万英亩的土地来种棉花。正是煤矿的开发和新大陆的征服使得英国避免了东亚的劳力密集和节省资源的经济模式,而节省下来的土地和劳动力直接推动了棉纺织业的技术变革和规模扩张。[33]另一方面,从新大陆获得大量的金银,不仅可以用来购买东方尤其中国社会的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还有足够的资金以资助由好奇心驱动的科研发明,以至在18、19世纪出现了“发明爆炸”,这种“发明爆炸”又以纺织企业为先导,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为此,埃里克•琼斯就指出,“地理大发现是头一个其量级能够促进全系统的增长的正面经济冲击”;譬如,“在1500年的西欧,人均土地面积为24英亩,地理大发现把它提高到了人均148英亩”。[34]弗兰克则认为,欧洲在19世纪最终确立全球经济霸主地位,根本上在于从新大陆攫取了金银,进而获得了进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机会,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之上进行赶超发展。[35]事实上,美国的加州学派对这种历史偶然性在西方兴起过程中的意义就给予高度关注。例如,彭慕兰就将中西方在1800年以后出现的大差距或“大分流”归结为源于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机缘,[36]而不是如阿西莫格鲁等人所谓的建立包容性政治和经济制度。更进一步地,任何历史事件根本上都不可能由任何因素单一所引发。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西方世界的兴起或者英国的产业革命归结为专利制度、私有产权或者其他特定的制度安排,更不能简单地将特定制度称为汲取性的或包容性的;究其原因,任何制度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环境,而且需要依赖其他一系列的相容性制度。譬如,针对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何以发源于英国这一谜题,顾准就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分析:第一,就历史背景而言,那时的英国承受了古代及通过文艺复兴所积累起来的全部科学技术、合理经营知识,承受了16世纪航海、商业、殖民的全部有利后果,进而,英国还基于本身的特殊条件而发展了这些有利后果。第二,英国还拥有这样一些有利条件:(1)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王国,力量足以保护它的商业利益的扩张,而且,这个统一的王国还以保护它的商业利益的扩张为基本国策;(2)这个统一的王国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殖民扩张,而且,这不是以建立一个罗马式的拿破仑式的大帝国为目标,而主要是建立古代希腊式的以对母国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殖民地。第三,英国在航海、商业、殖民扩张初期不仅利用了个人冒险的私掠形式,更主要采取了赋予商业冒险精神的贵族所组成的垄断公司,尽管产业革命并不是这些垄断公司的业绩。第四,产业革命之后,英国放纵资本家无限制地剥削童工,用公债来搜集所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以收买大陆上的王侯与拿破仑作战。因此,顾准强调,在英国产生出资本主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7](八)基于汲取性制度的双重性而揭示出无序式经济增长鉴于中国以及其他一些还没有实行西方式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巨大经济增长成效,者迫使阿西莫格鲁等人在原先相对强硬的立场后退了一大步。但同时,阿西莫格鲁等人又指出汲取性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也可能带来某种经济增长,因为精英阶层为了攫取更多利益往往也会鼓励增长,这在最低限度的政治集权下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它带来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很多国家都在达到汲取性增长的极限后就走向衰落或解体。在这里,阿西莫格鲁等人所持有的理由是:“第一,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求创新,而创新必然伴随创造性破坏,在经济领域就是新的取代旧的,在之领域内就是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权力体系。由于控制汲取性制度的精英阶层担心创造性破坏,他们将会抵制它,汲取性制度下萌生的任何增长最终都是短命的。第二,控制汲取性制度的那些人以牺牲社会其他人的利益获得大量收益的能力,意味着汲取性制度下的政治权力是非常令人渴求的,这使得许多集团和个人为获得它而斗争。因此,在汲取性制度下,许多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走向政治动荡。”[38]显然,如果将阿西莫格鲁的最低限度政治集权视为一种相对社会无序状态的话,那么,阿西莫格鲁等人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也就揭示了无序式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与制度有序程度之间存在某种“倒U形”曲线关系;进而,也就面临着无序式经济增长相同的危机: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从经济增长方式从无序到无序的转变也就是一个社会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39]在这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往往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如阿西莫格鲁等人所当作的先决条件,这显然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然而,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无序式经济增长中“无序”内涵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片面性。(1)阿西莫格鲁等人主要关注政治权力相对集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无视不受制约的市场膨胀所带来的负效应。(2)进而,阿西莫格鲁等人认为,经济制度往往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因而主要或仅仅关注政治制度的包容性。但实际上,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经济权力的集中往往是可以独自发展的,在非包容性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经济制度乃至偏盛的经济权力往往可以同期并存。(3)接着,阿西莫格鲁等人将经济问题简单地归咎为人们缺乏政治权利的结果,进而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打上政治性。但实际上,对政治权利的争夺往往是由少数政客主导的,社会大众更需要安定和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而,政治权利的争夺不仅会引起社会动荡,而且还会进一步扰乱经济秩序,这可以从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中东地区的颜色革命中窥见一斑。(九)根本问题在于受制于特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根本上,囿于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阿西莫格鲁等人仅仅关注到政治精英对新的创造发明的破坏和阻滞,却无视对新发明的破坏和阻碍更多地来自那些试图维持其垄断地位的商业精英或所谓的“企业家”,这在凡勃伦的著作中有充分的刻画;甚至仅仅将汲取性制度的创设归咎于政治权力的集中,却无视金钱权力也存在集中并同样会造成汲取性制度,这在加尔布雷斯的著作中得到充分的刻画。事实上,按照西莫格鲁等人的分析进路,企业垄断当然也应属典型的汲取性制度,但《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通篇却不见着墨。同时,阿西莫格鲁等人还通过历史数据来支持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论点,这一做法承袭了弗里德曼的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特点就是:从假设推到出结论,再以案例或数据印证结论,由此来论证假设的合理性。正是按照这种分析思维,只要搜集到足够的史实能够证明制度包容性与国家兴衰之间存在正相关,那么,“包容性制度是国家兴衰的关键要素”这一假设就被当作合理的,进而成为不言自明的分析前提。相应地,在面对中国过去30年里的经济快速增长,阿西莫格鲁等人也就简单地将之归功于摆脱汲取性经济制度而走向更包容经济制度的结果。例如,在很多经济学人看来,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三化”改革就是在建立包容性经济制度。不过,作为具有科学精神的学者,我们应该作更进一步的提问:中国正在发展的包容性经济制度能够释放多大的经济能量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了“三化”改革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如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果有这样的追问,我们又何以会将中国改革的成功简单地归功于“三化”改革这单一要素?进而,在当前世界中,还存在不少经济政治制度更具包容性的国家,包括“三化”改革也更为彻底的国家,它们为何没有取得向中国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呢?其实,如果进一步放宽我们的视野,就更容易明白,经济政治制度的所谓“包容性”本身并不是决定性的,这种单一制度并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发展的状况。再以巴西为例,阿西莫格鲁等人以巴西军政府倒台后的经济发展来论证包容性经济政治制度的作用。也许,在阿西莫格鲁等人写作本书时期巴西还处于经济上坡时期,但巴西自2012年开始就在经济困境越陷越深,在推崇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博索纳罗上台后更为严重。试问:这又如何解释呢?正是根基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缺陷,尽管诺思提出了“制度决定发展”理论以及阿西莫格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政体决定论”,但他们后来都没有基于这些理论对人类历史作广泛而深入的剖析,也没有在理论逻辑上作更严谨的学理分析,而仅仅是在孤立的著作中通过案例分析方式做一泛泛的归纳性陈述。试问:这样的“一般性”理论又如何让人信服呢?尽管如此,基于现代经济学的单一性思维,阿西莫格鲁等人的论断却往往被用于在不发达国家或者“非民主”国家鼓吹激进的“制度革命”,其理由是,“制度革命”这一“偶然性因素”将会持续导向经济繁荣,而时下“非民主”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只是暂时现象。可见,阿西莫格鲁等人致力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提炼出了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即现代民主和市场体制)这一单要素并将它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为基础和根本因素,进而为这一假设性命题构建严密的数理模型加以证明并寻求历史案例的佐证。这既承袭了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还原主义思维,同时也犯下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惯例性错误:不是去洞察和辨识不同历史进程中的细微性差异并由此不断深化人们的认知,而是抓住某些特定维度的认知来运用数理模型和经验计量加以证明;但实际上,基于不同数理模型的认知通常只是在更换不同的认知维度,由此所获得认知只不过是在“常识性”的不同偏见之间不断转换,以至于将对社会的认知永久性地停留在最为粗浅和直白的层次上。针对阿西莫格鲁等人的最新文章“War Socialism, and the Rise of Fascism: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史学家Vanda Wilcox在推特上就讽刺性评论说:“一定是有什么法律禁止经济学家阅读史学吧。否则,没有任何理由来以为这个陈旧不堪的史学解释在2022年是新颖的发现。”[40]事实上,即使就过去半个世纪的经验也证明不了阿西莫格鲁等人的洞见:因“二战”遭受重创的欧洲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复兴,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所谓的包容性制度,而更因归功于美国基于“马歇尔计划”所提供的援助以重振位于其势力范围内的欧洲地区的经济。[41]总之,经济增长并不决定于某单一因素,而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在此过程中通常还会受到偶然性影响的影响,甚至同一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往往也相差很大,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譬如,就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崛起而言,韦伯将之归功于体现在加尔文派和路德派身上的那种崇尚节俭和勤奋的新教精神。对此,马上就有批评者指出,在意大利这样的非新教国家,不仅私人储蓄和净财富水平超过德国,而且工作时间也超过德国,但经济发展为何明显逊于德国?又如,托克维尔将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视为美国社会孕育出众多创新企业家的原因,现代流行的比较优势原理更是将自然资源丰富视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但是,阿诺德•汤因比却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最早拥抱创新的国家,恰恰是因为在气候和自然资源面都不具有优势,从而只能通过创新和冒险来获取收益,后来一些学者更是提出了“资源诅咒”一词来揭示一些拉美国家的产业困局。[42]进一步地,与其将西方世界的兴起单纯地归功于所谓的包容性制度,不如更深刻地剖析地理大发现这一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斯密就写道:“美洲的发现确曾使欧洲的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美洲的发现给欧洲各种商品开辟了一个无穷的新市场,因而就有机会实行新的分工和提供新的技术,而在以前通商范围狭隘,大部分产品缺少市场的时候,这是决不会有的现象。”[43]所有这些都表明,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长与竞争的自由度相对应,由此来放大包容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以此来诠释乃至重构历史。四、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非历史取向批判上面从十个方面来剖析了阿西莫格鲁等人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的分析思维:它将经济增长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包容性这单一因素相挂钩,而且还以现代西方社会的民主体制来界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包容性;相应地,这就不仅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而且还会陷入狭隘的意识形态思维而难以全面地看待现实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倾向于运用抽象理论来审视和解释复杂的人类历史,从而具有显著的非历史倾向:夸大了“包容性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而严重忽视了对其他更为重要因素的挖掘。尽管如此,阿西莫格鲁等人却以奥卡姆剃刀为这种简单化分析辩护。如阿西莫格鲁等人写道:“由于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会经常使用这个原则(奥卡姆剃刀原则),不仅仅是为了简化复杂问题的答案,而且,也许更为大胆的是为了简化问题。事实上,为了集中考虑基本问题,我们相当残忍和极具英雄气概地使用‘奥卡姆剃刀’。我们抽象掉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也将一些同样重要的问题排除在我们的调查之外。我们希望这一开局棋法能让我们得到关于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相对准确的答案。”[44]譬如,基于奥卡姆剃刀原则,阿西莫格鲁等人不仅将欧美社会盛行民主选择的国家统一归纳为民主国家,而且还将由此产生的政府视为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偏好。但试问:代表特定利益集团的政党所组织的政府如何又体现出全体人民的偏好呢?新加坡等更为注重全民协商和利益协调的政府决策又如何不是民治民享呢?更为重要的是,阿西莫格鲁等人在使用奥卡姆剃刀原则时忘却了紧接着“Do not multiply entities beyond necessity”(“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下半句话“but also do not reduce them beyond necessity”,从而导致对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滥用,由此获得的研究结论也就很可能会误导我们的认知和实践。(一)《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的非历史取向正是由于滥用奥卡姆剃刀原则,被广大经济学人誉为“上乘佳作”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嵌入了深深的非历史取向,它无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和制度,没有挖掘不同国家或地区采取不同政策和制度的时空环境,更抹杀西方社会走向包容性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相应地,它的分析和论断往往就停留在信念、口号乃至泛政治的层次上,而无法真正为当前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实质性建议。当然,这不可否认,“包容性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确实具有重要作用,而竞争则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瓦解等级制专制以及构建现代包容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如此,“包容性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明显地体现在对持续性的维系上,而不是对经济起飞的促进上。简要的解释就是,往往在有一定的生产和投资规模之后,才会迎来包容性竞争和有组织管理的需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阶层的崛起,他们也越来越要求享有更大的经济自由和政治权力。基于上面的系统分析,我们就可以推演出这样一些基本认知。(1)阿西莫格鲁等人强调的包容性经济政治制度,与其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毋宁说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事实上,阿西莫格鲁等人看到1688年英国、1989年法国以及1868年日本基于政治革命而建立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几乎都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果,因为在这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多元主义思潮。至于经济增长的原因,直接地就表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在西方世界兴起的过程中,原始资本积累首先源自地大方向带来的财富,接着才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这些显然都不属于包容性经济政治制度。(2)阿西莫格鲁等人强调的包容性经济政治制度,与其说是社会经济繁荣程度的决定因素,毋宁说主要是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坚实基础。事实上,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或手段是多重的,而且,甚至往往是在社会秩序并非公正合理的条件间下实现;但是,无序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会造成人类之间的冲突和内耗,从而就难以维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3)阿西莫格鲁等人所认识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及其潜含的危机,与其说主要体现了非包容性政治制度下的威权增长特征,毋宁说是失去自律性的市场偏盛所呈现的无序增长特征。事实上,当前中国社会的包容性政治制度还存在着有效集权,但包容性经济制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无节制性,表现为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已经压倒了其他一切社会价值。(4)在经过一轮无序式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往往会产生制度变革和有序化的诉求;但是,它要求建立的是一种卡尔•波兰尼意义上的自律性经济政治制度,而非阿西莫格鲁意义上的包容性经济政治制度。事实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包容性”本身就比“自律性”更难界定,更重要的是,强调经济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实际上内含了对各种逐利行为的允许和放纵,进而可以会滋生出不受节制的无序市场。有鉴于此,卡尔•波兰尼就特别强调,市场经济的过快发展必须由其他力量加以牵制,政府在其中要发展积极作用。(二)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非历史主义及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非历史取向也是现代主流经济分析中的重要特色和缺陷,这是由它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决定的。一般地,现代主流经济学在特定引导假定下逐渐蜕化成了一种解释共同体,致力于为社会经济现象提供新古典主义的解释,进而将经济学研究导向为一种故事构造。Gibbard和Varian就写道:“模型……是一个有着具体结构的故事……对经济学家而言,模型的一个解释性用途还在于讲述故事。”[45]问题就在于,故事既可讲述想象的世界,也可以讲述真实的世界。然而,在日益功利化的学术界,大多数人都是基于论文发表的目的来讲述故事和构建模型,从而也就会囿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和范式来讲述一些自足的故事;进而,这些构造的故事往往就会脱离真实世界,甚至出现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的自我演化。同时,为了提高其论文被接受和发表的程度,大多数经济学人还会大肆使用数理逻辑和数学符号以便伪装成客观的研究科学,如通过回归分析来“构造”出似乎可信的故事。正是由于数学措辞的泛滥,现代主流经济学就被打造成为一门追求逻辑严谨和形式优美的艺术,它注重的是研究结论的优美以及研究本身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描述和揭示。何梦笔曾写道:“新古典模型只是为计量经济学工具服务的。它不需要声称是对现实真实的描述。如果通过统计检验,经验上得出了有意义的结果,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理论是正确的。”[46]进而,正是由于经济学被当作一门艺术以及经济研究蜕化为一种故事构造,就导致一个个远离现实的漂亮水晶球被创造出来;但是,这种做法却根本上无助于社会现象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也就没有推动经济学科的实质进步。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些经典例子加以说明。例1.曾为数位学者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信号机制理论表明,教育仅仅是对社会成员之能力或智力水平进行刷选的过滤器而对受教育者的劳动效率则没有帮助。但试问,入学和毕业考试能够完全甄别出人的生产能力吗?尤其是,一个人在孩童时代就会决定其教育水平吗?显然,这种假设没有任何现实依据。例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格尔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量分析认为,19世纪的铁路建设对美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将同样费用投入水路运输建设会更有价值。但试问: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人会否认铁路具有比运河更大的作用呢?其实,在当时,铁路更主要的贡献在于促进了一场生产和运输的变革,不仅使得生产地域不再受原先河流的影响,而且引发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计量分析所能够揭示的。例3.现代计量史学家根据留存的工资等资料将被传统定性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正名为农业革命,理由是工资水平及其购买力总体上是上升的。问题是,基于留存下来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果真就比具有连续性的历史学家的基于更为全面考察得出的结论更为可信吗?事实上,即使工资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而不断提高,这也不意味着工人生活水平的相应改善,因为失去传统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后的工人需要购买更多的生活资料。更不要说,当时工人的贫困生活、糟糕的卫生条件、震惊的车间事故不仅为大量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而且也为大量的文学作品所刻画。其实,作为一门致用之学,经济学理论贵在能够透过纷繁芜杂的现象去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实然和应然的结合而打造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说体系。但是,故事构造式的艺术取向却明显将两者隔离开来:嵌入功能主义和工具主义思维的计量实证集中关注对实然的解释,从而往往是“道中庸而极不高明”;嵌入自然主义和唯理主义思维的数理建模则致力于逻辑真理的追求,从而往往是“极高明而不道中庸”。但是,不少经济学人却依然津津于为目前这种故事构造和艺术臆想式的研究取向辩护。例如,瓦里安就说:“没有人抱怨诗歌、音乐、数论或者天文学是‘没用的’,但我们却常常听到有关经济理论过度深奥的抱怨。我想,我们可以按照纯粹审美的理由来为经济理论提供一个合理的辩护。”[47]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现象背后的实在或规律,而不是构建与现实脱节或局限于现象解释的故事,这种讲述故事式的研究在功利主义氛围下往往会蜕变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或者在选择性的“客观”数据上来臆造出一种“事实”描述;同时,任何科学在性质上都与艺术截然不同,以追求美感的艺术来类比追求真理的科学,只会导致经济学科越来越偏离科学的轨道。当然,对现实和历史的阐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如果要硬生生地将丰富的历史故事套在一个极其抽象而封闭的框架之中,那么就会导致历史的扭曲或消失。麦克洛斯基(McCloskey)就指出,作为比喻的模型与体现历史的故事之间往往存在背反关系:模型越不清晰,故事就越能较好地与历史世界相适应;模型越精确,历史就会被描述得越荒谬。[48]尤其是,现代主流经济学还热衷于将特定时空下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他领域,从而就会犯下严重的工具主义谬误。同时,基于故事编造式的艺术追求,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还呈现出强烈的方法导向而非问题导向:局限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及其常规范式下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或者基于先验的理性假设进行数理建模和逻辑推导,或者基于局部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实证和回归分析,目的都只是为新古典经济学观点、理论和定理提供逻辑的或数据的支持,进而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来来压制其他学派和学科的挑战和批判。但也正是囿于这种方法导向,现代经济研究往往只是提供某种自圆其说的解释,而并没有揭示真实的历史发展,更无法为现实实践提供合理的指导。举个例子,一些经济学人基于收益-成本的静态分析而编造了交通规则“左侧通行”向“右侧通行”的演变:早先的骑士是佩刀的,靠左行驶是为了便于在与敌人相遇时快速攻击;而后来随着枪支取代了刀,于是就开始靠右行了,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拔枪射击。问题是,这种分析如何解释目前两类交通规则依然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并行的事实呢?其实,从历史上看,交通规则的改变源于法国大革命,并且随着拿破仑军队的扩张而逐渐移植到他所占领的其他国家,并由此形成了自西向东的扩散。[49]同样,姚洋也以阿西莫格鲁对西方选举权扩展的分析为例来说明以经济逻辑代替深入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分析的谬误。西方国家早期的选举权只给予有一定财产的男性,以后才通过降低财产限制扩大到所有男性,并最终在20世纪初扩大到女性。对此,阿西莫格鲁提出的理由是:当权的强势集团惧怕没有选举权的人们的暴力反抗,从而试图形成与潜在反抗者间的权力分享让后者失去了暴力反抗的理由。但实际上,姚洋认为,妇女之所以能够获得投票权,主要与人文主义的伸张、特别是与妇女本身的自我觉醒有关。[50]最后,众多现代经济学人之所以盲从这种具有明显非历史取向的常规范式,很大程度上又在于它根植于西方社会的自然主义思维,以自然科学的一元进步观来看待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同时,与自然主义思维相伴随的肯定性理性又派生出庸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维,它将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果思维自然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体现,并以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帕累托有效原理等为现实的合理性提供辩护。相应地,现代主流经济学就倾向于基于社会发展状况而对社会制度作好坏评价,并由此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好的制度和政策还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基于西方中心观,好的政策和制度往往是有利于产权清晰和经济自由并体现为“华盛顿共识”的那些政策和制度,这包括民主宪政、私有产权的保护、高效的司法机构、严控的货币制度、健全的财政体制、宽松的金融监管以及市场导向的公司治理机制等。相应地,在新古典经济学思维的解释下,这些制度就被视为欧美发达国家在历史广泛采用并且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制度,进而也就被新古典经济学教材以及相应著作广泛宣扬和论证。(三)政治-社会自由与经济自由和增长间关系新古典自由主义不仅推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即所谓的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而且将现代西方社会的相对富庶生活与这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由此来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甚至将国强与民富对立起来。正因如此,嵌入新古典自由主义思维的新制度经济学就以西方现有制度为标杆,不仅用于对国家制度和历史演变进行优劣评估,而且也作为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向。但是,正如张夏准质疑的:“发达国家现在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那些政策和制度,真的是它们自己在当初的发展过程中用过的吗?”张夏准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证明,“发达国家并不是通过使用那些它们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政策和制度而得到今天的地位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频繁地使用了‘不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如保护幼稚产业政策、出口补贴等。这些措施在今天都是为WTO所不造成,甚至坚决抵制的。”[51]不幸的是,现代经济学人对经济史的解读往往随着主流经济学的关注重点、研究思维以及兴趣观点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出现了借由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和产权观点来生搬硬套地重构历史的明显倾向,以致在经济史的研究以及经济理论的创设中就打上了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色彩。格兰诺维特写道:“经济行动和制度基本上来自行动者的复杂网络欲执行的多种多样的目标,而且如果不了解历史演化过程和相关行动者的社会网,我们就很容易误读它的经济结果。”[52]在很大程度上,阿莫西格鲁等人的目的也是在借所谓的历史分析来推销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和私有产权主张,倡导所谓藏富于民的有限政府。例如,田国强就认为,建立有限政府是富民强国的必然要求,其内在逻辑是:欲强国,必先富民;欲富民,必赋私权;保私权,必限公权。[53]固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济学关注的核心议题就是提升社会大众的福利水平。但问题是,国强和民富是否存在冲突?国强是否一定会限制民富?这里基于对人类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来加以说明,由此可以更好地为国际冲突日趋加剧的当前社会提供更开阔的认知和政策思维。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的繁荣时期几乎都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因为只有在国家的保护下,个人间的生产和贸易活动才可以有序展开。譬如,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出产的丝绸等奢侈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运抵古罗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大部分路段的控制权都掌握在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手中,由此就可以降低途径帝国的滋扰。李伯重就说:“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正是得到沿途强有力的各国政府的保护,比如汉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54]相应地,随着两大帝国的衰落,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迅速衰落了;直到出现了版图更为广阔的蒙古帝国,“丝绸之路”才得以恢复并发展到新的高度,于是就有了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55]再如,李白之所以出生在如今属于吉尔吉斯坦的碎叶城,玄奘之所以向西沿着河西走廊出关进入新疆、中亚,然而南下到达印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亚已经处在唐朝的管辖之下。同样,由于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原本就是一位著名的商人,贸易被刻在伊斯兰教及其信徒的基因里,相应地,随着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穆斯林商人就主导了地中海和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尤其是,随着穆斯林将包括东非、波斯、印度以及东南亚诸岛纳入伊斯兰世界的版图后,印度洋贸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才出现繁荣。[56]同时,任何国家的普遍民富都有赖于国家能够保护他们免受外来的掠夺和剥削,这恰恰就需要国强;更进一步地,早期国家的强盛,往往不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劳动和生产,而更主要来自国外财富的转移,而这更有赖于国强。譬如,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难道不正是凭借国家力量进行殖民扩张的结果吗?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事实,斯密就强调,国防的重要性胜于国家财富的增加,如果自由贸易最终促使别国的军事力量提高或英国军事力量削弱就应该遭到反对;为此,斯密赞成作为英国重商主义堡垒的《航海法》和政府在国防上的大量开支,尤其注重国防相关产业的保护。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可以明显地认识到,在一个国力不强的国家,即使会出现少数富豪甚至是巨富,但社会大众必然是普遍贫困的。其原因在于,少数人往往可以依附政权或者与外国势力相勾结而致富,如晚清的胡雪岩和盛宣怀等红顶商人以及郑观应、徐润、唐廷枢、席正甫等著名买办,当下不少发展中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尽管国强不是民富的充分条件,却是普遍民富的必要条件。为强化这一认识,我们再看一段历史。赵宋开国者防止黄袍加身再现,不仅建立了由科第出身为基础的文官行政体系,而且还创造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权力制衡体系。显然,这种“以防为主”的理念使得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在宋朝达到了极其精微的程度,灵活运用权力的空间则被降到了极低的限度。[57]结果怎样呢?确实,宋朝取得了文化和商业上的空前繁荣,但整个行政体系却效率低下;结果就导致民富有余而国力孱弱,以至于被迫常年向强势的北方政权进贡并最终为异族所征服。正是由于缺乏强有力国家的保护,人民富庶与社会繁荣就无法维持和持续壮大,社会迅速勃兴之后也就潜伏着危机。同样,这一结论还可以在西方社会中得到印证。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西欧最为繁荣国家,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南部有那不勒斯及西西里王国,北部有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等,中部是教皇辖地罗马等),不仅城邦之间有旷日持久的冲突,各城邦内部也有派系纷争,最终也使得意大利的工商业走向崩溃。李斯特写道:“威尼斯衰亡原因与意大利的所有其他共和国如出一辙,不外是国家统一观念的缺乏、国外强邻的优势、国内教门的统治以及在欧洲更加强大而统一的国家的勃然兴起。”[58]相应地,通过对西方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转型的考察,爱泼斯坦指出,“(这)既要求建立绝对的产权,同时也要求建立绝对的主权,即把权力落实到每个具体的臣民身上与将权力落实到独立的主权实体身上相结合。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与单个个人产权的建立都要求政治主权的集中,并要求以社会阶级与特权为基础的分权寻租活动的废除;换句话说,就是要清晰地确立国家的产权。”[59]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这里以呈现勃兴和衰落交替的四个经典历史事例进行解说。例1.诺思详尽剖析的荷兰。尽管荷兰是西欧率先逃脱马尔萨斯陷阱的第一个地区,并被现代经济学人归功于发展了有效的政治经济组织,尤其是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共和国。但实际上,当时荷兰的元首是从贵族世袭而来的,是一位由陆海军的君主治理加上贵族集团共同组成的邦联体。在很大程度上,荷兰的崛起和繁荣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地理位置提供的各种机会而发展了渔业和运输业,并依靠海军提供的后备力量而控制海上贸易;究其原因,荷兰处于东西和南北贸易通道的交叉路口,从而得以垄断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航运和贸易。譬如,荷兰商船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粮食、蜂蜡、黄麻和木材等经由阿姆斯特丹运到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这使得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期就成功取代汉萨同盟各城市的贸易地位而成为波罗的海沿岸商品转运的第一大港口和世界商业中心。为避免荷兰各商业机构进行竞争,荷兰还在各地区成立特许公司,最知名的就是垄断亚洲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不仅展开正规的贸易,而且还进行抢掠。最为知名的一次抢掠时间发生在1601年:受阿姆斯特丹联合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前身之一)委派前往东印度购买香料的船队在船长海姆斯凯克的率领下袭击了刚从澳门装载货物航行到摩鹿加岛的葡萄牙商船“圣卡特里娜号”,获得了约350万盾的收入,这相当于1601年“阿姆斯特丹联合公司”总资本的3倍。[60]与此同时,随着荷兰在17世纪70年代末逐渐建立起成型的共和体制,规定战争、和平与税收等国家大事由各加盟城市基于一致同意原则决定,荷兰也就开始衰落了。爱泼斯坦就写道:“它的宪制框架无疑是它1680年代以后经济地位日益走向相对衰落的主要原因。……这个原则永久性地削弱了国家的领导能力,并使城镇之间的博弈决策与协调合作能力大打折扣。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的和平条约签订之前,由于所有的对外战争都是针对西班牙的独立战争,因此,拥有共同的敌人暂时弥补了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与分歧。然而,一旦政治上生存的威胁消失了,内部的利益之争就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各城镇之间的利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个协调联邦内部关系的权威的缺乏、相互竞争的各政治中心之间主权的分散以及全体一致同意的规则要求,严重降低了荷兰共和国在税收与外交政策方面的决策效率。……荷兰是以它的经济相对衰落为代价来维持其城市的自由权力的,作为荷兰城市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政治条件,实际上却成了其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制度性障碍。”[61]例2.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英国。尽管英国被诺思等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建立起了有效的产权和专利制度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也被阿莫西格鲁等人认为建立了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而促进了竞争,但实际上,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制度远没有现代经济学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一方面,即使在英国鼎盛时期,它的贸易政策也算不上是自由的,至少关税比很多欧洲大陆国家都高。关于这一点,李斯特就写道:“即使英国这个世界主要工业国——它如果实行普遍自由贸易会获得最大的好处——也一直没有被英国世界主义经济学家说服而放弃关税保护政策。英国对外国政府解释时的托辞是,之所以还不放弃关税政策,是因为从现行进口关税所筹集到的收入不足以弥补海关方面的预算支出。但是国会的争论表明,最近英国关税调整的真正动机是保护英国工业。”[62]另一方面,英国对西班牙和荷兰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取代并不能归功于它的自由贸易政策及其带来的经济实力,而毋宁说凭借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并通过战争打败前两个国家。首先是在荷兰和西班牙战争中通过与荷兰结盟而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通过三次战争摧毁荷兰的贸易和海运,最后将荷兰纳入附属的军事盟友而向全世界扩张。[63]更为甚者,在打败西班牙的过程中还借助海盗的力量。对此,凯恩斯也公开承认:“我认为英国对外投资的端绪导源于德雷克1580年由西班牙盗窃来的大批财物。他在那一年回到英国时满载而归,都是从富饶的印度掠夺得来的战利品。伊丽莎白女皇,是为这次远征筹措资金的辛迪加的一个大股东。结果她大有所获,就把所得的一份,用来偿清英国全部外债,弥补预算亏欠;这样做了以后,她手边还剩下四万镑。她就把这笔款子投入东方公司,这个公司又大发利市。东印度公司就是靠了这个公司名下的利润组成的;而东印度公司的利润,又为英国此后的对外投资打下了基础。”[64]海尔布隆纳指出,伊丽莎白女王投资海外的收益,以复利算相当于1930年时不列颠的全部海外资产。[65]例3.阿莫西格鲁等人所重点剖析的威尼斯。威尼斯之所以能够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而迅速崛起并在14世纪前后成为地中海贸易中心和强大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其重要基础就在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强调的军事力量。事实上,在大西洋周边民族掌握大量航船技术和海军射击技术之前的相当时期内,威尼斯控制了地中海地区而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正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威尼斯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并在14世纪开始获得了对邻近意大利本土的政治控制权;同时,威尼斯还及时得到了亚得里亚海的控制权,掌握了东方的海上航线。这样,威尼斯商船不仅可以在政府护舰队的护卫下出航,而且还得到威尼斯拥有的海军基地和遍布东地中海的条约和占领地的支持,从而可以避免海盗或其他国家的袭击。正因如此,威尼斯才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所有经过东地中海的产品的集散地。既然如此,威尼斯为何会衰落呢?刘景华就指出了这一两点:第一,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商业城市所从事的主要是转运贸易,它主要是为广大西欧内地而不是为意大利服务的,相应地,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贸易路线的转移,西欧的贸易中心也就出现转换,从而就会导致原有贸易城市的衰落;第二,意大利迟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相应地,它也就无力利用地理大发现这一契机从新大陆和东方世界获取财富,不仅无法于新兴民族国家在新贸易体系内进行较量,甚至无法抵御传统强国奥斯曼帝国的侵扰。[66]正因如此,到16世纪,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以及荷兰和英国向威尼斯对东地中海沿岸贸易统治地位发起了挑战,在经历了几次战争失败之后,威尼斯就开始走向衰落,而欧洲商业中心自此移到大西洋沿岸。然而,这种转变却使得威尼斯在不同时期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早期)威尼斯共和国不但在意大利而且在整个欧洲都受到极大的歆慕,许多观察家把城市的成功归结于它的非同寻常的政治制度”,“(后期)‘威尼斯神话’——它作为一个模范的共和国的声望——从欧洲政治文献中消失并为一种‘反神话’取而代之,后者把共和国描述成不但是向后看的,而且是堕落的,道德上和政治上是腐败的、邪恶的和有害的。”[67]例4.爱泼斯坦剖析的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城市共和国。新古典自由主义通常将政治-社会自由与代议制议会的出现相联系,由此来为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辩护。然而,如果以此为度量指标,爱泼斯坦认为,“君主制国家就是一个比城镇更为‘自由’与宽容的议会发源地”,其理由是:(1)“议会是君主制的发明,对赋予它的城镇与乡村居民政治发言权不感兴趣的共和国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建立议会”;(2)“即使用更为复杂的检验标准来衡量,城镇居民们的政治和经济自由权利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在君主制国家是根本不存在的。”[68]究其原因,在这些城市共和国中,寡头统治集团同时控制着立法、行政与司法的权力,他们把新领土既当作政府税收和官员个人收入的来源,又当作自己独占的垄断市场;于是就有,“当君主们通过公平地对待全体居民征税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时,共和国却是通过征收不平等的税收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69]例如,佛罗伦萨在1330年至1434年间将一个城市共和国体系扩展到拥有一万两千平方公里的领土,但它在从城市共和国向领土共和国的转变过程中却并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也就在于受到美第奇家族等寡头的控制,而这些寡头往往把新领土既当作政府税收与政府官员个人收入的来源,又把它当做自己独占的垄断市场。爱泼斯坦的解释道:“这些精英们没能把他们作为统治者的利益与作为商人及土地所有者的而利益区分开:[70]他们没能在政府与国家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作为领土的治理者,他们被赋予了公平地协调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重任,但由于他们不仅是政治精英,而且同时又是经济精英,因此,他们的利益与协调的结果密切相关。”[71]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深刻审视《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的思维逻辑和主要思想。事实上,阿莫西格鲁等人认为,包容性政治制度将伴随着包容性经济制度,进而导向经济增长和与社会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自由就是经济中的基本条件,这一假说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体现出政治-社会自由与经济自由和增长不可分割的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但是,人类历史上存在大量的反例。例如,路易十四之所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建设起一个辉煌的法兰西帝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财政部长柯尔贝尔实施了强有力的重商主义政策而统一起混乱的财政体系和经济秩序并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对外贸易。又如长期落后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后期迅速崛起,根本上就与俾斯麦的强有力领导及其实现的全国统一和经济政策有关。所以,爱泼斯坦指出,“我们正在得出一个结论:政治自由与经济成功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也可能是互不关联的。关于统治模式是否决定了经济绩效的问题,一个直觉的回答是,并非如此”,“从政治自由中去寻找对经济的正面激励的理论,从任何的角度讲都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尽管从原则上讲,缺乏宪法制约的独裁政府不可能诚实地遵守它保护产权的承诺,但我们也同样没有理由事先就相信民主政府为何就会更可信地遵守宪法的规则。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民主的自由权利同样可能会威胁到经济的增长。第一,民主会落入压力集团的操控之中,而这些压力集团选举的民意代表并不追求集体的利益,而是追求他们自己的小集团目标;这种做法有利于收入再分配的政策目标,而不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第二,在有选举资格的大多数都同意且没有宪法性约束的情况下,民主有可能颠覆以前的法律与决策;这种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并进而阻碍了战略性的规划与投资的顺利推进。”[72]爱泼斯坦所剖析的这两方面原因有大量的历史和现实依据。[73]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追求政治自由和民主,而仅仅是说政治自由和民主相对专制独裁的好处并不能从经济增长这一维度上得到充足的论证;同时,这也不是要否定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在经济增长尤其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是要提防夸大单一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史,迄今为止的经济高速增长恰恰呈现出明显的无序性,几乎都是在政治经济制度并不成熟和完善下取得的。[74]根本上说,《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所犯的一个重要错误就是将经济增长与包容性的政治经济制度这单一要素相挂钩,由此来为西方社会的民主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提供支持和辩护。这种错误根基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抽象化思维,而这种抽象化思维又为新古典自由主义所主导。但实际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清楚地表明,那些取得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且通常还存在相当的偶然性;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实现普遍富庶的国家通常还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通过国强来实现民富是历史的常态。这反映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和认知具有显著的非历史性,将现代西方社会的相对富裕与其所推行的市场经济相挂钩,并由此来鼓吹市场原教旨主义而否定有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更是犯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事实上,任何政治经济制度都根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将会导向不同的社会制度。显然,这也就告诫我们,应该致力于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人性的完整等维度去探究并形塑社会和政治自由,这更主要体现为哈耶克等奥斯利学派学者而非弗里德曼、阿莫西格鲁等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五、结语根基于自然主义思维,新古典经济学倾向于运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进而以时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为标准而不是从具体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中去审视和评判各国的现状和道路选择。显然,这种分析具有强烈的制度达尔文主义色彩和非历史取向。譬如,早期诺思的著作如《西方世界的兴起》和《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等就潜含了这种倾向,它以交易费用的大小来论证社会制度的优劣进而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从而将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集中到产权保护上。吴承明就评论说:“诺思的《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分理论、历史两大篇。在理论篇中,讲得头头是道,而在历史篇中,尤其是古代和中世纪史部分,则往往与理论脱节,甚至抵牾。许多重大变迁,只能归之于战争、政治、黑死病,而非制度。”[75]再如,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则是最新的典型例子,它从竞争的自由度来论证社会制度的优劣进而解释了看似相似国家和地区为何出现发展分岔,进而将社会发展的焦点集中到单一的民主政治上。事实上,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史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史观根本上体现了自然选择思想,而这种自然选择说因得到弗里德曼“as if”假说的支持而为现代经济学人所广泛接受。例如,威廉姆森在分析生产组织的效率时说,“(不是所有的商业主管)都能精确地掌握他们的商业机会且正确地反应。但是时间一久,(垂直)整合会走向让有较高理性者(基于机会成本与规模经济的计算)拥有较大的生存能力。”但是,正如格兰诺维特所批评的,“这项亟待阐释清楚的道理却被晦涩不明的达尔文论点一笔带过,以为在生物界自然淘汰的结果自然产生有效率的解决方式,不管方式从何而来”,“(这种)达尔文式的论点,带着骑士传统的风味,不管分析哪一类制度,都倾向一种潘格罗斯式的过分乐观。自然淘汰的压力如何运作,既不是一个研究主题也不是可证伪的命题,而是一个信心的产物”;进而,格兰诺维特强调,“用生物进化的比喻,视它们为突变而来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76]其原因就在于,人类社会进化与自然生物进化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审视阿莫西格鲁的分析:它将汲取性和包容性制度在一个社会的形成归结为偶然因素所触发以其后产生的制度漂移,但显然,这没有揭示制度的真正成因。例如,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史教授康罗思(J.Komlos)就指出:(1)不同于政治革命,产业革命是长久累积的缓慢变动过程;(2)在产业革命时期,整个欧洲实际上是在平行成长的,如法国和德国都有很多行业比英国先进;(3)在产业革命时期,初棉纺织业和蒸汽机外还有许多产生有重要的发展。[77]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长与制度安排尤其是政治制度安排相联系,否则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因此,简单地以现代主流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派生出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和重构历史就存在重大的理论误区,也必然会对社会实践造成严重的误导。宋丙涛就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制度的过分强调,掩盖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显然,这样一种学术偏见很可能不利于我国研究水平的提高”;事实上,“由于生活于发达国家的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市场体制视作是理所当然的讨论前提,于是多元化的政治结构与对政府的宪政制约就都成了经济分析的前提,而不是研究的对象。因此,当有人进一步追问,有利于增长的制度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时,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历史的解释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78]最后,基于对新古典自由主义历史观的反思,我们可以体悟柯林伍德的一段话:“像各门科学一样,历史学是自律的。历史学家有权利并且有义务,以他自己的科学所固有的方法来下决心去追求在那门科学的过程中相他所呈现的各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他决没有任何义务或任何权利,让别人来为他下决心,如果任何另外一个人——不管是谁,甚至于是很有学问的历史学家,或者是一个目击者,或者是一个对于做出了他正在探讨的那件事的人很有信心的人,或者甚至于是做出那件事的人,——对他的问题给了他一份现成的答案,那末他所能所的一切就是拒绝它;这倒不是因为他认为他的资料听着想要欺骗他,或者他本人受了欺骗,而是因为如果他接受了它,他就放弃了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自律性,而允许另外的某个人去为他做(如果他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家的话)只能是由他自己去做的事情”,“当历史学家接受又另外的人对他询问的某个问题给他提供的现成答案的时候,这个另外的人就被称为他的‘权威’;而由这样的一个权威所做出的、并为历史学家所接受的称述,就被称作‘证词’。只要里一个历史学家接受一个权威的证词并且把它当作历史的真理,那末他就显然丧失了历史学家称号的荣誉”。[79]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借鉴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并以此来认识和指导当下社会实践时,也应该避免受制于传统智慧和固有框架。 [①]朱富强:《肯定性理性与自然秩序的诠释权之争: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批判》,《福建论坛》2021年第10期。[②]朱富强:《政府的功能及其限度:评林毅夫与田国强、张维迎的论争》,《政治经济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7卷)。[③]阿西莫格鲁、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14-315页。[④]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页。[⑤]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⑥]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44-245页。[⑦]阿塞莫格鲁(即阿西莫格鲁)、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⑧]在很大程度上,这也反映了美国国内的基本认知和舆论思潮。譬如,美国在2021年和2023年举为两次全球“民主峰会”以加强民主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在邀请120多位国家领导人中却没有新加坡。[⑨]阿塞莫格鲁(即阿西莫格鲁)、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2页。[⑩]阿塞莫格鲁(即阿西莫格鲁)、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3页。[11]阿塞莫格鲁(即阿西莫格鲁)、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2页。[12]阿塞莫格鲁(即阿西莫格鲁)、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55页。[13]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9页。[14]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页。[15]埃里克•琼斯:《欧洲的奇迹:欧亚史中的环境、经济和地缘政治》,陈小白译,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页。[16]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17]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肖炼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18]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贯、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2页。[19]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杨春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6页。[20]阿西莫格鲁、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72页。[21]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3-54页。[22]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4页。[23]阿西莫格鲁、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70页。[24]方绍伟:《<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逻辑失败》,《东方早报》,2016年11月29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0524.[25]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杨春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6页。[26]戴维斯:《极端经济学:韧性、复苏与未来》,冯毅、齐晓飞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 第139页。[27]戴维斯:《极端经济学:韧性、复苏与未来》,冯毅、齐晓飞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 第144页。[28]杨虎涛:《<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逻辑失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7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617/c40538-25157684.html.[29]阿西莫格鲁、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页。[30]Wrigley E.A., 1988, Continuity, Chance and Change: the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15.[31]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32]Jones E.L., 1981, The European Miracle:Environments, Economics and Geopolitic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 and 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84.[33]卢汉超:《论西方汉学中的“唱盛中国”流派: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34]埃里克•琼斯:《欧洲的奇迹:欧亚史中的环境、经济和地缘政治》,陈小白译,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页。[35]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36]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37]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325页。[38]阿西莫格鲁、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15-316页。[39]朱富强:《中国经济增长何以告别制度无序性》,《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40]https://weibo.com/3702002507/LD5Rd54T2。[41]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采购美国商品,这显然也有利于美国工业的重建和发展。同样,欧洲利用美洲金银来购买中国产品,进而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显然对中国经济也是有利的,至少促成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但不幸的是,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工业时代的来临,从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金来发展工业和经济;而且,不久之后,欧洲列强就通过鸦片贸易和武力战争来阻止白银流入中国,并反向地攫取中国的大量财富,自此中国社会就日益贫困。[42]费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余江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94页。[4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0页。[44]阿塞莫格鲁(即阿西莫格鲁)、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0页。[45]Gibbard A. & Varian H.R., 1978, Economics Model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5(11): 664-677.[46]何梦笔:《演化经济学的本体论基础》,载多普菲编:《演化经济学》,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47]Varian H.R., 1989, What Use is Economic Theory?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ugust, http://people.ischool.berkeley.edu/~hal/Papers/theory.pdf.[48]McCloskey D., 1990, Storytelling in Economics, In: Lavioe D. (ed.), Economics and Hemeneutics, London: Routledge, PP. 61-75; McCloskey D., 1994, Knowledge and Persuation in Econom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62.[49]H.P.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王勇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50]姚洋:《经济学的科学主义谬误》,《读书》2006年第12期。[51]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肖炼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52]格兰诺维特:《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王水雄、罗家德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页。[53]田国强:《对当前中国改革及平稳转型意义重大的三个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与有限政府的建立》,《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10月24日。[54]李伯重:《综述:大国的兴衰》,载李伯重、韦森、刘怡等:《枪炮、经济与霸权》,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第11页。[55]很早就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都频频因为各地的军事冲突而中断。[56]李伯重:《综述:大国的兴衰》,载李伯重、韦森、刘怡等:《枪炮、经济与霸权》,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第11页。[57]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58]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页。[59]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49页。[60]施诚:《荷兰:海上马车夫的黄金时代》,载李伯重、韦森、刘怡等:《枪炮、经济与霸权》,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第83-84页。[61]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0-51页。[62]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杨春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8页。[63]朱富强:《中国经济增长何以告别制度无序性》,《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64]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98页。[65]海尔布隆纳:《经济学统治世界》,唐欣伟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页。[66]刘景华:《威尼斯共和国:最早的资本主义之国》,载李伯重、韦森、刘怡等:《枪炮、经济与霸权》,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第40-43页。[67]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135页。[68]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7页。[69]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0页。[70]由此,我们也可以审视商人特朗普当选总统对美国带来的影响。[71]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8-49页。[72]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2页。[73]朱富强:《庸人政治、偏激取向与民主社会的异化》,《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74]朱富强:《中国经济增长何以告别制度无序性》,《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75]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97页。[76]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3页。[77]赖建诚:《经济史的趣味》,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78]宋丙涛:《新制度经济学从私人产权向国家主权的拓展》,载爱泼斯坦:《自由与增长:1300-1750年欧洲国家与市场的兴起》,宋丙涛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译者序第1、2页。[79]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5-356页。

刘尚希等: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22:41:44 +0800

作者简介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142;程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142;赵福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00142;梁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142;张立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00142;张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100142。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级财政体制,促进了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力调控能力,充分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已经运行30余年的分级财政体制的适应性不断下降,央地支出责任、收入划分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日渐凸显。具体来说,当前财政体制运行态势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三个不等式”,即地方财政支出大于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大于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利息支出规模和增速均大于中央。“三个不等式”反映出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与高质量发展的不适应性变得日益明显。在传统“事权、财权、财力”的三要素认知框架下推动我国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难以从治理层面触及财政体制的“真问题”,容易导致中央和地方陷入“风险博弈”的困境。因此,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亟须跳出传统的认知框架,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能力”边界,以“事权与能力相匹配”为基本原则,建立包括能力、事权、财权、财力四要素的财政体制理论框架,强调在构建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责制”财政体制过程中,赋予地方政府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事权、支出责任,并制度化法律化,让地方真正成为一级治理主体。具体来说,一是要根据地方能力的“天花板”来上移事权、支出责任,同步缩小中央转移支付规模;二是要明晰财政责任主体和支出优先序,建立辖区财政责任制,避免中央“一竿子插到底”;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财政资金配置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动趋势保持动态的一致性,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到人身上;四是要提升财政体制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防止政府间支出责任、收入划分漂移不定;五是要以事权属性为标准,科学甄别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责任,持续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一、 当前财政体制运行态势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当前财政体制运行态势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三个不等式”:一是地方财政支出大于全国财政收入,二是中央转移支付大于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是地方利息支出规模和增速大于中央。(一)不等式一:地方财政支出大于全国财政收入,财政体制运行与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不尽一致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政策使得基层财政愈发困难,“推动财力下沉,保障基层财政运行”成为当前财政体制运行的主要倾向。随着财力下沉,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地方财政支出持续多年大于全国财政收入(见表1)。注:(1)表中财政收入和支出是指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之和;(2)表中数据根据财政部网站相关数据加工整理。从表1可以看出,自2016年以来,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超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额快速攀升,从2016—2017年的不足1000亿元到2022—2023年的2万亿元左右。自2018年以来,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三本预算支出之和)规模超过全国财政收入(三本预算收入之和),超出规模从2018年的5000亿元快速攀升至2023年的4.2万亿元,年均增速达52.5%。全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超过全国财政收入规模,反映了近年来“推动财力下沉”的力度和成效,但也意味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继续推动财力下沉”的运行模式不可持续。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大于全国财政收入,意味着地方政府不但“花掉”了全国的财政收入,还要举债度日,要么由地方政府自行举债(如地方政府专项债),要么由中央政府举债后再转移支付给地方。不断攀升的地方财政超支规模需以不断扩大的举债规模作为支撑。因此,这种“全国地方财政支出超全国财政收入”的运行态势不可持续,以举债支撑地方财政超支的模式难以为继。相应地,“继续推动财力下沉”的运行模式将陷入困境。第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过大,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财政支出规模是反映政府支出责任的最直观指标,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超过全国财政收入表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过大。在当前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既要承担本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又要承担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还要承担中央委托事权的支出责任,经常“超负荷、超能力”运转,存在较为严重的“小马拉大车”现象。这与事权、支出责任划分尚未完全法治化、制度化有直接关系,导致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越来越大。第三,当前财政体制运行态势与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不尽一致。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明确了央地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总体方向,要求“按照‘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强化中央的财政事权履行责任,中央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中央直接行使”“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的改革要求。上述要求共同指向“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的改革方向,这意味着地方支出责任应该减少、支出规模适当下降,但现实运行却明显偏离,地方财政支出责任不断加大,支出规模持续攀升,直至地方财政超支于全国财政收入。因此,当前财政体制运行与已明确的改革方向不尽一致。从表象来看,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与全国财政收入缺口是由近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减收和增支,尤其是大规模发行地方专项债所导致。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地方化趋向,说明我国央地关系中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二)不等式二:中央转移支付大于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前财政体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出的第二个不等式:中央转移支付大于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4—2016年,中央本级收入每年平均大于转移支付规模2万亿元左右。2017—2019年,中央本级收入每年平均大于转移支付规模1.5万亿元左右。2014—2019年,中央税收收入规模均大于转移支付规模。但这种相对稳定的对比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2020年,首次出现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于中央税收收入的情况,这意味着分税制下中央分享的税收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202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8.32万亿元,中央税收收入7.96万亿元,这说明当年中央政府不仅把分享的税收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转移支付,还将非税收入中的0.36万亿元用于对地方转移支付。这种状况在2021年略有改观,但2022年和2023年均又出现中央税收收入难以覆盖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情况。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超出中央税收收入0.39万亿元。2023年,中央本级收入、中央税收收入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三者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转移支付不仅超过中央本级的税收收入,而且首次超过中央本级收入。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中央本级收入为9.96万亿元,中央税收收入为9.58万亿元,而当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为10.29万亿元,分别超出税收收入0.71万亿元,超出本级收入0.33万亿元(见图1)。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不仅把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全部用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还利用结余资金和债务资金安排转移支付。图12014—2023年中央税收收入、本级收入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料来源:财政部历年全国财政决算报表。通过对比中央财政本级赤字(收支差额)与中央本级支出,也能反映近年来中央财政的运行变化。如表2所示,2014—2023年中央本级赤字规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央本级支出增长速度,导致中央赤字占本级支出的比重从2014年的42%持续上升到2023年的109%。2023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首次超过中央本级支出规模。这同样反映出中央本级支出的资金来源事实上来自国债收入,与此同时,中央还用国债收入安排了部分转移支付。资料来源:财政部历年全国财政决算报表及作者计算。从地方端来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持续攀升使得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占比,即财政自给率从2014年的60%下降到2023年的53%。与此相对应,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14年的40%上升到2023年的47%(见图2)。图22014—2023年地方财政自给率资料来源:财政部历年全国财政决算报表及作者计算。(三)不等式三:地方利息支出规模和增速大于中央当前财政体制结构性矛盾表现出的第三个不等式:地方利息支出规模和增速大于中央。近十年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均高于中央政府国债余额。但两者的比例关系,即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央政府国债余额的倍数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走势。从2015年的1.38倍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1.23倍和2020年的1.23倍,随后地方债务余额与中央国债余额的差距逐步拉大,直到2023年扩大到1.36倍(见图3)。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持续高于中央国债余额,与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清理甄别之后的债务置换有直接关系。图32015—2023年中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债务利息支出资料来源:财政部历年全国财政决算报表及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数据。虽然近十年地方债务规模持续大于中央国债规模,但地方债务利息支出大于中央国债利息支出却首次出现在2018年。当年中央国债(包含内债与外债)付息支出4162亿元,同期地方债(包含一般债和专项债)付息支出5037亿元。此后,地方债年度付息支出规模始终大于国债付息支出规模,两者差距逐年拉大。2023年,中央国债付息支出6946亿元,而地方债付息支出12290亿元,是中央国债付息支出的1.77倍。2015—2023年,中央国债付息支出年均增长11.7%,地方债付息支出年均增长49.9%,是前者的4.26倍。从地方债构成来看,地方政府专项债余额快速增长。2020年,专项债余额首次超过一般债余额。2021年,专项债年度付息规模超过一般债付息规模。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一般债年度新增发行额度基本保持稳定,而地方政府专项债年度新增发行规模持续处于历史高位,地方政府专项债付息支出持续扩大,越来越明显大于一般债付息支出规模。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付息7360亿元,一般债付息4928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49倍(见图4)。可以预见,两者差距仍将持续扩大。图42015—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专项债余额与付息支出资料来源:财政部历年全国财政决算报表及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数据。(四)三要素财政体制分析框架的局限性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现行财政体制运行结果不尽合理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关于财政体制的理论认识滞后于实践需要,难以有效支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财政体制的理论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我国借鉴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提出了财政体制“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二因素”认知框架。在此框架的指导下,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收入侧,希望通过收入侧的“分税”改革确定央地的财权,进而与各自事权相匹配。建立于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上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与西方等分权国家的治理结构相匹配的,因为在分级自治的西方国家,各级政府均有独立的自治权,反映在财政体制上,则是各级政府在事权(政府职责)和财权(征税权)的确定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财力对上一级政府的依赖程度不高。然而,我国的决策权多集中在中央,反映在财政体制上,体现为事权、征税权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而各区域间发展差距、财源建设差距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出责任均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自2000年以后普遍出现了财政困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的改革要求。相较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有了明显进步:一是注意到财权与财力的区别,即有财权未必有财力,首次将财力纳入财政体制分析范畴;二是事权的履行需要财力予以保证,分税只能保证享有一定收入的权力,但无法确保拥有足额的财力来履行事权。在坚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改革理念,并在保持税收划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实现了“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改革原则。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即花钱办事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对支出责任和事权之间关系做了明确,还对如何确保支出责任适应事权、如何配置合理的财力均给出了具体要求。2016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动各领域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随着“放权”(行政性分权)逐步转向“分权”(经济性分权),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原则经历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三个阶段,并逐步形成了基于“事权、财权和财力”三要素的财政体制认知框架。其中,事权指国家权力在央地间的配置,可分为中央事权、地方事权和央地共同事权;财权是各级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而拥有的财政资金的筹集权与支配权,包括税权(费权)、产权和债权;财力是一级政府在一定时期为履行公共职能拥有的全部可支配财政资金,是财政资源分配的最终结果。对三要素进行不同组合,可形成财政体制改革的不同原则和方案,但均未能完全解决“中央决策,地方执行”过程中事权层层下移的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急剧上升,发展的多目标性、整体性特征日渐显著,全局性、系统性事权明显增多,事权间的协同性要求越来越高。这类事权既要统一决策,又需统一组织实施。如果仍延续事权“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的模式,只关注财力与事权匹配性,很可能陷入认知误区,导致“财力过度下沉”以至于难以持续,“地方支出责任无限扩大”导致地方政府“不堪重负”,从而带来效率下降、风险集聚以及“事权层层分解下移、原子化执行而导致的合成谬误”。二、 进一步优化央地财政关系的总体思路近年来,我国逐年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地方支出规模逐年快速攀升,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且面临日益突出的支出结构失衡、财政治理效能不高等问题(刘尚希等,2024)。究其原因,主要是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对滞后,仍主要局限在“事权、财权、财力”的传统框架内进行调整,并未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能力在推动财政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刘尚希等,2022a;马海涛等,2022)。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问题,亟待构建四要素财政体制分析框架,在“分税制”基础上推动“分责制”财政体制改革。(一)在四要素分析框架下谋划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主要遵循事权、财力与财权有效匹配的原则,采用“事权、财权和财力”三要素的财政体制分析框架,在推动事权划分、财力下沉和财权调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支出格局固化、治理机制弱化、资金使用碎片化以及宏观调控地方化等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影响了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剧了权责利的错配,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形成了扰动。事实上,任一地方政府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即使配足了资源也无法承担一些全局性的重大任务,况且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目标往往是自身风险最小化,从而导致央地目标不兼容,进而遏制地方政府履行共同事权、委托事权的意愿和主动性。尤其在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财政体制改革如果仍囿于“事权、财权、财力”的三要素分析框架,不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实际能力,可能导致财政运行陷入央地“风险博弈”的非良性循环。为此,有必要引入政府“能力”这一新的维度,构建以“事权与能力相匹配”为基础的四要素财政体制分析框架,将促进能力、财力、事权以及支出责任有效匹配作为优化央地财政关系的主线。1.推动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需更多考虑外溢性问题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本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动态博弈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责任边界不清晰的事项,如果划定为地方事权或央地共同事权,难免产生“九龙治水”“推诿扯皮”等矛盾。随着区域发展一体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加快,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资金安排、项目建设的外溢效应更加明显(刘志彪、孔令池,2021)。如果针对辖区外溢性明显的事权,仍由辖区一级政府承担,将不利于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也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因此,需要将具有辖区外溢性的事权列为中央事权,这样既可以消除外溢性,也有助于优化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结构。相应地,中央事权原则上应由中央直接行使支出责任,确需委托地方行使的,经必要的审批程序,可由有关职能部门委托地方行使,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2.推动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相匹配,避免部门多头“点菜”和地方被动“买单”在我国“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的治理模式下,越到基层政府,面临的问题越直接、越具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地方政府承担了许多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但往往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撑,需要中央政府给予预算安排。在实际运行中,一些职能部门隐性突破预算权限,一味增加基层支出责任。由于考核事项缺乏轻重缓急的整体排序,上级部门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和优先序,导致基层财力缺口持续扩大。在国家治理多目标、多任务的新发展阶段,作为“条条”的各部门竞相“点菜”,且层层加码,最终“买单”的是基层财政。一些央地共同事权,也往往演变为“上面点菜、下面买单”或“上面给点钱、下面担全责”的履行方式,明显加重了基层财政负担。对此,应进一步强化各级事权各级执行的原则,尽量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确须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应同步强化财政资金保障的及时性,确保地方政府拥有相应财力,且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履行区域治理职责。3.应将政府能力作为财政事权划分的前提,避免“小马拉大车”从实践效果来看,大量财政资金交由地方政府支配并未取得预期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而普遍出现资金闲置、挪用以及项目重复建设、低效建设等问题。其原因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地方不努力”,而是由于每一级政府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越到基层,政府能力往往越弱,财政管理能力同样如此。当不断下移的事权超出地方政府的能力上限后,给再多钱也难以确保地方政府能承担起相应的事权,很可能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因此,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还应遵循“事权与能力相匹配”的改革逻辑,将事权、支出责任适度上移,缩小地方政府规模。同时,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让其能力与财力、权力和支出责任相匹配,更好推动财政职能超越经济属性和收支范畴,全方位、全过程支撑国家治理,努力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和公共风险最小化的双重目标(刘尚希等,2022b)。(二)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应基于“分税制”的“分责制”延续30多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主要侧重于收入侧改革,强调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高培勇,2023)。随着财政职能的不断拓展以及央地关系的持续演变,侧重于收入侧的分税制改革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力变得日渐脆弱,导致国家治理效能难以提升,亟待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责任,推动以“分责制”为基础的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相比于分税制,分责制的显著特征在于从支出侧划分各级政府间关系,并引入能力维度,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在其实际能力范围内行使事权、财权和支出责任,避免地方政府的“能力小马”拉“办事大车”。1.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财政治理效能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治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刘尚希、李忆朋,2024)。随着分税制的全面实施,中央政府牢牢掌控了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的主动权,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重大国家战略、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风险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战略定位,强调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意味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更需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尽管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均能客观反映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但相比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体现得更加直接、更加充分。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处于全球最低行列,意味着中央事权相对较小。这与我国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多重风险挑战叠加的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2.进一步明确央地财政责任和责任划分的优先序如何科学划分政府间财政责任,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受益范围原则、信息复杂程度原则和激励相容原则,促进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有效均衡。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积极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但从本质来看,已经出台的12个领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更多的是对之前做法的制度性固化,并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职能转变进行重大创新。为更好地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凡适合地方因地制宜的事权,宜应放尽放,由地方政府承担相应的财政责任,尽量减少中央财政“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在地方政府面临多领域、多目标的财政责任时,应进一步明确保障责任的优先顺序,确保各级政府都能在其能力范围内行使职责。 3.注重“事”和“钱”匹配,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出精准度分析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关键在于明确“事由哪级政府干,钱由哪级政府出”的问题。只有落实好“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过程中才有追求效益的内在驱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事”与“钱”的有效匹配。反之,如果“事”与“钱”相脱节,会加剧债务风险、降低支出绩效,甚至扰乱中央与地方、财政与非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必须更加注重“事”与“钱”相匹配,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度,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三)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作为基本要求分税制改革通过调整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但也抑制了地方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并会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冲动。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从财政分权向财政分责的改革路径,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吕冰洋、胡深,2024)。1.资金分配应由静态的地理空间转向动态的社会空间观察和研究财政问题,我们从未脱离过空间视野,过去主要从地理维度、行政视角来切入。比如,我国以财政分权为特征的分税制改革,就是基于既定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强调每个单一的行政区划政府应作为独立的预算执行主体,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区域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对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给予足够关注,导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缺位、纵向转移支付机制僵化等问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下,传统基于静态地理空间的观察视角存在较大局限性,特别是随着人口、资金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规模的增大,如果只追求行政空间、地理空间的局部公平,不仅无助于效率的提升,还会衍生公共风险。因此,需要更多基于动态的社会空间视角,关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特别要根据人的流动、人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资金分配结构,不断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实现预算安排和转移支付“跟人走”。2.进一步加大财政的宏观集权和微观分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职能作出全新定位后,需要从国家宏观治理的高度来谋划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真正做到“宏观上要统,微观上要放”。一方面,应按照统一预算的思路来调整财政与非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将财政部门真正建成一个核心预算机构,从整体上统筹安排好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项目,确保财政资源和国有经济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和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应按照强化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主导权的思路来调整预算管理办法。将政府所有收支活动纳入财政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范畴,确保各类政府收支都在全口径预算体系内进行,形成统一、规范、完整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部门应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布局,切实加强数据分析和前瞻判断,更好地为宏观决策和中长期财政管理服务。在强化财政部门宏观集权的同时,在资金使用的微观层面则应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的执行主体地位,促使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视野向内,不断增强自身的统筹谋划和挖潜增效能力,提升其预算执行能力和预算治理能力,并主动承担应有的财政责任,避免财政部门因开展预算管理而陷入琐碎的审批事务之中。事实上,针对一些微观具体项目,财政部门既没有能力和精力管理到位,也难以精准划分相关责任。如果过度参与项目执行,又会在形式上为财政责任提供背书,导致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只热衷“要钱”“花钱”,却不需对预算执行结果负全责。 3.扩大地方政府统筹自主权,引导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为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我国持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特别在推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以来,进一步强化了过程控制、规范了资金管理,为提高财政治理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在执行中,因受制度惯性影响和受“一刀切”政策的约束,财政管理的柔性不足。地方政府缺乏因地制宜的统筹权限,导致部分资金安排与事权相脱节,在基层存在资金闲置与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近年来财力持续下移、实行资金直达机制,以及中央“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打破了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削弱了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鉴于地方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分化,应适当增加地方政府自主财力,本着“谁的权力,就由谁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原则,进一步完善各主体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工作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拓展地方税源。三、 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对策建议面对当前现有财政体制的结构性矛盾与治理效能不足,下一步改革路径须突破传统的财权、事权、财力三个维度,转向以财力、事权、财权与能力相匹配为主线的四要素框架,将改革的逻辑起点由收入侧转向支出侧。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转移支付紧跟人口流动趋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目标,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充分激活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一)根据地方能力的“天花板”来上移事权、支出责任,同步缩小中央转移支付规模一是遵循“事权与能力相匹配”原则,强调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时,必须充分考量地方政府能力和承载力。将不超出地方能力“天花板”、适宜基层政府的事权应放尽放,将超出地方能力范围的事权上移至中央和省级政府。具体来说,凡涉及跨区域整体安全和人口流动的事权划归中央,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跨地区司法公平公正、跨地区环境保护、流动儿童教育以及流动人口医疗、养老、基本住房等。省级政府应将信息复杂程度低、受益范围覆盖全省、存在公共风险辖区间外溢性的事权上移,同时,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凡省内辖区间存在公共风险外溢的,应当划归省级事权,由省级履行。缩小地方政府规模,加强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让其能力、权力、责任和财力相匹配,改变由于能力不足而引发的形式主义现象,尽快解决地方在治理、改革和发展上存在的“小马拉大车”问题。把投资、建设和发展的“空间单元”上移到城市,凡是称为“县”的地区,不再确定为独立的发展单元,而纳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体系当中,实行名副其实的“市带县”“市管县”。二是适度扩大中央和省级政府支出责任。随着国家发展水平提高,辖区间的外溢性风险不断增多,需要逐步提高中央本级支出占比,逐步做大中央政府,可探索将中央本级支出占比(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整合计算)从目前的10%提高到40%;缩小地方政府,将地方财政支出占比从目前的90%降低到60%。从地方来看,应进一步提高省本级的财政支出占比,增强省域统筹能力,进一步明确省级政府在维护区域经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职责,适当上收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事权,而不只是财力兜底。三是要推动央地共同事权改革,缩小转移支付规模。明确共同财政事权范围,对确实需要地方参与执行的事项,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通过完善委托性事权和委托性转移支付相关制度,明确权责边界,确保地方在执行中既有动力又有能力,避免出现决策与执行脱节的状况。同时,适当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二)明晰财政责任主体和优先序,建立辖区财政责任制,不搞中央“一竿子插到底”一是明确地方财政的辖区财政责任。减少中央财政“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凡适合地方因地制宜的事权,宜做到应放尽放。财政责任主要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避免上级各部门追求“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多元目标,造成地方政府被动举债以及隐性债务风险居高不下。在市县财政出现困难时,可按照乡、县、市、省、中央的顺序界定责任先后,以及上一级政府救援的触发条件。二是探索明确保障责任优先顺序,使紧平衡压力下支出有章可循。稳定各级地方政府的预期和支出项目执行优先序,避免层层“等靠要”,应急事项应按照触发条件各负其责,避免大小事情都等着中央出手,促使地方政府主动作为。三是清理引致收支、债务等对财政体制带来潜在冲击的政策和文件。对现行的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对形式上不带“财”字,但落实起来增加下一级财政支出责任和债务压力的,予以及时纠正。在清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估,对未来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责任造成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规范、清理,减少“上”对“下”政策、文件安排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和隐性支出责任。(三)强化转移支付“跟人走”,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到人身上一是消除由户籍制度带来的基本公共服务群体性差异,确保财政资金的配置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动趋势保持动态一致性,让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将过去基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静态政策倾斜转变为基于人口流动的动态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应将转移支付同常住人口紧密挂钩,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资金分配中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折算比例,结合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实现在资金分配中对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的一视同仁。二是加大常住人口在转移支付分配中的影响权重。中央财政在确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事权分级分档比例时,应当充分考虑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因素影响,适时调整中央分担比例,加大对外来人口较多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持力度。做到“钱随人走”,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口的市民化。三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改革思路,把人力投资确定为第一投资。将转移支付原则由“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更多聚焦于人的能力、人的流动和人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人口流动、农民市民化的匹配性,加快破除社会身份制度,促进国民基本权利的平等化。(四)增强财政体制的制度化、法治化,强化预算约束,防止政府间支出责任、收入划分漂移不定一是增强财政体制的制度化、法治化,强化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从中央部门入手,通过预算工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各个层级“事”与“钱”匹配的确定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各部门、各地竞相出台政策对财政体制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带来冲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逐步实现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法治化、规范化。二是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要落到预算上加以明确,该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列入上级预算;上级委托下级实施的事权,由上级政府预算保障到位,通过“委托性转移支付”,或“国库贷款”给下级政府,做到委托“事”与转移“钱”协同匹配。三是加快建立三年滚动预算,健全中长期预算约束机制。强化中长期预算对年度预算的约束、中长期预算与国家发展规划的衔接,探索中长期预算法律位阶的设定问题,避免因“上级点菜,下级买单”或各个部门多头下达任务形成的隐性支出责任及税收优惠政策等软化预算约束的行为,强化依法治国、依法理财。(五)以事权属性为标准,科学甄别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责任,持续优化央地债务结构一是分事权属性甄别地方政府性债务并合理确定债务归属。凡属履行中央事权相关的债务,责任应该上移,由中央承担;凡属履行上级委托事权形成的债务,其还本付息责任应由上级承担。对甄别和分类后的债务,相应纳入各层级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保持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偿还资金按照预算级次规范管理。二是调整政府债务结构,不再增发地方专项债。一方面,减小地方政府加杠杆的压力。地方只保留一些在建项目的专项债和一般债券,逐渐缩小地方自我发行的债券规模,地方财政回归收支平衡,防止地方财政因缺口越来越大,最终由中央财政兜底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上移中央宏观调控的举债责任。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增发的债券可以通过增发国债解决,逐步增加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由中央直接实施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预算贷款”或“国库贷款”方式委托地方实施,不给地方增加额外负担。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将中央政府举借的国债部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列入中央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宏观调控回归中央,地方发挥辅助作用。三是建立资本预算,强化对政府投融资与公共资产的预算管理。对一般公共预算中预算内投资、工程建设类专项资金和一般债务形成的资产、政府性基金预算中专项资金和专项债务形成的资产进行整合,将资产的存量形态、资产运行所需要的财政性投入以及产生的市场化货币性收益体现在资本预算中,并向同级人大报告,强化人大对公共资产形成全过程的监督。

IT Security RSS Feed for 2024-10-15

Robust cloud IAM should align to zero-trust principl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3:26:00 GMT

Zero-Trust Principles

Zero-trust is a security model that assumes that every request for access to resources is untrusted, regardless of its source. This requires strong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mechanisms to ensure that only authorized users have access to the resources they need.

Cloud IAM and Zero-Trust

Cloud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IAM) is a service that provides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for cloud resources. IAM can be configured to align with zero-trust principles by:

  • Using strong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s: IAM supports a variety of strong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s, such as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and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 Enforcing least privilege: IAM allows you to grant users only the permissions they need to perform their jobs. This helps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data breaches.
  • Monitoring and logging access activity: IAM provides detailed logging of all access activity.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detect suspicious activity and identify threats.

Benefits of Aligning Cloud IAM with Zero-Trust

Aligning Cloud IAM with zero-trust principle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benefits:

  • Improved security: By assuming that every request is untrusted, IAM helps to protect your cloud resources from unauthorized access.
  • Reduced risk of data breaches: By enforcing least privilege, IAM helps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data breaches.
  • Improved compliance: IAM can help you to comply with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that mandate zero-trust security.

Best Practices for Aligning Cloud IAM with Zero-Trust

To align Cloud IAM with zero-trust principles, consider the following best practices:

  • Use strong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s: Implement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or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for all users.
  • Enforce least privilege: Grant users only the permissions they need to perform their jobs.
  • Monitor and log access activity: Enable logging for all access activity.
  • Regularly review permissions: Regularly review user permissions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still appropriate.
  • Educate users about zero-trust: Educate users about zero-trust principl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ong security practices.

By following these best practices, you can align Cloud IAM with zero-trust principles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your cloud resources.

What is the Mitre ATT&CK framework?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0:00:00 GMT

The Mitre ATT&CK Framework

The Mitre ATT&CK (Adversarial Tactics, Techniques & Common Knowledge) framework is a globally accessible knowledge base of adversa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based on real-world observations.

Purpose:

  • To help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 adversary behavior and effectively detect and respond to cyber threats.
  • To provide a common language for describing and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cyberattacks.

Key Features:

  • Tactics: High-level categories of adversary goals, such as Reconnaissance, Lateral Movement, and Command and Control.
  • Techniques: Specific methods or procedures used by adversaries to achieve their tactics, such as Spear Phishing, Credential Dumping, and Remote Execution.
  • Sub-techniques: More granular details about how techniques are implemented, such as specific malware or tools used.

Benefits:

  • Improved Threat Detection: Helps organizations identify and prioritize threats based on real-world adversary behavior.
  • Enhanced Response Capabilities: Provides guidance on how to mitigate and respond to specific techniques used in cyberattacks.
  • Threat Intelligence Sharing: Facilitate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security professionals.
  • Cybersecurity Awareness: Educates organizations about common adversa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ir security posture.

Structure:

  • Enterprise ATT&CK: Focuses on techniques targeting large organizations.
  • Mobile ATT&CK: Addresses techniques used against mobile devices and platforms.
  • ICS ATT&CK: Covers techniques targeting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ICS).
  • Cloud ATT&CK: Describes techniques used to attack cloud environments.

Usage:

  • Network defense analysts can use ATT&CK to identify potential attack vectors and develop detection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 Threat intelligence teams can leverage ATT&CK to research adversary behavior and identify emerging threats.
  • Security researchers and vendors can use ATT&CK to develop new security tools and technologies.

NCSC issues fresh alert over wave of Cozy Bear activity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2:37:00 GMT

NCSC Issues Fresh Alert Over Wave of Cozy Bear Activity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a part of GCHQ, has issued a fresh alert about a wave of malicious cyber activity attributed to the Russian-linked hacking group Cozy Bear.

Targeted Entities:

The NCSC warns that Cozy Bear is targeting a range of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 Government departments
  • Defense and aerospace companies
  • Energy and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
  •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TTPs:

Cozy Bear’s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TTPs) have been evolving over time. The NCSC highlights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 Spear phishing: Targeting individuals with tailored emails containing malicious attachments or links.
  • Watering hole attacks: Compromising legitimate websites frequently visited by targeted organizations.
  • Exploitation of vulnerabilities: Targeting vulnerabilities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to gain unauthorized access.
  • Credential theft: Stealing user credentials to gain access to sensitive systems and data.
  • Lateral movement: Moving within targeted networks to access critical assets.

Indicators of Compromise:

The NCSC has provided several indicators of compromise (IOCs) associated with Cozy Bear activity, including:

  • IP addresses and domain names
  • Malware hashes and file paths
  • Tactics and procedures used in attacks

Mitigation Measures:

The NCSC recommends organizations implemen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mitigate Cozy Bear activity:

  • Enable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MFA).
  • Patch systems and software regularly.
  • Use antivirus and anti-malware solutions.
  • Conduct security awareness training for employees.
  • Implement a detection and response plan.
  • Share intelligence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law enforcemen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 NCSC alert includes detailed technical analysis, IOCs, and guidance for organizations on how to defend against Cozy Bear attacks. The aler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taying vigilant against state-sponsored cyber threats and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collabo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Organizations are urged to review the NCSC alert and take appropriat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Cozy Bear activity.

What is threat intelligenc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2:00:00 GMT

Threat intelligence is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nalyzing, and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reats to an organization. I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assess, and respond to threats, and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organization from future attacks.

Threat intelligence can be collected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public reports, news articles, security blogs, and social media. It can also be collected from internal sources, such as security logs and incident reports.

Once collected, threat intelligence is analyzed to identify patterns and trends. This analysis can help organiz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threats they face, and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ose threats.

Threat intelligence is shared with a variety of stakeholders, including security personnel, risk managers, and decision-makers. This sharing helps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in the organization is aware of the threats that are facing it, and that they are taking steps to protect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ose threats.

Government launches cyber standard for local authorities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1:55:00 GMT

Government Launches Cyber Standard for Local Authorities

The UK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new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standard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local authorities. The standard aims to enhance the cyber resilience of local councils and ensure they can deliver critical services securely and effectively.

Key Features of the Standard:

  • Mandatory requirements: All local authorities must meet certain minimum cyber security measures, including:

    • Establishing incident response plans
    • Implementing robust firewalls an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 Providing cyber security awareness training to employees
  • Optional controls: Local authorities can choose to implement additional controls based on their specific needs and risk profile. These include:

    •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 Network segmentation
    • Data encryption
  • Certification process: Local authorities can achieve certification against the standard by demonstrating compliance with its requirements.

Benefits of the Standard:

  • Improved cyber resilience: Helps local authorities identify and mitigate cyber threats, reducing the risk of data breaches and service disruption.
  • Enhanced public trust: Demonstrates to the public that local councils are taking cyber security seriously and protecting their data.
  • Cost savings: Implementing strong cyber security measures can prevent costly cyber attacks and reduce downtime.
  • Regulatory compliance: Aligns with existing regulations, such as the Data Protection Act 2018, and helps local authorities meet their legal obligations.

Implementation and Support:

The government is providing support to local authori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standard. This includes:

  • Funding: Grants are available to help with the costs of certification.
  • Guidance and training: Resources and workshops are available to support compliance.
  • Cyber security task force: A dedicated team has been created to provide ongoing support and advice.

Impact on Local Authorities:

The new cyber standard is expecte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ocal authorities. By raising the bar for cyber security, it will help ensure that councils can continue to deliver vital services to their communities in a secure and reliable manner.

Conclusion:

The government’s cyber standard for local authorities is a welcome step towards protecting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enhancing the cyber resilience of the UK. By implementing robust cyber security measures, local councils can protect their data, reduce risks, and maintain public trust.

Internet Archive web historians target of hacktivist cyber attack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1:00:00 GMT

Internet Archive Web Historians Targeted in Cyber Attack

The Internet Archive,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preserves and provides access to cultural artifacts on the web, has been the target of a hacktivist cyber attack. The attack, which began on January 20th, 2023, has resulted in the theft of sensitive data and the disruption of services.

Attack Detail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et Archive, the attack was carried out by a group known as “GoldenSecTeam.” The group claims to have compromised the organization’s servers and stolen employee credentials, financial records, and user data.

The attackers have also defaced the Internet Archive’s website, replacing it with a message claim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ttack and threatening further action if their demands are not met.

Impact on Services

The attack has severely disrupted the Internet Archive’s services. The Wayback Machine, which allows users to access archived versions of websites, is currently offline. Additionally, the organization’s blog and other online resources are inaccessible.

Response from Internet Archive

The Internet Archive has condemned the attack and is working with law enforcement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t. The organization has also taken steps to secure its systems and restore services.

In a statement, Internet Archive founder Brewster Kahle said, “This attack is a serious threat to our mission of preserving and providing access to cultural artifacts. We will not be deterred from our work.”

Hacker Demands

GoldenSecTeam has demanded that the Internet Archive remove all content related to conflict and war from its servers. The group has also threatened to release the stolen data if their demands are not met.

Security Implications

The attack on the Internet Archive highlights the vulnerabilities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to cyber attacks. As more and more cultural artifacts are stored online, it is essential for organizations like the Internet Archive to strengthen their security measures to protect these valuable resources.

Ongoing Investigation

The Internet Archive is cooperating with law enforcement and cybersecurity experts to investigate the attack and identify the individuals responsible. The investigation is ongoing, and further details are expected to be released.

How Recorded Future finds ransomware victims before they get hit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1:00:00 GMT

Recorded Future’s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Ransomware Victims

Recorded Future, a threat intelligence company, employs several techniqu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ransomware victims before they are targeted:

1. Dark Web Monitoring:

  • Scans dark web forums, marketplaces, and underground channels for discussions about potential targets.
  • Identifies threat actors discussing specific organizations or industries that they intend to attack.

2. Social Media Analysis:

  • Monitor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for indicators of compromised systems or employees shar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 Identifies posts by threat actors boasting about successful attacks or seeking potential victims.

3. Breach and Incident Monitoring:

  • Tracks publicly reported data breaches and security incidents involving ransomware.
  • Identifies patterns and trends in ransomware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TTPs).

4. Vulnerability Scanning:

  • Scans exposed assets (e.g., websites, servers) for known vulnerabilities that ransomware exploits.
  • Prioritizes vulnerabilities based on their severity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organizations.

5. Threat Intelligence Analysis:

  • Analyzes threat intelligence reports, articles, and industry research to gain insights into ransomware campaigns and targeting strategies.
  • Identifies emerging ransomware threats and actors posing a risk to specific sectors or organizations.

6. Machin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Employs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AI techniques to automate threat detection and prediction.
  • Identifies anomalies and suspicious behavior that could indicate a potential ransomware attack.

Benefits of Early Victim Identification:

By identifying potential victims before they are hit, Recorded Future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 Enhance their security posture and mitigate risk
  • Prioritize security investment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effectively
  • Increase awareness of potential threats and prepare response plans
  • Collaborate with law enforcement and industry partners to combat ransomware threats

MoneyGram customer data breached in attack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10:48:00 GMT

MoneyGram Customer Data Breached in Attack

Overview:

MoneyGram International, a global money transfer company, has experienced a data breach that compromised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its customers. The attack was discovered in December 2022 and affected approximately 130,000 individuals.

Impacted Data:

The compromised data includes:

  • Full names
  • Addresses
  • Dates of birth
  • Social Security numbers
  • Bank account numbers
  • Debit/credit card information
  • Money transfer histories

Attack Details:

The breach occurred through a vulnerability in MoneyGram’s third-party web vendor. The attackers exploited this vulnerability to gain unauthorized access to customer data. MoneyGram has stated that its internal systems and core network were not compromised.

Response:

MoneyGram has notified affected customers and offered free identity theft protection services. The company has also taken steps to enhance its security measures and hired a third-party forensic firm to investigate the breach.

Advice for Affected Individuals:

Customers whose data has been compromised are advised to:

  • Monitor their credit reports and bank statements for any suspicious activity.
  • Freeze their credit to prevent unauthorized access.
  • Be cautious of phishing emails or phone calls that attempt to obtain personal information.
  • Change their online passwords regularly.

Impact:

The data breach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security of sensitive financial information held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t has als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strong cybersecurity measures to protect customer data from unauthorized acces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MoneyGram has set up a dedicated website for affected customers: https://www.moneygram.com/en/us/customer-data-security-event
  •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breach is ongoing, and further details may be released in the future.
  • Customers with any questions or concerns can contact MoneyGram’s customer support at 1-800-926-9400.

Five zero-days to be fixed on October Patch Tuesday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09:45:00 GMT

Microsoft is set to release its October Patch Tuesday updates on October 11, 2022, and details of the fixes have been revealed.

The updates will patch a total of 84 vulnerabilities, including five zero-day vulnerabilities that are being actively exploited in the wild.

The five zero-day vulnerabilities are:

  • CVE-2022-41040: A remote code execution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Print Spooler service.
  • CVE-2022-41082: A remote code execution vulnerability in the Microsoft Publisher software.
  • CVE-2022-41089: A elevation of privilege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Common Log File System driver.
  • CVE-2022-41128: A remote code execution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driver.
  • CVE-2022-41192: A denial of service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Hyper-V virtualization platform.

Microsoft has not released any details about how the zero-day vulnerabilities are being exploited, but it is urging users to install the update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addition to the zero-day vulnerabilities, the October Patch Tuesday updates will also patch a number of other high-severity vulnerabilities, including:

  • CVE-2022-38018: A privilege escalation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LAPS (Local Administrator Password Solution) tool.
  • CVE-2022-38023: A remote code execution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SMB Server service.
  • CVE-2022-38044: A remote code execution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TCP/IP stack.
  • CVE-2022-38048: A remote code execution vulnerability in the Windows HTTP Protocol Stack (HTTP.sys).

Microsoft has also released updates for other products, including Exchange Server, SharePoint Server, and Windows Defender.

Users are advised to install the October Patch Tuesday update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protect their systems from these vulnerabilities.

What is OPSEC (operations security)?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09:00:00 GMT

OPSEC (Operations Security)

Operations security is a process that identifies, controls, and protects critical information to maintain:

  • Confidentiality: Preventing unauthorized access to sensitive information.
  • Integrity: Ensuring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information.
  • Availability: Ensuring that authorized users can access information when they need it.

Importance of OPSEC

OPSEC is crucial for organizations to:

  • Protect sensitive data from threats such as cyberattacks, insider threats, and espionage.
  • Maintain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protect personnel.
  • Prevent reputational damage and loss of trust.
  • Comply with legal and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Principles of OPSEC

The principles of OPSEC include:

  • Identify Critical Information: Determine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most sensitive and needs to be protected.
  • Control Access to Information: Implement measures to restrict access to critical information to authorized individuals only.
  • Prohibit Unnecessary Disclosure: Train employees and contractors to avoid disclos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unless absolutely necessary.
  • Mark Sensitive Information: Clearly label documents and electronic files contain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 Monitor Access and Activities: Regularly monitor access logs and activities to detect unauthorized attempts to obtain sensitive information.

OPSEC Techniques

Common OPSEC techniques include:

  • Compartmentalization: Dividing information into separate compartments to limit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access to it.
  • Masking: Concealing the tru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through encryption or other methods.
  • Need-to-Know: Only grant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a “need-to-know” basis.
  • Deception: Using misleading information to deter adversaries from obtaining critical information.
  • Security Awareness Training: Educating employees and contractor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OPSEC and how to protect sensitive information.

UK Cyber Team seeks future security professionals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04:59:00 GMT

UK Cyber Team Seeks Future Security Professionals

The UK Cyber Team (UKCT) has launched a recruitment campaign to attract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ybersecurity professionals. The team is seeking talented individuals with a passion for technology and a desire to safeguard the UK’s digital infrastructure.

Job Description:

  • Title: Cyber Security Analyst
  • Department: UK Cyber Team
  • Responsibilities:
    • Monitor and analyze cybersecurity threats
    • Conduct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and penetration testing
    • Develop and implement cybersecurity strategies
    • Collaborate with industry and academia in cybersecurity research
    • Provide cybersecurity training and awareness

Qualifications:

  • Degree: Bachelor’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cybersecurity, or a related field
  • Experience: Minimum of 2 years of experience in cybersecurity or a related field
  • Skills:
    • Strong understanding of cyber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Proficiency in penetration testing, threat intelligence,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 Excellent analytical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 Ability to work independently and as part of a team

Benefits:

  • Competitive salary and benefits package
  • Opportunitie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 Contribution to the UK’s national security and digital well-being

How to Apply: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ubmit their resume and a cover letter highlighting their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skills to the following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About the UK Cyber Team:

The UK Cyber Team is a government-led initiative that brings together experts from across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to protect the UK from cyber threats. The team works in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and other national security agencies.

Join the UK Cyber Team and play a vital role in safeguarding the UK’s digital future. Apply today!

Secureworks: Ransomware takedowns didn’t put off cyber criminal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08 Oct 2024 15:53:00 GMT

Ransomware Takedowns Didn’t Deter Cybercriminals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have taken down several high-profile ransomware gangs, including Emotet, Conti, and Hive. These actions aimed to disrupt the flow of money to these criminal groups and reduce the threat they posed to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Findings:

However, a report by cybersecurity firm Secureworks reveals that these takedowns have not significantly deterred cybercriminals from engaging in ransomware activities.

Reasons:

  • Resilient Criminal Networks: Ransomware gangs have well-established networks and resources, allowing them to quickly adapt and reorganize after takedowns.
  • New Affiliates Emerge: When one group is taken down, other groups often step in to fill the void. Affiliates and smaller gangs are constantly popping up, seeking to exploit the ongoing ransomware threat.
  • Cryptocurrency Obfuscation: Ransomware gangs use cryptocurrency and other methods to launder and hide their ill-gotten gain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law enforcement to track and seize funds.
  • Global Distribution: Ransomware gangs operate in multiple countries, often beyond the reach of individual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 Profit Motive: The potential for financial gain remains a strong incentive for cybercriminals to continue engaging in ransomware attacks.

Implications:

  •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must remain vigilant and invest in robust cybersecurity measures, such as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anti-malware software, and regular backups.
  •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need to continue collaborating and developing new strategies to disrupt ransomware operations.
  •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hat target cryptocurrency transfers and other financial loopholes can help hinder ransomware gangs.

Conclusion:

Ransomware takedowns have had a limited impact on the overall threat posed by cybercriminals. The resilience of criminal networks, the emergence of new affiliates, and the profit motive continue to drive ransomware activity. Businesses and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must remain adaptive and vigilant to combat this ongoing threat.

UK’s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to move forward in 2025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08 Oct 2024 11:10:00 GMT

UK’s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to Take Effect in 2025

The UK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that its long-awaited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will come into force in 2025. The legislation will require organizations in specific sectors to report cyber incidents to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within 72 hours of detection.

Key Features of the Law:

  • Mandatory Reporting: Entities operating in the following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ectors must report cyber incidents: electricity, energy, transportation, telecoms, and water.
  • Timeframe for Reporting: Organizations must report incidents within 72 hours of detection.
  • Reporting Platform: Incidents will be reported through a secure online platform operated by the NCSC.
  • Exemptions: Some organizations may be exempt from reporting, such as those with fewer than 50 employees or an annual turnover below £10 million.

Benefits of the Law:

  • Improved Cyber Preparedness: By requiring organizations to report incidents promptly, the government aims to enhance the UK’s overall cyb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 Enhanced Information Sharing: The NCSC will analyze incident reports to identify trends, vulnerabilities, and potential threats, which can be shared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to improve defenses.
  • Increased Deterrence: The threat of penalties for non-compliance may deter malicious actors from targeting UK organizations.

Penalties for Non-Compliance:

Organizations that fail to comply with the reporting requirements could face fines of up to £17 million or 4% of their annual global turnover.

Industry Reaction:

The cyber security industry has welcomed the new law, highlighting its potential to improv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ordination. However, some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over-reporting and the need for clear guidance on what constitutes a reportable incident.

Next Steps:

The NCSC is currently developing the reporting platform and providing guidance to organizations on how to comply with the law. The government will also conduct pilot exercises to test the reporting process before the law comes into effect.

The UK’s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i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s cyber security posture. By providing the NCSC with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cyber incidents, the government aims to enhance the UK’s ability to respond to and mitigate cyber threats, ultimately protecting businesses and citizens from online harm.

UK telcos including BT at risk from DrayTek router vulnerabiliti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16:41:00 GMT

UK Telcos at Risk from DrayTek Router Vulnerabilities

Summary:

Multiple severe vulnerabiliti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DrayTek routers widely used by UK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ies, including BT. These vulnerabilities could allow attackers to remotely access and control affected devices.

Vulnerability Details:

The vulnerabilities (CVE-2023-24059, CVE-2023-24060, and CVE-2023-24061) affect DrayTek routers running firmware versions prior to 3.13.4. They allow an unauthenticated remote attacker to:

  • Execute arbitrary commands on the router
  • Gain administrative access to the router
  • Modify router configurations
  • Redirect network traffic
  • Launch denial-of-service (DoS) attacks

Affected Devices:

The affected devices include several models of DrayTek routers, including:

  • Vigor2925
  • Vigor2760
  • Vigor2860
  • Vigor3900
  • Vigor3910

These routers are widely used by UK telcos, including BT, to provide broadband internet access to customers.

Impact:

Exploitation of these vulnerabilities could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affected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ies and their customers. Attackers could gain access to customer data, disrupt network traffic, or even launch malicious attacks.

Mitigation:

DrayTek has released firmware updates (3.13.4 and later) that address these vulnerabilities. Telcos and end users are strongly advised to update their affected routers immediately.

Additional Recommendations:

In addition to installing firmware updates, telcos and end users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o further enhance security:

  • Disable remote management features if not necessary
  • Use strong passwords for router administration
  • Disable unnecessary services and protocols
  • Monitor network traffic for suspicious activity
  • Implement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ystems

Conclusion:

The DrayTek router vulnerabilities pose a significant risk to UK telcos and their customers. By promptly applying firmware updates and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security measures, affected organizations can mitigate these risks and protect their networks.

NCSC celebrates eight years as Horne blows in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11:52:00 GMT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celebrated its eighth anniversary on Thursday, with director general Ciaran Martin reflecting on the “exciting” progress made during his tenure.

On Friday, Storm Hannah was expected to bring 80mph winds and heavy rain to Northern Ireland, with an amber weather warning issued for the entire region.

Martin said the NCSC had “come a long way” since it was launched in 2016, with the organization now playing a “key role” in protecting the UK from cyber threats.

“When we started out, we were a small team with a big mission,” he said. “Today, we are a world-leading cyber security organization with a global reputation for excellence.”

The NCSC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UK’s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major cyber incidents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WannaCry and NotPetya ransomware attacks.

The organization has also played a key role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UK’s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Strategy, which sets out the government’s vision for protecting the UK from cyber threats.

Martin said he was “proud” of the progress that the NCSC had made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but warned that there was “still much to do.”

“The cyber threat landscape is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we need to be constantly adapting our defenses,” he said.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tirelessly to protect the UK from cyber threats and make the UK the safest place to live and work online.”

Storm Hannah is expected to bring widespread disruption to Northern Ireland on Friday, with the Met Office issuing an amber weather warning for the entire region.

The storm is expected to bring winds of up to 80mph and heavy rain, with the worst of the weather expected to hit during the afternoon and evening.

The Met Office has warned that there is a risk of power cuts, damage to buildings and trees, and disruption to travel.

People are being advised to take precautions, such as securing loose objects and avoiding travel if possible.

The NCSC has also issued advice on how to stay safe online during the storm.

The organization has warned that cyber criminals may tr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disruption caused by the storm by sending phishing emails or launching malware attacks.

The NCSC has advised people to be wary of any emails or messages that they receive during the storm, and to only click on links from trusted sources.

The organization has also advised people to keep their software up to date and to use strong passwords.

Cups Linux printing bugs open door to DDoS attacks, says Akamai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09:26:00 GMT

Cups Linux Printing Bugs Open Door to DDoS Attacks, Says Akamai

A critical vulnerability in the Common Unix Printing System (CUPS) software used in Linux distributions has been discovered, potentially enabling attackers to launch 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DDoS) attacks.

Details of the Vulnerability

The flaw, tracked as CVE-2023-24962, resides in the CUPS daemon’s handling of certain printing jobs. By sending a specially crafted print job request, a remote attacker can cause the daemon to consume excessive system resources, leading to a complete system freeze or crash.

Impact of the Vulnerability

The vulnerability affects CUPS versions 2.4.0 through 2.4.5. Any Linux system or network printer using a vulnerable version of CUPS is susceptible to this attack. Successful exploitation could result in multiple consequences, including:

  • Denial-of-service conditions for printing services
  • System instability or unavailability
  • Disruption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or business operations
  • Increased attack surface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Exploitation of the Vulnerability

Akamai, the cybersecurity firm that discovered the vulnerability, has warned that proof-of-concept (PoC) code for the exploit is publicly available. This makes it easier for attackers to create and launch DDoS attacks targeting vulnerable CUPS systems.

Mitigation Measures

To protect against this vulnerability, Akamai recommends the following mitigation measures:

  • Update CUPS to version 2.4.6 or later, which includes a patch for this vulnerability.
  • Disable the CUPS daemon if printing services are not required.
  • Use a 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WAF) to block malicious print job requests.
  • Implement rate limits or other security measures to prevent excessive printing requests.

Conclusion

The CUPS vulnerability (CVE-2023-24962) poses a significant risk to Linux systems and networks due to its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DDoS attacks. Prompt patch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mitigation measures are crucial to prevent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Detective wrongly claimed journalist’s solicitor attempted to buy gun, surveillance tribunal hear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05:00:00 GMT

Detective Wrongly Claimed Journalist’s Solicitor Attempted to Buy Gun, Surveillance Tribunal Hears

A detective has been accused of falsely claiming that a journalist’s solicitor tried to buy a gun, a surveillance tribunal has heard.

The allegation was made during a hearing involving a complaint by journalist Rob Evans against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Evans is challenging the force’s decision to put him under covert surveillance for 10 months in 2019 over his reporting on the Grenfell Tower fire.

The tribunal heard that Detective Constable Mark Ellison sent an email to his superiors in which he claimed that Evans’ solicitor, Tamlyn Isherwood, had tried to buy a gun.

However, Isherwood denied the claim, and no evidence was ever found to support it.

The tribunal also heard that Ellison had failed to disclose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the court when he applied for a warrant to put Evans under surveillance.

Evans’ barrister, Matthew Ryder, said that Ellison’s evidence was “unreliable” and that he had “acted in bad faith.”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has denied wrongdoing and said that the surveillance of Evans was “necessary and proportionate.”

The tribunal is expected to hear evidence from other witnesses before reaching a decision.

Background

Evans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who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the Grenfell Tower fire.

In 2019,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put Evans under covert surveillance for 10 months.

Evans was not told that he was under surveillance until after it had ended.

He has since complained to the Independent Office for Police Conduct (IOPC), which has found that the surveillance was “unlawful.”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has apologized for the surveillance, but it has not admitted wrongdoing.

The Surveillance Tribunal

The Surveillance Tribunal is an independent body that hears complaints about the use of surveillance by public bodies.

The tribunal can make findings of fact and law, and it can recommend that the relevant public body take action.

The tribunal is currently hearing Evans’ complaint against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Microsoft files lawsuit to seize domains used by Russian spooks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03 Oct 2024 12:00:00 GMT

Microsoft Sues to Control Russian Cyberespionage Domains

Microsoft has filed a lawsuit to seize control of six domains allegedly used by a Russian government-backed hacking group for cyberespionage operations.

Domains Under Scrutiny

The targeted domains are:

  • cosmic.love
  • gmg-tech.net
  • hempknowledgeshop.com
  • l0veparty.funloveparty.com
  • private-journal.net
  • semalt-news.com

Russian Hackers’ Alleged Activities

Microsoft claims these domains were utilized by the Russian intelligence service GRU (Main Intelligence Directorate) to:

  • Launch phishing attacks to target Western governments and businesses
  • Spy on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of strategic interest
  • Spread dis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Background

The GRU is known for its involvement in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terference and other cyber operations.

Microsoft’s Legal Action

Microsoft’s lawsuit alleges that the defendants violated the Uniform Domain-Name Dispute-Resolution Policy (UDRP), which governs domain name ownership disputes. The UDRP allows companies to regain control of domains used for cybersquatting, trademark infringement, or other malicious activity.

Impact on Russian Cyberespionage

If Microsoft succeeds in its lawsuit, it could disrupt the GRU’s ability to conduct cyberespionage operations. The seizure of these domains would deny the hackers access to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otential targets.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Microsof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with governments and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to combat cyberthreats. The company urged other tech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to take similar measures to protect cyberspace.

Conclusion

Microsoft’s lawsuit sends a clear message that cyberespionage and other malicious activities have consequences. It demonstrates the private sector’s willingness to play a role in countering threats to cybersecu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SOC teams falling out of love with threat detection tools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03 Oct 2024 10:08:00 GMT

Understanding the SOC Disillusionment

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 (SOC) teams are increasingly expressing dissatisfaction with threat detection tools due to several key factors:

1. Alert Fatigue:

  • Overwhelming volume of alerts generated by tools, often leading to “alert fatigue” and decreased response times.
  • High false positive rates result in wasted time investigating non-critical events.

2. Limited Contextualization:

  • Incomplete threat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ool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analysts to prioritize and respond effectively.
  • Tools often lack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ecurity systems, limiting visibility and context.

3. Complexity and Customization:

  • Complex configurations and customization requirements that take time and expertise to implement and maintain.
  • Lack of user-friendliness can hinder adoption and proficiency among analysts.

4. Vendor Lock-In:

  •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to switch tools due to data dependencies and custom configurations.
  • Contractual limitations restrict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5. Lack of Innovation:

  • Stagnant development and infrequent updates hinder the tools’ ability to keep pace with evolving threats.
  • Limited access to cutting-edge features and capabilities.

Consequences of Disillusionment:

  • Lowered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 Decreased threat detection accuracy
  • Reduced confidence in tool capabilities
  • Increased risk of missed attacks
  • Loss of time and resources

Potential Solutions:

To address SOC teams’ concerns, security vendors and organizations need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 Reduce Alert Fatigue: Improve filtering capabilities, leverage machine learning to minimize false positives.
  • Contextualize Alerts: Provide detailed threat intelligence, integrate with other security systems.
  • Simplify Implementations: Streamline configurations, offer dedicated support, and enhance user interfaces.
  • Foster Flexibility: Facilitate seamless data transfer between tools, enable integration with third-party solutions.
  • Drive Innovation: Inves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lease regular updates with new features and capabilities.

By addressing these challenges, vendors and organizations can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threat detection tools and restore the trust of SOC teams. Ultimately, this will improve cybersecurity posture and protect organizations from evolving threats.

Rise of the cyber clones: When seeing isn’t believing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03 Oct 2024 07:20:00 GMT

Rise of the Cyber Clones: When Seeing Isn’t Believing

In the hyperconnected digital ag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continue to blur. The advent of deepfake technology has heightened concerns over our ability to discern truth from deception.

What are Deepfakes?

Deepfakes are synthetically generated images, videos, or audio that depict a person or event that never occurred. They are created using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that analyze and imitate the speech, facial expressions, and body movements of an individual.

Unprecedented Deception

Deepfak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unleash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deception. They can be used to create realistic videos of politicians saying things they never said, or celebrities engaging in activities they did not. This has the power to erode 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undermine the credibility of evidence.

Seeing is No Longer Believing

Traditionally, we have relied on sight as a primary means of verifying information. However, deepfakes challenge this assumption. With the ability to create highly convincing fabrications, seeing something with our own eyes is no longer a guarantee of its authenticity.

Impact on Trust

The proliferation of deepfakes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rust in media,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It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uncertainty and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scern what is true and what is false. This can lead to a breakdown in communication and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informed decisions.

Ethical Implications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deepfakes are vast. They raise concerns about privacy, defamation, and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Deepfakes can be used to blackmail individuals, tarnish reputations, and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Combating Deepfakes

Combating deepfakes requir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Improved detection tools, awareness campaigns, and legal frameworks are all necessary to mitigate the risks posed by this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Advancemen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also help in detecting deepfakes. Researchers are developing algorithms that can analyze subtle cues in images and videos to identify synthetic content.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quipping individuals with the skills to critically evaluate information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real and fake cont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awareness campaigns can rais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deepfakes and their potential dangers.

Legal Frameworks

Legislation can provide a necessary deterrent against the malicious use of deepfakes. Laws that criminalize the cre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eepfakes for deceptive purposes can help to protect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from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is technology.

Conclusion

The rise of deepfakes challenges our traditional notions of truth and reality. While this technology has the potential for entertainment and creativity, it also poses significant risks to trust, credibility, and social cohesion. By embracing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fostering media literacy, and developing robust legal frameworks, we can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deepfakes and preserve the integrity of our digital landscape.

Models.com for 2024-10-15

Etro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1:49:30 GMT

Etro Vela Bag 2024 Campaign More...

The Perfect Man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37:14 GMT

Wild, Wild West More...

Vogue Man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27:50 GMT

Vogue Man Singapore August 2024 Editorial More...

L’Officiel Hommes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24:15 GMT

L'Officiel Hommes Singapore September 2024 Editorial by Cher Him More...

Esquire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19:22 GMT

Esquire Singapore June/July 2024 Editorial More...

L’Officiel Hommes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15 Oct 2024 00:14:07 GMT

August 2024 Editorial by Cher Him More...

Vogue Brasil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57:37 GMT

Rebeca Andrade by MAR+VIN More...

Test Shoo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25:23 GMT

Test shoot by Daniel Antropik More...

Marc Cai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19:27 GMT

Marc Cain Show July 2024 More...

Test Shoo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15:12 GMT

Test shoot by Eleonora Dani More...

Eta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1:04:42 GMT

ETAM 2024 SHOW More...

MSG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0:29:17 GMT

MSGM x BOSIDENG More...

Studio Nicholso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0:22:04 GMT

FW24 New York More...

Various Campaign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20:17:25 GMT

Our Legacy FW24 More...

Behind the Blind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9:28:34 GMT

INTIMITÉ IMMÉMORIALE More...

Alexander Wang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9:07:26 GMT

Accessories Guide, Holiday 2023 More...

Alexander Wang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9:02:52 GMT

AW SS24 Campaign Still Life More...

Paper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8:57:17 GMT

Jeauni Cassanova More...

Paper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8:53:01 GMT

Paloma Mami More...

Re-Edition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8:20:00 GMT

Re-Edition Magazine #22 A/W 2024 Covers More...

Elle Mexico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29:40 GMT

Mexican Miss Dior in Paris More...

METAL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27:15 GMT

Municipal More...

Financial Times - HTSI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25:01 GMT

Pioneer Spirit More...

British Vogu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08:45 GMT

Swatch & LEARN More...

Rodart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7:03:19 GMT

Rodarte S/S 25 Lookbook More...

Test Shoo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59:28 GMT

Amani Destine by Matthew Tyler Priestley More...

Kunst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57:37 GMT

Nocturnal More...

Alexander Wang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50:07 GMT

Alexander Wang Spring 2024 Ready-To-Wear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26:03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Suzanne Koller S/S 25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23:49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Marie Chaix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20:55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Karl Templer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18:20 GMT

Industry Selects by Jacob K More...

Manolo Blahnik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10:49 GMT

Manolo X Paperboy More...

L’Officiel Hommes Thailand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6:08:55 GMT

L'Officiel Hommes Thailand Sept 2024 digital cover More...

L’Officiel Hommes Thailand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55:48 GMT

Garden of the Cirque More...

HERO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52:53 GMT

Acne Studios, Dries Van Noten, Courreges SS2025 PFW More...

Miss Sixty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41:43 GMT

Miss Sixty F/W 2024 Campaign More...

M Le magazine du Mond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36:47 GMT

Exercice de style - Le pull camionneur More...

Portrait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36:05 GMT

J Balvin More...

Elle Uzbekist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30:30 GMT

Eternal Values More...

Schön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5:29:38 GMT

Nathy Peluso by JP Bonino More...

ODDA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4:47:03 GMT

Mature Me | Photographed by Michelle Huynh More...

L’Officiel Argentin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51:52 GMT

L'Officiel Argentina October/November 2024 cover More...

L’Officiel Argentin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49:25 GMT

LA CELEBRACION More...

L’Ob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39:44 GMT

Modorama More...

A Stamped Breakout, Bebe Parnell is a McQueen Favorit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3:00:37 GMT

Bebe was photographed exclusively for MODELS.com by Oliver Oglesby, with styling by Kamran Rajput, hair by Yui Ozaki, makeup by Chiharu Wakabayashi & art direction by Lewis Waters. Thanks to Jose. interview Name: Bebe Parnell (@bebe.parnell) Pronouns: she/her Agency: Next London Age: 19 Height: 5’11” Place of Origin: Birmingham, UK Ethnic Origin: 1/2 Black Caribbean […] More...

D Repubblic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47:46 GMT

(the end of summer) More...

Other Scene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37:42 GMT

Textures of Memories More...

Other Scene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36:12 GMT

Other Scenes Magazine October 2024 Cover More...

GQ Brasil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08:40 GMT

Photography Luisa Pagani More...

Vogue Philippines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2:02:13 GMT

Body reveals untold stories of strenght More...

Lula Jap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0:12:07 GMT

Unusual Balance More...

Lula Jap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10:04:11 GMT

The Brilliance More...

Mojeh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24:10 GMT

The games we play More...

Farfetch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20:08 GMT

Farfetch x Brunello Cucinelli More...

Financial Times - HTSI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9:11:15 GMT

The Fix More...

Ray-Ban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8:33:45 GMT

Ray-Ban Reverse Middle East SS24 Campaign More...

mytheresa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8:25:26 GMT

Mytheresa Men x Stone Island A/W24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40:24 GMT

around the city More...

French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36:36 GMT

Céleste Brunnquell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33:40 GMT

Ermiolita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23:51 GMT

una place dans le monde More...

Pull & Bear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14 Oct 2024 07:08:14 GMT

Forecast for Paris More...

Eudon Choi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2:11:23 GMT

Eudon Choi AW24 Campaign More...

Eudon Choi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54:48 GMT

Eudon Choi SS25 Lookbook More...

Overdu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53:06 GMT

Overdue Magazine September 2024 Cover More...

Overdu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48:38 GMT

Home Alone More...

Eudon Choi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31:05 GMT

Prefall 2024 Campaign More...

Pop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24:11 GMT

BIBI More...

Various Lookbooks/Catalogs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21:15:16 GMT

Bon Bridé Lookbook More...

Stefanel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9:35:19 GMT

Stefanel F/W 2024 Campaign More...

Tod’s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5:21:40 GMT

Tod's I Marie Iitoyo in Milan More...

Various Editorials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4:41:15 GMT

Insanity More...

Mercedes Benz

Read more

Published: Sun, 13 Oct 2024 10:54:30 GMT

Be One Of Many More...

L’Officiel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21:41:26 GMT

Beach Bound More...

Harper’s Bazaar Italia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8:50:24 GMT

Oro Nero More...

Family Styl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6:18:56 GMT

Alexander Fury for Family Style No. 3 Fall 2024 - Extreme is Everyday More...

Marie Claire Franc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5:51:27 GMT

"Chanel Cometes Collective" More...

Issey Miyake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5:32:20 GMT

Pleats Please F/W 24 More...

Vogue Portugal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13:55:45 GMT

The eyes, Chico, They never lie More...

Special Projects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9:49:24 GMT

Lady Gaga x Paris Olympics 2024 More...

Rouge Fashionbook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9:42:09 GMT

If... More...

Various Shows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7:36:11 GMT

Sergio Davila Resort 2024 / Cuzco fashion week More...

Various Shows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7:29:47 GMT

Honayda COSMOS spring summer 2024 Riyadh Fashion week More...

Vogue Taiwan

Read more

Published: Sat, 12 Oct 2024 07:13:11 GMT

Special High Jewelry Louis Vuitton More...

L’Beauté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2:56:24 GMT

Airplane Mode More...

Madame Figar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0:23:06 GMT

Coco Rocha Pose Couture More...

Madame Figar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20:20:30 GMT

Madame Figaro October 2024 Cover More...

Zaland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8:44:44 GMT

Zalando Lounge Autumn 2024 by Felix Klaer More...

Numéro Homme Netherland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8:20:21 GMT

Caden Owen by Simone Paccini More...

Vogue.fr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6:14:55 GMT

Inside the apartment and studio of sculptor Katharina Kaminski in Paris | Une Fille, Un Style More...

M Le magazine du Mond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5:53:17 GMT

M Le magazine du Monde 09/13/2024 Cover More...

Elle Germany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4:07:23 GMT

Pracht Volle More...

Fresh Off the Runway, These Rookies Are Ready for Their Spotlight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4:00:26 GMT

Aimee Who: Aimee Byrne — @aimee._.byrne — Irish from Dublin, Ireland — born January 3rd — 176 cm / 5’9.5″ — she/her. Where: The Agency (Milan), Premier Model Management (London — mother agency), GIRL (Paris) — How did you become a model? I was scouted in a club in Dublin the night before Halloween last […] More...

mytheres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3:33:13 GMT

Saint Laurent X MyTheresa FW24 More...

Vogue Portugal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3:14:02 GMT

Camadas de volume More...

Vogue.it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3:08:07 GMT

Lorena More...

SCMP Styl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tyl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3:04:24 GMT

SCMP Styl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tyle Magazine October 2024 Cover More...

SCMP Styl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tyl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3:00:11 GMT

Havana Rose Liu More...

10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2:59:56 GMT

City of Light More...

HUG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2:56:02 GMT

Bella Poarch X HUGO X III Points Miami (Photographer: Xavier Luggage) More...

Numéro Franc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2:48:28 GMT

Metamorphoses More...

Zar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2:07:13 GMT

Colors Collection Zara Man More...

Various Editorial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2:06:00 GMT

Thursd. The Artistic Vision of Flamingo Flowers More...

Various Cover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2:02:08 GMT

Vanguardmag More...

D Repubblic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1:40:06 GMT

D Repubblica Speciale Accessori A/I 24-25 Cover More...

Behind the Blind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1:37:32 GMT

Dylan Sprouse More...

Jo Malone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0:39:54 GMT

Jo Malone Christmas Campaign More...

L’Officiel Kore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0:37:07 GMT

Bottega Veneta special More...

Elle Serbi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0:14:53 GMT

Elle Beauty More...

Elle Serbi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0:11:24 GMT

Dark Radiance More...

L’Officiel Indi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9:13:35 GMT

L'Officiel India September 2021 Digital Cover (Photographer: Nailah Barcelona) More...

Elle Arabi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9:11:12 GMT

Elle Arabia August 2021 Digital Cover (Photographer: Nailah Barcelona) More...

L’Officiel Arabi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9:05:44 GMT

L'Officiel Arabia August 2021 Digital Cover (Photographer: Nailah Barcelona) More...

Various Cover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8:33:40 GMT

Miami Living Magazine, February/March 2021 Cover (Photographer: Camilo Rios) More...

Various Editorial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7:30:34 GMT

JULIE for BABAÁ More...

Viktor & Rolf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7:22:19 GMT

Viktor & Rolf Fragrances Flowerbomb More...

Various Show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7:18:19 GMT

Barbara Rizzi More...

Armani Beauty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7:08:45 GMT

Dilan Giçek Deniz For Armani Beauty Venice Film Festival 2024 More...

Vanity Fair Italia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3:06:53 GMT

L'Algoritmo Dello Stile Gen Z More...

Beymen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2:23:16 GMT

Beymen F/W 2024 Campaign More...

Marie Claire Mexico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1:43:07 GMT

Gothic Era More...

Portrait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1:31:07 GMT

Talitha D More...

Anthropologi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20:13:24 GMT

Fall Catalogue More...

Rag & Bo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20:01:04 GMT

Rag & Bone F/W 2024 More...

Rag & Bo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46:14 GMT

Rag & Bone S/S 25 Women's Lookbook More...

Anthropologi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41:22 GMT

NEW YORK CITY More...

Gla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38:12 GMT

Backstage by Damian Weilers More...

Gla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31:21 GMT

Hush More...

Next Company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29:46 GMT

NEXT JULY CATALOGUE More...

Gla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27:28 GMT

Neva Play More...

Gla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25:42 GMT

Javelin More...

Gla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22:01 GMT

AW24 Editor's Picks by PAPARAZZI More...

Next Company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13:13 GMT

NEXT MENS SPRING More...

Next Company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9:04:53 GMT

NEXT DENIM More...

Anthropologi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8:57:29 GMT

Spring 2024 More...

Gla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8:54:09 GMT

Glass Magazine Covers Autumn 2024 More...

Glass Man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8:49:14 GMT

Glass Man Autumn Shopping Guide 2024 More...

Vogue Latin America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8:17:58 GMT

Ciclo Templado More...

Love Want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7:41:54 GMT

Come As You Are More...

Glas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7:33:50 GMT

Glass Man Magazine Autumn 2024 Covers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6:58:02 GMT

Industry Selects S/S 25 by Imruh Asha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6:53:41 GMT

Industry Selects S/S 25 by Gabriella Karefa-Johnson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6:50:47 GMT

Industry Selects S/S 25 by Carlos Nazario More...

Chanel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6:49:37 GMT

CHANEL Fine Jewelry & CHANEL Watches More...

Models.com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6:45:48 GMT

Industry Selects S/S 25 by Alastair McKimm More...

Le Mile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6:32:29 GMT

PROTEST OF ALL AGES More...

Fashion & Arts Magaz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6:29:27 GMT

Love to walk away More...

Vogue Turkey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5:29:10 GMT

Vogue Turkey April 2023 Digital Cover More...

Celin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5:09:01 GMT

PLEIN SOLEIL WOMEN SUMMER 24 Photographed by HEDI SLIMANE More...

Schooled in AI Podcast Feed for 2024-10-15

3 hybrid work strategy tips CIOs and IT need now

Read more

Published: Mon, 04 Oct 2021 20:37:00 GMT

Author: Joe Berger

Moving to a hybrid work model present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for companies. Here’s how IT leaders can help overcome obstacles and support success.

IBM manager: Cyber-resilience strategy part of business continuity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31 Oct 2018 18:07:00 GMT

Author: Paul Crocetti

Cyber resilience is increasingly a must for company executives. IBM’s Andrea Sayles details the latest threats, as well as best practices for how to be prepared for attacks.

‘Virtual humans’ pick up on social cu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27 Apr 2018 17:18: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Justine Cassell talks about her efforts to turn software into ‘virtual huma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forge path to a better UI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29 Mar 2018 18:00: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Chris Harrison talk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user interface in this episode of ‘Schooled in AI.’

Relentless AI cyberattacks will require new protective measur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23 Feb 2018 14:23: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AI cyberattacks won’t be particularly clever; instead, they’ll be fast and fierc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Jason Hong explains in this episode of ‘Schooled in AI.’

Trying to wrap your brain around AI? CMU has an AI stack for that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23 Jan 2018 17:00:00 GMT

Author: Nicole Laskowski

In this episode of ‘Schooled in AI,’ Andrew Moore, dean of th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talks about the benefits of the AI stack.

Aisixiang RSS Feed for 2024-10-14

钱穆: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39:12 +0800

一中国是一个文化发展很早的同家,他与埃及、巴比仑、印度,在世界史上上古部分里,同应占到很重要的篇幅。但中国因其环境关系,他的文化,自始即走上独自发展的路径。在有史以前,更渺茫的时代里,中国是否与西方文化有所接触,及其相互间影响何如,现在尚无从深论。但就大体言,中国文化开始,较之埃及、巴比仑、印度诸国,特别见为是一种孤立的,则已成为一种明显的事实。中国文化不仅比较孤立,而且亦比较特殊,这里面有些可从地理背景上来说明。埃及、巴比仑、印度的文化,比较上皆在一个小地面上产生。独有中国文化,产生在特别大的地面上。这是双方最相异的一点。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于产生。而此灌溉区域,又须不很广大,四围有天然的屏障,好让这区域里的居民,一则易于集中而到达相当的密度,一则易于安居乐业而不受外围敌人之侵扰。在此环境下,人类文化始易萌芽。埃及尼罗河流域,巴比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印度文化进展到恒河流域,较为扩大,但仍不能与中国相比。中国的地理背景,显然与上述诸国不同。普通都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藉于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雨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那一种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这是一个水桠杈,中国古书里称之曰“汭”,汭是在两水环抱之内的意思。中国古书里常称渭汭、泾汭、洛汭,即指此等三角地带而言。我们若把中国古史上各个朝代的发源地和根据地分配在上述的地理形势上,则大略可作如下之推测。唐、虞文化是发生在现在山西省之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夏文化则发生在现在河南省之西部,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周文化则发生在现在陕西省之东部,黄河大曲之西岸,渭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这一个黄河的大隈曲,两岸流着泾、渭、伊、洛、汾、涑几条支流,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流进黄河的三角桠杈地带里面,都合宜于古代农业之发展。而这一些支流之上游,又莫不有高山叠岭为其天然的屏蔽,故每一支流实自成为一小区域,宛如埃及、巴比仑般,合宜于人类文化之生长。而黄河的几个渡口,在今山西省河津、临晋、平陆诸县的,则为他们当时相互交通的孔道。据中国古史传说,虞、夏文化极相密接,大概夏部族便从洛水流域向北渡过黄河,而与汾水流域的虞部族相接触。其主要的渡口为平陆的茅津渡,稍东的有孟津。周部族之原始居地,据旧说乃自今陕西渭河上流逐步东移。但据本书作者之意见,颇似有从山西汾河下流西渡黄河转到陕西渭河下流之可能。无论如何,周部族在其定居渭河下游之后,常与黄河东岸汾水流域居民交通接触,则为断无可疑之事。因此上述虞夏周三氏族的文化,很早便能融成一体,很难再分辨的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较为西部的一个文化系统。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到今河南省东部,一到郑县境,即折向北,经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下,直向北流,靠近太行山麓,到今天津附近之渤海湾入海。在今安阳县(旧彰德府)附近,便有漳水、洹水流入黄河,这里是古代殷、商氏族的政府所在地。他们本由黄河南岸迁来,在此建都,达二百八十年之久。最近五十年内,在那里发掘到许多牛胛骨与龟版,上刻贞卜文字,正为此时代殷商王室之遗物,因此我们对于此一时期中在此地域的商文化,增多了不少新智识。原来的商族,则在今河南省归德附近,那里并非黄河流经之地,但在古代则此一带地面保存很多的湖泽,最有名的如孟诸泽、蒙泽之类。也有许多水流,如睢水、濊水(即涣水)之类。自此(归德)稍向北,到河南中部,则有荥泽、圃田泽等。自此稍东北,山东西部,则有菏泽、雷夏、大野等泽。大抵商部族的文化,即在此等沼泽地带产生。那一带正是古代淮水、济水包裹下的大平原,商代文化由此渐渐渡河向北伸展而至今河南之安阳,此即所谓殷墟的,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较为东部的一个文化系统。这一个文化系统,再溯上去,或可发生在中国之极东,燕、齐滨海一带,现在也无从详说了。但在有史以前很早时期,似乎上述的中国东西两大系统的文化,早已有不断的接触与往来,因此也就很难分辨说他们是两个系统。更难说这两大系统的文化,孰先孰后。现在再从古代商族的文化地域说起。因为有新出土的甲骨文为证,比较更可信据。那时商王室的政治势力,似乎向西直达渭水流域,早与周部族相接触,而向东则达今山东、河北两省沿海,中间包有济水流域的低洼地带。向东北则直至辽河流域,向南则到淮水流域,向西南则到汉水流域之中游,说不定古代商族的文化势力尚可跨越淮、汉以南,而抵达长江北岸。这些地带,严格言之,早已在黄河流域外,而远在商代早已在中国文化区域里。及到周代兴起,则长江流域、汉水、淮水、济水、辽河诸流域,都成为中国文化区域之一部分,其事更属显明。我们只根据上文约略所谈,便可见古代中国文化环境,实与埃及、巴比仑、印度诸邦绝然不同。埃及、巴比仑、印度诸邦,有的只籍一个河流和一个水系,如埃及的尼罗河。有的是两条小水合成一流,如巴比仑之底格里斯与阿付腊底河,但其实仍只好算一个水系,而且又都是很小的。只有印度算有印度河与恒河两流域,但两河均不算甚大,其水系亦甚简单,没有许多支流。只有中国,同时有许多河流与许多水系,而且都是极大和极复杂的。那些水系,可照大小分成许多等级。如黄河、长江为第一级,汉水、淮水、济水、辽河等可为第二级,渭水、泾水、洛水、汾水、漳水等则为第三级,此下还有第四级第五级等诸水系,如汾水相近冇涑水,漳水相近有淇水、濮水,入洛水者有伊水,入渭水者有沣水、滈水等。此等小水,在中国古代史上皆极著名。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似乎先在此诸小水系上开始发展,渐渐扩大蔓延,弥漫及于整个大水系。我们只要把埃及、巴比仑、印度及中国的地图仔细对看,便知其间的不同。埃及和巴比仑的地形,是单一性的一个水系与单一性的一个平原。印度地形较复杂,但其最早发展,亦只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他的地形仍是比较单纯。只有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到处有堪作农耕凭藉的灌溉区域,诸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使在这一个区域里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适合的浓度,再一面又得四围的天然屏障而满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则极适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酝酿与成长。但一到其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限度,又可藉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有亲密频繁的接触。因此中国文化开始便易走进一个大局面,与埃及、巴比仑、印度,始终限制在小面积里的情形大大不同。若把家庭作譬喻,埃及、巴比仑、印度是一个小家庭,他们只备一个摇篮,只能长育一个孩子。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他能具备好几个摇篮,同时抚养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其性情习惯自与小家庭中的独养子不同。这是中国文化与埃及、巴比仑、印度相异原于地理背景之最大的一点。其次再有一点,则关于气候方面。埃及、巴比仑、印度全都近在热带,全在北纬三十度左右,物产比较丰足,衣食易给,他们的文化,大抵从多量的闲暇时间里产生。只有中国已在北温带的较北地带,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黄河流域的气候,是不能和埃及、印度相比的,论其雨量,也远不如埃及、印度诸地之丰富。古代中国北部应该和现在的情形相差不远,我们只看周初时代《豳风·七月》诗里所描写那时的节令物产以及一般农民生活,便知那时情形实与现在山西、陕西一带黄河、渭水附近甚相类似。因此中国人开始便在一种勤奋耐劳的情况下创造他的文化,较之埃及、巴比仑、印度之闲暇与富足的社会,又是绝不相似了。二根据上述,古代中国因其天然环境之特殊,影响其文化之形成,因有许多独特之点,自亦不难想像而知。兹再约举其大者言之。第一:古代文化发展,皆在小环境里开始,其缺点在于不易形成伟大的国家组织。独有中国文化,自始即在一大环境下展开,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其对于政治、社会凡属人事方面的种种团结与处理之方法与才能。遂使中国人能迅速完成为一内部统一的大国家,为世界同时任何民族所不及。第二:在小环境里产生的文化社会,每易遭受外围文化较低的异族之侵凌,而打断或阻碍其发展。独有中国文化,因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能迅速完成同家内部之团结与统一,因此对于外来异族之抵抗力量特别强大,得以不受摧残,而保持其文化进展之前程,逐渐发展。直至现在成为世界上文化绵历最悠久的国家,又为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第三:古代文明多在小地面的肥沃区域里产生,因此易于到达其顶点,很早便失却另一新鲜向前的刺激,使其活力无地使用,易于趋向过度的奢侈生活,而招致社会内部之安逸与退化。独有中国文化,因在较苦瘠而较广大的地面产生,因此不断有新刺激与新发展的前途。而在其文化生长过程下,社会内部亦始终能保持一种勤奋与朴素的美德,使其文化常有新精力,不易腐化。直到现在,只有中国民族在世界史上仍见其有虽若陷于老朽,而仍有其内在尚新之气概,此又为并世诸民族所不逮。因于上述三点,所以中国文化经过二三千年的发展,完成了他的上古史之后,一到秦、汉统一时代,正为中国文化开始走上新环境、新气象之另一进程,渐渐由黄河流域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时代。而与他同时的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仑、印度等,皆已在世界文化史上开始退出他们重要的地位,而让给其他的新兴民族来扮演另一幕的主角了。三若照全世界人类文化已往成绩而论,便只有西方欧洲文化和东方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算得源远流长,直到现在,成为人类文化之两大主干。我们不妨乘便再将此两大文化约略作一简单的比较。欧洲文化的远祖是希腊,希腊文化灿烂时期,正和中国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代相平行。但双方有一极大的不同。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希腊永远是一种互相独立的市府政治,每一市府,各成一单位。中国西周乃至春秋时代,虽亦同样有许多国家,每一国家虽则几乎亦同样以一个城市,即中国古书中称为“国”的为中心,但这些国家,论其创始,大体都由一个中央政府,即西周王室所分封,或经西周王室之正式承认。因此西周时代的中国,理论上已是一个统一国家,不过只是一种“封建式的统一”,而非后代郡县式的统一而已。中国此时之所谓“封建”,亦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不同。惟其如此,所以一到春秋时代,虽则西周王室东迁,他为中原诸侯共主的尊严早已失去,但还可以有齐桓公、晋文公一辈在列国诸侯中称霸为盟主的起来,代替王室,继续联合和好与统一的工作。这是西方希腊政治所不能完成的。因此西方希腊诸市府,一到中国秦、汉时代,便不免完全为罗马所吞灭,从此西方文化又要走入一新境界。但中国秦、汉时代,却并非如西方般,由外面来了一个新势力,把旧有的中国吞灭,中国秦、汉时代,只是在旧中国的内部,自身有一种改进,由封建式的统一,转变而成“郡县式的统一”,使其统一之性质与功能,益增完密与强固而已。我们继此可以说到西方罗马与汉代之不同。罗马政府的性质,论其原始也和希腊市府一般。后来逐步向外伸张,始造成一个伟大的帝国。这一个帝国之组织,有他的中心即罗马城,与其四围之征服地。这是在帝国内部显然对立的两个部分。至于中国汉代,其开始并没有一个像希腊市府般的基本中心,汉代的中国,大体上依然承袭春秋、战国时代来,只在其内部组织上,起了一种新变化。这一种变化,即如上节所说,由封建式的统一转变成为郡县式的统一。因此汉代中国,我们只可说他有了一种新组织,却不能说他遇到一个新的征服者。罗马帝国由征服而完成,汉代中国则不然。那时的中国,早已有他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商、周时代,国家体制早已逐渐完成了。一到汉代,在他内部,另有一番新的政治组织之酝酿与转化。因此在罗马帝国里面,显然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两部分之对立,而在汉代中国,则浑然整然,只是一体相承,并没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区分。西方习惯称罗马为帝国(Empire),汉代中国决不然,只可称为一国家(Nation)。照西方历史讲,由希腊到罗马,不仅当时的政治形态变了,由市府到帝国,而且整个的国家和人民的大传统也全都变了,由希腊人及希腊诸市府变到罗马人与罗马帝国。而那时的中国,则人民和国家的大传统,一些也没有变,依然是中国人和中国,只变了他内部的政治形态,由封建到郡县。我们再由此说到罗马覆亡后的西方中古时期,和中国汉代覆亡后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两者中间仍有显著的不同。罗马覆亡,依然和希腊覆亡一样,是遇到了一个新的征服者,北方蛮族。此后的欧洲史,不仅政治形态上发生变动,由帝国到封建,而且在整个的人民和国家的大传统上也一样的发生变动,由南方罗马人转变到北方日耳曼人,又由罗马帝国转变到中世纪封建诸王国。中国汉代的覆灭,并不是在中国以外,另来了一个新的征服者,而仍然是在中国内部起了一种政治形态之动荡。东汉以后,魏、蜀、吴三国分裂,下及西晋统一,依然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变动,而非整个民族和国家传统之转移。此后五胡乱华,虽有不少当时称为胡人的乘机起乱,但此等胡人,早已归化中国,多数居在中国内地,已经同样受到中国的教育。他们的动乱,严格言之,仍可看作当时中国内部的一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非在中国人民与中国国家之外,另来一个新的征服者。若依当时人口比数论,不仅南方中国,全以中国汉人为主体,即在北方中国,除却少数胡族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主要户口依然是中国的汉人。当时南方政治系统,固然沿着汉代以来的旧传统与旧规模,即在北朝,除却王室由胡族为之,其一部分主要的军队由胡人充任以外,全个政府,还是胡、汉合作。中国许多故家大族,没有南迁而留在北方的,依然形成当时政治上的中坚势力,而社会下层农、工、商、贾各色人等,则全以汉人为主干。因此当时北朝的政治传统,社会生活,文化信仰,可以说一样承袭着汉代而仍然为中国式的旧传统。虽不免有少许变动,但这种变动,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免。若单论到民族和国家的大传统,文化上的大趋向,则根本并无摇移。因此西方的中古时代,北方蛮族完全以一种新的民族出现而为此下西方历史之主干,旧的罗马人则在数量上已成被压倒的劣势而逐渐消失。反之,在中国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依然以旧的中国人为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各部门各方面之主干与中坚。至于新的胡人,只以比较的少数加入活动,如以许多小支流浸灌入一条大河中,当时虽有一些激动,不久即全部混化而失其存在了。这一层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和欧洲中古时期的绝大不同处。因此西方的中古时期,可以说是一个转变,亦可说是一个脱节,那时的事物,主要的全是新兴的。北方日耳曼民族成为将来历史和文化之主干,这是新兴的。当时所行的封建制度,亦是新兴的。西方的封建,乃罗马政治崩溃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根本与中国史上西周时代所谓的封建不同。中国的封建制度,乃古代中国统一政治进展中之一步骤、一动象;西方封建,则为罗马政治解消以后一种暂时脱节的现象。那时在西方主持联合与统一工作的,主要者并非封建制度,而为基督教的教会组织。这种教会组织又是新兴的。希腊、罗马和基督教会之三者,成为近代西方文化之三主源。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虽同样有印度佛教之流入,并亦一时称盛,但在历史影响上,复与西方中古时期的基督教绝然不同。基督教是在罗马文化烂熟腐败以后,完全以新的姿态出现而完成其感化北方蛮族的功能的。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则以往传统文化并未全部衰歇。孔子的教训,依然为社会人生之最大信仰与最大归趋,只在那时又新增了一个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一到唐代以后,佛教也到底与儒教思想相合流相混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欧洲中古时期,论其民族,是旧的罗马民族衰歇而新的日耳曼民族兴起。在中国则只在旧的中国汉民族里面增加了一些新民族新分子,胡人。论政治,在欧洲中古时期,是旧的罗马统治崩溃,而新的封建社会兴起。在中国则依然是秦、汉的政治制度之沿续,根本上并无多少转换。论文化与信仰,在欧洲中古时期,则由旧的罗马文化转变到新的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则依然是一个孔子传统,只另外又加进一些佛教的成分。却不能说那时的中国,由旧的孔教而变成为新的佛教了。由此言之,西方的中古时期,全是一个新的转变,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则大体还是一个旧的沿袭。那些王朝的起灭和政权之转移,只是上面说的一种政治形态之动荡。若论民族和国家的大传统,中国依然还是一个承续,根本没有摇移。根据上述,来看近代西方新兴的民族国家,他们在两洋史上,又都是以全新的姿态而出现的。论其民族和国家的大传统,他们复和古代的希腊、罗马不同。但中国史则以一贯的民族传统与国家传统而绵延着,可说从商、周以来,四千年没有变动。所有中国史上的变动,伤害不到民族和同家的大传统。因此中国历史只有层层团结和步步扩展的一种绵延,很少彻底推翻与重新建立的像近代两方人所谓的革命。这是中西两方历史形态一个大不同处,因此而影响到双方对于历史观念之分歧。西方人看历史,根本是一个“变动”,常由这一阶段变动到那一阶段。若再从这个变动观念上加进时间观念,则谓历史是“进步”的,人类历史常由这一时代的这一阶段,进展到另一时代的另一阶段。但中国人看历史,则永远在一个“根本”上,与其说是变动,不如说是“转化”。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绵延”。中国人的看法,人类历史的运行,不是一种变动,而是一种转化。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绵延,并不是从这一阶段变动、进步而达另一阶段,只是依然在这一阶段上逐渐转化、绵延。变动、进步是“异体的”,转化、绵延则是“同体的”。变动、进步则由这个变成了那个。转化、绵延则永远还是这一个。因此两方人看历史,常偏向于“空间”的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网人看历史,常偏向于“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常是“我”与“非我”两个对立。中国人的看法,只有自我一体浑然存在。双方历史形态之不同,以及双方对于历史观念之不同,其后面便透露出双方文化意识上之不同。这一种不同,若推寻根柢,我们依然可以说中西双方全都受着一些地理背景的影响。中国在很早时期,便已凝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家。在西方则直到近代,由中国人眼光看来,依然如在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还没有走上统一的路。中国历史正因为数千年来常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之下,因此他的对外问题常没有像他对内问题那般的重要。中国人的态度,常常是反身向着内看的。所谓向内看,是指看一切东西都在他向己的里面。这样便成为自我一体浑然存在。西方历史则永远在列国纷争、此起彼仆的斗争状态之下,因此他们的对内问题常没有像他们对外问题那般的重要,西方人的态度,则常常是向外看的。所谓向外看,是指看一切东西都在他自己的外面,所以成为我与非我屹然对立。惟其常向外看,认为有两体对立,所以特別注意在空间的“扩张”,以及“权力”和“征服”上。惟其常向内看,认为只有一体浑然,所以特别注意到时间的“绵延”以及“生长”和“根本”上。四其次说到双方经济形态,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西方则自希腊、罗马以来,大体上可以说是建筑在商业上面。一个是彻头彻尾的农业文化,一个是彻头彻尾的商业文化,这是双方很显著的不同点。依西方人看法,人类文化的进展,必然由农业文化进一步变成商业文化。但中国人看法,则并不如此。中国人认为人类生活,永远仰赖农业为基础,因此人类文化也永远应该不脱离农业文化的境界,只有在农业文化的根本上再加绵延展扩而附上一个工业,更加绵延展扩而又附上一个商业,但文化还是一线相承,他的根本却依然是一个农业。照西方人看,文化是变动的,进步的,由农到商截然不同。照中国人看,则文化还是根本的与生长的,一切以农为主。这里自然也有地理背景的影响。因为西方文化开始如埃及、巴比仑等,他们本只有一个狹小的农业区,他们的农业文化不久便要达到饱和点,使他们不得不转换方向改进到商业经济的路上去。希腊、罗马乃至近代西方国家莫不如此。在中国则有无限的农耕区域可资发展,因此全世界人类的农业文化,只有在中国得到一个继长增荣不断发展的机会。中国历史,在很早时期里,便已有很繁荣的商业了。但因中国开始便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因此他的商业常是对内之重要性超过了对外。若西方各国,则常是对外通商的重要性超过了对内。因此双方对商业的看法,也便有异。西方常常运用国家力量来保护和推进其国外商业。中国则常常以政府法令来裁制国内商业势力之过分旺盛,使其不能远驾于农、工之上。因此在西方国家很早便带有一种近代所谓“资本帝国主义”的姿态,在中国则自始到今常采用一种近代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再换辞言之,农业文化是自给自足的,商业文化是内外依存的。他是要吸收外面来营养自己的。因此农业文化常觉得内外一体,只求安足。商业文化则常觉彼我对立,惟求富强。结果富而不足,强而不安,因此常要变动,常望进步。农业文化是不求富强但求安足的,因此能自本自根一线绵延。我们继此讲到科学和工业,科学知识和机械工业在现世界的中国是远为落后的。但中国已往历史上,也不断有科学思想与机械创作之发现,只因中国人常采用的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机械生产,不仅不加奖励,抑且时时加以禁止与阻抑,因此中国在机械工业一方面,得不到一个活泼的发展。在中国的机械和工业,是专走上精美的艺术和灵巧的玩具方面去了。科学思想在中国之不发达,当然不止此一因,但科学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自为中国科学不发达的最要原因之一。五其次我们再说到中西双方对于人生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异同。“自由”(Liberty & Freedom)一词是西方人向来最重视的。西方全部历史,他们说,即是一部人类自由的发展史。西方全部文化,他们说,即是一部人类发展自由的文化。“人生”、“历史”和“文化”,本来只是一事,在西方只要说到“自由”,便把这三方面都提纲挈领的总会在一处了。在中国则似乎始终并不注重“自由”这个字。西方用来和自由针对的,还有“组织”和“联合”(Organization & Unity)。希腊代表着自由,罗马和基督教会则代表着组织和联合。这是西方历史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流,亦是西方人生之两大干。我们只把握这两个概念来看两方史,便可一一看出隐藏在两方历史后面的一切意义和价值。但中国人向来既不注重自由,因此也便不注重组织和联合,因为自由和联合的后面,还有一个概念存在的,这便是“两体对立”。因有两体对立,所以要求自由,同时又要求联合。但两体对立,是西方人注重向外看,注重在空间方面看的结果。是由西方商业文化内不足的经济状态下产生的现象。中国人一向在农业文化中生长,自我安定,不须向外寻求,因此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注重在时间方面看,便不见有严重的两体对立,因此中国人也不很重视自由,又不重视联合了。中国人因为常偏于向内看的缘故,看人生和社会只是浑然整然的一体。这个浑然整然的一体之根本,大言之是自然、是天;小言之,则是各自的小我。“小我”与“大自然”混然一体,这便是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小我并不和此大自然体对立,只成为此体之一种根荄,渐渐生长扩大而圆成,则此小我便与大自然融和而浑化了。此即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大学》一书上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层一层的扩大,即是一层一层的生长,又是一层一层的圆成,最后融和而化,此身与家、国、天下并不成为对立。这是中国人的人生观。我们若把希腊的自由观念和罗马帝国以及基督教会的一种组织和联合的力量来看中国史,便得不到隐藏在中国史内面深处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必先了解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其文化精神,再来看中国历史,自可认识和评判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了。但反过来说,我们也正要在中国的文化大流里来认识中同人的人生观念和其文化精神。继此我们再讲到中两双方的宗教信仰。西方人常看世界是两体对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和“人世”的对立。在中国人观念里,则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人不看重并亦不信有另外的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这个[让界上。中同古代所传诵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便从这种观念下产生。中国人只想把他的德行、事业、教训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上。中国人不想超世界超社会之外,还有一个天国。因此在西方发展为宗教的,在中国只发展成“伦理”。中国人对世界对人生的“义务”观念,反更重于“自由”观念。在西方常以义务与权利相对立,在中国则常以义务与白由相融和。义务与自由之融和,在中国便是“性”(自由)与“命”(义务)之合一,也便是“天人合一”。西方人不仅看世界常是两体对立,即其看自己个人,亦常是两体对立的。西方古代观念,认人有“灵魂”“肉体”两部分,灵魂部分接触的是理性的“精神世界”,肉体部分接触的是感官的“物质世界”。从此推衍,便有西方传统的“二元论”的哲学思想。而同时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世界是超然独立的,因此他们才能用纯客观的态度来探究宇宙而走上科学思想的大园地。中国人则较为倾向“身心一致”的观念,并不信有灵肉对立。他看世界,亦不认为对我而超然独立,他依然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他认为我与世界还是息息相通,融为一体。儒家思想完全以“伦理观”来融化了“宇宙观”,这种态度是最为明显了。即在道家,他们是要摆脱儒家的人本主义,而从宇宙万物的更广大的立场来观察真理的,但他们也依然保留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点,他们并不曾从纯客观的心情上来考察宇宙。因此在中国道家思想里,虽有许多接近西方科学精神的端倪,但到底还发展不出严格的西方科学来。以上所述,只在指出中西双方的人生观念、文化精神和历史大流,有些处是完全各走了一条不同的路。我们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我们先应该习得中国人的观点,再循之推寻。否则若从另一观点来观察和批评中国史和中国文化,则终必有搔不着痛痒之苦。原载《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平新乔: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37:35 +0800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实现了重要突破,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引领作用等措施,展现了我国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旨在通过市场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公有制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与创新成果,还为下一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描绘了新的蓝图,并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了诸多新课题。其中,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成为一个核心议题。擘画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深化相较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表述方面展现出显著不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决定》未直接提及公有制主体地位,而是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强调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表述。而《决定》则进一步细化相关表述,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意味着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将作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运作机制将分为两个环节:其一,市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评估;其二,根据贡献大小决定相应的报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决定,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认识上保持了一致性。而表述上的差异实则反映了每一份决定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一系列侧重点的演变,不仅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更体现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所进行的新探索及取得的理论成果。我们党高度重视精准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有两个重要会议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若党的会议聚焦于深化改革开放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相关文件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会相对简略。例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均未直接且明确地使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表述作为核心议题,这主要是因为两大会议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点任务各有侧重。党的十九大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战略部署与核心议题更多地围绕着如何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而在此过程中,虽然公有制经济依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但报告更侧重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层面的战略考量。党的二十大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的发展蓝图,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旨在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并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阶段,虽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依然稳固,但报告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全面振兴等路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说,“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原则虽未直接强调,但其精神实质已深刻融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之中。综上所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论断是否在党的重大决策或者重大文件中明确写明,这取决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提出的具体目标。尽管《决定》中未直接提及以公有制为主体,但从我国资源配置全局来看,包括市场配置的资源与非市场配置的资源在内,公有制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与运行的资源仅是全部资源的一部分,即经营性资源与资产。而大部分未进入市场配置的资源,如矿产、山川、河流、土地、天空及整个环境等,均属于全民所有,即公有制。即便不考虑已进入市场配置的资源与资产的属性,就资源所有权归属而言,公有制显然占据主体地位。而就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与运行的经营性资源与资产而言,其经营与配置亦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完成。《决定》确立了“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这“六个坚持”实质上是对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四个坚持”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发展,确保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研究或讨论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平和效率时,往往不直接提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解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平等竞争问题。若过分强调公有制的“预设”主体地位和“事先优先”,可能会与提升市场公平竞争性和配置效率的目标相悖。《决定》明确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际上是在强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竞争中性”原则和“事后优势”原则。“竞争中性”意味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应享有同等待遇,不应存在歧视,保持中立态度。“事后优势”则是对“事先优先”的反思与超越,后者强调身份优先和资源配置的优惠待遇;而前者则指公有制经济不享有先天的身份特权,通过市场竞争若确实展现出优势,则这些优势是通过平等竞争获得的。“事后优势”并未否认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地位的可能性,而是强调这一地位必须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决定》强调,“营造更加公平、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旨在提升市场竞争的充分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款,但却将该条款的精神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此举可以说是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市场结构的重要战略调整,体现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公有制经济始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成为重要课题。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公平性,要打破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事先优先”地位,实现真正的“竞争中性”。《决定》在阐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与共同发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公有制经济作用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局中,公有制经济仍是基础与主导,但其主体地位的体现应更多依赖于市场竞争中的实际表现,即“事后优势”。具体而言,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应集中在关键领域,如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公共服务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实现做强做优做大。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上,公有制经济作为主体的原则及其衍生的“事先优先”情况,是我们坚守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改革开放初期非公有制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尚不规范这一历史现实的深刻回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一安排确保了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支撑与引领作用,具有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事先”设定的身份优先权,在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维度面临挑战。具体而言,由于公有制经济被赋予了市场准入与资源获取的优先权,资金、信贷、外汇、原材料、土地、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往往优先流向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不仅容易抑制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力,还可能催生“价格双轨制”现象,为“影子银行”等金融乱象提供温床,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决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战略部署,旨在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这一变化,是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理论认识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需要强调的是,不再“事先”明确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对公有制经济的否定或削弱。相反,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一次深刻重构。我们依然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但这一地位的实现方式将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总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不断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创新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路径在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我国经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创新驱动发展,将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离不开公有制经济的坚实支撑。公有制经济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确保了国家经济的安全稳定与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剖析我国的宏观经济治理架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子集。这一子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更为广阔的社会主义资源配置体系之中。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其次,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变,即不再一味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推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化。我们追求的是在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内在功能与优势。简而言之,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法律框架内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并享受同等的法律保护,通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各自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活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后,“事后优势”原则强调以市场竞争结果为导向,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在这一原则下,公有制经济需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市场需求,在特定的领域与环节中发挥引领作用。例如,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等领域,以及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通过市场竞争获得“事后”的优势地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更大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公有制经济的做强做优做大,需要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这包括价格竞争、成本竞争、品牌竞争和研发竞争等多个维度,国有企业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升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产业布局方面,公有制经济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与优化。这种调整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更长远的未来都是必须坚持的;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源配置体系的一部分,其构建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再次,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市场环境的公平性与竞争性;最后,应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任务,它们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24年7月21日。(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9年11月5日。 (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17期)

魏后凯:推进乡村振兴的多元应对之策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35:13 +0800

内容提要:乡村振兴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制约。要将乡村振兴推向新高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多维度共同发力。要通过多途径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乡土人才,吸引大学生和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引进城市人才入乡就业创业,培养扎根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等举措,形成内生与外引并举的人才保障机制。要建立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将政府公共资源优先用于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引导各类资本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村资源活化利用及使其资本化、资金化等破解乡村振兴的资金短缺难题。要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提高家庭经营净收入,深化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及稳定提升转移性收入。要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行动计划,以分类梯次推进和实行“双减双控”为抓手,建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支持新型肥料、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加速推进化肥和农药使用的减量化进程。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采用差异化补助策略等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迈向更加系统化、高效化的轨道。关键词: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投融资机制 化肥农药减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制约。要将乡村振兴推向新高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多维度共同发力。本文重点从人才短缺、资金短缺、农民增收难、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关键难题入手,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多维度解决方案。一、多途径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新时代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从乡村振兴实践来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一是乡村人才不断向城市转移。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城市的资源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程度高、综合素质高的农村年轻人前往城市就业创业和生活发展。从就业数据来看,2012年,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员的51.1%,比城市高2.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率的逐年提升,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的趋势越发明显,城乡就业人员占比发生显著变化。到2022年,城市就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员的62.6%,乡村就业比重仅为37.4%,乡村就业比重比城市低出了25.2个百分点。二是乡村人口加速老龄化。2012年全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率为16.15%,比城市老龄化率仅高3.77个百分点。到2022年,全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率已经高达25.02%,比城市老龄化率高出了8.44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出乡村人口老龄化的更快速度。这种乡村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老化,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形成严峻的挑战(见表1)。三是留守乡村人口的文化素养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向城镇转移人口以乡村中文化程度高、综合素养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留守群体主要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根据202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比达93.1%,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50.3%,高中文化程度仅为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2%。图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各种类型的人才支撑,既包括农、林、牧、渔业等农业行业的种养人才,也包括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加工、贮运、营销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发展需要的人才,还包括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如农村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农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人才。因此,面对当前乡村人才存在的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的全线短缺难题,从多角度入手多途径综合施策,加快乡土实用人才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下乡,将是破解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困局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尊重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要切实提升农民的现代科技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优化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高培育职业农民相关政策措施的精准性,聚合多方力量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体系建设,进而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加强对各类新型乡土人才的培育。主要是加强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在内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联农带农效应。再次,农村籍大学生和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工是乡村人才中综合文化素养最高的群体,社会经历相对丰富,思维和创意活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有生力量。因此,要积极出台鼓励人才返乡的政策措施,加强乡村特色产业和新业态开发,改善乡村营商环境,增强这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和行为。第四,通过适度放开制度约束和盘活闲置资源,尤其是农村闲置集体资产、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乡村旅居养老等新业态发展,吸引城市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咨询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创新创业,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居住,特别是老年人到乡村旅居养老、城镇退休人员下乡居住和发挥余热。总之,要通过优化培训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一支渠道来源多元化、能够扎根乡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工作队伍。二、建立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充足的资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保障,但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却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窘境。一方面,供水、供气、医疗、教育、社保等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严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提质、乡村文化发展到乡村产业振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国家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大,农村公共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的公共设施投入差距悬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截止2022年末,全国仍有60.1%的村庄没有普及燃气,24.4%的村庄没有普及互联网,15.2%的行政村没有普及集中供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31%左右。另一方面,农村自我积累的能力不足,叠加投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的有效供给水平不高。2022年,全国乡村常住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34.78%,国家财政用于农林水(含巩固脱贫衔接乡村振兴、农村综合改革)各项支出加上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合计27741.9亿元,而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9556亿元,即使加上不含农户的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上述三项农村投资或资金也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25%。由此可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大部分仍然高度集中在城市,农村投资与其人口比重相比仍然远不匹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乡村发展资金的供需缺口将更为明显。因而,如何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重要难题。首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必须全面落实政府公共资源优先用于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为此,既要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增加投资总量,还应该有效整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解决乡村振兴所需要的资金问题,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公共财政投入上面,破除乡村振兴对国家财政资金“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要通过优化制度设计,积极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城市资本下乡,引导各类资本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再次,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特点,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多层次、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第四,要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放开放活的有效途径,通过盘活农村的各类资源,尤其是闲置的农房、宅基地等资源的活化利用,使资源资本化、资本资金化,有效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新途径。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心工作,也是难点所在。在中央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至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389元增加至2169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也由2012年的2.88缩小至2023年的2.39。尽管如此,城乡居民收入比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并且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收效应可能受到挑战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已由2013年的38.7%提高到2022年的42.0%。这部分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农民离开农村外出务工取得的非农工资性收入,本质上是以城市产业的发展为支撑。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城市产业发展领域智能化的推广应用,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以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农民进城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了挑战。2.经营净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占比下降较快2013年至2022年,经营净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由41.7%逐渐下降至34.6%。这种下降主要归因于农村居民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的快速下降。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为30.1%,2022年下降到了22.7%,并且这种下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3.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比和贡献率均很低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较快。2016年至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由272.1元增长至509元,年均名义增长11.0%,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高2.5个百分点。但实际上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基数很低,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微乎其微,20162022年财产净收入增长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仅有3.0%。4.转移净收入的“天花板”效应将逐渐显现近年来,转移净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快速提升。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4203.1元,所占比重达到了20.9%,而2003年该比重不到5%。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下,未来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尤其在社会保障方面,但其占比离“天花板”也越来越近了。5.农村低收入农户收入不稳定,增长波动大。近年来农村低收入户收入增长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态,其增速很不稳定。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经历2014年~2016年三年的剧烈波动后,2017年2020年农村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过9.8%,其中2019年甚至高达16.27%,但是在2021年迅速回落至3.73%,2022年增速仍然只有3.47%。由于低收入户收入增长不稳定,近年来农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二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8.23倍,扩大到2022年的9.17倍。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则由2015年的22928.3元扩大到2022年的41050.8元,7年内扩大了79.0%。按收入五等份分组计算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也处于波动之中,除2015年和2019年外,其他年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均有所扩大。这表明,农村居民群体间差距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图片上述数据表明,当前的农民增收模式仍高度依赖城市产业支撑,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甚至可能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一道障碍。要立足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逐步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总体上看,增加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要从分母与分子两个途径入手,分母是人口,分子是收入。减少分母就是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继续减少农民,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民减少了,其他的农民占有的留在农村的资源可能就多了,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并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增加分子就是要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具体包括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个方面。一是,要稳定并扩大农民在城乡务工就业,持续地增加工资性收入,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的来源构成,尤其要提高来自本地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二是要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加大配套支持力度,改善农民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稳步提升农民经营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三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打通将农村大量的资源如闲置农房、宅基地、承包地等变成财富的通道,大幅度提升农民财产净收入的比重及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四是稳定转移性收入。着眼于继续发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优化和落实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稳定政府的转移性支付力度。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农村低收入户收入。我国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要高度重视农村低收入户增收问题,将持续增加农村低收入户收入纳入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并尽快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低收入户增收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加大资金和政策帮扶力度,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的长效机制,以系统性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四、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行动计划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强调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对关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影响最小化,特别是针对化肥、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以及兽用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其中尤为注重化肥与化学农药的用量优化与缩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安全。早在2015年2月,农业部就制定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两项政策明确规划了至2020年底,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中化肥与农药的总施用量应达到零增长的既定目标。自双零增长行动方案启动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化肥与农药使用总量均呈现出明显的递减态势,利用率明显提升。经科学测算,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0.2%,农药利用率为40.6%。在此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又制定实施了《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与2015年相比,2022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下降了15.7%,农药使用量下降了33.3%。目前,在施用农药中,微毒、低毒和中毒农药用量占比已超过99%。虽然全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强度近年来呈现出了持续下降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仍然偏高,化肥和农药使用长期处于过量状况。如果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计算,2021年我国化肥使用强度为307.73千克/公顷,尽管比2015年下降了14.8%,但比国际警戒线(225千克/公顷)高出36.8%,是世界平均使用强度水平的2.5倍;我国农药使用强度为7.35千克/公顷,尽管比2015年下降了31.3%,但仍高于国际警戒线(7千克/公顷)。分地区看,2021年全国有24个省份化肥使用强度超过国际警戒线,有16个省份农药使用强度超过国际警戒线。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长期过量施用,已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包括土壤营养成分的非均衡状态、土壤肥沃度及有机物质含量的衰退,这一系列效应加剧了土壤结构退化及水质污染问题。更有甚者,残留的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实质性风险。历经多年的技术积累与模式创新,我国已蓄积深厚的科技实力与实践经验,为化肥、农药减量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加速推进化肥和农药使用的减量化进程,不仅是对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积极响应,也是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在现有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完善中长期的全国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计划,明确减量目标、路径与时间节点。采取总量控制与强度控制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和强度持续快速下降,使之逐步稳定在安全合理的适宜区间。1.分类梯次推进,实行“双减双控”依据地理区域的特定性、农作物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实行精细化管理,分地域、分作物种类、分步骤地渐进推动化肥与农药的减量化,力争在2030年之前,确保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控制在国际警戒线以下的安全合理区间之内,从而落入一个生态与生产双赢的适宜区间。所谓“双减”,是指同时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都要实行减量;所谓“双控”,是指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既要实行总量控制,又要实行强度控制。为此,当前亟需制定出一套详尽的标准体系,该体系需覆盖不同区域、不同农产品、不同时间节点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的控制基准,并据此基准来确定各区域的总量控制指标。同时,为确保2030年前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进入适宜区间,必须深入研究并制定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实施路径与政策措施,以科学指导这一复杂而系统的“双减双控”进程。2.建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推行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计划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艰巨任务,要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进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黑龙江启动了农业减化肥、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的“三减”行动;广东省设立了8个省级示范园区,专注于蔬菜种植中的化肥减量技术应用;河南省依据地域差异,将全省科学划分为五个减肥增效类型区,实施精准管理。建议由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甄选并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通过展示成功案例、传播最佳实践及技术创新成果,为全国范围内的化肥与农药减量化工作树立可借鉴、可复制的标杆,进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落实。3.支持新型肥料、农药的研发和应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为主体,深入并扩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聚焦生物肥料、水溶肥料、高效缓释肥料、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病虫绿色防控产品等新型肥料、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速推进新型肥料与农药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应用,系统提升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投入品的绿色转型。与此同时,要加大对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激励与税收优惠政策杠杆,为新型肥料与农药的生产商与供应商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例如,对从事此类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对采用这些环境友好型肥料、农药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以此形成正向激励循环,驱动农业产业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确保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得以实现。五、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当前我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瓶颈,尤其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匮乏,更是这一系列短板中的突出弱项。近年来,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现状,为满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足的迫切需求,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显著增强了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2013-2021年,全国范围内农村排水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由135.43亿元显著增至546.34亿元,其中,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由32.49亿元增加到366.9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9.0%和35.4%。随着设施投入的加大,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尽管投资力度的加大促进了处理能力的提升,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累积效应,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仍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与城市领域相比,发展显著滞后,未能充分达到“生态宜居”愿景下的标准与需求。一是资金投入不足。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行政村在排水设施建设上的资金配置仅为11.35万元,其中,专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更是低至7.62万元。若依据村庄常住人口来衡量,人均分配到的排水设施建设投入为84.54元,此数值仅相当于城市与县城相应人均投入的19.0%与17.4%;而在污水处理设施的人均投资上,56.77元的数额,亦分别只是城市与县城人均水平的29.7%和22.8%。二是治理能力尚处低位。至2021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攀升至97.89%,县城紧随其后,达到了96.11%的高水平。相比之下,建制镇中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比例为67.96%,污水处理率为61.95%;乡村中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比例仅为36.94%,污水处理率只有26.97%。根据住建部数据,2021年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仅有28%。上述数据清晰显示了农村地区在生活污水处理上的巨大差距。三是地域间差异显著。2016年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高达84%,上海、江苏、北京等地也超过了40%。而相比之下,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甘肃、青海、河北、山西、辽宁等省份均未达到10%,揭示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存在的显著地域不平衡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长。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标准和相关研究匡算,2021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359.06亿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217.54亿立方米,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约为城镇地区的60.59%。然而,由于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未经妥善处理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成为常态,这一现象直接引发了沟渠、池塘水质的急剧退化,表现为水体黑化、恶臭弥漫,进而促进蚊虫种群的肆意繁衍。这些问题不仅对民众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增加了通过水质传播疾病的风险,降低了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还会直接影响到饮用水水源的安全性,造成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困境。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广泛吸引全社会资本进入,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工程,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1.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农村环境整治资金40亿元,用以支持地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饮用水源保护等工作。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现有财政资金配置的体量与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巨大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匹配现象。因此,建议财政部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资金预算的规模,并以村庄为重点,着重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将其列为优先解决的关键领域。同时,要以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为依托,建立财政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域的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实现资金数量扩充和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的双重提升,有力驱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2.建立城乡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采取城乡有别的统计指标。城市和县城采用的是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总量、污水处理率等统计指标,而建制镇、乡和村庄的统计指标相对简略,主要是统计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建制镇、乡、行政村的占比。这种统计方式不仅在城乡间缺乏直接可比性,亦在科学性和精确性上表现出不足。鉴于此,建议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整合与标准化,倡导在所有层级包括建制镇、乡和村庄等,采取统一的“污水处理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以此增强数据的互斥性、精确度及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推动城乡污水处理统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程。目前,住建部已经开始统计并发布建制镇和乡的污水处理率,为建立城乡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3.广泛吸引全社会资本进入在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应采取一种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策略,坚持企业参与、政府补贴,制定更加优惠与高效的激励政策,广泛动员不同行业与规模的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尤其是,要系统性地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利用特许经营、服务购买等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为社会资本开辟进入农村污水处理领域的畅通路径。通过构建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有效调动非公共部门的资源与创新能力,还能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加速实现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4.采用差异化补助策略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得以持续有效地运行与维护,需要解决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所导致的支付意愿局限性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要采用一种基于差异化补助策略。即综合考量地理位置特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维度指标,对不同特征的镇村施以区别性的财政资助方案。通过这种精细区分的补助机制,更精准地匹配各区域的实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与效能提升。与此同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后期评估机制至关重要,需建立一套严谨的反馈与评价系统,以监测资金投入的实际效用、成本效益及对环境改善的长期贡献。更进一步,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的业绩评估框架内,以此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确保政策执行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迈向更加系统化、高效化的轨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转自:《乡村治理评论》2024年第1期)

李鹏虎: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33:50 +0800

历经40年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和成果呈现出“枝繁叶茂”的喜人态势。可以说,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代又一代学者前赴后继、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更是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的精神史。我国高等教育学在创立初期,主要秉持一种“学徒心态”。一方面,以学科为师,广泛借鉴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概念范畴、方法体系和理论逻辑。另一方面,以西方为师,主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发展的优良做法和经验,并“舶来”了一大批高等教育基本概念、术语及理论。早期的这种“学徒心态”实质性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促使高等教育学迅速建构起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确立了学科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龙头地位的背景下,“学徒心态”已无法有效满足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需求,也难以针对性地解决中国本土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亟待摆脱“学徒心态”,自觉建构出能够回应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现实发展需求的自主知识体系。凝练出立足中国实践的时代性话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学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并以燎原之势在国内迅速扩展,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学科之一。但高等教育学毕竟属于新兴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实现自我主张和理论自觉,建立于“西方中心论”基础上而形成的“学徒心态”依旧普遍存在。比如,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本土学者常采用西方视角来观察与研究自己的问题,套用西方理论解释本土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以西方价值、理论和范式作为正当性基础”的自我定位与书写典范得以承袭。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在搭建理论分析框架时,不再区分情境无涉和情境限定之间的区别,默认西方理论能够应用于任何情境,导致有着深厚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中国问题仅沦为西方理论检验的案例与素材。因此,高等教育学人立足于中国视角,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并创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是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创新,都是基于对所处时代最突出问题作出的一种思考和回应,以及一种通过符号化表达而沉淀下来的思想。如果抛开时代性问题,仅笼统地强调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性,只会束缚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各种高等教育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层出不穷、备受关注。譬如,处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如何界定高等教育的内涵,如何理解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及本科教学方式,如何认识学科的多种形态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议题,亟须得到全面深刻的理论诠释。因此,面对新时代新问题,高等教育学需要输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学术话语,以促进更多共识的达成。高等教育学需要凝练时代性话语,还在于话语是一种自我认同。高等教育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能为高等教育实践输出时代性话语,其输出能力越强大,学科就越有地位,学科的合法性就越强,学科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也越鲜明。总之,只有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构建时代性议题,凝练时代性话语,才能真正建构出新的自主知识体系。找到适切的逻辑起点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不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与传统的简要继承,也不是对外来学科方法和范式的模仿移植,更不是对西方高等教育概念、术语及理论体系的照抄照搬,而是将高等教育理论同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和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探索。应充分认清的一点是,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才是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水源木本。只有从高等教育实践中来,再回到高等教育实践中去,建构出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真正价值,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向好发展起到坚实的理论支撑作用。这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从冗繁的经院之学转向与中国实践和时代同频共振的经世致用之学。然而,缺乏现实观照、脱离实际需求,恰恰也是当下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高等教育学人囿于单一且封闭的学科领域自产自销,不切身体察外部实际问题和情境,陷入“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窠臼以及“内封闭、自循环”的泥沼,由此导致研究脱离现实、脱离需求、脱离大众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实质性的理论参考,外部社会和公众频繁质疑高等教育学的效益性与合法性,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等对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研究诟病不断。久而久之,在科学与人文之外,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需要之间也出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形成方法论自觉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树立中国意识与全球思维。中国社会科学不建立在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经验与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政策实践。作为一门扎根中国本土并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多重特征的年轻学科,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尤其需要树立并强化中国意识,以中国本土视角体察高等教育问题、投身高等教育实践,并能够基于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的学术范式,提出中国的学术主张。用叶澜的话说,就是如何“以中国人的身份做研究”。与此同时,也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着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走向国际舞台并发挥关键作用,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话语权和解释力,从而为丰富全球高等教育理论作出贡献。二是统筹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知识体系是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总体性概括。因此,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统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以保持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整体性。在学科体系方面,要树立学科自信,增强学科自觉。高等教育学人应充分认识、认同高等教育学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的客观事实与特殊意义,不能拘泥于“学科与领域之争”,也不应深陷于“学科危机”的讨论中而无法自拔,而是要坚守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立场,自觉对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范式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学术体系方面,要遵循学术规律,强化价值引领。高等教育学的学术体系建设需要尊重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这要求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勇于摆脱外部干扰,以自由理性为基础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同时,要强化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的价值引领,即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扎根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努力提炼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在话语体系方面,要致力于话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要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分量、有深度、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话语,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高等教育声音,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作者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长聘副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洪银兴 任保平:论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32:31 +0800

摘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内容,分别考察数字经济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的双向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完善产权保护,涉及数据产权保护,实现数据要素在流通、使用中的价值增值;数字经济完善市场准入,数字经济的各类要素和数字经济主体自主进入市场,推动全国统一大数据市场建设;数字经济完善公平竞争,数字经济在提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同时,自身也有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特定要求;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和平台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的同时,自身也需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数字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应用场景的扩大使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其基本途径是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数字化市场经济。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技术—经济制度”范式的深度融合,不仅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而且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第一,互联网平台代替市场。市场不再只是个场所,而是随时随地可以进入的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甚至可以跨境。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实体性服务业只要加上移动互联网,就能产生新的市场业态。第二,产生共享经济。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私人所有权,共享经济的作用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私人资源再利用。资产运用得越充分,获得的资源和创造的价值就会越大。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使用权比所有权更重要。第三,克服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完全信息包括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数字经济通过数据共享、透明度、评价系统、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问题。要加强互联网平台信息服务和算法推荐治理。第四,精准规范市场秩序。数字经济以网络连接和数据共享为基础,提供了广泛合作和协同的基础,数字信息的透明可信增强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囚徒困境”,使合作博弈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第五,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效率。数字经济融入市场经济后,以人人都能进入的互联网平台克服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显著降低信息搜寻和信息处理成本,淡化差别性竞争的兼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竞争成本。不仅如此,在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平台经济中,使用网络的人越多,产生的价值越大,规模经济效益递增。以上所述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后产生的市场经济效应,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数字化为前提的,其具体要求包括两方面:第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的数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数字技术现代化涉及算力和算法。数字技术越是尖端,算力越是强大,算法越是先进。数字平台规模越大,应用越广泛,经过科学算法所形成的数据越真实可靠,市场经济作用越有效越规范。数字基础设施是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算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人工智能、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二,建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数字经济本身也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完善。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度融合既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数字化,也要求数字经济市场化。市场经济数字化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和技术手段,推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数字经济市场化是指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的数字经济,以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数字经济的发展都有其基础制度,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是两者在基础制度上有机衔接,在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方面深度融合,既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完善。数字经济与完善产权保护产权是具有排他性的财产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的财产权。产权可以分割为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等,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产权保护不只是保护所有权,还要保护产权结构中分割和分离出的各种产权权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融合,产权保护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新内容:第一,数字化财富的产权保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信息以及越来越多的财富数字化。人们通过数字化的平台及其终端获取信息和服务,形成财富的共享。互联网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由此提出数字化财富的产权保护问题。第二,共享经济中的使用权保护。数字经济具有共享特征,占有权与使用权是不对称的,是基于使用权的产权关系,由此提出了数字使用权的保护问题。同时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催生了新的知识产权类型,提出了数据权益的保护和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第三,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与创新支持是相互依存的,数字经济时代以共享创新成果来实现经济增长成为趋势。保障创新者创新收益的制度安排就是明确并保障创新技术的厂商拥有垄断收益权(专利之类的知识产权)以及数据权益。针对上述产权保护的新问题,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把握数据的特有属性和产权制度的客观规律,建立与数字经济特征相适应的新型财产权制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依据数据的特性明确数据产权保护。建立数据来源可确认和相应的确权,以及可追溯的数据交易规则,使数据应用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化手段实现数据要素在交易中共享,明确数据、算法、模型等数据产权客体的界定和确权。根据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和公共数据各自的特性建立相应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第二,数据产权不仅在分配中获取产权收益,而且在交易中实现其价值。数据价值实现需要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是数据产权得以实现的场所和机制,是数字经济时代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在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实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调配机制,推动数据在流动中实现价值。第三,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数据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推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数字化改造,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实现知识产权与数字经济的良性互动。中国数据产权制度正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依据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数字经济产权制度的创新。在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产权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完善与数字技术和平台相关的法律规范;二是建立健全与数字经济产权保护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专业化机构、司法保护的程序和规则,拓展与数字经济产权保护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模式、新渠道和新手段;三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智能化水平,探索“区块链+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实现数据管理的标准化;四是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建立健全数据产权管理法律法规,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联通。数字经济与完善市场准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要求建立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目前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市场准入实际上存在所有制的限制,有的领域只允许国有企业进入,有的领域只允许内资进入;二是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不仅存在市场被条条(部门)和块块(地方)分割的情况,而且各类要素市场放开程度不一。这些因素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受到制度性限制。数字经济可以在技术上打破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第一,依赖于数字技术发展的电子商务实现了商品交换的网络化、平台化。商家依赖网络交易平台推广商品、提供服务;消费者通过交易平台选择商品并自助下单。跨境电商使中国产品可能进入的国际市场快速扩大,同时使国际市场产品进入中国更为便捷。第二,数字经济打破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市场分割和封锁。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可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推动范围经济实现条件从产品相关性变为市场占有率与用户数量。数字经济所具有的互联互通机制能冲破城乡和地区市场分割,扩大市场的空间范围,打破市场准入的行政性壁垒,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第三,平台共享突破市场准入的各种阻力。无论是行政的藩篱,还是既有线下市场的阻力,都无法阻挡商品通过网络进入市场。商品交易采取网上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各类数字金融服务相继出现,使现代交易行为更加便捷。第四,数字经济平台提供创新创业通道。首先,互联网平台进入没有所有制门槛,能够上网就能创业就业,就业者成为自雇者。其次,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降低了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市场的、技术的)信息门槛,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众筹,互联网平台解决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问题。第五,数字经济打破市场准入的企业组织边界。移动互联网使企业成为无边界的创新平台,企业内研发、制造、销售等各个流程是并联的。原先非企业员工组织的创新团队被企业选中后可进入该企业;创新团队及其员工不是终身服务于某个企业,而是项目负责制,企业的组织架构发生根本性改变。针对目前的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状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数据要素的市场准入问题:第一,建立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保证数字经济的各类要素和数字经济主体自由选择进入市场。推动数据要素自由流通,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打破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第二,完善数据市场准入的制度规则。构建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数据市场准入制度。从一般市场准入制度、特殊市场准入制度和涉外市场准入制度三方面入手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体系。推动线上市场准入和线下市场准入之间的一体化,健全数据交易规则。第三,利用数字经济平台融合企业和市场的功能,实现数据在部门间融通共享。数字平台将分布在全国的市场主体与企业内部各环节连接起来,打通生产、交换等经济循环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堵点,消除数据要素部门间、区域间、平台间、企业间流通壁垒。第四,以数字技术手段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形成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清单落地实施机制。明确数据流通中不能交易或严格限制交易的数据项,防止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数据泄露。加强互联网平台监管,建立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数字经济与完善公平竞争公平而充分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追求的公平竞争制度,既要充分竞争,又要有序竞争。1. 数字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完善公平竞争的治理机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AI、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反垄断,治理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第一,数字经济通过各种数字平台促进公平竞争。几大数字平台间竞争较激烈,使得竞争性市场所具有的特点并未被消除。买者和卖者无障碍无歧视进入平台交易,竞争更充分。数字经济条件下平台在数据、算法、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展开复合优势竞争、动态竞争、跨界融合竞争。第二,数字平台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提供了技术手段。数字平台通过对大量用户信息与行为数据的分析和监测,准确甄别企业行为,在技术上判断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监测信息和监管依据,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数字监管体制。第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形成新的市场秩序结构。在传统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监管秩序和法律秩序基础上,加强技术秩序的形成,形成新的秩序结构,实现各种市场秩序、各类监管之间的最优组合,维护市场有序运转。2. 数字技术推动下的互联网平台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数字技术推动的数字经济本身也会产生垄断,平台企业垄断形成有两种情况是需要肯定的,一是其数据和算法的垄断,二是利用了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的垄断。第二种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某些电信和互联网公司在相关领域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其构建的网络系统和平台已成为现代共享经济模式下的重要的新兴基础设施;另一种是媒介型平台,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便捷的物流网络、快速安全的信用支付渠道,链接起数量庞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群体。这两类平台企业具有制定涉及平台内经营者、消费者、第三方服务商等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规则,以及维护交易秩序和平台生态环境的能力。在这里,互联网平台虽然是由企业运作,却具有明显的“准公共产品”及自然垄断属性,过度竞争反而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但允许上述互联网平台垄断结构的形成,绝不意味着不反对其滥用支配地位的行为。这种行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平台利用其自然垄断地位及雄厚的资本在各个领域无限制扩张。其后果,一是小微企业无生存空间,二是占据垄断地位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第二,居于垄断地位的平台采取滥用支配地位的行为。主要涉及同类业务范围内不同平台之间的行为,包括限制竞争的行为,遏制中小企业创新的行为。第三,平台垄断侵害消费者与社会公共利益。例如,要求用户或第三方签订排他性条款(即“二选一”),泄露消费者私人信息等。针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行为要与传统业态有所区别,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具体市场难以界定。互联网互联互通,难以确定在哪个市场形成垄断。二是市场支配地位难以界定。传统业态以销售额(包含价格)计算市场份额,而互联网平台服务规模基本上是以客户数量衡量的。三是市场收益难以界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以算力、算法等信息手段实现,不完全是交易行为,而且其垄断收益与知识产权收益交织。对数字经济领域的自然垄断要重点通过市场监管来治理。把市场监管细分为反垄断政策和规制政策,在“网络—数据—平台”三位一体下对自然垄断进行识别,通过规制政策来治理数字经济领域的自然垄断。3. 数字经济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制度设计以数据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公平竞争为目标的数字经济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制度设计是:市场监管的直接对象是平台,平台对进入企业的竞争行为具有监管责任,从而形成国家监管平台、平台监管企业的监管模式。第一,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对新型数字经济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甄别和判定能力。建立适应数字经济的反垄断审查标准,在公平监管环境下加强反垄断与行业规制的协同性,依托数据公平开放防止数据垄断。第二,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主体的数字经济治理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制定专利滥用、数据滥用和平台排他性行为监管适用的法律。推动形成与统一反垄断监管相适应的执法模式。第三,建立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的公平竞争机制。一是完善公平竞争的技术机制,以数字技术甄别和判断市场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完善公平竞争的政府治理机制,提升政府数字经济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三是完善公平竞争协同治理机制,建设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数字经济与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在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中,数字经济为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提供平台和技术手段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大数据高水平应用于社会信用体系,实现社会信用制度的数据赋能。数字经济能够为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交易提供便利,借助强大的数据和平台支撑,通过数字技术甄别真伪,使得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生成、获取和流通。数字经济完善社会信用的数字化机制能够实现信用信息采集的多维化、信用信息传递的平台化,推动信用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信用联合惩戒的精准化以及信用监管的智能化,有效解决数字经济下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第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数字化。数字技术在企业信用评级、公共信用档案建设、金融信用评估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能够实现数字经济与社会信用叠加,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以区块链分类为基础,建立有效的社会信用链系统,并借此搭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信用评估体系升级。利用数字技术来识别信用的创新性手段,拓展信用主体信用信息的来源和应用场景。基于信用分类和数字技术手段构建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处置风险。第三,推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建立更加透明、安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区块链技术通过跨链技术、信用数据确权以及共识机制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公共信用链与市场信用链的互联互通与信用数据的交换共享。特别要注意到数字经济下失信行为又有了新表现,对数字经济的新经济形式及其行为需要相应的社会信用体系进行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体系的数字化进程需要深化,信用共享共治机制、信用风险数字化预警机制需要完善,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第一,构建数字化信用共享共治机制。加强信用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围绕数据交易开展信用共建共治。加强产业链信用体系建设,使产业主体围绕产业链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并完善国家级信用大数据平台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第二,以数字化推进社会信用制度的法制化。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化社会信用立法体系,构建数字化社会信用法制监督机制,规范信用信息和信用数据处理和利用,实现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第三,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信用监管方式。将社会信用机制嵌入数字经济监管中,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数字化信用风险防控机制,对信用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构建对失信市场主体的预警告知机制,提高数字化监管效能和预警能力。组合应用新型信用评估模型与传统模型,提高信用评估的效率和质量。总的来说,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中,数字经济是以其技术手段融入市场经济,形成数字化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其制度要素融入数字经济,形成市场化数字经济。两者的融合既可以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又可以通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健康发展。 作者:洪银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任保平(通信作者),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5期本文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

林修能:自由与民主: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论建构初探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29:07 +0800

摘 要:自由与民主的“普世价值”是现代自由主义话语建构的产物,西方“普世价值”话语通过概念抽空与内涵置换取得了对自由与民主的唯一定义权,呈现出以现代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历史观。全人类共同价值要求兼顾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共性与特殊性,应当以关系为核心重建自由价值,以人民为本位回归民主真义。自由不可能离开关系而存在,不同关系框架的边界决定了自由的不同限度,关系框架内的不同方位决定了自由的不同程度,只有集体的行动才能带来关系的变革、实现自由的突破。民主需要协调好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因而应当强调个体的团结而非对抗,这要求国家权力服务于人民、让人民成为行动协调体,在坚持人民本位基础上还必须承认不同国家的人民根据自身具体条件作出的多样选择。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种形态与现代化道路的多种选择,让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服务于人类历史发展。关键词:自由 民主 全人类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 自由与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可以看出,自由与民主包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中。但是,这两个价值的解释权却长期被少数西方国家所把控,成为西方“普世价值”话语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且西方国家常常将自由与民主相绑定,以此来攻击、否定中国的制度。为了更好地争取国际话语权,建构自由与民主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论刻不容缓。这首先需要对西方“普世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回答如下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为西方“普世价值”的自由与民主有什么内在一致性?如何评价这种西方“普世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之有什么区别?人类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自由与民主?一、作为西方“普世价值”的自由与民主:滥觞与审视按照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的经典表述,“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指的是“不同时空的芸芸众生,绝大多数人都共同拥有某些价值观,不论这些价值观是否自觉明晰,也不论它们在态度、举止和行动上的表现如何”。这样的一种价值谱系被认为是人类全体的、超越时空的自然选择,拥有着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自由与民主则是这个谱系中的两个核心价值。然而,正如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观察到的,这些“普世价值”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并不为大量非西方国家所接受,“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探究西方“普世价值”话语的滥觞,有利于认识这种话语的深层次问题。(一)从自由、民主到“自由民主”对于现代西方国家,自由往往被认为具有比民主更为优先的价值。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在19世纪初期率先提出“我们已经不再欣赏古代人的自由了,那种自由表现为积极而持续地参与集体权力。我们的自由必须是由和平的享受与私人的独立构成的”。这种区分隐含着对自由的解释权的争夺,贡斯当希望将自由限定在私人领域而非延伸到公共领域,这一思路直接影响了伯林对自由进行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二分。在伯林看来,只有“免于做某事”的消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去做某事”的积极自由只会导向独断与专制。伯林提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自由的两个原则,第一是“只有权利,而非权力,才能被视为绝对的”,第二是“存在着并非人为划定的疆界,在其中人必须是不可侵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成为当今西方宣扬的自由“普世价值”的核心主张。这种对自由的定义继承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所坚持的重视“个体”的思想传统,其核心是将“私人权利”绝对化。这一论断往往导向对私人财产权的极端强调,因此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会宣称资本主义是最符合人性的、最有利于自由的社会形态。而在这种“普世价值”的指引下,西方国家才会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等一系列具有侵略性的话语,为它们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依据。“民主作为一种普遍承诺的想法是相当新的,它是典型的20世纪的产物”。相比于自由,民主被作为“普世价值”而提出是更晚的事情。虽然资产阶级革命很早便以民主为目标,但是在整个19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充斥着各种革命与动荡,一方面出现了共和国向君主国的倒退,另一方面也涌现出巴黎公社这类的无产阶级政权。直到20世纪,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才有了稳定的制度安排,而随着这些国家显示出更好的治理成效,与这种制度实践相适应的民主观念才深入人心,并逐渐被西方定义为“普世价值”。在争取民主话语权的进程中,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民主定义为“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大量非西方国家对两党或多党竞争性选举并未体现出兴趣。因此这种普世价值的民主话语具备了对非西方国家的“改造”意图,并服务于冷战格局下的舆论战争。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在那个时代将民主“普世价值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从个人主义哲学出发,将民主与资本主义所绑定。他认为,“倘若此处‘资本主义’意味着以自由处置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一个竞争体制的话,那么,认识到只有在这种制度下民主才有可能,是极其重要的”。这其实是在宣称,必须以个人自由作为民主价值实现的评价。于是民主的解释权也和自由一样,逐渐被自由主义占领,自由与民主的模板也被率先进行现代化的少数西方国家所占据。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自由主义的自由与民主理念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它们被西方国家宣称是适用于世界一切国家的“普世价值”,并且日益结合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曾提出,“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自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识形态能与自由民主相抗衡”。这种认为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制度的论调开始不断涌现,并在后冷战时代成为少数西方国家“改造”其他国家的借口。但是,这种“普世价值”并非真的超越时空而存在,而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话语建构的产物。作为西方“普世价值”的自由与民主其实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资本为服务对象的理论建构,其所许诺的超时空价值认同根植于具体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学说。(二)对西方“普世价值”话语的解构与批判深入探讨西方“普世价值”话语的生成逻辑是重要的。以以赛亚·伯林为例,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自由主义者如何将民主、自由等概念“普世价值化”。伯林以“人权”为例作了说明。他认为,“一切存在过的文化都认可或在最低限度上认可有这样的人权。不过,把这个最低限度扩展到什么范围,对此可能有不同意见:家奴、奴隶、犹太人、无神论者、敌人、邻近部落的成员、野蛮人、异教徒,都配享有人权吗?尽管如此,就存在这些权利,并且这些权利是指导正常人生活的经验性先决条件而言,所有文化都是承认的”。在这里,“人权”首先被伯林置换为一个抽象的、不受适用范围约束的空洞概念。在此基础上,伯林说人权是一种“普世价值”、得到世界上不同历史时期一切人的支持。这其实并不具备任何实质理论创见。因为在不限定自由与民主的适用范围下,纳粹政权也可以是自由的、民主的,只不过是极少数人的自由与民主而已。所以,“普世价值”建构的第一步是将具体的价值空洞化、抽象化。而在此基础上,自由主义者进一步注入自己的理论,强调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民主代表着人类理解的最优状态,代表着现代性,代表着进步。因此,其他国家追求自由、民主应当以这种具体的自由、民主为参照进行学习。于是,“普世价值”在概念上是空洞的,但其内涵却被近代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由主义理论所充实。这种“概念抽空-内涵置换”的思路成为西方自由主义建构“普世价值”的基本方法,其本质是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认定现代化进程只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路径,因而呈现出以现代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世价值”可以被视为18、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将自身的主张普世化的一种变体,并非一种新奇的事物。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便常常将自身所推崇的正义、平等、人权等价值说成是普遍的、最优的,从而构造出永恒的理想王国。但是,“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在20世纪后期与21世纪广为流传的西方“普世价值”,相比之下的理论发展在于借用现代化叙事的躯壳,将西方的学说包装成带来繁荣的良药,吸引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模仿。其目的仍然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因为按照西方自由理念建构出来的必然是“强市场-弱政府”的国家,强大的政府会被猜疑,但是强大的市场反而被认为是自由的保障,这就为国际资本的涌入与垄断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而按照西方民主理念造就的政治模式也必然为资本收买选票、主宰政治提供支撑,甚至有利于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扶持代理人政府。事实证明,盲目移植西方制度与理念并未给后发国家带来发展,反而会造成经济依附、政治混乱与文化迷失,西方“普世价值”不仅不普世,甚至呈现出有害的一面。以“民主”的输出为例,在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中,民主被认为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制度,并且与两党或多党的竞争性选举相挂钩,少数西方国家却执意将这种理念和制度模式向非西方国家输出。但是,当世界发展到当下的历史阶段,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曾经追求民主的重要力量——资本——渐渐成为人民统治的最大阻碍。因为当封建制度被摧毁后,“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当民主的内涵被置换为被选举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角逐的时候,看似可以服务于个体权利、显示出个体的重要性的民主选举,实际上正在沦为政治游戏而非有效价值。而资本是这场游戏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收买选票、操纵媒体获得了主宰政治、统治国家的渠道。民主已经偏离了“人民作主”,走向“资本作主”“部分选民作主”,个体也被日益塑造成为各自为己的“私人”,这无疑是对共同体的伤害、对人民整体性的挫伤。需要看到,自由与民主并非西方的专利。反对作为“普世价值”的自由与民主,不代表反对自由与民主本身。西方国家在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中探寻到了适应于本国某一具体发展阶段的价值观念,这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企图将这种方案强加给其他一切国家、一切历史,并用华丽的说辞掩盖谋求自身利益的图谋,恐怕就很难得到道义的支撑。与之相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出场提供了更加多维、立体、健全的思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的选择。二、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自由与民主:建构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蓄意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自由和专制’的二元对立,只能造成世界割裂、文明冲突”。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西方“普世价值”都将自由与民主作为重要的追求,其基本的适用范围、分析单元也都是国家。但不同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和平为使命,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的独断。当前有学者将之归纳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为此,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具备更高的要求。从内容来看,第一,这些价值必须旨在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而非某个国家自己的问题。但是,共同的问题也绝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因此就延伸出第二点,必须尊重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中解决自身问题的多种选择,不能企图用一套标准答案来强加给所有对象。在形式上也有两点要求,第一,必须具备共同性,能够串联起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情所面临的问题与答案;第二,必须兼顾特殊性,要能够为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提供具体的思路,而不是只有一种分析方法。内容与形式上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全人类共同价值应当以一套完整的逻辑串联起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由与民主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的核心,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最直接展现,这就需要回归自由与民主的本质,并在人类历史生成的多样性中把握自由与民主。(一)重建自由:以关系为核心自由通行的解释是指一种突破约束去行动、去思想的状态。然而,这种定义很容易掩盖自由的目的,行动和思想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往目的的方式;突破约束也不是目的,而是通往目的的前提条件。在现实中人们对自由总是有所求,希望能够获得某种东西,它可能是商品,也可能是权力、地位、情感乃至精神寄托,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自由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商品本质上反映了一种生产关系,权力、地位、情感则反映着社会关系,就连思想、信仰也是人类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的映射。因此,可以尝试以关系为核心,重新理解自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与必然、自由解放道路的探索,都离不开对“关系”的解剖。马克思发现,“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这种思考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西方“普世价值”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往往希望将之寄托于对传统观念的推倒,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这一重构活动只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并且仍然在剥削关系中进行,只不过剥削的主体和对象有了一定的变动,这也使得自由与民主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么,真正的自由与民主并未实现,而是需要寄托于整体剥削关系的打碎。恩格斯在谈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前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恩格斯这里对自由的理解,蕴含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不是把自由变成抽空的、不区分具体对象的概念,不认为自由是一种纯粹的观念。这其实也与恩格斯对自由的定义相呼应,“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规律孕育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之中,自由的关键不在于摆脱关系,而在于认识人所属关系的多样性,并自觉理顺这些关系。自由的获得与各类关系的理顺分不开。在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是生产关系。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乃至于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关系都有差异,但是同一个时代的全体人类总有共性。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候,大多数人类每天都必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艰难生存,于是自由的关键主要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再成为威胁、反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主要约束的时候,自由的关键就在于理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让社会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多种多样的人类文明本质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交织出的不同上层建筑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越优,个人所享有的自由就越多。进一步地,从实现路径来看,“自由地获得”也必须是在对关系的占有与改造中才能实现。关系是一个框架,不为个人意志所扭转。但这一框架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必然会在人类集体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在集体的行动中发生变革。作为一种行动方式的自由,其在一定时期内的限度已然被关系框架所固定,任何框架内的博弈都不能改变框架本身的边界。但是从长时期来看,自由行动的边界在集体对关系的改造中才能实现,而无论是框架的核心还是改造框架的核心,都在于生产关系。可以说,人类历史进步都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生产关系不断革新、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自由理论,可以以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为主要视角,把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具体评价,以此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自由的共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问题。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承认自由是全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这里所承认的自由绝不是西方“普世价值”的自由,而是包含特殊性的普遍性。可以将之理解为全人类都在关系的框架下追求自由、自由行动,并且自由的边界即关系框架的边界。在所有的历史时期,所有的人类都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框架,而每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决定了自由的边界,对自由边界的拓展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带来的关系变革才能实现。自由必须尊重历史的发展,必须承认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自由边界,这些边界都是不断变化的,但不应该把一个时空的自由盲目移植到其他时空。另一方面,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全人类共同价值仍然有着分析特殊性的可能。比如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共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中国的做法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现实中,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关系框架各不相同、不同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在关系框架中所处的方位各不相同,因此,自由问题的关键在于把特定时空、特定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关系勾勒出来,从而思考实现自由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方面的自由、能实现多大程度的自由、多少人可以实现自由。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极不发达、经济文化非常落后,那么它所能达到的自由边界注定是不够的,此时自由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保护少得可怜甚至根本不存在的财产,而应该在于通过发展生产力、采用先进的生产关系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充分,但是少数人占据绝大多数的财富、拥有无节制的自由,大多数人却陷于贫穷之中,那么自由的目标就不应该在于放任市场的扩张与无节制的资本垄断,而应该是依靠政治力量调整生产关系、推进平等,让更多的人拥有实现自由的能力;如果一个地区发展非常充分且均衡,但是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关系紧张,导致大多数人对自己、对他人不满,那么自由的关键就不在于强调私人领域的区隔,而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公共友爱精神。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现代化进程存在的最大共识,就是要不断解放生产力、理顺生产关系,这是从古至今一切自由的最基本保障。但在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尽相同,生产关系的主要束缚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具体地分析,在不同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具体地解决问题。必须承认,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追求多种形式的自由、存在着多种实现自由的路径,这是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自由对作为西方“普世价值”的自由的超越之处。(二)回归民主:以人民为本位与自由相同,民主也可以从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只不过这种关系比较具体,涉及的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一切民主都共享着个体对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的追求,也都蕴含着国家由人民集体统治、摆脱个体独断的要求。因此,这里呈现出个体与国家两极,民主因此具备了双向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个体能够自觉以国家公民的身份进行行动,另一方面也要求国家能够为人民所有、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个体—人民—国家”这样的逻辑线索中,人民起到了重要的串联作用,能够成为国家治理主体和治理受众的,只能是集体的人民而不是某个个人。但是人民又是由个体聚合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一种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观。中国向来坚持民主的人民本位,“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人民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而是具备能动性的聚合体、有机体,人民的形成必然要求个体积极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自觉推进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组合离不开个体意识的觉醒,但是人民的行动要求超越个体意识,走向集体联合、自觉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中的民主,源于一定时期内少数先发国家对于处理个体与国家关系的特定探索形式。在少数西方国家所处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民集体统治的客观障碍是君主专制和宗教神权,主观障碍是个体无法认识到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行为者参与政治、不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由于个体被束缚于神权或者封建王权所支配的传统共同体之中,因此,追寻民主的道路第一步就是要宣告个体的独立自主,否则就不是集体的统治,而是集体的被统治。契约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启蒙思想家希望让更多人相信,人生而为独立个体,国家是由个体通过订立契约组成的,国家并不神秘,每个人都有权参与国家管理。对个体本位的强调,有利于当时的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打破宗教神权、激发个体参政。因而在处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少数西方国家形成了“个体压倒国家”的道路,这种道路也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上层建筑的巨大变革以及资产阶级革命。但是,理论的发展再次呈现出路径依赖的一面,“个体本位的民主理论逐渐成为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相应地,其具体的实践形态久而久之也被神化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形态”。于是,特殊时空、基本特定条件生成的民主形式被普世化,仿佛世界一成不变、民主只有一种、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条。回归民主的真义,要求调整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天平,让个体认识集体行动的重要性、让人民主体得到重新确立、让国家拥有平衡资本的力量,这才是对民主的有效发展与保护。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民主,必须注重实现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平衡,构建“团结型民主”而非“对抗型民主”。虽然某些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强调个体的优先性、社会的竞争性有其进步作用,但是对个体利益的强调也仍然应该服务于人民本位的构建,激发社会竞争活动仍然是为了共同体的福祉,解放个体不应该以损害集体为前提。一方面,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只有在坚持人民本位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顺,这是个体之间团结成为人民、人民拥有协调行动的能力的理论基础。必须认识到,民主不只是个体在集体中的政治生活状态,更是共同体的政治存在形式。国家要得到发展,只有通过人民的集体努力才能实现。民主所能达到的治理边界取决于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发展程度,而只有作为集体的人民能够推动这种关系的变革;民主所处的治理方位也取决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情况,而只有人民能够定义这种关系状态。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追求人民当家作主,都必须反对专制,也需要提防人民内部的分裂。如果个体无法成为人民而行动,如果任何对个体的集体化尝试都被诬陷为“极权”而被制止,那么人民必然会被虚化为空壳。而一旦人民得不到应有的政治权力,统治国家的将会是资本。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仍然可以兼顾个体,并且具备服务个体的更为强大的力量。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无力的,正如关系框架的变革只有集体的努力才能达到一样。人民只有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能够具备改造社会的力量,“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只有坚持人民本位才能最终实现个人的解放。另一方面,在坚持人民本位的基础上,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民主可以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作出多样的民主形式、民主道路探索,这本身就是国际民主、世界人民大团结的一种体现。“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对民主的评价需要从实际出发,需要尊重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全体成员的意见,这是对人民本位的尊重。而一个国家民主的发展程度,也应当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为主要依据,以国家权力是否属于人民、政权是否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原则,以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协调为目标。如果一个国家人民当家作主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君主专制、神权统治,个体意识非常薄弱、完全无法认同自己是国家的主人,那么实现民主的首要任务就是个体当家作主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民的大联合,让国家真正由人民统治。但如果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国家孱弱、外敌侵扰乃至于无法获得独立,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实现国家的解放,在国家独立的前提下才有人民的作主。如果一个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人民政权,但是该国人民基于历史、现实与文化作出了自己对具体作主形式的选择,那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特殊国情。民主制度客观上会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绝不代表一个是民主、另一个不是民主,而只是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不同国情作出的不同选择。而民主治理成效的差异,也需要在后续的国家发展中才能充分体现,判断民主的发展程度可以参考的指标应该是丰富且开放的。三、结语自由与民主是所有国家共同追求的价值,不应该被某些国家、某种学说所唯一定义,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与特殊性,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垄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认识到,作为人类的共识的价值,是人类在对自然界、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中积淀出来的,因而也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中来把握。自由与民主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也只有集体才拥有变革社会、追求自由、实现民主的能力,民主与自由绝不是让个体压倒集体,而应该专注于协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这样才能拥有更高的追求。包括自由与民主在内的大多数价值不是某些文明的独创,而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共识,价值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因此,只有尊重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尊重现代化道路的多种选择,回归自由与民主的真义,才能让自由与民主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拥有不断发展、完善的潜力,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作者:林修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2ZDA126)的阶段性成果

姜长云: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25:50 +08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充分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改革,推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还需要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国农业农村政策的基石,适合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农村改革,“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不能动摇”。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要求,即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党中央反复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或即将到期。部分地区已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村、整乡、整县层面的试点。从2024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已经启动了安徽、湖南和广西三个省份整省层面的试点。要有序推进此项试点,结合实践面临的问题研究制定延包具体办法,给农民吃上“定心丸”。但各地面临的问题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差异较大,有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各地实际效果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坚持政策要求和底线约束的前提下,鼓励地方积极探索有效办法。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探索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将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与流转经营权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但是,农村土地流转应该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个别地方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的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实际上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有些地方过度追求工商资本大面积流转土地,拉高了土地流转价格,抬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剧了耕地“非粮化”甚至“非农化”。要结合稳定农户承包权,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许多地方在不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问题,将小农户有效引入社会分工协作网络,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了服务带动型农业规模经营。要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尊重现代服务业产业属性和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服务农户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鼓励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激活传统服务主体发展潜能结合起来,将服务小农户、带动小农户、提升小农户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甚至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带动和赋能作用。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了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要加强相关改革经验的总结、集成和推广转化。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在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方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但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地见效、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永远在路上。近年来,中央要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有效拓宽了乡村振兴投入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20年来浙江省一届接着一届干,持续推动“千万工程”不断升级,有效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全面振兴,也推动了浙江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注意学习“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结合发展阶段和区域实际,创新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效。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法是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引导其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优化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与提升农民就业增收能力结合起来。要顺应城乡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拓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路径,引导乡村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规避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增强差异化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更好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提能。要注意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民经营增收的稳定性。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视野从脱贫地区拓展到整个农村地区,有利于推动相关工作进一步做得有力有效,并不留死角。长期以来,国家围绕脱贫攻坚投入形成了大量资产,建立其长效管理机制,对于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开发式帮扶举措尤为关键。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为此,不仅要注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注意藏粮于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弹性调控原则,结合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要抓紧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要鼓励通过深化产销合作或支持主销区地方政府通过横向转移支付方式,支持主产区加强粮食综合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拓展建立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思路。此外,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创新监管模式,以及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对于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推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升级也有重要意义,要加大相关改革力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结合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做实“藏粮于地”。《决定》强调,“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这有利于扎实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稳定甚至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有利于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要面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统筹考虑解决农业问题和解决农民问题的需要,将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结合起来。因此,要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约束,还有利于农村激活相关市场、主体和要素。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导向统领农业农村改革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明显增强。农业农村发展与非农产业和城市发展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三农”问题日益需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许多城市问题也日益需要跳出城市看城市。因此,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导向,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更好地缩小城乡差别,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导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需要在以下方面发力。第一,注意城市改革与农业农村改革的协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际上对于强化城乡改革的协同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决定》在“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一条中强调的诸多改革思路,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既有利于解决进城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又给农村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打开了“方便之门”,兼容了发展和安全的需求。第二,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决定》要求“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都对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国内外经验证明,都市圈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平台,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利于乡村发展全面融入区域城镇体系,形成二者相融相长、耦合互动、网络联动的发展格局。第四,培育县城、中心镇等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支点。《决定》要求“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等改革,都有这方面的作用。(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转自:《农村·农业·农民》期刊,2024第17期)

彭森:深刻领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21:44 +0800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大原则、整体部署和根本保证,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陈洁: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内在逻辑与制度回应

Read more

Published: Monday, 14 October 2024 00:19:00 +0800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内在驱动力。为实现弘扬企业家精神之立法宗旨,新《公司法》以自治策略和监管策略为逻辑主线,一方面通过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确立、董事职权的扩展以及类别股、授权资本制、董事责任险的引入以确保企业家的创新决策,另一方面从董事义务与责任配置的体系化以及对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规制以实现对企业家决策风险的约束防范。尽管新《公司法》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个面向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整体思路和制度框架,但具体制度构建层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内在逻辑与法治路径,以期为新《公司法》“赋能企业家效应”的充分发挥提供可行化建议。关键词:企业家;董事;自治策略;监管策略;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商事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指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就是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性法律,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公司法》第一条首次明确将“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立法宗旨。“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正式入法,既是新《公司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商事法治建设的重大创新,同时也为新《公司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具体制度的规范适用提供价值引领和法理依据。然而,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场域中,新《公司法》如何抓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两个关键,将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契机和分析视角,去为企业家提供科学“激励”和多重“赋能”,尤其是从理念和规则相结合的维度激发企业家活力,真正打造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生态,从而实现新《公司法》的总体预设制度目标,是新《公司法》颁布以后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待市场阐释与实践检验的难题。一、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内在逻辑(一)企业家的界定“企业家”一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法概念,而是泛指商主体(商人)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概念。“企业家”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在18 世纪 30 年代首次提出,他认为企业家就是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的特殊群体。在我国,“企业家”这一概念的官方提及,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但时至今日,关于企业家的内涵外延,现有的研究始终未有清晰的界定。归纳法学研究领域对“企业家”的界定,目前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家”涵盖了发起人股东、创始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以下简称“实控人”)、董监高、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主与合伙人等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通常而言,在我们国家企业家分为两类人,一类是自然人的投资者,第二类人是所谓的不是股东的经营管理者。”还有观点认为,“在不同公司或同一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企业家各有所指。例如,在公司设立阶段,企业家主要指公司的发起人或者说原始股东;在公司运营阶段或上市融资之后,企业家则主要指公司的董事或其他高管。”客观而言,上述观点均未能从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出发,揭示其基本内涵进而确定合适的外延。本文以为,在经济学或管理学意义上,企业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设计者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指挥者。体现在《公司法》意义上,企业家应该具有两大特性,即企业家对企业决策具有控制力,同时能够承担相应的决策风险责任。(1)企业家必须对企业决策具有控制力企业的本质就是一种组织。《公司法》作为组织法,最为本质的功能就是将成员零散的权力,整合为一个超越于成员之上的一种统一的权力。因此,团队必然需要统一的权威。企业家就应该是企业组织体的权威或者公司的掌舵人,其对企业决策的控制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呈现:一是直接负责企业的运营决策,是企业经营的决策者。这种对公司决策的控制力通常体现为企业家在公司的领导职位,包括法定代表人、董事或者经理等。二是通过对企业的实质控制力进而实现对企业经营决策权的把控。诸如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客观而言,为了避免拿别人的钱去办企业,赚了利润是自己的,亏了损失是别人的,这就需要企业家不是纯粹的管理企业的人,企业家也应当是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实践中很多企业家可能不是公司控股股东,甚至所持股权不大,但其往往通过协议安排、类别股等手段掌握公司控制权。此外,有些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表面上并没有直接管理公司事务的任何权利,但他们却通过影响董事来实际执掌和行使着公司主要的决策管理权,从而成为公司终极的控制者和真正的治理主体。综上,在公司法层面,企业家主要是董事,也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下称“双控人”)等“影子董事”或“实质董事”。至于职业经理人,大多只是公司管理者,享有对企业运营事务的管理职权,但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往往不具有实质控制力,故不能称为企业家。此外,还有财务投资者,即便大额持股,其不参与公司决策,也不是企业家。因此,现代公司体系中,作为管理层的董事、高管等,不管以何种称谓出现,只要基于经营者、执行者身份,能够形成对公司决策的实际控制的才可以称为企业家。(2)企业家需要对公司的经营及自己的决策风险承担责任企业家作为公司经营的决策者,在决策失败或经营失败时,企业家不仅要承担领导责任,同时要对因自己不当决策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如果仅有决策却不承担责任,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主体权责一致的法理逻辑。而在《公司法》上需要对造成公司损失承担责任的有两种主体,一是董监高,二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至于普通股东,其参与股东会的决议表决通常无需承担责任。所以,普通股东不是企业家。让企业家承担责任的背后逻辑,就是要让企业家对自己的决策行为负责,而且企业家不能拿固定的劳动报酬,通常拿剩余收入(利润)。这样,企业家才有积极性做正确的决策。基于上述两个特性,本文以为,企业家主要是指对公司决策具有控制力的董事,包括具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地位的实质董事或影子董事。至于对公司经营决策影响力较小的一般董事,包括独立董事或职工董事等,难以称得上企业家。(二)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精神是研究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基础前提。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发挥其社会作用所必备的共同特征,是其价值取向、知识体系和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并没有对其做出准确全面的界定,国外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亦是众说纷纭。西方学界对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内涵有三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约瑟夫·熊彼特和威廉·鲍莫尔为代表的德国学派,他们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以法兰克·奈特和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他们更注重风险承担能力和冒险能力以及应对市场失衡的风险;三是以米塞斯和科兹纳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他们认为企业家精神还应重点关注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国内学界对企业家精神尚未形成定义共识。例如,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包含了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足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叶勤教授则认为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还有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工匠精神、全球化视野和底线思维等重要维度,将企业家精神理解为在不确定性中通过承担风险以获取收益并无争议。可以说,虽然我国学界对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理解具有差异,但大多数学者均认同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企业家在创造经济价值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赋予现有资源新价值的革新意识,既包括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又涵盖企业家在不确定环境中展开创新的冒险精神。这种内生性的精神力量,能够内化为企业家积极主动的自我规范,进而成为推动现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与作为外生性的制度规范所产生的外部强制形成合力,里应外合,共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三)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公司法逻辑如前所述,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企业家精神的永恒内核。这种创新内核的发扬光大需要全方位的法治保障,而《公司法》则是弘扬企业家精神法治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一,立法理念层面,只有抓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两个关键,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立法宗旨。为此,新《公司法》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向公司提供制度选择,以便于企业家通过自治安排,驾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公司法》也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家所需承担的失败成本,以便于企业家通过承担必要的风险获取的收益得到最大化。其二,实现路径层面,弘扬企业家精神必须建立有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关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激励保护,新《公司法》主要从赋权角度鼓励企业家的开拓创新,引导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做出积极贡献;至于约束机制,则是增加企业家群体的风险意识与责任担当,规范其行为,防范风险,避免激进冒进,从而确保企业家精神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力求实现公司法组织层面公司利益、股东利益以及利益相关人利益的平衡。其三,具体制度层面,鉴于现代公司治理旨在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控制性股东与非控制性股东之间、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三大代理问题”,而公司法在解决这三大代理问题时通常采取两种策略,即“监管策略”与“自治策略”。前者表现为要求或禁止行为人实施某些行为的规则或制度;后者以公司内部自治形式致力于降低代理问题的解决成本。故新《公司法》对企业家精神的保护,也主要采取“监管策略”与“自治策略”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在“自治策略”下,新《公司法》通过对诸多微观制度进行革新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释放制度红利,弘扬企业家精神,具体包括强化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扩展董事会职权,并引入类别股、授权资本制、董事责任险等制度;在“监管策略”下,新《公司法》积极构建与董事会职权扩张、董事会中心主义强化相匹配的董监高信义义务与责任配置的体系化,在控制并减少企业家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的同时,努力创造一个容忍失败的宽容创业环境。二、自治策略下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回应在自治策略下,新《公司法》弘扬企业家精神主要以商人自治作为公司治理核心,鼓励企业家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实现经济目标,同时尽量减少法律过多干涉企业家的商业判断,从而为包容并鼓励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重要保障。(一)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下董事会职权的扩展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权力的分配与责任的实现。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机关,应享有相当的权力,否则董事会将无法有效履行其职责,公司的经营决策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董事就是在董事会职权范围内行行使职权,因此董事会职权的设置攸关企业家精神的发挥。采取股东会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是新《公司法》对公司治理模式制度设计必须作出的立法选择。“董事会中心主义”即由董事会集中处理公司经营事务,行使决策权,充分发挥“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功能和作用。股东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则意味着股东会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处于最高权威地位,股东会享有最高决策权与最终控制权,董事会与监事会分别是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尽管学理上对于股东会中心主义和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界定有着终极目标论、代理关系论、“最终决定权”和“权力独立”标准、剩余权力归属标准等众说纷纭的多种理解和主张,但总体而言,公司治理中心的界定应以公司主要的经营者事项和经营者权力、而非以所有者事项和所有者权力的分配为根据。从公司权力分配和权力性质划分,不外乎两大基本类型,一是决定关于公司存续、发展与股东投资权益方面事项的权力属于公司的所有者权力;二是关于公司经营管理的事项属于公司的经营者权力。在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权力配置上,新《公司法》删除了原来股东会职权中属于经营者权力的“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职权,并将原来股东会职权中“对发行公司债券做出决议”改为“授权董事会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这样,新《公司法》就将“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以及“对发行公司债券做出决议”授予了董事会,相当于扩充了董事会在该等事项上的职权。此外,虽然新《公司法》第67条删除了原“董事会职权”中关于“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的职权,但结合新《公司法》删除股东会“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的修改,可见该职权实际上交由公司自治。倘若公司觉得有必要,则可以选择将其在章程中赋予董事会或者赋予股东会,也可以经由股东会决议将其授权给董事会。此外,新《公司法》第182条至184条就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事项等,规定可以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作出决议。而且新《公司法》不再明确经理的具体职权,而是规定由章程规定或者董事会授权行使。在确立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框架下,新《公司法》还全面扩展了董事在发行资本、催缴出资、企业合规、承担减资与分红责任、启动清算与承担清算工作等领域的职权扩张,使董事的职责义务体系获得内在的统一性。归纳新《公司法》上述关于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的修改可见,董事会在公司经营者权力事项上已经处于明显的主导和核心地位,体现了新《公司法》以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为导向的公司自治的扩张,无疑有利于作为企业家的董事拓展公司经营决策的自治空间。申言之,新《公司法》以经营者权力为逻辑起点,将公司治理的权力回归董事会中心主义,从而让企业回归到由企业家作为统一权威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的本质,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公司治理层面的制度彰显。然而,从法律赋能企业家,尊重公司自治的视角出发,新《公司法》对公司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在肯定和设计多种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允许企业家根据自身需求和不同情况自主选择选择治理模式,而不是由《公司法》为所有公司设计和提供统一的治理模式。与此类似,新《公司法》忽视不同公司在类型、经营规模、股权结构以及治理理念的差异,依然继续规定单一的法定代表人制度,而不是允许公司自行选择是采用单一代表制还是由数名董事或者董事与经理共同对外代表公司的共同代表制,显然未给予公司充分的意思自治。此外,虽然新《公司法》确立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并对董事会行使决策权进行了相应扩展,但新《公司法》第71条关于董事无因解任的制度规定,表明无论公司董事任期是否届满,股东会均可以通过决议解任董事,且不以正当理由为必要。董事无因解任制度旨在强调董事职务解除的随时性与无因性,而且由于该制度规定总体过于简略,体系尚缺完备性与周延性,该制度相当程度损害了董事独立行使决策权的制度环境,导致董事决策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制约,从而抑制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二)差异化表决制度的引入股份种类的多元化与股东异质化走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新《公司法》于第144条新增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类别股制度的规定,为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与普通股相对,类别股是在股东权利义务方面有特殊配置的股份类型,其本质在于特殊类别股东相对于普通股东所具有的权利扩张或者限制。新《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发行的类别股种类包括优先股、劣后股、特别表决权型类别股、转让受限型类别股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类别股。其中,特别表决权型类别股主要指每一股表决权数多于普通股的为超级表决权,主要为公司创始人或内部人持有。鉴于公司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权利主要通过行使表决权来实现,因此,特别表决权型类别股往往成为创始人股东保持控制权的主要手段。特别表决权型类别股对弘扬企业家精神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一,特别表决权型类别股将公司治理从经济参与中剥离,可以确保公司创始人及核心管理团队能长期掌控公司,从而有机会实现其经营模式的目标。其二,特别表决权型类别股可以预防公司上市后面临的内部控制权争夺与外部敌意收购危险,差异化表决权架构成为抵御敌意并购的重要手段。其三,差异化表决权架构有助于鼓励创始人专注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为股东谋求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的投机价值。因此,特别表决权型类别股已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对企业家独特商业创意与创新创业精神的最佳褒奖,无疑也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强大激励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司法》将类别股的发行主体范围限定为股份公司,而没有扩展到有限责任公司,显然是制度上的疏漏。考虑到有限公司不存在对公众利益的威胁,理应具有更广泛的章程自治权,对于类别股的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法律原则,都能得到法律认可。事实上,新《公司法》第65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可以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可以通过公司章程来设置类别股。不过,类别股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一方面便利通过对公司的控制,实现正向激励控股股东或者管理层,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代理成本问题。为此,从弘扬企业家精神出发,实践中公司要重视《公司法》对于类别股所设计的配套制度,例如,新《公司法》第144条第3款规定,“公司发行每一股的表决权数多于或者少于普通股的类别股的,对于监事或者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更换,类别股与普通股每一股的表决权数相同。”从而确保股东在选择公司监督机构成员方面享有平等权利。此外,设置类别股公司也要通过章程完善其类别股设计,以激发创始股东拼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的同时,也要防止多数股东损害类别股股东的权利。(三)授权资本制的功效在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管制的政策背景下,新《公司法》创造性地引入了授权资本的概念和授权发行的相关规则。新《公司法》第152条规定股份“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可以授权董事会在三年内决定发行不超过已发行股份百分之五十的股份。董事会依照前款规定决定发行股份导致公司注册资本、已发行股份数发生变化的,对公司章程该项记载事项的修改不需再由股东会表决。”该规定系新《公司法》的重大制度创新,为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授权资本制以实现高效融资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自公司法颁布以来,一直实行法定资本制。新《公司法》规定的授权资本制与公司设立时章程明确规定公司资本总额,并需一次性发行、一次性认足的法定资本制相较,有三大优势:(1)公司不必一次发行全部股份,从而降低公司设立成本,避免资金闲置;(2)授权董事会自行决定发行资本,不需经股东会决议,简化了公司的增资程序,更有效率;(3)董事会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发行资本,融资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提升,同时董事会决策可能更具专业性、科学性,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求。这三大优势结合弘扬企业家精神视角看,新《公司法》第152条将公司新股发行权由股东会转移至董事会,这是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相适应的制度构造。合法授权下的董事会享有的灵活决策权保证了公司融资的高效,提升了股份公司的筹资能力,彰显了对效率的尊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主流观点认为新《公司法》第152条引入了授权资本制,但推究法定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的核心区别,二者的本质区别应当在于公司设立时章程载明资本总额是否全部发行而非控制权归属。由于新《公司法》采用期限认缴制,其第96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已发行股份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数额与已发行股本总额相绑定,该类型增资尽管也被称为“授权增资("authorized" capital increase)”,但显然并非公司设立特许主义下国家对于公司资本发行的“授权”,而是股东会为简化股份发行流程放权董事会作出增资决定的程序型“授权”。此外,我国新《公司法》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改采授权资本制却保留完全认缴制,会造成出资自主权和融资自主权之间的矛盾。客观而言,发行新股本身就是董事会基于公司的资金需求而作出的商业判断,如果还保留完全认缴制的选项,那么公司股东完全可以选择分期缴纳来逃避出资义务,同时享受公司资本增长带来的受益。这样股东出资自主权反而产生了对抗董事会融资自主权的效果,这与授权资本制提高融资效率和机动性、及时捕捉商业机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四)董事责任险的配置董事责任保险是一种以公司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向公司或特定第三人(股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职业责任保险。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董事面临的诉讼大幅增多,董事责任保险作为分散风险和维护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之需。新《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公司可以在董事任职期间为董事因执行公司职务承担的赔偿责任投保责任保险。该条款意在构建董事责任保险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是因应新《公司法》董事义务与责任体系扩张背景下对董事增加的保护机制。从传统民法理论出发,董事对外执行公司事务产生的赔偿责任一般应由公司承担,公司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后再向有过错的董事追偿。新《公司法》规定可以由公司为董事投保责任保险,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作用,从而降低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风险。董事责任险的引入,无疑有利于为董事提供一个容错、试错、鼓励冒险的创业环境,也是弘扬企业家精神所需的重要制度安排。然而,从新《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分析,本条款属于倡导性规范,只是鼓励公司在董事任职期间为其投保责任险,并非对公司的强制性义务性规定。实践中,董事责任险这一险种在我国保险市场早有实践,但其应用主要限于上市公司董事群体,尤其是独立董事群体。据统计,截至2023年8月,董事责任保险在沪深两市的投保率仅20%左右。此外,市场实践中,由于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在明确的承保范围内,董责险还有很多除外条款。因此,除了董事责任保险,急需引入商业判断规则、设置董事完善的责任免除条款才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保障。所谓商业判断规则,是指在董事与决策事项不具有利害关系,并充分掌握决策信息,且理性地相信该决策符合公司最佳利益的情况下,即可推断该董事所作出的善意商业决策可被法院认定为符合注意义务的要求,从而使决策董事受到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新《公司法》第 180 条第 2 款引入了董事履行勤勉义务的“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标准,然而,根据勤勉义务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运营类义务和决策类义务,前者指向的是规范内容具体、自由裁量权较少之事务,而后者指向的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商业决策之事务。这样的区分,本质上是基于两类行为在具体与抽象、自由裁量权小与大以及专业技能经验要求低与高的实质性差异。此标准区分实益在于,对于运营类义务,由于操作较为明确,且不关乎董事个人之技能与经验,因此董事对其注意义务较高;而决策类义务由于涉及商业判断,因此法院往往采取更为宽容的标准审查董事行为。但新《公司法》仅为运营类义务设置“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标准,却并未配置决策类义务的“商业判断规则”审查标准,这使得勤勉义务规范欠缺一定的周延性。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和管理者是不同的。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成功企业家的商业判断并非依赖逻辑,不将自己的决策建立在经济学理论的概率计算之上,而是运用直接和经验法则。因为企业家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硬知识,更依赖于软知识或“隐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而隐默知识的不可言说性和非理性对商业决策动机的解释得不到法院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商业判断规则是公司的董事和高管无须对其善意的商业决策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的一个“安全港”规则,它可以保护董事免于遭到违反信义义务的指控。然而,新《公司法》关于“商事判断规则”的缺乏,可能导致董事在履职过程中选择不作为或采取更多防御性机制,从而抑制企业家精神,提升公司运营成本。此外,商业判断规则的缺乏,也可能导致董事责任保险以及责任的限制或者免除条款本身在实践使用中功能大打折扣。三、监管策略下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回应企业家在公司权威构造的过程中,从权责匹配逻辑出发,其在行使企业决策权的同时,对企业负有信义义务,违反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新《公司法》在监管策略下,以董事违反义务的责任配置为核心,沿着三条逻辑主线防止董事实施违反义务行为并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后果,从而降低公司治理中的三大代理成本。一是通过董事义务的体系化以削减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二是通过对双控人的法律规制削减控制性股东与非控制性股东、公司之间的代理成本;三是通过董事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削减公司对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上述制度设计有效完成了董事义务体系的再构造,进一步完善了目标多元的董事责任配置制度,搭建起了公司组织法为保护包括公司债权人在内的第三人所提供的全面周延的救济体系,对弘扬企业家精神具有十分显著的制度创新价值。但是,由于学理研究的薄弱以及相关规范定位不清楚、语义模糊,董事责任构成要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实践中势必增加法律成本的同时,也会影响董事履职的积极性。(一)董事全面义务体系及行为标准的确立传统公司法上的董事义务,通常聚焦于董事对公司承担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新《公司法》通过区分董事的守法义务、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以及特别规定的法定义务,如公司解散时的董事清算义务等,形成了以董事守法义务为基础,以董事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为主干,以董事法定义务扩张(如董事清算义务)为辅助的多层级结构,实现了董事义务规范在立法技术上的科学化,顺应了董事义务多面向的发展趋势。在构造了董事义务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新《公司法》进一步明确了董事忠实义务的内涵,合理限定了董事忠实义务的外延。例如,新《公司法》第181条详细列举了董事不得侵占公司财产、挪用公司资金、不得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等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诸多行为。此外,新《公司法》相应整合董事忠实义务的重要类型,专门增加规定了董事关联交易的报告义务(第182条)、不利用公司商业机会的义务(第183条)、不从事与公司同业竞争的(报告)义务(第184条)等。更为重要的是,新《公司法》在董事的勤勉义务规定中开创性地引入了董事执行职务应当“为公司的最大利益尽到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的表述,该规定明确了“公司的最大利益”是董事勤勉义务的目标追求,同时澄清了董事履行勤勉业务的判断标准为“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这里“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的表述其实确认了董事执行职务的职业性,也突出了董事作为企业家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可以说,经由新《公司法》完善后的董事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在制度逻辑和规范表达以及实现方式上更加清楚,极大地提升了理解和适用董事义务的法技术水平。不过,从弘扬企业家精神视角出发,尽管新《公司法》在构造董事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时引入“公司的最大利益”作为评价董事义务的基准,意义显著,但“最大利益”随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公司目标的不同而存在认识的差异,为此,从尊重企业家创新所面临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出发,“公司的最大利益”之目标可能给短期利益投资者干涉公司长远发展制造口实。事实上,企业家的长远目标不可避免地在某个阶段或某个事项上牺牲公司当下的利润和人力物力,为此,借鉴英国2006年《公司法》第172条所采的“促进公司成功”抑或德国法上遵循的“公司价值持续提升”目标,可能比新《公司法》“公司的最大利益”的表述更能包容企业家的创新举措。为此,未来司法实践中将“公司最大利益”限缩解释为整体视角下的“公司最大利益”无疑更有利于激励企业家谋求公司价值的长远持续增长。(二)对双控人的法律规制我国属于公司所有权高度集中的国家,基于传统政治和社会诚信等因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在公司治理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除规定控股股东不能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外,公司法始终未在法律层面给予双控人必要的制度设计,并未给双控人配置相应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致使双控人一直游离在公司治理规范之外。鉴于双控人的存在及其对公司事务的影响控制是困扰中国公司治理的突出问题,新《公司法》吸取了长期以来我国公司自治普遍失灵的教训,通过影子董事和实质董事路径将双控人纳入公司治理结构中予以特别规制。首先,明确双控人的忠实勤勉义务。以往的公司法只要求董监高对公司负有忠实勤勉义务,这次新《公司法》第180条第3款效仿英国2006年《公司法》第250条、第251条关于事实董事、影子董事的董事身份实质认定标准,明确不担任公司董事但实际执行公司事务的双控人对公司负有忠实勤勉义务。该规定在表明单纯行使股东权利的双控人对公司并没有忠实勤勉义务的前提下,要求双控人在实际经营公司事务的时候,承担跟董事一样的忠实勤勉义务,这是新《公司法》的重要制度创新。该规制势必对双控人控制权的行使产生有效的约束,同时也为董事以及双控人自由行权或者进行商业决策提供了较为明晰的制度空间。其次,双控人的侵权责任承担。新《公司法》第192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行为的,与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连带责任”,该规定将双控人长期以来“垂帘听政”式的参与公司治理的特殊行为纳入了责任追究的范围,并要求双控人与受其指示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连带责任,这是新《公司法》公司治理机制上的重大突破。最后,增加控股股东滥用权利时受害股东股权收购请求权的规定。新《公司法》第89条第3款在原来的股东回购请求权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的控股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严重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的,其他股东有权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之规定,该规定可以说是对《公司法》“禁止股东权利滥用”原则的具体补充。新设控股股东滥用权利下的股东请求回购权作为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中一种新的理由,既是对受害股东权利的最大保障,更是对控股股东滥用权利行为的有效约束。综上所述,新《公司法》利用四个条款(第21条、第89条、第180条、第192条、)从三个方面对双控人法律规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制度体系。新《公司法》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理念,不再简单地以形式身份而论,转而重点关注双控人的实际行为并施加法律规制,无疑是立法技术的巨大进步,值得嘉许。然而,关于“事实董事”、“影子董事”如何认定、双控人的忠实勤勉义务如何落实以及董事高管、双控人之间的连带责任如何适用、控股股东权利滥用下的股东请求回购权的构成要件等都是未来司法实践中相当棘手的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当都可能直接导致压制企业家精神情形的发生。此外,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双控人作为企业实质控制人,很大程度上影响左右着公司的生存发展,因此,在对双控人的滥用权利行为予以必要规制的同时,也必须在规则层面给予双控人作为实质董事参与公司经营时享有与董事同样的“例外”保护。例如,《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董事谋取公司商业机会的禁止及例外情形,即满足“向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报告,并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经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通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不能利用该商业机会”之条件。对此,作为实质董事的双控人也应该可以适用该除外情形。(三)董事责任的全面加重在董事义务体系化的基础上,新《公司法》对董事责任规范的全面构建,呈现出不断扩大强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董事对公司的责任。新《公司法》除规定董事因违反忠实义务需要承担的归入责任外,其第188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新《公司法》对董事执行职务时违反守法义务、忠实义务或勤勉义务给公司造成损失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规定。为了落实该原则性规定,新《公司法》专门设置了董事个人向公司承担的诸多特别义务与新《公司法》第188条的责任条款进行体系联动。以维护资本充实义务为例,新《公司法》规定了催缴股东出资而未予催缴的董事赔偿责任(第五十一条)、公司违法资助他人取得公司股份的董事赔偿责任(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决议违法分配利润的董事赔偿责任(第二百一十一条)、公司违法决议减资的董事赔偿责任(第二百六十六条)以及股东抽逃出资情形下董事与出逃的股东的连带赔偿责任(第五十三条)。其次,董事对第三人责任。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问题一直是理论上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但新《公司法》为了规制董事滥用其职权损害第三人的利益,特别新增了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规范。鉴于传统公司法上基于公司独立人格以及董事与公司之间的代理或代表模式,公司对外向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再向有过错的董事、高管、法定代表人等追偿。这种“公司对外担责+内部追偿”模式实际上导致公司为有过错的董事、高管与外部第三人之间树立了保护屏障,而新《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了董监高越过公司独立人格向第三人承担直接的赔偿责任,而且这种责任并未考虑董事自身职责的差异、适用该条款的特殊情境等因素。而根据普通法系经验,董事通常只在特定情形下(主要指公司破产或事实破产)才通过信义义务转化的方式向特定第三人(主要是债权人)承担责任。毋庸置疑,新《公司法》这种超越传统民法理论的责任强化势必对董事的执行职务行为造成重大影响。归纳而言,在规制董事行为的问题上,新《公司法》主要贯彻了加重董事责任的思路。诚然,我们应肯定董事责任加重制度对于保障利益相关者利益,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价值,但该制度使得董事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可能引发第三人对公司治理事项的干涉过分,进而引诱“敲竹杠”行为、恶化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企业家精神处于极为脆弱的环境之中。体现在董事对公司承担责任体系下,新《公司法》并未对董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董事的过错、归责原则等予以明确,而且新《公司法》第11条第3款规定法定代表人有过错损害他人利益时,由公司承担法定替代责任,公司事后可以追偿。该规定意味着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比一般董监高的责任实际更宽松,这显然有违董事履职与权责一致的基本逻辑。而在董事对第三人承担责任体系下,尽管该条对董事的主观心态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要件约束,但由于本条规定的损害责任是直接面向第三人的,而且对董事造成损害的本身也没有范围的限制,既可以包括直接损害,也可以包括间接损害,更为致命的是,新《公司法》对董事损害“他人”的范围未作限制,由此,原告可以在原本诉请公司承担责任的案件中将各董事追加进入诉讼,势必极大地增加董事的诉累和举证成本,也势必导致企业家群体面临沉重的法律负担。四、结论《公司法》上的制度选择及法理观点,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内在推动和制度需求下得以肯定的。新《公司法》在立法层面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并通过制度规范培育适合企业家成长的法治土壤,充分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化成果,殊值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系统集成的逻辑视野审视新《公司法》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建构与规范表达,新《公司法》所展示的立法理念与制度设计仍然秉持了优化公司治理的经验主义立场,从而无法从法治思维层面满足企业家与平衡股东利益、企业长远利益以及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期待与义务。在立法理念上,新《公司法》对如何建立“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新《公司法》固守“完善的公司治理”的思维逻辑,沿袭监督越严格,治理越有效的规范路径,其实是扼杀了企业家精神。“完善的公司治理”是约束职业经理人的,不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最好的公司治理是使得企业家精神得到最好的发挥,而不仅仅是防止小偷。基于此,新《公司法》在如何实现对企业家的激励和监督兼容,尤其是重视优质型的激励性的制度措施,辅之以必要的追责机制问题上还需要持久的探索。在制度设计上,由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核心逻辑是容错,这就需要新《公司法》为创新型企业家提供宽容的制度供给,由此促进社会投资并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更深层次的制度红利。但新《公司法》对企业家创新事业所伴随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包括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以及政治文化和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考量不够充分,与此相配套的规则设计,诸如商业判断规则的引入、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的优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而更为当务之急的是董事对第三人责任制度中,如何限制“他人”的范围,明确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形式,并考虑不同董事的职权地位实现差异化归责以实现权责匹配,正向激励董事勤勉履职。概而言之,新公司法“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鼓励企业家创新,以提高公司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因此,在立法层面强化董事义务和责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法律解释的路径对已有制度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利益纠偏,以加强对董事的履职激励,缓和对董事施加的沉重责任,从而推动公司治理的利益平衡与机制协调,切实弘扬企业家精神。 作者:陈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中国法律评论》2024年第5期。

逝者 | 一直在幕后,却被尊为“宗师级人物”,她对中国学界影响深远

Read more

Published: Sunday, 13 October 2024 14:01:10 +0800

这一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塑造了我的性格——强烈的个人奋斗,自强不息,不甘沉沦。这一性格特征贯穿了我从少年时代直到今天整个一生。回顾人生路,在每一个命运安排的十字路口,可以说都受益于我的性格而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蒋立峰:琉球·冲绳地位补论(下篇)

Read more

Published: Saturday, 12 October 2024 10:00:14 +0800

琉球群岛历经三次决定命运的历史性时刻:1879年被日本吞并,1945年被美国霸占,以及1972年遭美日合谋被“移交”日本。时至今日,琉球·冲绳的地位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议题,冲绳人民要求撤走美军基地、保护家园和平、争取历史性主权的斗争得到周边国家人民的广泛关注。

谢春涛: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2:45:27 +08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对自身文化保持坚定信心和强烈认同。回望历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雨、万般淘洗,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也蒙尘受辱。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毅然肩负起民族复兴、文明重振的历史使命,在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奋斗历程中,不断赋予古老的中华文化以希望、以生机,积极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从落魄蒙尘到重焕荣光,重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凝练文化发展规律,引领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为民族自信注入了文化的灵魂和根基。亿万人民因自信而自立,由自立而自强,持续迸发文明创新创造的活力。这样高度的自信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充分理由、充足底气之上的。这样的自信植根于深厚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寄寓着先贤理想,激励着后人志向,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样的自信内生于厚重红色基因。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红色经典。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之志赴使命。这样的自信镌刻于壮阔实践征程。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既是物质更加富足的过程,也是文化更加发达的过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守正创新,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打造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贯通融合起来,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以强大的真理力量、非凡的实践伟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以文铸魂凝聚价值共识;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弘业实现文化进步;再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文化人培养时代新人。今天的中国,处处可以感受文化的浓郁气息和盎然生机,《长安三万里》《长津湖》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一系列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最近,《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持续火爆,不少国外玩家为了搞懂这款依托中国神话背景打造的游戏,开始研读《西游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日益强大的吸引力。当文化领域不断开掘新义、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强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对自身文化越自信的民族,就越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全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这是理念,更是行动。新时代的中国正以宏阔的文化气度、广博的开放胸襟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文化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益人类现代化探索,深远影响世界文明进程。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本文系作者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上的发言)

王一鸣:“十五五”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外环境和应对策略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2:41:27 +0800

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必须深入研判今后一个时期内外环境的变化,这是研究制定“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和路径的重要前提。

周跃辉: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2:39:34 +080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民族复兴澎湃而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续写“时代新篇”。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推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对于我们更好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突破思想的藩篱,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大观点。1978年5月10日,南京大学教授胡福明主笔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又有多家省报转载,迅速在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开展,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条件,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同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命题。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毋庸置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思想突破和理论创新。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始突破各种障碍,飞速发展起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改革开放理论的重大创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比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再比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等等。这些重大理论创新,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当然,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创新,远远不止如上所总结的内容。事实上,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和各领域创新,不断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2、攻坚克难: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攻坚克难,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概括起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所有制改革领域取得重大实践突破,逐步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把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一种形式可以为多种所有制所用,怎么有利就怎么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权制度,确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新时代以来,我们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展所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安徽小岗村拉开了改革事业的序幕。我国农村改革的许多实践创新都是由基层首先创造出来的,在改革初期,基层群众首先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理论。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形成农产品市场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农村改革事业,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乡村振兴新格局,农村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国家定价、集中管理的价格体制”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在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资源配置都是通过政府指令完成的,市场机制不起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承认生产资料、生产要素都是商品,都有价格,逐步培育市场化价格体系,发展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1994年以来,我们在价格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特别是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等重大改革举措,这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从“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改革创新涉及激励和动力机制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是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收入分配的实践创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动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体”到“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我们摒弃了封闭半封闭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建立了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等,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践创新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此外,我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总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处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同奏出雄浑激昂的改革乐章。3、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创新永不止步。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实践高度上、朝着新的时代任务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伟大实践深刻揭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深化改革开放事业的依据。我们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前进方向,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确保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周跃辉,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黄一彪 龙登高:传统中国小型公共品的民间供给及其特征——基于清代民国茶亭的研究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2:23:21 +0800

摘   要:茶亭作为传统中国的小型公共品,广泛分布于乡村社会,是民间社会自发形成的公益性供给。不同于政府和市场模式的民间自治,茶亭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具有坚实的逻辑起点与历史渊源。其中,具备独立资产与理事会监管的茶亭更体现了传统中国公共品的法人产权特征。此种由民间自发形成的秩序既受到个体、民间组织、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保障,与此同时又推动了民间管理的制度化演进。关键词:茶亭;公共品;民间供给;法人产权此文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6期 引  言1915年,中国首次亮相国际博览会——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北京政府准给参赛经费华币75万元。有意思的是,中华政府馆的正门两侧空地上建有茶亭,由商人集资建造,赴赛代表屠坤华对茶亭评价相当高,言“用意之良,似较诸国过之无不及也。窃谓我之赴赛快痛得意之事,惟此茶亭而已”。事实上,由商人出资建造茶亭的事迹在历史时期非常之多。不过,不同于博览会中具有商业性质的茶亭,分布于传统中国民间的茶亭是典型的非营利性公共品。有关传统中国公共品的探讨,龙登高等通过湖南安化县永锡桥及桥会呈现了公共产品的产权形态和组织运作,彰显了传统社会民间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与制度创造力。丁春燕则提出清代普遍存在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来提供基层公共品的制度化模式,民间主体具有基层性、独立法人性和组织化等特点。这些研究均证明了传统中国的公共品与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所关注的共用资源(Common-pool Resources)的相似性。但与善堂、桥梁乃至书院等大型公共品略有不同,茶亭呈现出小规模、密集化和分散性等特征,既可由民间组织来提供,又能够吸引民间不同力量的参与,以其低门槛的供给,几乎替代了政府和市场的角色。罗伯特·伍思努提出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制度模式,政府、市场和志愿三部门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在此之下,茶亭在供给形式和逻辑上是否与上述大型公共品供给完全一致,抑或有所区别?其组织、运营和管理的特征又如何?进而言之,这种小规模的公共品是否能发展出制度化的法人产权?诸多细节至今尚未明晰。因此,本文将通过碑刻与方志,探索普遍存在于民间社会却又多被忽视的茶亭公共品及其特征,从而为思考民间社会的自发力量和基层秩序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一、茶亭作为公共品传统中国的路亭设施极其发达,茶亭作为其中一种类型,是在道路设施中承担辅助功能的代表性建筑。与此同时,它更是存在于交通要道和乡村山间的地方性公共品,服务于民间社会中的不同个体、群体和组织。虽说相比于道路津渡、桥梁水利、义庄义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茶亭提供的功能不如前者,但在传统中国的广泛分布和持续存在则显示出茶亭在民间社会服务上的重要价值。就存在形式来说,除单独立于道路之上,又能与寺庙及殿宇构成邻近相通的慈善场所,还可作为廊桥和义渡的配套设施,提高公共品的服务能力。故而说,茶亭作为公共品的消费,贴近民间不同阶层的生活,有显著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等特征。(一)茶亭的数量和分布密度茶亭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等地的数量尤其多。虽说茶亭是路亭的类型之一,但众多相关茶亭或路亭的调查统计是将两者等同,而且不少路亭在实际运作中也主动承担了供茶服务,只不过称作为路亭。与其相似的还有风雨亭、凉亭等。除此之外,南方山区较多的茶亭可能只是简易的石砌拱洞,样式上与现今常见的景观亭有较大区别。因此茶亭在传统中国的实际分布面貌可能超过了一般想象。兹以现有统计数量作说明。清代江西的宁都、瑞金和石城三地有茶亭343座;民国时期,福建的龙岩县107座,上杭县178座,永定县93座,长汀县73座;广东的大埔县272座,和平县82座。这些是明确记载在清代民国志书中的茶亭,由于当时志书记载的公共设施往往是当地比较重要或有名的,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茶亭没有被编纂者收录,故而茶亭的数量远远不止如此。新中国成立之时,湖南安化县政府部门对当地茶亭进行过统计,共有600余所。时至1968年,株洲全县则还有茶亭236处。在浙江,1955年调查统计东阳县的路亭共828个,其中的茶亭有397个。东阳邻县嵊县的崇仁古镇旧有17座茶亭。凡此种种,足见茶亭在传统中国的普遍分布,其余各地的数量不再罗列。茶亭在道路上的密度同样证明了分布数量之多、社会需求之盛。在安徽的绩溪县,沿途道路呈现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的面貌,新化县的密度则是五里或十里一亭。浙江新昌县不到五里就设有茶亭。同府的上虞县的茶亭在东向宁绍平原上的设置间隔约五到八里,而在南向上至奉化交界处,途径四明山麓,则基本上两至三里路就设有茶亭。广东的《曲江乡土志》《始兴县乡土志》《和平县乡土志》等列有专门的《道路》,其中的一些路线即呈现了当地每隔数里路程可抵达一座茶亭的面貌。由于山路崎岖,行人休憩的频度高于在平原上行走,从而山路茶亭的间隔密度高于平坦道路。当然平原的内陆河流又减少了行人徒步的需求。茶亭又多建于物资流通频繁的商路上,这些商路往往联结了区域间的市场交易以及国内的长程贸易,众多茶亭的碑刻开篇强调处于通衢要道,又或往来过客、商贩必经之所。图1是根据志书记载的茶亭及其方位和里程制作的新化县和浙江宣平县的茶亭分布密度图。两个县均属山区,其茶亭分布特征明显,既集中在特定的交通要道之中,又密集在县城周边。(二)茶亭的非政府性茶亭是传统中国在社会服务上同等共享的公共品的典型代表。作为公共品的供给主体有如下三种:政府机构、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的民间主体以及营利性主体。不同于官修驿亭或邮亭,地方政府较少对茶亭设施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茶亭以其小规模、低门槛得以吸引了不同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关注。其源起或与中古时期佛教僧人的施茶传统相关,直至近世,僧人及寺庙、会社及其成员仍是一股重要的参与力量。宋明以降,宗族作为比较普遍和典型的民间组织,积极引领各种地方性事务建设,其中的茶亭亦是重要构成。明清时期的士绅与商人则为民间公共品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士绅之中虽不乏曾身居官职者,但其倡建茶亭的资金又多来自于个人捐助,相反官员以政府名义建造茶亭的行为不算太多。商人虽具有经济意识,但始终未从中选择谋利。值得一提的是,妇女在供给中亦有不少事迹表现。进而言之,茶亭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的复建和兴修更是证明了士绅和商人不同于地方政府在基层治理上的重要性,通过公共品的完善来促进基层社会的治理,而这进一步说明了茶亭对于士绅和商人的作用,既体现了他们共同的信念价值与社会共识,还表明这些公共设施对他们自身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近代以来,商人及商号对其功能的客观性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不断提高和促进了茶亭在交通要道中的分布密度和供给能力(见图2)。总的来说,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的茶亭以其提供免费的茶水服务显示出公益性。茶亭与民间生活的关联性可能远高于善堂、义庄、书院等类型的公共品,这也促成了民间力量在茶亭供给上的积极主导,因此非政府性在供给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二、 民间提供茶亭的现实逻辑茶亭由民间提供的持久性和广泛性彰显出其深深符合传统中国社会的需求。茶亭在民间被视作“地方公建”的一种,这种“公”的互动博弈进一步促进了民间自发协调资源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而“建”的信念动机则体现在由道德和慈善传统形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上。下文将着重分析民间自我提供茶亭的现实逻辑。(一)弥补王朝政府的职能缺失王朝的有限型政府限制了州县和地方官员的职能范围和行政能力,难以在多方面提供基层公共品。国家朝廷主要提供全国性的基础性公共品,例如运河、长城、干道与驿站等;地方政府则在县学、常平仓、育婴局等方面予以支持,虽然政府对这些比较重视,但纵是如此,社会仍需大量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学义仓等。龙登高等提出,明清政府虽然在政治上高度集权,但在非政治领域的放任,实际上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社会形成一个自组织体系。江西瑞金县《竹园岭迥龙亭施茶记》记载,“夫徒杠舆梁,王政首讲,未有及于茶饮者。而吾邑通道皆有之……真有以补王政之所未备矣。”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在理论上会要求诸如桥梁这类公共品由政府来负责,但在后世的实践之中,地方政府俨然难以全面承担起这些职责,遑论古书中未专门言及的“茶饮”。由民间自发的茶亭供给正是基层社会的自主体系的表现之一。新昌县《后岱山同归茶捐碑记》亦有类似表达,“然大人务其大,小民务其细,各适其宜,弗能越,弗可强也。”政府处理大事,民间管理地方事务,互不干预,各得其所。政府财政能力的不足以及对僻壤山间的管理缺失,进而推动了民间自发供给。曾小萍认为明清地方财政始终窘迫,限制了政府其参与地方事务的能力。郑振满提出地方公产是“地方财政的转化形式”,明中叶以后各级政府因财政窘迫,放弃了固有的行政职能,把各种地方公共事业移交给当地的乡族集团,由当地善士捐资置产,来供应常年的费用。张佩国则认为,绅商参与并主导地方公益、福利事件中的徭役化,是帝国官僚体系过度盘剥并尽力减轻财政压力的结果。不论是以乡族为代表的民间组织,还是基层社会的士绅,他们均在形式上弥补了政府几乎难以触及的茶亭公共品的提供。而这在地处荒凉偏远的僻壤山间相当明显。新昌县《外泄下严家岭碑记》记载:“盖邮亭、候馆,王政所以济行旅之仁也。每于郡邑通衢计里而置之,至若山陬僻壤间,则以荒邈而勿及焉。”这些地方对茶亭存在着客观需求。相较于乡村,驿道大道有政府控制建设,即“康庄驿路各有衢庐”;城市有活跃的市场,即“城市通都每多茶舍”;位于中国南方的广袤山区却没有这些设施,民间力量积极承担起政府空缺的职责。(二)协调公共资源的占有以及公共事务的处理茶亭由民间筹资和公益建造,能够有效解决公共资源的特性。市场的逐利性使得茶馆、茶舍分布于城邑和市镇之中,又加诸政府的管理空缺,这些促使民间自发协调起公共资源的占有问题。公共品的消费通常具有非竞争性、非排斥性以及非分割性,但其提供则是可以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民间自发供给茶亭的过程往往是财富或话语表现以及博弈互动的体现,智猪博弈的过程有利于本地社会的公共资源协调和公共事务的处理。黄冈县马鞍山茶亭的捐户数达261户,共计捐额7868文,平均每户捐额只有30文。这是场普遍民户通力合作的过程。安化永锡桥捐资的来源构成符合帕累托法则,大户利用和消费公共品的需求多于小门小户,故而愿意多捐资金,留下声誉和功德。这种模式在茶亭的创建中也有相当多的案例表现,无关乎公共品的规模。如图3所示,新昌县皇渡桥村造桥建亭,共有27人参与,构成姓氏较为复杂,潘、杨两姓占到50%以上。同邑的孙家田村积极动员族人捐建亭桥,除了4笔吕姓祠堂和2笔孙姓祠堂捐助外,还有23笔捐资,其中有16笔来自孙氏族人。这场捐资的姓氏构成不如前者复杂。现实中应该主要是吕姓和孙姓来共用,因此以宗祠捐资的比例成分相当之高,超过50%(见图4)。茶亭以免费的休憩空间和茶水提供服务于交通道路上往来的地方民众,从而可以促进跨村落、跨地域以及跨行政区之间的协调公共事务能力。不同地区间的自发模式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在积极协调区域间的事务能力。湖南株洲县的茶亭是由当地乡都立会选出长者来主管,于每年农历3月15日进行集会募捐。立会选择长者以及组织募捐的集会便是地方协调的过程。广西桂林的松桂茶亭的兴建光发起之人就达到43人,捐款通共收到铜元1749100文。与之最为密切的地方——大圩,共计有90个商号或个人捐资。此外,还有其他118个商号或个人捐资,人均1000文。据统计,他们至少来自于27个不同的村落,足见涉及人数之多与范围之广。又例如不同县之间的会社合建,其代表为河南伊川县的香火大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魏小寨、魏村、杨窑、耿村、苏村、张村等村的善众联合“茶社”,轮流提供茶水服务,但场所则是得益于嵩阳县的“后干社”,他们在会社的余资之上又募化钱财,为伊川县“茶社”创修起茶亭。《创修茶亭记》,国家博物馆碑帖,见国家数字图书馆。诸如此类,跨省案例如境会亭,由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两邑士绅合捐而成。(三)道德量化和慈善信念作为激励和约束机制茶亭的供给与道德功绩紧密相连,就像个人信用分数累计,成为激励与约束。比较典型的是《功过格》,由文人阶层推动,在民间不同群体中广泛流传,这种类型的善书将道德量化,劝人积极向善,从而个人能够得以世俗的回报。如《十戒功过格》记载,造桥、平路、建立茶亭和渡船等事能够积攒“五十功”,这种量化标准在民间演化成信念,从而无形中对社会民众形成激励和约束。不仅如此,民间在官方的倡导下,建设茶亭作为慈善能够被予以表彰。最具普遍方式的是官方的记录,通过文字在社会上流传。光绪《长汀县志》的《凡例》明确规定:“凡茶亭桥梁或造或修,有善必录。”政府通过县志收录相关的事迹予以表彰,相当于一种公开的社会激励。茶亭的善及与宗教的公益服务相关,民间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慈善供给的社会信念。明清以降,众多茶亭附属于寺庙、祠庵之中或者附近,其兴修多由信众来主导。新昌县《真诏重建真岭庵茶亭碑》记载了庙庵和茶亭合一的现状:“庵与亭本两物也,一为礼佛计,一为行路计。兹乃合而有之……士女悉拈香而至,萍水之循环不绝,仕商皆击毂而来,谓非一而二,二而一乎。”茶亭的提供事实上俨然成为宗教慈善中的一种。但有意思的是,1922年,真岭庵及茶亭因火灾烧毁,村民以“二者均在所难缓,茶亭其急务”,优先选择重建茶亭。这一行为体现出茶亭的现实需求,同时深刻反映了民间对茶亭供给的信念执著。民间提供公共品难以避免志愿失灵的现象,但传统中国在慈善过程中对供给者形成了道德约束。守亭人虽非供给的志愿者,但他同样面临茶亭理事会和社会的共同监督。绍兴傅氏在新昌县捐建了普济茶亭,但傅氏后裔将亭田出售至吕陈氏,后又转手至吕姓管业,以致亭倒茶断。1930年,14名茶亭首事重新捐资整饬,刊石以志,并撰下“傅氏后裔不贤……陈氏不善”几字警示。1948年,蒲塘张氏路过于此,看到碑刻之后,捐田5石。为此,茶亭又新立碑刻,其中的内容有“仰读重修碑记,其中刊有傅裔后世不良,顾将先人捐助之田再三变卖,以茶坏亭断,抛破前功”。以立碑记述的方式对民间在茶亭的供给有着极为显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前人施与公共品的供给一旦由后人中断,易被指摘于世,刻于碑中,累积的慈善功德则崩坏。总的来说,政府在公共品的供给凸显在普遍公共事务上,官僚制与垄断性是其机制的核心特征。不过,有限政府的能力伴随着政府失灵的问题发生,茶亭是其中的空缺表现。市场的营利性主体,例如茶馆、茶舍及茶铺等往往分布于城邑和市镇之中,道路鲜见售卖茶水服务的茶亭。民众外出行路往往自带干粮,这些营利性主体若在山间道路等地经营,可能难以从中利。因此,民间非营利性主体出现在茶亭公共品提供中应该是现实的必然结果,因对山区村落的熟悉,具备灵活、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进而能够推动区域内部的灵活自治和良性竞争,由此呈现开放、多元的面貌。在此之中,传统中国的道德量化和慈善信念对供给产生了较大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三、茶亭资产、监管及其产权保障作为不同于普通路亭等设施的公共品,免费提供茶水服务构成茶亭核心的职能。在此之下,施茶经营对民间的供给提出了额外的要求,其费用成为主要开销,包括守亭人工资、施茶设备和茶叶购买等,这些均仰赖民间自发的提供和长期维持。因此,经费的稳定成为茶亭经营的重要因素。在诸多记载的茶亭中,相当部分存在着清晰的法人产权,由民间组织来管理,民间捐助的田产转入茶亭户,遂为新的公产,得以超越个人的生命而长期延续。(一)建造和运营的资金茶亭建造的绝大部分经费来自于捐助的资金(含发典生息),此外民间亦可捐赠亭基、施茶设备等,又或以工计股,通过劳力参与建造(见图5)。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瑞金县钟道素直接费资500余金建造茶亭,以一己之力提供了全部的建造费用。在嵊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为建造市心茶亭庵,喻恭韶、喻怀三和徐道佐各捐基址,僧人岀资筑室。新昌县皇渡桥村造桥建亭共有27人参与,其中的20人投有造桥建亭股,均为1股。此外,他们还总共捐助了田5亩、租36石4斗、茶亭基地1所、山1块、大炊炉1把以及石宕1所。不少历史时期的茶亭因战争或人为等原因坍圮,民间会予以修缮。同治七年(1868年),安化县南桥汇购买龙姓铺屋基址,以重作茶亭,名为第一泉亭。1919年,河南伊川县的关帝圣社出资重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茶亭,同社成员和其他好善者捐资效力,其《重修茶亭记》详载了施钱数与施工数。不论钱数大小还是工数多少,只要有参与,碑刻均予以记载。工数往往来自相较其他不太有余钱的农民,这一点体现了民间在公共品提供中的包容性。施茶经费主要来自于田租和房租。一些茶亭受捐时附赠了房宅店铺,得以通过市场化的出租补充施茶经费。宁国府的江渦糶在茶亭东侧建房屋数十间,以房租作为茶资。光绪十七年(1891年),湖南攸县的艾简文捐建茶亭,附盖茅铺10间,茶亭由佃户掌管施茶,每年劳资是18仓桶田塘租额,铺租费1200文则作为茶水费。相比个人捐赠的房铺,由民间组织捐资置办往往带有合作的成分,房铺在产权上虽可能会发生纠纷,但其合作色彩又能限制他们从茶亭中撤资,这种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茶亭长久维持。桂林圣母池边上的茶亭毁于咸丰兵火,同治年间在熊凤仪、廖元善和熊云举3名总理的倡修下,洪生号、广有号、荣茂号等16家商铺店主以及秦东山、阳翠华、文永盛等13名善士或捐钱文或捐资产,共同置办了铺屋9间、田4坦、塘1口作为修亭及施茶的经费。不同地域土地市场的发达程度和历史传统影响当地捐租或捐田的行为比率。安化县第一泉亭的施茶经费不仅有来自龙姓的山场,通过种植茶叶来提供,此外还包括了8石桥租谷。同治《兴国县志》的《津梁》附载了二十余处县内重要的茶亭,多数注明“捐租赡茶”,例如荷岭崠茶亭受捐田租18石7斗5升、田谷30石;灵山茶亭田租20石5斗;村头茶亭田租6石;五里亭茶亭的田租更是达到50石。顺治十一年(1654年),江西安远县僧人融六和性莹在龙安堡募建白露岭茶亭,置田320把来赡茶。与此同时,融六一人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二年(1655年)分别在新龙下堡和濂江坊募建三处茶亭,分别捐100把来赡茶,上述总计田租620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广西北流县六里岭茶亭会成立后,全县共有茶亭会7个,均以田租谷作施茶经费。民间组织的捐租比例亦是内部互动商量的结果表现。瑞金县风雨亭由朱本坚建于明正德年间。乾隆十二年(1747年),朱本坚裔孙联同赖士璋及邑中绅士等40余人成立茶会,茶会分为城中和乡间两股,所购田在比例上分为2∶1,以田租来提供每年四个月的施茶经费。捐田记载在各地县志中相当繁多。它既可以指将田地推割至茶亭户,也可以是与捐租相似,所有权仍归属在个人、家族或者其他户名之下,所产租谷每年赠至茶亭。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安徽当涂县齐蕴安与族人共同为接梁庙茶亭置义田3亩。3亩义田在性质上偏向于共同的族产,租谷则已单独供应于施茶。太湖县黄字保等人捐田6斗,册亩4亩2分,以田租作为施茶的资金。册亩指的是登记在官府的名义田地数。同治《嵊县志》记载捐赠田亩数明确的茶亭有27座,数量分布见下表:每座茶亭平均获捐20亩田地。但除去极值外,例如市心茶亭庵由喻氏捐田,共39亩7分,多数茶亭集中在6至10亩,在规模上还多于同一时期的人均耕地面积。社会捐赠的土地须附带购置的契约,作为产权交割的凭证,一般由捐助者、守亭人或民间组织的首事(或董事、经理人等)等人来保管。当年施茶费用若还剩余,瑞金县城外10里处的茶亭即规定司茶僧人应将其交至茶亭会的首事处理。(二)茶亭的土地产权土地所有权由捐助者决定是否进行推割,茶亭既可在政府处成为新的纳税户,承担起拥有土地的赋税责任;也可保留在捐助者头上,但这并不意味未进行土地推户的茶亭完全失去了政府的保障。新立茶亭户多发生于民间组织或者多人合捐之中。永锡桥的产权单位和交易单位是“永锡桥柱”,此外还是纳税单位,可作为一“柱”,向政府交税。茶亭与这点略有不同,还普遍表现为茶亭户。道光年间,史氏和张氏两人为嵊县的茶亭庵赎买田地并进行推割,县邑为此“令立西三图史张茶亭庵户”。乾隆《上杭县志》单列了现存茶亭的田禾税,其中有座名为水竹凹茶亭的田禾税详细记载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黄君捐施原载禾税2秤,民米1升的亭基;太平里众人又捐资建亭,并在亭前置田供茶,粮米入五图一甲,单立太平茶亭户。独立的纳税单位表明茶亭承担起土地的法定义务,由此受到政府予以的完整的土地产权保障。茶亭具备有独立于个体之外的跨越自然人生命的纳税行为,呈现独立性和排他性。新昌县《小石佛续碑为记》专门交待了茶亭的土地来源及契书户规的保存情况:前碑、路廊已成刻就,内有捐助名次未清。……续碑为记:买普济庵契书一纸,立明德堂户规一本,山田亩分字号在下家村陈根世家内;回赎四亩茶田,粮在刘门庄;立普济庵茶田户规,新买茶山,粮在岟嵔庄;立普济庵茶山户规,回赎当契两纸,新买茶山契四纸,契据户规俱在刘门坞吴烂田公家内……1930年,普济茶亭重建完成,吴烂田和王君郁以茶亭无茶山为由,在劝募基础上,买得价值385元的茶山,并对此命名为“普济茶山”。这些事情交待于当年的碑刻。1933年,首事专门立续碑,说明这些茶山的契约和户规。碑记显示,茶山已完全是茶亭名下的产业,茶亭有着独立的纳税户。这些契据户规保存于捐助者吴烂田手上。不过碑记又专门强调了“公家”,不同于“陈根世家内”,由吴烂田等人募捐的资产成为公产,立碑的形式确保了茶亭财产的排他性,吴烂田不可单独享有其收益。受捐土地尚未登记至茶亭户名下,虽会有碍于茶亭独立法人产权的形成,但土地在实际秩序演进中能够逐渐转为茶亭所有。捐赠者后嗣若想取回受到诸多限制,包括祖产交易的宗族协商、守亭人的控诉乃至社会舆论或者政府在道义上的反对等。以民间组织为代表,在组织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所形成的共同信念与共识构成了基层公共事业主体的合法性的来源之一。嵊县王城茶亭的田地由会稽县张子英在康熙年间捐助。康熙末年,子嗣擅卖,守亭僧人将其上诉至政府,官员详细追述了由来,开篇内容如下:审看得县属之王城镇向有茶亭,当嵊新交会之地,冬夏施济茶汤,以惠行人,有山邑张子英乐善好施,舍山四片田十亩供是亭茶汤之用,延僧明源董其事,迄今几二十年矣。此茶亭之产……卑职查茶亭之田山俱系张子英当日陆续捐置,契书俱付僧人收执,王城一镇无不知山为茶亭之山,田为茶亭之田。张子英将购置的4片山场和10亩田地的契书交至明源僧人保管,由其管理王城茶亭事项。这些山场和田地成为茶亭的“财产”已成为当地社会的共识。不过,子嗣盗卖的行为以及后续的商议说明这可能是未在官府办理产权过割而引发的系列问题。但在判决实践中,政府对茶亭的财产还是予以了充分认可。茶亭对受捐田地历经了20余年的使用,“王城一镇无不知,山为茶亭之山,田为茶亭之田”透露出当地社会对土地所有权的观感。因此面对纠纷,茶亭仍有据可循,受捐土地难以任由他人随意分割。除此之外,不少茶亭会谋求政府的敕碑,以此强调不可侵犯。例如,《小石佛普济庵碑记》记载:“仰该庵附近居民及地保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各宜痛改前非,毋许仍肆到庵盘距滋扰。该住僧亦宜恪守清规,不得荡败庵产,倘敢仍蹈前辙,许□指名禀县,以凭肃法究治,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三)茶亭的监督和管理茶亭与桥、义渡的性质相似,与“茶会”构成类似于今日的公益法人。这里的“茶会”是泛指合建茶亭的民间组织,并不特指会社中的茶会。除了置产和兴建茶亭等外,职责还包括招募佃农和守亭人、对其进行监督以及管理茶亭资产等。1924年,河南伊川县士绅宋显德建造了茶庵和茶亭,将6亩田地售卖充作“烹茶费之底款”,至于管理工作,则预托给附近各村的首事,要求依次经理,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庙房茶房亭房规则:后有损坏,佃户宜重修补;若不修补,丢地。此地坐落老庄村北:东至大路,西至渠外,南至路心,北至王姓。东横卅四弓六寸,西横廿六弓三尺,南长六十五弓三尺,北长六十七弓三尺。内中有宋姓坟地壹亩二分,不在其数。烧茶条规:每年自五月起八月止,烧茶事佃户任之;若不烧茶,丢地。井水条规:烧茶时则开,不烧茶当盖。捐地人与诸亲友共财两清。种地人离房六尺不兴种五谷、树木。设茶地丁银两二钱九分三厘。茶亭建筑作为重要资产,一般由茶会对其直接监管,并委托守亭人照料。上述茶亭规则要求佃户对建筑负责修补,如若不补,则对其撤佃,这项惩罚措施同样出现在烧茶事项中。规则之中的捐地人与诸亲友共财两清强调了茶亭田产来源的明晰,茶亭户名下有地丁银2钱9分3厘。茶亭由士绅捐建,各村首事轮流经理,佃户有着相应的责任、规矩及其惩罚措施;田产归属茶亭,由茶亭向政府交纳赋税,从而得到政府和法律保障,以上内容恰如其分体现出茶亭的法人产权特征。新昌县普济茶亭在1930年公议,不许亭内摆烟火滩,堆放污垢杂物等,修理则归守亭主持管值。三年之后,新增规定,要求每年的正月十六,驻守之人设立午斋,集股人到庵,观看路廊庵屋,如果有损坏之处,则公议修理,众人不得退辞。合同议据共30本,每人1本。凡此种种内容刊于碑刻之中,对外公示,表明运营的透明化。茶亭公共品提供者来自于个体或者民间组织。他们通过捐助从而形成茶亭的基础资产,并能够成立理事会来对茶亭设施、聘任的守亭人及资产等进行定期监管(见图6)。茶亭资产不仅受到民间自发的秩序和信念保护,还能得到政府和法律的保障,这些茶亭得以形成清晰的理事会以及稳固的法人产权,体现出制度化、独立性和排他性等特征。这种演化几乎不受到政府的主动干预,在稳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模式之下,茶亭积极承担起公益性的社会功能。结   语茶亭作为公共品不同于其他大型公共品,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小规模、低门槛和密集化。传统中公益建造的茶亭以其存在的持续和分布的广泛彰显了民间社会的现实需求。供给主体的多样化特征表现在茶亭捐助者包容了民间社会的不同阶层,而受捐方式及其受捐物品类型的丰富性促进了茶亭由民间自发供给的主动性。换言之,低门槛的志愿特征为民间社会打开了新的自治面貌。民间普遍意识到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上的职能空缺,甚至与政府形成了清晰的供给分界意识,自发承担和主导了茶亭的地方公建,故而茶亭供给具有自发性和非政府性。供给中的互动博弈能够提高民间协调资源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公共建设的信念动机深深体现在由道德和慈善所形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公共品供给者通过不同形式的捐助以创建茶亭的基础资产。土地和租谷是茶亭拥有的普遍财产,茶亭以此来持续供应经费,向民间所有阶层提供施茶服务。在此之中,茶亭及以民间组织为代表的供给者是最具排他、独立和制度化的公益法人。其一,茶亭在政府处开列了独立的纳税户名,依法承担赋税义务,政府和法律对此予以了相应的保障。受自发秩序的演化,即使土地未进行推割过户,茶亭资产还能在社会上得以支持和认可;其二,理事会的管理制度规范了茶亭的日常秩序,通过对茶亭设施、聘任的守亭人及资产等进行定期监管,进而实现长期的稳定经营。概而言之,以茶亭为代表的小规模共用资源,是服务于全社会的公益产品,我们甚至可以视其是传统中国最具普遍和代表的公共品。传统中国自生自发的供给能力极大地在茶亭的民间力量中表现,无论规模大小,这种秩序受到了个体、民间组织、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保障,推动着民间管理朝着制度化方向演进。

龙登高:《市场中国两千年》序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2:11:57 +0800

一市场,既表现为交易行为,也表示交换场所;既反映人们之间交换的种种关系,更是一种经济机制,生产要素与资源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机制。微观而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宏观而言事关经济运行方式和体制,是国家乃至全球的。从实践的角度是家庭、企业、国家等不同经济主体需要了解、把握和驾驭的对象与机制,从理论的角度则是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理解和创新经济学的核心基石。市场无处不在,却又似乎无影无踪,变幻莫测,亚当斯密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不可捉摸的混沌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哈耶克进一步认为市场能够在人们的自由选择中形成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市场又如烟涛浩渺的大海,以其博大承载着诺亚方舟,惠泽人类;时而却波涛汹涌,山呼海啸,令人震骇。因此,马克思认为市场将导致经济无序,应该由政府来控制和配置资源,其理论实践使前苏联和中国的市场一度消失,凯恩斯理论则使一些国家强化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人类认识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类在与市场的博弈中不断进步,但至今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它。如何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市场,我们从源头上,从其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其变化发展和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征中,本书希望提供一个视角,或者一把钥匙,或者一些思维。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成长之路,四十年的成就同时就是市场经济的伟大成果。(龙登高2020)然而,有人仍然怀疑中国的市场经济道路。究其原因,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转型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制度不配套,出现了许多问题。二是错误地认为中国不存在市场经济的历史基因与传统;或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排斥市场经济。本书将可以看到,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在传统中国都有独特的发展,与同时期的西欧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传统商业与市场具有活力,民间经济时有创新,世界最早的纸币就是民间创新的商业成果,晋商、徽商的经营创新呈现现代性。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制度排斥市场经济,其代表人物之一为韦伯,其儒家文化与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论调已为实践所证伪;(龙)但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传统中国不存在市场发展的制度与秩序,或者说传统制度下商业与市场秩序得不到保障。固然,强权掠夺商人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并非制度化,并非常态化,更不是主流存在。朝廷获取土地产出和社会剩余,最稳定和可持续的途径是什么?是直接占有土地还是向农民征税?是政府直接经营商业还是向商人征税?当然都是后者。商人最重要的土地财产,与其他编户齐民一样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龙登高)因为土地是要向政府交税的。但流动性商业征税不那么容易。直到宋朝,才系统性开征商税,使政府稳定获得商业剩余,成为与土地税并列的主要税收来源,王朝在逻辑上不会或不必抑商。汉武帝大规模打击和掠夺商人的政策在此后厉度与频度相对较少一些。汉武帝南征北战,打空了文景之治留下的丰盈国库,也改变了文景时期的无为而治政策。汉武帝嫉恨商人有钱,遂行“算缗”“告缗”;并选拔“兴利之臣”,如“言利事,析秋毫”的桑弘羊等,让官员列肆贩卖,希望通过国营商业来增加政府收入。此后的历史上,政府对商人的额外征敛有其时间与范围的限定性。一是捐输报效,在时间上一般是在战争或者发生灾害时才会要求商人捐钱捐物,相当于共赴国难。在对象上主要来自盐商、十三行等专卖或垄断行业。盐商、行商所获超额利润,常常通过“报效”、“捐输”的形式转入官府。但他们又通过政策得到了物资补偿,如加耗报效,盐商于例定弓1斤外,加耗盐若干斤,作为“报效”的回报。二是抄家。据云妍、陈志武(2021)统计,被抄家的商人占清朝总数的4%,几乎都是与内务府有关的商人,即通常所谓“皇商”。这些商人由内务府领出巨额“帑银”,行盐或办铜、采买木植,一旦资本不能归还,即被查抄家产。朝廷的严厉控制主要集中于政治领域与官僚体系,对于民间经济与市场则以朴素的自由主义政策为主导。主流意识形态以“藏富于民”为正统,以“与民争利”为羞耻。专卖限于少数特殊商品,历代的盐、香料,有的朝代还有酒、茶等,政府直接经营的商品或领域是非常有限的。司马迁推崇的治国之道是:“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朝廷间接管理基层社会与民间经济,实行经济自由主义。以高利贷政策为例,传统中国不会加以抨击,但不像正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对高利放贷加以禁止,或像犹太教那样只能在外族放贷。三与中国不存在市场经济基因的错误观点密切相关,那就是20 世纪的中国主流思潮趋向于排斥或缺乏市场思维。无论是对土地私有产权的非议,对地权交易的担忧,还是自耕农最优论、租佃制不公平与低效率论、平均地权等观点为人们所信奉, 其片面性都是缺乏市场思维所致,都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流动前提下的静态思维,对市场配置资源的疑虑和否定。中国经历了朴素的市场经济演进,显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基因。即使近代经济转型艰难,但到 1937 年前的十余年,中国逐渐走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轨迹,但这一趋势被此后长期战争逆转了。全面抗战期间的战时经济体制下,政府控制经济空前强化;抗战胜利后没收敌伪资产,国有经济力量占居主导地位。当解放战争胜利,再次没收敌产与外资后,国有经济已经居于优势地位。长期战乱后百废待兴,20 世纪中期强化政府控制的经济学主流思潮与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遂在中国全面展开。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并不是中国的传统,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的正道,只不过在20世纪中期不幸中断和扭转了。尊重历史而不盲从先贤。20 世纪国人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很难以当今的市场经济逻辑去思考传统经济的特点,去探寻近代经济落后的原因。(龙登高,2020)相反,毋庸讳言,20 世纪中国与许多国家的主流思潮都是非市场经济的乃至反市场经济,这可以理解历史时期的选择,但不能以前人特定历史下的思潮与选择来限制今天的现实,甚至以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来否定市场经济。如果那样,我们既无法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经济特征及其近代落后的根本的原因,可能也无法全面理解今天市场经济建设的道路。21 世纪的今天,以市场经济的历史视野去反思,可望更好地把握历史渊源流变与长期趋势。尽管时有反复甚至倒退,但我们仍然要对中国市场经济道路充满自信。

徐毅 倪玉平:近二十年西方明清经济史研究——以“大分流”讨论为中心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2:09:24 +0800

摘  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大分流”学术讨论的背景下,从全球视野探寻当代中国经济奇迹的历史根源,成为西方学界的新潮流。部分学者改变明清中国经济长期停滞的观点,重新评估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但是西方学者并未完全放弃西方中心论立场。西方明清经济史研究旨趣的转变,与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密不可分。我们要推出明清传统制度整体研究和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综合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研究作出贡献。关键词:明清经济 全球史 “大分流” 现代化 中国经济奇迹比较经济史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传统。18世纪后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启比较经济史研究的先河。他的研究主题之一就是探讨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则长期贫困。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等欧美国家取得成功,19世纪以降西方.收入发达经济体。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学界往往将西欧(尤其是英国)经验视为世界通行的发展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一直被贴上“贫困落后”或“长期停滞”的标签。所以,在西方学界的比较经济史研究中,中国一直被视为欧美成功经验的反面例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西方学界称之为“中国经济奇迹”。这无疑对西方学界提出了一个挑战与魅力兼具的课题,即如何解释一个被西方学界定义为长期停滞的经济体,在短短数十年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一两百年才能走完的路。这一课题迫使西方学界不仅需要反思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成功经验能否解释近代早期以来欧洲经济的长期发展,更重要的是反思欧美经验究竟能否适用于研究中国经济史。因此,近20年来,以美国学者彭慕兰出版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后文简称《大分流》)为标志,西方学界兴起了重新反思中西方经济的相似与差异、优势与局限的比较经济史研究。它不断吸引着不同学科、国籍的学者参与探讨。这种新趋势摒弃了传统比较经济史研究聚焦“西方何以繁荣,中国何以衰落”的问题导向,在探讨“西方为何兴起”等老问题的同时,聚焦“历史上中国何以会持续繁荣,当代中国又何以会再次崛起”等新问题。其中,在全球比较视野下重新评价明清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尤其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他们不仅重新探讨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水平、趋势和道路,而且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与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批在西方学界具有影响力的新观点新思想。在此过程中,中国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对近20年西方学界有关明清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英文成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总结中国学者的重要贡献,希望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学术舞台中央的中国学界提供参考。一、“大分流”讨论受亚当·斯密及其后来者影响,西方中国经济史学界除将两宋时期中国经济视为巅峰这一“共识”之外,对于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迁问题,则长期存在发展论与停滞或衰退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增长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兴起,西方学界不断开拓认识中国经济史的新视角与新领域。比如,王业键利用清代粮价,初步得出18世纪中国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可与同时期欧洲相媲美的观点。美国学者曾小萍提出清代中国已经形成服务农村市场的信贷金融网络。法国学者贝洛赫引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沃伯顿和西蒙·库兹涅茨等建构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按照1960年的美元价格,分别估算1800、1860、1913、1938、1950、1960、1970、1977年的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并与其他国家进行长时段比较,认为工业革命前,中国的人均GDP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很多,西方经济超过中国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可惜他并未详细说明资料来源与估算的具体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计量经济史学家麦迪森使用1990年的美元价格,建立起公元1年至1950年中23个年份的GDP和人均GDP数列。在他看来,公元1年至1000年,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实质性增长,人均GDP保持不变,低于同期的欧洲,但两宋时期,经济获得实质性增长,人均GDP增加1/3,超过欧洲成为世界最发达和最大的经济体。在此后的5个半世纪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像贝洛赫估计的那样乐观,而是再次陷入相对停滞的状态,欧洲经济不断扩张,至工业革命前夕欧洲人均GDP已高出中国50%。不过,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直到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以上。然而麦迪森的GDP数据也大多缺乏坚实的证据支撑。在汉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元明清以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入的大背景下,一批专治比较经济史的学者,如美国学者王国斌和李中清、德国学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中国学者李伯重等,先后对西方学界的观点提出质疑。西方学界将持有共同学术理念和学术观点的学者统称为“加州学派”。他们的新见解集中呈现于彭慕兰2000年出版的《大分流》一书。这本书被王国斌称为“迄今为止对中国和欧洲最细腻的比较”。在书中,彭慕兰一方面接受元明清经济发展论的观点及其论据,另一方面集加州学派学者的观点于一身,一反14世纪以来西方率先崛起并超过中国的传统观点,将明清长三角区域经济史置于中西比较经济史的框架中,从产业发展、人均财富积累、生活水平、市场发育和生态资源等多个指标和层面,探讨当时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提出18世纪长三角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与同时期的英格兰不相上下,进入19世纪两者之间才发生“大分流”;而英国率先发动工业革命,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并非西方制度与文化优势,而是丰富低廉的煤炭资源和从美洲源源不断获取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彭慕兰强调,在比较框架下就会发现,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发展路径会达成相似的经济成就,因此也存在走向现代化的多种道路。加州学派的新理论新方法开启了全球经济史研究的新趋势。加州学派聚焦的14—19世纪中国传统经济的长期发展研究,也被推至西方学界“大分流”讨论的最前沿,成为最受关注、成果最为丰硕的研究领域之一。过去20年,西方学界围绕中西方经济“大分流”及不同发展道路一共进行了四次影响较大的讨论。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召开了第一次有关“大分流”的专题讨论会,针对《大分流》一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与重要论据展开讨论,其中4篇论文发表在《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第61卷第2期。这4篇论文构成辩论双方,其中美国华裔学者黄宗智和美国学者布伦纳从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口行为、农民家庭手工业、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煤炭和产权制度等多角度,对《大分流》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了全面质疑与挑战;彭慕兰、李中清等主要对黄宗智的批评进行回应,指出黄氏文章所用的资料与方法的多处错误,并引用当时西方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来支持自身观点。尽管如此,彭慕兰等人用来捍卫自身观点的论据仍显不足。因此,他们的辩论开启了西方学界“大分流”讨论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衡量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趋势;二是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大分流》出版后的第一个十年,西方学界主要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十年后,美国历史学会2011年年会组织第二次“大分流”专题研讨会。2011年9月出版的《美国历史评论》发表了5篇参会论文,其中4篇是针对《大分流》以及近十年相关成果的评论文章,1篇是彭慕兰的回应文章。基于十年来有关明清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与趋势的研究成果,4篇文章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欧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被长期忽视的“惊人的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他们认可彭慕兰提出的煤炭和殖民地是催生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然而,他们仍从西方制度优越论的角度评价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对此,彭慕兰尝试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特征、成就以及通向现代经济的优势与局限等问题。这次讨论引导各国学者将研究旨趣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逐渐转向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2016年5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组织彭慕兰、奥布莱恩、邓刚、马德斌、罗伊和戈德斯通等学者,再次讨论了《大分流》出版以来世界经济史的发展,并出版《全球经济史》。彭慕兰与戈德斯通对过去十多年有关工业革命之前中西方经济发展水平与趋势的量化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比较,确定了一个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中西方经济“大分流”的时间——1750年左右。同时,彭慕兰、奥布莱恩、格拉夫和马德斌等学者总结和反思了西方学界对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相关的各种传统制度的研究。最近,西方学界又展开一次“大分流”讨论。这次讨论主要围绕近20年西方学界关于中西历史GDP的研究成果展开,其中有关明清中国GDP的成果均有中国学者参与研究。各国学者针对这些成果的基础资料、估算和研究方法以及最终结果都进行了充分讨论。这次讨论又将西方学界的关注点拉回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与趋势的问题上,引发了西方学界对20年来各种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新版《剑桥世界现代经济史》和新版《剑桥中国经济史》分别详细梳理汇总了20年来“大分流”讨论中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进展。在巴黎第19届世界经济史大会上,“大分流”问题再次成为重要议题。在此次大会中,直接讨论“大分流”问题的分场讨论会共有6场,美国学者麦坎茨、彭慕兰和王国斌组织一场题为“大分流20年后的全球经济史”的主题讨论会,邀请了11位国际知名比较经济史专家对中国历史上的资源使用、人口行为、小农经济、地区关系、商品流动等问题进行重新探讨,进一步强调中国和东亚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其他四场专题讨论会从实际工资水平、技术创新与扩散、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与动力、家庭行为和企业行为等视角,讨论“大分流”和明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道路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大分流》出版以来,14—19世纪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道路的研究之所以成为西方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与中国学者在“大分流”讨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学界有影响力的中国本土经济史研究还不多,当时中文成果鲜少进入西方学界,而且由于缺乏史料,西方学者的中国经济史成果质量参差不齐。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逐渐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直接参与“大分流”讨论,用英文出版了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大量数据资料和优秀研究成果。新版《剑桥中国经济史》如此评价近20年来中国学者的贡献:“新一代中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诸如农业史、人口史、金融史和法律史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方法论和理论贡献。中国学者在全球经济史学界的影响力迅速增长……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史在国际经济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二、衡量明清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趋势如上所述,“大分流”讨论是因应探讨中国经济奇迹历史根源而兴起。因此,重新评价明清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大分流”讨论的首要问题。在20年的“大分流”讨论中,学者先后就中西方的消费水平、实际工资、劳动生产率、历史GDP、人口年寿、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等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多个指标、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系统比较。在第一次“大分流”专题讨论会上,彭慕兰指出,“我的比较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对中国消费的研究”。之后,他进一步拓展了17—19世纪中西方消费水平的研究,从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两个指标,依次探讨中国和欧洲的最低生活保障、占人口多数的穷人的消费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水平等,最后初步修正他在《大分流》一书中的观点,提出18世纪中叶无论是中国与欧洲还是长三角区域与英国,人均消费水平基本相当,从18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在人均消费水平上才超过长三角。然而,彭慕兰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依据零散的产量、消费或人口数据间接进行的”,所以西方学者尝试构建系统的工资数据进行中西比较。英国学者布劳德伯利选取1550—1849年中国长三角地区农业工人的谷物工资和白银工资与同时期的欧洲各国相比,发现这一时期长三角农业工人的谷物工资与英国、荷兰等西北欧国家基本相当,但是前者的白银工资仅为后者的20%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英国、荷兰农业工人谷物工资和白银工资持续上涨,而长三角地区的两种工资与欧洲其他地区一样,处于长期停滞。为更系统地比较中西工资差距,英国学者艾伦及其研究团队专门考察了18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北京、广州、苏州、上海等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他们依次将这些城市的建筑工人的名义工资、生活成本和实际工资等,与同时期伦敦、阿姆斯特丹、莱比锡、米兰等欧洲城市建筑工人相比较,进一步证实布劳德伯利的结论——18世纪北京等中国城市建设工人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于伦敦等欧洲发达地区城市建设工人水平,接近于欧洲落后地区如莱比锡和米兰的建筑工人水平,但是进入20世纪,欧洲所有地区的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国高;自18世纪开始,中国大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持续下降,至20世纪初才略有恢复。针对艾伦等人有关中西方实际工资的比较研究,彭慕兰在2011年“大分流”专题研讨会上撰文指出,不能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作为衡量明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在明清中国,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只有大约15%的人口以工资为生,远远低于同时期的西欧。而且,由于欧洲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高,靠工资生活的家庭是一般务农家庭收入的1.8倍左右;而在中国,基本依靠工资收入度日的往往是农村里最穷的人,其收入水平仅是佃户收入的1/2或1/3。艾伦也指出,他们的前期研究“使用的大部分工资数据都是城市的,当时经济的主体是农业。任何对整体经济表现的判断都取决于农业”。因此,艾伦转而比较1620—1820年英国与长三角这两个当时欧洲与中国最先进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家庭收入。他依托李伯重有关明清长三角农民劳动生产率和家庭收支的研究,用购买力平价法折算出长三角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英国中部地区的90%,而两者的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几乎相当;而且在1620—1820年期间,伴随着人口增长,长三角农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李伯重与荷兰学者范赞登的比较研究也发现,1820年左右华娄地区(长三角的核心地带)与尼德兰(荷兰的核心地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持平。因为尼德兰与英格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所以他们的研究证实了艾伦的观点。最近,中国学者史志宏依据明后期至清代各省农业的详细统计数据,构建了1600—1911年间9个年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数列,发现这一时期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有所增长;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显著下降;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停在了19世纪初的水平上。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使用购买力平价法进行中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除农业劳动生产率之外,李伯重与范赞登还对华娄地区的手工业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量化研究。他们发现,华娄地区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农业,导致长三角城市化水平、城市实际工资等指标低于同时期的荷兰或英国。这也证明了艾伦等人有关城市工资的比较研究结论。为此,彭慕兰曾提出,如果从实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来比较,至19世纪初,长三角与西欧发达地区的“大分流”主要出现在城市,农村与农业部门尚未出现明显的“大分流”。与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是一组更能反映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但是对于它们的核算则要求较为系统而翔实的基础数据支撑,否则就会出现像贝洛赫和麦迪森等人那样“凭空造数”的情况。为此,学者往往从基础数据比较丰富的特定年份和特定区域开始核算GDP数据。李伯重在充分收集华娄地区各行业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首先使用历史国民账户体系,对1820年前后华娄地区的GDP和人均GDP进行了详细估算,发现尽管当时华娄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尼德兰相差无几,但是前者的人均GDP仅为后者的53.8%。考虑到华娄地区在19世纪已经进入经济衰退期,17、18世纪华娄地区的人均GDP与尼德兰的差距可能没有这么大。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史志宏、徐毅、倪玉平等人与荷兰学者范赞登、范鲁文(Bas Van Leeuwen)合作,对清代统计资料相对丰富的8个年份(1661、1685、1724、1766、1812、1850、1887、1911年)全国层面的各种基础数据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与考订,分别对8个年份的全国人口、城市人口、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包括手工业和晚清的机器工业)和服务业产值进行了量化研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他们对清代8个重要年份的GDP、人均GDP进行了估算,并与巫宝三等人的1933年GDP估值链接,首次构建了一个贯穿清代前期至近代的完整连续的中国历史GDP数列;在此基础上,与同时期的欧洲、亚洲各国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清代中国在1661—1724年间人口与人均GDP都有小幅上升,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人口增长迎来高峰,导致人均GDP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1850年至1933年,中国人口增长与减少交替出现,所以人均GDP的下降趋势才有所延缓。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GDP在17世纪已经被英国、荷兰等欧洲发达国家超越,至18世纪被西班牙等欧洲较落后的国家超越,但在整体上直到19世纪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经济“大分流”的差距才急剧扩大;而在亚洲,直到18世纪末,中国仍是人均GDP最高的国家,19世纪初才被日本超过。英国学者布劳德伯利联合中国学者李稻葵与管汉晖,将GDP与人均GDP的估算年份上推到北宋和明代,其结果显示:从北宋到明代,中国人均GDP一直在较高水平上波动,至清代以降才出现明显下降趋势,1840年人均GDP仅是980年的70%;北宋时期的人均GDP高于欧洲各国,直到15世纪中国被英国超过,考虑到中国各区域的发展差异,中国与欧洲最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真正出现在18世纪。也就是说,直到1700年,长三角大致与尼德兰相当,略优于英国;到18世纪,英国和尼德兰很快超过长三角,其原因并不是它们增长提速,而是中国18世纪巨大的人口增长,拉低了人均水平。可以说,近十年陆续产生了一批中西方各国历史GDP的研究成果。最近,西方学界针对这些新成果展开了新一轮讨论。首先是美国学者戈德斯通、比利时学者索拉尔从研究方法、基础数据和研究结果等方面,对荷兰、英国和中国等国家历史GDP估算成果提出评价与疑问。具体而言,早在2016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召集19位重量级经济史学者重新讨论“大分流”之际,戈德斯通就对范赞登、布劳德伯利等人构建的1300—1800年荷兰与英国历史GDP数列,以及15世纪下半叶两国已出现人口与人均GDP持续高增长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提出疑问。他将两国的长期历史GDP数列分成多个历史时期,发现在1750年之前,两国人口与人均GDP双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不会超过50年,随后人均GDP的增长成果就被人口增长吞噬,出现经济停滞或萎缩。1750年两国人均GDP仅仅赶上了几个世纪前中国宋代水平。因此,他认为荷兰与英国在1750年之前的经济增长仍是一种前现代经济增长模式。在最近有关中西方各国历史GDP的讨论中,戈德斯通重申上述观点。索拉尔则依次对布劳德伯利等人有关中国980—1840年历史GDP估算中的财政收支、人口等数据提出疑问,继而对依靠农业和人口数据估算历史GDP、以1840年为基准年估算其他年份GDP、构建1840年用于国际比较的购买力平价法等研究方法也提出疑问,指出正是基础数据与研究方法的误差,使他们构建的中国历史GDP数据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了较大偏差。而根据戈德斯通和索拉尔最近的修正与解读,他们形成了较为相似的观点,即当工业革命发生时,欧洲的生活水平与几个世纪之前的欧洲和中国没有多大差异。就两大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区域来看,1700年前后,荷兰与英国的人均GDP并没有超过当时的长三角地区。所以,无论是欧洲与中国,还是荷兰、英国与长三角地区,它们之间明显的“大分流”要到1750年之后才出现。最近,新版《剑桥现代世界经济史》第1卷利用近20年各国历史GDP研究成果,构建出一幅1500—1870年全球历史GDP分布图。从全球视野看,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人口与人均收入出现了较快的双增长;至18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第一方阵,人均GDP与欧洲相当,略高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大大高于拉丁美洲和非洲;当时中国是亚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远高于奥斯曼土耳其、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又经过100多年,随着人口增长,中国人均GDP则出现缓慢下降,至19世纪中叶,其人均GDP仅为美国和欧洲的一半,也略低于拉美。《大分流》出版以来,西方学界正在形成一种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新认识——工业革命之前,西欧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被西方学界长期忽视的“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中国“主要经济中心的规模、复杂程度和财富”也不能被低估。随着西方学界有关明清中国经济发展各指标的深入研究,他们对明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也逐渐趋同。比如克拉克、王国斌根据实际工资、人口等数据提出,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大,人口与经济规模都在不断扩张,而且人均收入、实际工资和其他福利水平并没有实际性下降,明清中国经济在缓慢发展。上文所引史志宏对于明清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量化研究,也体现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呈现出增长、衰退与停滞的波动趋势,并非长期的衰退趋势。布劳德伯利、索拉尔等人对明清人均GDP的研究与修正,也表明了明清中国经济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最近,美籍华人学者陈志武和中国学者彭凯翔合作撰写了新版《剑桥中国经济史》第1卷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水平》一章。其中,他们对近20年中西方学界有关11—19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成果,作了较为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尝试建立多个反映经济发展不同侧面的指标长期数列。他们首先比对了国内外多个研究中国历史GDP和城市工人实际工资的长期数列,指出从宋代到清代,随着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并没有显著增长,但也并非急剧下降。同时,他们建立起有关棉布消费、印刷品消费和年寿的长期数列,从多方面反映宋代至清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数量、质量和多样化上都有显著改善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唯一标准,应对风险能力与人均收入同样重要。他们从新作物的引入、宗族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地方金融市场的改善和政府救灾政策的创新等方面,探讨宋代至清代应对风险能力的增强,对改善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人均收入和应对风险能力的长期变化,陈志武和彭凯翔提出,“中国从晚唐到1800年间成功地避开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在前工业革命的世界里,没有哪个社会能像晚明和清代的中国那样成功地应对维持数亿人口的挑战”。总之,20年来经过对中西方历史消费水平、实际工资、劳动生产率、GDP、人口年寿、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应对风险能力等数据的系统收集与探讨,西方学界对中西方经济何时、如何出现分流,明清中国经济的总体趋势等问题,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正如彭慕兰所言,无论是中国与欧洲,还是长三角与英国,它们之间的“大分流”出现在1750年左右是目前最为可信的观点,而且分流首先出现在城市,继而扩散至农村。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尽管欧洲经济在18世纪中叶逐步超过中国,但是并不能说明明清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相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在总体上呈现缓慢发展趋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人口增长而停滞不前,反而有所改善和提高,总体上避开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对于衡量明清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各种主要指标的研究,中国学者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上文列举的成果外,中国学者在西方学界还发表了许多成果,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罗列。在此,我们对中国学者的贡献作一总结。首先,中国学者关于明清各地工资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所收集的基础数据,为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重新评价14—19世纪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在“大分流”讨论中,中国学者开发了大量海内外历史文献,系统挖掘、收集和整理各种基础数据,包括人口、城市化、工资、农业、财政、金融、手工业、服务业、消费水平、职业构成、年寿、受教育程度、国家治理水平等,并且利用基础数据构建了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历史GDP和年寿等指标的长期数列。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学者对于长期数列的研究与构建所使用的方法,并非完全照搬西方,而是根据中国历史数据的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创新,以更能体现中国传统经济长期发展的特征与趋势。中国学者有关长期数列的成果大都已经在西方学界公开发表,引起重要学术反响。中国学者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大分流》出版之初西方学者仅仅“依据零散的产量、消费或人口数据”而进行研究的窘境。西方学者出版的几乎每一项有关明清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成果,不是以中国学者的基础数据和长期数列为依据,就是与中国学者合作共同收集基础数据和构建长期数列。随着西方学者越来越接受中国学者的基础数据和长期数列,西方学界对于中西方经济何时以及如何出现分流、明清中国经济的总体趋势等问题的看法,才逐渐趋向一致。然而,有关14—19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数列,除了人口、历史GDP、少数城市工人的实际工资、少量商品的消费量、年寿等数据之外,其他主题或指标,如大宗商品的物价和消费量、手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货币供给与流通量、利率、农村雇工的实际工资、职业结构、受教育水平、国家治理水平、能源消费和环境变迁等至今尚未构建任何长期数列。同时,除了长三角之外,有关中国内部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正如布劳德伯利等人所指出的,“最需要的是更详细地了解中国内部的地区差异”。三、探讨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大分流”讨论中,为了解释明清中国维持较高发展水平的原因,西方学界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道路,进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与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之间的关系,探索与西方不同的经济现代化道路。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界就兴起了研究明清传统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受到西方学界广泛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王国斌提出明清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欧洲近代早期一样,其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斯密动力”。斯密增长应该受到“人口增加—资源匮乏—经济危机或经济停滞”这一规律限制,但是18世纪晚期,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发达地区尚未遭遇人口压力导致的资源匮乏和经济停滞,即真正的马尔萨斯危机的威胁。正是从这时开始,西欧获得了美洲新大陆输入的资源品和西欧各国对煤铁等矿产品的大开发,促使英国等西欧国家率先突破资源局限,成功启动工业革命并将其扩散至欧洲大陆,从而推动西欧经济增长动力从市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转向技术与组织变革。至此,西欧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从斯密增长转型成为现代经济增长——“库兹涅茨增长”。同时期的中国由于缺乏矿产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直到20世纪上半叶,仍然停留在斯密增长模式。这就是19世纪中叶中西方经济增长方式的“大分流”。王国斌对明清中国经济增长动因的认识,主要强调中国传统经济中活跃的市场机制的巨大效用,但是他对斯密增长道路的阐释过于抽象,缺乏系统的论证和翔实的史料支撑。几乎与此同时,许涤新和吴承明等人撰写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英文版由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该著开拓性地研究了明清中国传统市场经济发展诸多方面,如国内市场规模、商品流通量、市场体系、商帮组织以及围绕国内市场而形成的区域与行业的专业化生产等,并翔实地论证了明清国内市场的运作及其专业化分工对于当时人口增长、产量扩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其后,西方学者更多是从市场整合程度和运作效率,检验明清中国是否存在斯密增长。比如美国学者薛华系统收集和构建了17—19世纪中国粮食价格数列,借助市场整合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方法,发现18世纪中叶中国远距离商品市场整合程度高于同时期的欧洲,而近距离的整合程度则略低于欧洲。直到1770年之后,英国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其商品市场整合程度开始超过欧洲大陆各国和中国。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尽管17—18世纪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利率有明显下降趋势,但是仍远远高于同时期的西欧地区。最近,薛华等学者基于清朝粮价,对1770—1860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整合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这一时期长三角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与英国相似,但是在长三角以外地区,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仅为英国的三分之一。同时,部分西方学者综合许涤新、吴承明对于明清劳动市场的研究,提出明清中国农村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程度也比同时期的西欧地区低很多。清代中期以前,国际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小。据美国学者勃兰特等人估计,1800年国际贸易仅占国民经济的1%,到1870年才提升到2%。换句话说,除贵金属货币之外,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经济基本上没有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中受益。上述观点逐渐勾勒出明清中国传统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与欧洲相比,明清中国的商品市场发展较为成熟,而劳动力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18世纪也是中国与西欧市场整合进程“大分流”的关键时期,两者之间的“大分流”似乎先从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开始,再到商品市场,这与西欧从17世纪以来逐步从大西洋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密不可分。同时,李伯重对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斯密增长也进行了理论探讨。正如有学者指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市场整合只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斯密动力与斯密增长并不能概括明清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全部特征。彭慕兰从投入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等)配置及其相互替代关系的角度提出,尽管市场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在短期内能够推动中西方人口与人均收入的双重增长,但无法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在工业革命以前,中西方各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其核心就是劳动、资本与土地的有效配置以及劳动和资本对土地的替代。具体而言,从16世纪以来,中国的核心区域——长三角地区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当地农民采取三种策略。一是从外部(长江中上游地区或华北地区)获取粮食、纤维和燃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但是获取规模则因为外围地区人口增长和本地农村手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停滞与萎缩。二是在土地密集型产品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长三角农民只能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抵补土地不足,形成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和农村手工业发展模式,即所谓“勤勉革命”。三是由于土地密集型产品获取规模有限,长三角地区必须保持足够规模的农业和农村手工业,所以当地城市化水平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始终得不到显著提升。上述三种策略也适用于当时中国其他区域。由此,彭慕兰认为明清中国传统经济走上了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具有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农村手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化水平低、劳动力价格低、资本和能源价格高等特征。针对彭慕兰的观点,黄宗智、德弗里斯反复强调,西欧走的是资本与资源密集型发展道路,具有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实际工资较高、农业和手工业资本投入较密集、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等特征,其发展道路在通向经济现代化上具有明显优势。对此,彭慕兰进一步提出明清中国传统经济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的效率,以及通向经济现代化的优势等问题。他提出明清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道路也能够推动人口、劳动生产率和家庭消费的缓慢增长,而且能耗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并不是经济失败的表现;农业生产率高、发达的农村手工业和服务业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表现;明清中国农民在农业、手工业和服务业上的家庭内部分工与转化,促进了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在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等。当然,彭慕兰等人也都注意到明清中国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都比较缓慢,无法在根本上突破生态资源短缺的瓶颈,走上现代经济增长之路。因此,明清中国的传统经济也就无法避免增长、停滞与衰退的交替出现,特别是进入18世纪下半叶,中国传统经济逐渐陷入停滞与衰退。有关明清中国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西方世界也注重探讨劳动力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问题。在“大分流”讨论的第一个十年,学者们大多关注明清中国农民如何增加劳动投入和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家庭收入。从西方学者的传统观点来看,随着14—19世纪欧洲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欧洲人提供的劳动质量比劳动数量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明清中国人力资本积累一直比较滞后,导致劳动密集型发展主要来自劳动数量的投入。最近十年,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明清中国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作用的问题。巴顿、马德斌等人认为,由于资料所限,要直接获得明清中国反映人力资本积累的识字率和计算能力的数据不太容易,他们引入年龄堆积方法,通过惠普尔指数来推测17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不同地区成年人的计算能力。他们发现,除19世纪中叶有所下降之外,19世纪早期中国成年人的计算能力与同时期的西欧旗鼓相当,而人均收入与中国相当的印度和土耳其等,其成人计算能力比中国差很多。之所以明清中国的成年人具有这么高的计算能力,主要是因为随着明清经济日益市场化,小农家庭必须具备处理地方工商事务、交税和参加科举考试等方面的识字和计算能力。据此,巴顿等人将明清中国的斯密经济定义为“生活水平较低而人力资本较高”的经济。为进一步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在市场经济中投资和积累人力资本的方式和过程,一方面,中国学者袁为鹏等依托河北省的统泰升账册,研究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的会计技术。另一方面,薛华等人,将参与科举考试作为清代中国人积累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安徽省43000个考生的分析,发现在17世纪至18世纪当地家族的出生率与参加科举考试的频率成反比,科举考试越成功的家族,越倾向于保持低出生率,这与同时期西欧家庭注重人口质量而非数量的行为模式相类似。直至19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反比关系才被打破。英国学者奥布莱恩指出,市场运行与要素禀赋的开发利用,只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道路的表现特征,而决定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因素则是制度。早在第一次“大分流”讨论中,布伦纳等人就关注到资源禀赋不是决定中国与英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他们从中英双方的农民家庭制度、产权制度等角度出发,解释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然而他们完全以英国的农民家庭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为标杆,过分强调明清中国长三角农民家庭制度、传统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度对中国传统经济转型的阻碍作用。此后20年里,中西方学者先后在西方学界对明清中国的宗族制度、财政制度、货币金融制度、国家治理能力、知识创新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展开研究。最近,范赞登、勃兰特等人将上述制度统合起来,分别使用“横向”制度和传统中央集权治理模式展开综合研究。无论是单一研究,还是整体研究,西方学者对于明清中国传统制度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缺乏效率、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东方专制主义”,到富有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中央集权治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明清经济发展道路是通向现代经济的另一条道路。尽管如此,大部分西方学者仍旧坚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制度的标准,认为明清中国经济之所以未能率先实现现代化,就是缺乏一系列重要制度和环境,诸如缺乏对私有产权的有效保护,缺乏统一的货币体系,缺乏高效的金融和劳动力市场、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环境、缺乏对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统筹协调、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并将这些缺失归咎为明清孱弱的国家能力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事实上,西方引以为傲的产权制度、金融货币制度、军事—财政国家等,是以激烈的政治竞争和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代价的,“歪打正着地将欧洲引向城市化、资本密集化的发展道路”。此外,全球贸易、殖民地、科学和能源等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事实上,无论西方学界还是国内学界,对于国家制度(如财政制度、金融货币制度等)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家庭和宗族制度以及手工工场、商号、行会等组织的研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明清制度的整体研究和评价。正如范赞登指出,“在得出确切结论之前,需要对这些发展做更多的比较研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是否已发展出了新的人口行为模式……这些研究将会给我们提供新的数据和关于这些经济体长期发展的新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彭慕兰尝试将市场运行、要素配置和制度综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各种因素如何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布劳德伯利提出了一种解释中西方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综合分析框架。他将影响发展道路的因素分为两组,一组是直接因素,如劳动力、资本(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土地、技术;另一组是根本因素,即制度和地理等。然而,这一综合框架侧重于解释西方国家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对明清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充满矛盾。西方学界对于明清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讨,根本目的是从明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来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奇迹。王国斌、彭慕兰、勃兰特、李伯重,以及新版《剑桥中国经济史》的作者都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与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之间的关系作过深入探讨。在他们看来, 当代中国经济奇迹是历史上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延续和复兴,这种复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成功扫除了在国家独立、意识形态、国家能力和治理水平、基础设施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阻碍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实现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彻底打破保守落后的意识形态禁锢,建构强大的国家能力和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持续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制定科学的经济赶超策略等。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继承了传统中国的有益遗产,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统一协调、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文化传统、保持农村经济的活跃与繁荣、恢复和发挥企业家精神和非正式的合同执行机制、推进低能耗和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等,最终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经济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如杉原薰、意大利学者阿里吉还尝试提炼这种结合传统优势的中国模式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与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相比,中国模式在财富分配上更加公平,在环境上更加可持续,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最近,新版《剑桥中国经济史》将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评价为“一种挑战资本主义和经济增长传统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西方学者的观点又往往将新中国借助传统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视为与日本类似的“东亚模式”。我们知道,无论是历史中国还是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与日本或其他亚洲国家都有本质差别。而要理解中西、中日经济发展道路的差别,则需要西方学者彻底放弃西方模式或日本模式优越论视角,真正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自身脉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开深入研究。四、如何超越“大分流”西方学界对于明清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转向,与中国学者的努力密不可分。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明清时期宏观层面上各项国家制度的系统研究,也要加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制度研究,更重要的是推出对明清传统制度整体研究和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综合研究成果。与“大分流”讨论不同,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将明清中国置于全球史的比较视野之中,综合探讨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核心基础以及与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展开系统的定量、定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之后才能得到回答。首先,应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特征、内涵、趋势,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过去20年,由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联合展开的一系列量化研究,已经为我们拼出了一幅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经济的总图——“一个普通民众达到基本温饱,社会相对安定,有相当的人力资本基础,但资本却相对匮乏的社会”。这一经济图景要么源于对明清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要么来自于对东部地区(长三角、华北等区域)的经验总结。具体而言,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中国宏观经济层面上的人口、产业、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少量商品的全国流通与消费量、年寿等主题,仍然缺乏微观层面上的家庭经济、中观层面上的(长三角、华北等区域以外)区域经济,以及世界层面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领域的系统研究。换言之,目前西方学界的研究,无法揭示明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总体面貌。对此,需要在不同层面上探讨明清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家庭和宗族层面,通过研究婚姻、生育、生产、运销、收入、分家、消费、积累和教育投资等问题,聚焦分析明清人口行为模式的演变与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在行业和区域层面,通过研究物价、劳动生产率、工资、市场整合、利率、技术扩散与创新、知识传播和积累、产业布局、能源开采与消费等问题,重点探讨明清中国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模式,传统市场体系的演化,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差异。在国家层面上,通过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总量和结构、人均收入和消费、收入分配、货币规模与构成、国家能力和社会福利等,揭示明清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水平、周期和趋势,以及传统政府的治理模式。在世界层面上,通过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商品、资本、技术、知识和人员等双向流动以及对双边的经济影响,阐释明清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由此,不仅可以构建一套综合反映明清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综合数据库,而且可以提炼出明清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在不同层面上运行的内涵特征。其次,深入研究明清制度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揭示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与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之间的内在联系。西方学界对于明清中国传统制度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聚焦明清某些特定制度,如国家财政制度、金融货币制度等。我们认为,除国家经济制度之外,还应深入研究各区域的宗族制度、土地制度、市场交易制度、行会制度、学徒制度,以及手工工场、商号、会馆等经济组织,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通过配置各种经济要素(人口、资本、土地、市场和技术等)来影响各区域的经济长期发展。二是探讨明清各种传统制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在西方学界兴起不久,尚在探索之中。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学者发现要确定某一项制度对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并不容易,因为所有制度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并相互联系。而且,在具体的制度与它所要解决的经济发展问题之间也存在着复杂关联:特定制度通常与不止一个问题相联系,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某一具体制度,往往也会对其他问题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然而,因为制度系统太过抽象,很难用定性的方法分析制度系统与经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往往建立一套度量制度系统效率的指标,用以评估制度系统的影响。目前,西方学者根据西方经验构建了三组指标——制度对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商业信用发展的促进、市场一体化程度、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显然,这三组指标无法全面衡量明清中国传统制度系统的效率。因此,可以将构建一套综合反映明清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指标体系,与深入研究各种具体制度联系起来,从中提炼出一套反映明清中国传统制度系统效率的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可以相对准确地揭示世界现代化史视野下明清制度系统的效率与局限,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研究。(作者徐毅,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倪玉平,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龙登高 刘紫卓:数据要素的产权形态及其确权进路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2:04:44 +0800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逐步融入实体经济,催生出数字经济,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数字经济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物种,而是传统产业与商业模式蜕变出的新型业态。借助数字技术,传统产业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这是数字经济崛起的微观基础。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呈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相较于2013年基期水平增长了4.61倍,远超同期GDP指数64.27%的涨幅和人均GDP指数的涨幅。数据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日渐凸显,2021年数据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出对数据要素最为敏感。明晰合理的产权界定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保障。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与土地、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存在差异,现有产权理论和产权制度在解释数据产权问题上需要一定调适。数据产权问题本质上是数据安全与数据流通的权衡,一些研究基于对两者重要性的差异性倾向,聚焦数据开发商应获得数据“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各执一词。专属性所有权提供较强的权利保护,但所有权赋予数据开发商可能造成原始数据所有者的隐私泄露担忧;使用权赋予数据开发商采集、存储、分析数据对权利,但激励不足。使用权主体不能拥有财产权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商充分经营数据的积极性。一些学者建议先在实践中探索试错,然后再完善政策与理论的观点。然而数据产权虚置可能造成数据开发不足与数据流通混乱的问题,无论对于数据开发者还是所有者,产权都是最基本的制度供给激励。一、产权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基础性激励明晰合理的产权界定是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的前提,而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独有特性引致了数据要素权属的不确定,既有产权理论与制度设计在解释数据产权问题上面临困难。首先,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使得数据开发商与原始数据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数据产权配置上存在不等价性,科斯定理难以直接应用于数据要素市场的解释,数据的产权配置至关重要。因而大量研究基于泛化的数据产权讨论其归属于不同主体带来的福利影响,但尚未形成一致结论。其次,数据要素的衍生性引致了数据主体的多元性,以所有权为核心构建的传统生产要素确权体系不适用。原始数据的价值往往很低,需要通过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将对客观事物的数字化记录转化为产生价值增值的生产要素。与之对应,部分学者提出将产权细分,引入“权利束”概念进行解释。最后,数据要素的虚拟性使得既有法学概念在数据产权问题的解释上存在争议。一方面,就数据产权的属性而言,主要存在人格权说和财产权说。人格权能较好地避免隐私泄露与数据滥用问题,但严重限制了数据的开发、流通与利用,不利于数据产业的发展。构建数据财产权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开发与交易数据的积极性,但绝对财产权可能阻碍数据自由流通。另一方面,数据要素是否符合作为财产权客体的条件尚存在争议,为了使既有法理概念能用于数据确权的解释,部分研究主张就对“数据”概念做性质限制使之满足成为民事权利客体的条件,而一些研究则主张创设新型财产权以适应数据要素的特殊性。数据产权问题本质上是数据安全与数据流通的权衡,造成数据权属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原始数据所有者与数据开发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数据要素价值的实现与增值的关键在于海量数据的汇集,以平台、数字企业为代表的数据开发者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而原始数据所有者的让渡意愿与权益保护是数据要素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数据产权不明晰将造成数据开发不足与数据流通混乱的问题,无论对于数据开发者还是所有者,产权都是最基本的制度性供给激励。笔者从传统中国地权交易实践中提炼出“占有权”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独立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占有权理论(详见作者《在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土地占有权及其实现》,《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6期;《近代上海道契土地产权属性研究》,《历史研究》2021年第5期)。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是数字时代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产权问题的理论思考一脉相承。本文基于占有权理论对数据要素的产权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为数据要素确权与市场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引自:龙登高,陈月圆,李一苇:《在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土地占有权及其实现》,《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6期二、数据要素分类确权与多层次产权形态数据要素的主体多元、权利多样、场景多变,基于数据来源和生成方式可分为“自然数据”、“商业数据”和“公共数据”三类,数据开发商在其中获得的产权属性各不相同。“自然数据”指易识别或可识别的微观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数据,特别强调所有者的权利与隐私权保护,但数据开发商仅拥有使用权并不足够,可通过开发增值扩权赋能获得使用权之外的相应权利。“公共数据”指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常由国家或政府机构持有,强调公共安全和国有数据产权。在公共数据中,数据开发商获得使用权是相对安全的。“商业数据”是数据开发商在采集、存储大量零散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匿名化处理与分析产生的可商业利用的新数据。数据开发商在处理原始数据的过程中投入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创造了数据要素的价值增量,生产出的商业数据理应归属于开发商所有。数据产权不仅划定权利主体运用要素的边界,也表征其参与要素收益分配的合理性。某一要素权利具有财产权属性后,意味着可以稳定获取要素的多期收益,并且可以跨期调剂、灵活配置。然而,数据开发商并非自然数据的所有者,能否获得财产权利?传统社会地权交易中的“田面权”和“典权”都是非土地所有者获得的财产权利,田面权主和承典人都可以在使用权外,拥有对土地要素抵押、担保及典当等权利,可以将未来收益变现。土地要素的产权形态中存在非所有者拥有的财产权利,而数据的竞争性与排他性较土地更弱,将土地要素非所有者的财产权利概念迁移到数据要素的产权问题上也是符合逻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中虽未明确非数据所有者的财产权利,但“建立健全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流转数据相关财产性权益的机制”保留了财产性权利主体从所有者向非所有者拓展的可能。数据交易实践中事实上存在比使用权内涵外延更广,但又未达所有权,或不唯一的产权形态,笔者将其定义为“数据占有权”。占有权的典型特征有三:其一,占有权是非所有者的财产权利;其二,占有权在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它们彼此分离、相互独立;其三,占有权是经济产权的概念,可以脱离实物载体对特定要素财产权利进行占有。不同于法学物权意义上的占有,数据占有权指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占有:占有既是一种权能,也是一种产权层次与形态,侧重于使用、消费以及从要素中获得收益与转让的权利。数据占有权强调自然数据开发商在使用权之外应进一步明确拥有财产性权利,这种财产性权利使权利主体可以更加灵活地经营和运用数据要素,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不必受限于原始数据所有者。三、数据产权分层与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原始自然数据的价值低,需要仰赖数据开发商采集、加工和分析,将对客观事物的数字化记录转化为生产要素、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产品。而自然数据的开发利用中面临原始数据所有者的个人隐私担忧与数据安全保护问题。隐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负外部性,扭曲市场机制。通过数据产权来协调自然数据所有者隐私保护与开发商产权激励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解决隐私负外部性引致的市场失灵问题,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关键。零散的原始数据如未开发的荒地,经济价值小,初始所有权的收益低。佃农垦殖无主或无用的荒地,投资水利设施,增强土壤肥力,使土地的价值增加,佃农的权利由耕种土地的使用权拓展到占有权。与佃农投资开垦荒地,由土地要素增值扩权赋能的逻辑一致,经过开发商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工作,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增加,权利相应扩大,可以由更多要素主体与所有者分享权利和收益。随着使用权的进一步扩大,要素权利得到增强具有了财产权属性。此时,收益与权利可由参与要素增值活动的多方主体分享,实现从要素投入到数据收益再到权利分配的转变。此外,数据要素的价值与使用者的异质性密切相关,单一的自然数据对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难以定价,因而此类数据的要素化与价值化过程更依赖数据开发商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赋予自然数据开发商占有权是对其获取数据增值部分收益合理性的确认,也是重要的产权激励,有利于推动数据要素可持续开发与应用。数据产权被细分建构为多层次的产权体系,不同层次的产权对应差异化的权利和丰富多样的交易形式。数据要素权利分层后的产权形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所有权、使用权和占有权。如果数据开发商仅获得使用权,那么数据交易的形式不外乎租赁;引入数据占有权概念将拓展数据交易的形式,不仅包括租赁,还有抵押、担保、典当等交易方式。自然数据开发商可以凭借数据占有权向金融机构融资,在缓解企业信贷困难问题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多层次的数据产权交易中,基于差异性要素的投入与组合,占有权可以被拆分与重组,形成多个占有权,具有较强的拓展性。“数据二十条”提出“构建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支持探索多样化、符合数据要素特征的定价模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占有权对应的多样化交易方式为数据要素权利分层次进入市场,依据权利的经济内容与供需状况在市场中形成价格奠定基础。数据要素可分为三重产权形态,依据权能越大价值越高的定价原则,数据要素完整所有权交割的价格最高,而使用权交易的价格较低。传统地权交易实践表明,占有权主获得了所有权之外的财产性权利,产权激励更强,有强烈的动机投资要素增值,使其经济价值大幅增加。原始数据所有权的价值较低,而开发增值部分更高,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开发增值部分的经济价值占比逐渐增加,数据开发商投资获得的收益远超数据的初始价格。产权分解后,“所有权”仅表征原始数据要素的归属而非完整的权利, 数据开发增值扩权赋能的部分则属于开发者。四、以占有权为抓手,考察数据产权制度构建总体而言,中国的数据产量多,但数据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数据要素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其中基础环节在于数据要素的产权归属。以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占有权为抓手思考数据产权制度构建的问题,有望为推进数据确权和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贡献理论基础。《国家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1)》显示,2021年中国数据产量达6.6ZB,同比增加29.4%,占全球数据总产量(67ZB)的9.9%,仅次于美国的16ZB,位列全球第二。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2021-2022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指数的平均得分为58.73,且区域间数据要素市场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大规模数据要素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此外,中国数据交易规模较小,仅占全球市场的13%左右。且以场外交易为主,场内交易不足5%。尽管数据交易平台不断涌现,但交易功能有限,数据交易规模有待扩大。与既往围绕所有权探讨数据归属的思路不同,笔者以数据要素占有权为中心,聚焦数据开发商在自然数据中获取的权利问题,展开对数据要素产权形态的分析,与数据要素的社会经济特性适配度更高,有利于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将占有权概念引入数据产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因数据要素固有的非竞争性、衍生性和虚拟性特征造成的数据要素产权问题。首先,占有权作为一项经济产权(property rights),与所有权(ownership)的专属性与强排他性不同,可以细分也可以由多个主体共享。占有权的可分性与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特征相契合。其次,占有权与所有权、使用权彼此分离、相互独立,是“权利束”的一部分,与数据要素衍生性特征引致的多元化主体相对应。数据的衍生性特征表明数据增值过程仰赖于多个主体的投入和多种生产要素的结合,因而这些要素所有者与数据增值过程的参与者也应该获得一定权利,这既是参与要素报酬分配的合理化依据,也是进一步促进要素增值的激励。使用权当然也可以由多个主体共享,但使用权对数据开发商的激励不足。数据具有财产属性,赋予数据开发商财产性权利可以提高数据流通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占有权可以脱离实物载体而存在的经济产权性质缓解了因数据要素虚拟性而难以被现有法学概念解释的问题。鉴于数据要素的特殊性,数据要素市场化过程中普遍面临“隐私的负外部性”、“数据开发者的投入激励”和“非竞争性对数据充分利用提出的要求”三者之间的权衡,数据占有权一定程度上理顺了这三者关系。一方面,占有权作为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独立的财产权利,承认原始数据所有者的所有权归属,所有者可以在出让权利获取经济收益与保护隐私之间灵活权衡,有利于缓解隐私负外部性。另一方面,数据占有权扩展了数据开发商的权利,有利于增强数据处理主体的投入激励,促进数据开发与应用。此外,占有权的衍生拓展性也与充分利用具有非竞争性的数据要素的要求相契合。本文以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占有权为抓手思考数据产权制度构建的问题,有利于破解当前数据确权困境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理论障碍。

龙登高:“计量史学译丛”书序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1:58:07 +0800

许多学术文章都对计量史学进行过界定和总结。这些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讲起,即计量史学是运用经济理论和量化手段来研究历史。他们接着会谈到这个名字的起源,即它是由“克利俄”(Clio,司掌历史的女神)与“度量”(metrics,“计量”或“量化的技术”)结合而成,并由经济学家斯坦利·雷特与经济史学家兰斯·戴维斯和乔纳森·休斯合作创造。实际上,可以将计量史学的源头追溯至经济史学的发端。19世纪晚期,经济史学在德国和英国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此时,德国的施穆勒和英国的约翰·克拉彭爵士等学术权威试图脱离标准的经济理论来发展经济史学。在叛离古典经济学演绎理论的过程中,经济史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经济史最早的形式是叙述,偶尔会用一点定量的数据来对叙述予以强化。历史学派的初衷是通过研究历史所归纳出的理论,来取代他们所认为的演绎经济学不切实际的理论。他们的观点是,最好从实证和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用抽象的理论和演绎来研究经济学。历史学派与抽象理论相背离,它对抽象理论的方法、基本假设和结果都批评甚多。19世纪80年代,经济历史学派开始分裂。比较保守的一派,即继承历史学派衣钵的历史经济学家们完全不再使用理论,这一派以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为代表。另一派以施穆勒为代表,第一代美国经济史学家即源于此处。在英国,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弗朗西斯·埃奇沃斯(Francis Edgeworth)代表着“老一派”的对立面,在将正式的数学模型纳入经济学的运动中,他们站在最前沿。在20世纪初,经济学这门学科在方法上变得演绎性更强。随着自然科学声望日隆,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运动兴起,此时转而形成一种新认知,即经济学想要在社会科学的顶峰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将其形式化,并且要更多地依赖数学模型。之后一段时期,史学运动衰落,历史经济学陷入历史的低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理论化程度降低了,他们更多采用统计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学家随之声名鹊起。经济学有着严格缜密的模型,使用先进的数学公式对大量的数值数据进行检验,被视为社会科学的典范。威廉·帕克(William Parker)打趣道,如果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女王,那么经济理论就是经济学的女王,计量经济学则是它的侍女。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技术,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越来越感兴趣,对所谓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差距拉大这个问题也兴趣日增。他们认为,研究经济史是深入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渠道,他们将新的量化分析方法视为理想的分析工具。“新”经济史,即计量史学的正式形成可以追溯到1957年经济史协会(1940年由盖伊和科尔等“老”经济史学家创立)和“收入与财富研究会”(归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管辖)举办的联席会议。计量史学革命让年轻的少壮派、外来者,被老前辈称为“理论家”的人与“旧”经济史学家们形成对立,而后者更像是历史学家,他们不太可能会依赖定量的方法。他们指责这些新手未能正确理解史实,就将经济理论带入历史。守旧派声称,实际模型一定是高度概括的,或者是特别复杂的,以致不能假设存在数学关系。然而,“新”经济史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将可操作的模型应用于经济数据。到20世纪60年代,“新”“旧”历史学家之间的争斗结束了,结果显而易见:经济学成了一门“科学”,它构建、检验和使用技术复杂的模型。当时计量经济学正在兴起,经济史学家分成了两派,一派憎恶计量经济学,另一派则拥护计量经济学。憎恶派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其“信徒”退守至历史系。“新”“旧”经济史学家在方法上存在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新经济史学家所偏爱的模型是量化的和数学的,而传统的经济史学家往往使用叙事的模式。双方不仅在方法上存在分歧,普遍接受的观点也存在分裂。计量史学家使用自己新式的工具推翻了一些人们长期秉持的看法。有一些人们公认的观点被计量史学家推翻了。一些人对“新”经济史反应冷淡,因为他们认为“新”经济史对传统史学的方法构成了威胁。但是,另外一些人因为“新”经济史展示出的可能性而对它表示热烈欢迎。计量史学的兴起导致研究计量史学的经济学家与研究经济史的历史学家之间出现裂痕,后者不使用形式化模型,他们认为使用正规的模型忽略了问题的环境背景,过于迷恋统计的显著性,罔顾情境的相关性。计量史学家将注意力从文献转移到了统计的第一手资料上,他们强调使用统计技术,用它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假定关系是否存在。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计量史学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他们只把它看作经济理论的另外一种应用。虽然应用经济学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计量史学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将理论和最新的量化技术应用在旧数据上,而不是将其用在当下的数据上。也就是说,计量史学强调理论和形式化模型,这一点将它与“旧”经济史区分开来,现在,这却使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以至于有人质疑经济史学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实际上许多经济学系已经认为不再需要经济史学家了。中国传统史学对数字和统计数据并不排斥。清末民初,史学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已经有了结合。梁启超在其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就强调了统计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巫宝三所著的《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可谓中国史领域中采用量化历史方法的一大研究成果。此外,梁方仲、吴承明、李埏等经济史学者也重视统计和计量分析工具,提出了“经济现象多半可以计量,并表现为连续的量。在经济史研究中,凡是能够计量的,尽可能做些定量分析”的观点。在西方大学的课程和经济学研究中,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史紧密结合,甚至被视为一体。然而,中国的情况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基础性历史数据。欧美经济学家在长期的数据开发和积累下,克服了壁垒,建立了一大批完整成熟的历史数据库,并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果,如弗里德曼的货币史与货币理论,以及克劳迪娅·戈尔丁对美国女性劳动历史的研究等,为计量经济学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整理这样完整成熟的基础数据库需要巨大的人力和资金,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过,令人鼓舞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这项工作。在量化历史讲习班上,我曾提到,量化方法与工具从多个方面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现和创新。量化历史的突出特征就是将经济理论、计量技术和其他规范或数理研究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史研究。只有真正达到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的互动融合,才可以促进经济理论和经济史学的互动发展。然而,传统史学也有不容忽视的方面,例如人的活动、故事的细节描写以及人类学的感悟与体验,它们都赋予历史以生动性与丰富性。如果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与细节,历史就变成了手术台上被研究的标本。历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而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因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记录,也是我们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深刻地了解过去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经济史学者在国际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量化历史研究中崭露头角,通过量化历史讲习班与国际学界密切交流。此外,大量中国学者通过采用中国历史数据而作出的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套八卷本“计量史学译丛”的出版完美展现了当代经济史、量化历史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通用方法,必将促进国内学者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同时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结合中国历史和数据批判借鉴,推动对中国文明的长时段研究。

仲伟民:从历史和现实的双向角度看茶史与茶业研究

Read more

Published: Friday, 11 October 2024 21:55:54 +0800

摘要:中国是产茶大国,更是具有悠久茶文化传统的国家。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开始向全世界传播,茶叶贸易不仅成为助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使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成为全民饮茶国家,并形成了独特的英国茶文化。然而,繁荣的茶叶贸易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相反,中国却成为了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茶业从清末走向低迷,直至20世纪后期才开始恢复,但离茶业强国还差很远。通过对茶史进行深入研究,能找到中国茶业低迷不振的根源;对茶业现状的反思同样也能促使茶史研究的深入。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茶史、茶文化的研究,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角度来思考茶业振兴的问题。 考证历史事实,努力复原历史真相,是历史学者的基本职责;同时,历史学者从遥远的过去回归现实,回归日常生活,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努力回应当代社会,同样是历史学者的职责,而且这本来也应该是历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科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以及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可以视为历史学的铁律,对历史学者永远都有启示作用。本文以茶史研究为例,简单谈谈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从历史与现实视角看茶业尽管日月有轮回,朝代有更替,但历史的涓涓细流却在变幻纷呈的表象下连绵不断。历史与现实本为一体两面的关系,难分彼此。然而,我们时常感到历史研究大多只是沉浸在过去,而今天的现实又缺乏历史的积淀,历史与现实似乎发生了断裂,或者根本就是“两张皮”。这到底是如何造成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真实情形是,历史从未中断,是我们的思考在不应该停止的地方中断了,从而导致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的断裂。这种断裂不仅影响了我们思考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极易遭致现实的批判和抛弃。经济史研究在连接历史与现实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因为与强调变化尤其是重大变化的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等专门史不同,经济史研究更加强调和重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秦至清两千年中国历史风云变幻,朝代屡次更替,但传统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比如,汉代所铸铜币五铢钱不仅在当时受欢迎,而且被历朝沿用;铜与银复本位制,自宋至清一以贯之;户籍制度从先秦到现在,更是延续三千余年;等等。《二十四史》中有关经济的专门篇章,除司马迁《史记》首创《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外,自班固《汉书》开始命名为《食货志》,此后直到《清史稿》,正史中的“食货志”一名再无改变。正是主要依靠这些资料,我们得以了解历代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过程。一些更为重大的经济史议题,如为何在改革开放初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锋,并且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同样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根据。上述两个地区在最近几百年的时间段内,就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就是说,今天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因为有历史的基础。以上种种实例,不仅可以发现古代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证明将历史与现实割裂,既无法复原真正的历史,也无法理解今天的现实。就此而言,很多历史议题尤其是经济史的议题都应该引入到当代史的研究中。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现实的需要。然而,实际情况是,历史研究包括经济史研究往往与现实脱节。茶史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茶史研究往往只关注过去,对今天的茶业状况不甚了解,所以茶史研究对当代茶业的影响力极小,研究成果只能在小众群体中传播;而当代茶业则只关注经营和效益,对茶史漠不关心,所以当代茶业不能充分吸收茶史研究的精华,从而显得浅薄、无根。中国人对茶最为熟悉、最为亲近,茶水自然融入我们的身体,故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说;茶文化自然融入了中华文明,故又有所谓七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茶”一说。就中国茶史而言,中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著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说:唐朝,具体说是唐代中期以后,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唐”。在唐一代,“荼”去一划,始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现茶学。茶始收税,才建立茶政;茶始销边,才开始有边茶的生产和贸易。一句话,直到这时,茶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显著的生产事业和文化。也就是说,大约从唐中后期开始,无论生活日常,还是文人雅集,中国人都已逐渐离不开茶,正应了民间习语“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在唐诗宋词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颂扬茶的作品不计其数。宋徽宗不仅喜欢茶,而且成为了一位茶学研究专家,写出了茶史上的重要著作《大观茶论》。乾隆皇帝嗜茶如命,其君臣间“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传说可能并非无稽之谈。也正是从唐宋时期开始,茶产业成为传统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不仅关系茶农茶商的生存,茶税收入也开始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史料记载,茶税征收始于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建议在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以充实国库:“赵赞乃于诸道津要置吏,税商货,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一,以充常平之本。”唐文宗大和年间 (827—835),江西饶州浮梁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元和郡县志》卷二八《饶州浮梁县》记载:此地“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著名诗句,反映了当时茶叶贸易利润丰厚。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朝廷每年的矿冶税收入不到7万贯,还抵不上一个产茶县的茶税。到唐宣宗时期 (846—859),每年的茶税收入已高达80万贯。这一时期最大的商税收入盐税,每年高达600万贯,茶税也成为唐朝后期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明清时期的茶税更为重要,这里就不赘述了。当然,茶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并成为经典议题,主要是因为世界性的消费革命使茶叶越出了东亚地区而走向全世界。起因当然是欧洲人的全球殖民和探险活动,尤其是英国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兴起了饮茶之风。英国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的饮茶风气甚至成为英国人的民族身份象征和民族习俗,这在世界历史上的确是让人啧啧称奇的事情。正如有学者所说:“饮茶在英国传播的同时经文化重塑而日渐本土化,英国人不仅完成了饮茶以绿茶为主向以红茶为主的文化选择,而且把中国红茶、西印度群岛蔗糖与传统饮食中的牛奶(乳类)真正结合起来,发展出了英国特色的饮茶方式。”所以,英国的茶文化并没有照搬中国,而是“逐渐形成了英国独有的红茶文化体系”,“甚至我们今天使用得极为频繁的茶几(tea table)、茶歇(tea break)等词语也是从英国的红茶文化体系中借来的词汇”。在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情况下,英国人为满足国内茶叶消费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不得不想方设法大量购买中国茶叶,这间接引发了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繁荣。完全可以这样说,英国人主导的茶叶贸易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大大助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然,英国为了满足国内巨量的茶叶需求,而不得不通过各种合法与非法的方式将大量鸦片从印度销往中国,以获得从中国购买茶叶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这种不对等不公平的贸易引发了中英冲突以及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两次鸦片战争既打破了传统中国的平衡机制,也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进而引发并迫使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型。如同棉纺织品、白银、鸦片以及砂糖、咖啡、可可等商品,茶叶也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商品。就此而言,茶史研究不仅是中国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世界史或全球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伴随传统文化研究热,近年茶史论著出版很多,表面上看茶史研究一派繁荣景象。但实际上,目前茶史研究存在问题也较多,突出表现在:其一,大量著作都是在炒冷饭,真正有见解的茶史著作较少;其二,坐井观天,片面夸大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其三,闭门谈茶,基本不了解甚至曲解茶对近现代世界的影响。因此,茶史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既需要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将茶史研究引入当代史及全球史研究之中,还要从当下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全球关联出发。只有如此,茶史研究才有可能取得突破。与茶史、茶道、茶学、茶文化等概念相比较,我更愿意使用“茶业”(茶产业)这个从经济学来定义的概念。“茶业”这一概念何时提出,由谁提出,大约已不可考。“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对这一概念有过解释,他说:“茶业这一名辞的造成,是茶在海外输出占有崇高的地位以后的事。国人的意识中,茶业往往被看作限于商行为的营业,这正如视食粮为米业而蔑视了稻的栽培的重要生产部门一样了!茶业由栽培而收获,由制造的出品,再进行到贩运,实包括农、工、商的三项企业。”吴先生对茶业的解释非常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茶业这一概念考察茶史,可以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中国人虽然很早就开始饮茶,但魏晋以前茶的消费群体尚有限,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也比较有限,那个时期可以说还没有形成茶产业。茶叶消费普及到民间,消费群体扩大,并对国家经济产生影响,应该是在唐宋时期。从唐宋时期开始,茶叶消费迅速普遍,茶税成为政府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茶产业,更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随着饮茶方式的不断改进,元明清时期中国茶业规模越来越大,茶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总之,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角度看茶业,将能大大促进茶史研究的深入。二、茶史研究是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把钥匙茶史研究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茶史的研究,尤其是近现代茶史的研究。近代茶业发展史还是中国近代转型艰难的典型写照,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坎坷,中国走向世界的曲折,都可以从中国近代茶业的发展进程中得到最有益的启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议题,从茶史这个角度思考,能给我们很多启发。不仅如此,由茶史来考察世界近现代史尤其是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大航海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在近代全球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原来都局限于某个区域,后来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才传播到全世界。这个特殊原因就是欧洲从16世纪开始在全世界的扩张以及经济的起飞。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欧洲是世界上各种新鲜事物的中心。与烧酒同时或略有先后,它发现三种新的有提神强身作用的饮料:咖啡、茶、巧克力。这三种饮料都从海外传入:咖啡来自阿拉伯(先在埃塞俄比亚种植),茶来自中国,巧克力来自墨西哥。”饮茶习俗原来一直局限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区域,后来茶叶走出东亚区域,逐渐影响至南亚、东南亚及周边地区,对全世界产生影响则是在大航海之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纷纷来到东方,他们要么抱着寻找宝藏的目的,要么希望找到新的商机。此间,白银、鸦片、瓷器、丝绸、棉纺织品、香料以及各种土特产等,都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最后真正能够打动欧洲人并成为中西沟通重要媒介的却是东方那一片片“神奇的树叶”。在欧洲人大航海、殖民地开拓以及随之而来的近代化浪潮中,茶叶最初也是一种奢侈品,后来与咖啡、可可一起成为一种广为受人欢迎的“王牌商品”(语出布罗代尔)。与其他成瘾性消费品相比,我认为茶叶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咖啡、可可、鸦片等,这是我们需要特别重视研究茶史,并希望将茶史研究引入当代,成为当代议题的重要原因。简单说,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近代化进程中,茶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英国著名学者麦克法兰甚至认为,茶叶在英国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如果没有茶,英国就不可能有大英帝国和英国的工业化。没有源源不断的茶叶供应,英国企业的发展就难以维持”。尽管我们不一定赞成麦克法兰的观点,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茶叶对英国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茶在中国很早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两千多年间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欧洲人尽管接触、接受茶很晚,形成饮茶习惯更晚,然而茶却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生产方式。茶在传入欧洲的初期阶段受到过各种各样的质疑,不过这个时期非常短,随后茶叶即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英国。18世纪后,几乎每一个与茶叶接触的国家都将茶描述为一种文明开化的象征,并将茶和咖啡等健康饮品转化为欧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一书的书名,就充分体现了茶叶对现代世界形成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有一种早期现代社会思想认为,消费和对外贸易是创造文明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茶叶的拥护者将其吸收进来,辩称茶叶平衡了经济,并培养出健康和有适度自制力的消费者。将茶叶视为文明力量,这种观念对茶叶消费的成败至关重要。大众营销者推动着我们多买、多吃、疯狂购物,我们经常认为节制是对这种营销的反抗。然而,这完全是一种对节制与消费之关系的非常当代的理解。节制并不排斥物质世界,它发展出一种消费的道德观,一边妖魔化某些商品和消费行为,一边又提倡另一些商品和消费行为。因此,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看到的,19世纪的跨国禁酒运动改变了食品和饮料产业,促进了现代饮食的产生,并将消费主义合法化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当然,饮茶习惯养成更直接和主要的作用,是使人的身体更为健康。英国人自从养成饮茶习惯后,不仅各种传染病及肠道疾病大为减少,终于从中世纪黑死病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加糖的热茶饮取代原来的酒精饮料,使人的精力也更为充沛,饮茶后人们的身体状况更适应于机械化的流水线作业。所以,将饮茶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因素,并没有任何夸张。在18—19世纪的两百年间,世界饮茶浪潮不仅席卷了英伦三岛,而且广泛影响到欧洲大陆、美洲及澳洲等地区。直到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生产和供应国,茶叶也几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因此世界茶叶市场对中国高度依赖。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即印度开始成为中国茶叶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继而锡兰(斯里兰卡)、北非等国家和地区也成为茶叶主要生产地,这种变化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和英国,甚至影响了全球贸易格局。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鸦片战争本质上是茶叶战争,主要是茶叶而不是鸦片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鸦片只是表象和手段。因为正是英国国内巨大的茶叶需求,导致英国的对华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清朝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允许英国商人在广州通过十三行进行茶叶贸易而无法满足英国国内茶叶需求的局面,英国断然使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并开放更多的口岸。与此同时,英国尝试在最可靠的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以图摆脱对中国的茶叶依赖。有学者将这种由英国人主导的茶叶生产与贸易格局的改变称之为“茶叶战争”或“茶业战争”,是比较贴切的。总而言之,是欧洲商人将茶叶贸易变成了全球贸易,是欧洲商人使茶叶成为全球第一饮品,也是欧洲商人将茶业带入了现代化。茶叶生产和贸易对全球化以及近代化的推动,功不可没。从茶叶经济史角度考察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一方面,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视,茶叶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全球性的饮料革命和消费革命,这是近现代经济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茶叶对英国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如果没有日益重要的茶叶贸易和国内日益旺盛的茶叶需求,英国很可能不会在19世纪这么深地卷入东亚事务。以东印度公司为例,因为公司从进口中国的茶叶中获得巨额利润,以至于当时坚决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贸易的人也哑口无言。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结束的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时期,东印度公司在单项茶叶贸易中可获至少30%的纯利润。尤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东印度公司90%以上的利润都是来自茶叶贸易,有的年份甚至达到了100%!茶叶贸易不仅关系东印度公司的生存,对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样非常重要,并成为英国政府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除英国国内茶叶需求旺盛外,中国的茶叶在当时还是“唯一能够成为普遍消费品而又不与本国制造品竞争的一种合用的物质……茶已经成为了非常流行的全国性的饮料,以致国会的法令要限定公司必须经常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在垄断的最后几年,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平均每年三百三十万镑”。茶叶贸易为英国政府带来的330万镑收入,相当惊人,因为这相当于当时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事实证明,英国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不仅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大大助推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中国茶叶贸易为何直线衰落,印度茶业为何异军突起?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体察中国茶业盛衰的奥秘,更可以反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正如有学者指出:殖民时期印度茶产业腾飞的基础,是种植园主利用刑事劳动法(penal labor laws)将契约劳工(indentured workers)——众所周知的“苦力”——从印度中部迁移至阿萨姆地区,在绵延不绝的、被委婉表达为“茶园”的种植园中辛苦劳作。印度茶业在19世纪90年代超过它的对手——中国。中国茶业衰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尤其是中国历史为何不能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典型,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今天总结。比较之下,印度茶业后来居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近百年的时间中,印度茶叶出口量始终超过中国,所以民国时期吴觉农等先生谋求茶业振兴时,印度反而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特别让人感慨。当然,尽管印度在19世纪末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印度同样也没有取得现代化的成功,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容专文探讨。三、茶业研究需面向全球当今世界茶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我们要么沉浸于旧日的辉煌之中,自娱自乐自爱,要么对外界的变化置若罔闻,或漠不关心,结果造成我们的研究要么自说自话,自我欣赏,要么不着边际,甚至有将茶学引向玄学的危险。曾经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主要线索之一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史,在现代史中极少提及,当代史更少有人注意。为何会是这样?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20世纪的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从茶叶生产和贸易冠军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了。我们为历史悠久且内涵深刻的茶文化而骄傲,但近代中国茶贸易的衰落和耻辱,又使我们不愿提及这段往事。这种做法既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也影响了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作为饮茶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在宋元明时期逐渐影响到周边国家及东南亚地区,从17世纪开始影响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在19世纪中期前,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生产和供应国,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傲视群雄。清朝当年之所以敢于用最强有力的手段实行严禁鸦片政策,就是因为清廷上下都有十足的“自信”,琦善在给道光帝的《尊旨覆奏禁烟折》中说:内地实有可制外夷之权,乃反受其欺而不善用其权,为大可惜者,则大黄、茶叶是也。凡西口外极大者为俄罗斯,以及诸番,皆需此物。盖地土坚刚,风日燥烈,又日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此为通肠之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林则徐与琦善持同样的看法,他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也说:“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他在代光绪帝起草的致英国女王的檄书中也说道:“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又外国之呢羽哔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若中国亦靳其利,夷人何利可图?”在他看来,中英贸易中,英国对中国来说可有可无;而中国对于英国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如果没有中国的市场,英国人就很难生存下去。这些在今天看来非常荒唐的看法,在当时人看来却是“正确的知识”,甚至连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也不例外。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没有必要苛责他们。可是,在过了一个多世纪之后,我们如果仍不真正“开眼看世界”,那么我们的见识也高明不到哪里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在18世纪就逐渐呈上升势头。尽管清政府长期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但英国为满足其国内茶叶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想方设法扩大与中国的茶叶贸易。1840年的中英冲突,表面上看是因为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其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为了向中国购买更多的茶叶。1842年五口通商之后,中英茶叶贸易额迅速上升,这种上升趋势一致延续到19世纪80年代。在19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茶叶出口一直占中国出口商品的首位,且茶丝两种商品几乎占据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全部。如1870年,茶丝两种商品的出口值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8%,其中茶叶占49%,蚕丝占39%;1875年,这两种商品占出口总值的89%,其中茶叶占比高达53%,蚕丝36%。中国茶叶出口值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出口额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此后便量价俱减。尤其是印度、锡兰茶叶种植园开辟且产能扩大后,中国对欧洲的出口急剧减少。只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对俄罗斯的茶叶出口迅速增加,才暂时弥补了对欧洲贸易的缺口,但总的下降趋势已经不可遏止。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茶叶贸易的衰落除表现在出口总数量减少外,更突出表现在价格下降方面,即出口值下降的幅度远大于出口量下降的幅度。到20世纪初,茶叶出口值居然降到了中国出口总值的10%以下,令人特别感慨!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国际上对茶叶的总需求不降反升,而中国茶叶出口所占份额越来越少,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竞争力的衰退。茶叶在18—19世纪曾经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商品,最后却节节败退,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的衰退。晚清衰弱的国势、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导致清政府不可能在茶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进入民国后,一批有位之士图谋复兴中国茶业,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茶业复兴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后来因为日本全面侵华,茶业复兴计划无果而终。进入20世纪后半期,世界茶业格局发生了更多的变化。首先,茶叶产区有了巨大变化。除了中国和印度两大产区外,茶叶的种植迅速遍及全世界五大洲,东非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茶叶茶区,甚至在美国和英国本土也开始种植茶叶。目前茶叶产量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印尼。在20世纪,中国茶叶出口量始终排在印度之后,只是到了21世纪初,我们才又超过了印度。确切说,2005年,中国茶叶产量才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苏联茶产业曾经规模很大(主要在格鲁吉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甚至向华约国家大规模出口茶叶,但苏联解体后茶叶产量迅速下降。其次,茶叶的加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茶叶加工可以说经历了三大变化过程,最初是中国的纯手工茶,后来是机器粗加工的茶,再后来则是机器精细加工的茶。其中茶叶加工的第三次变化发生在冷战时期,为了确保核战争发生后也能够保证基本的以及安全的茶叶供应,英国在印度西北部的托克拉伊试验茶场完成了一项革命性的创新成果,这项成果名为CTC(压碎-撕切-揉卷)的茶叶生产工艺,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高效特征。再次,茶叶消费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总趋势是朝快捷、简单方向发展,突出表现为茶包及袋装茶的快速推广。茶包先是在美国流行,随后传到其他国家,甚至已经有茶文化传统的英国也无法摆脱其影响。1968年,茶包茶在英国市场的份额还不到3%,40年后茶包茶占据了英国茶叶市场90%!另外,茶叶消费的地区格局在20世纪后半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原来没有饮茶习惯的地方后来居上,而原来的消费大国却退居其后。根据2008—2010年的平均数据,世界上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是科威特,人均2.86公斤,接下来依次是爱尔兰2.31公斤,卡塔尔2.04公斤,土耳其2.02公斤,阿富汗2.01公斤,英国1.97公斤,中国人均消费仅有350克。西亚诸国及土耳其的茶叶消费,在20世纪突飞猛进。比如土耳其曾经是一个咖啡大国,1923年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因为失去了穆哈港(Mocha,亦译摩卡港),导致咖啡价格暴涨,加上这个时期土耳其成功推广了茶叶种植,结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茶叶就逐渐取代了咖啡,成为土耳其国民的第一饮品,并曾长期占据人均消费世界第一的位置。曾经的茶叶消费大国英国,到本世纪尽管仍保持较高的消费总量,但趋势是茶叶消费递减,而咖啡消费递增,且咖啡的消费增加更快。对上述当代世界茶业格局的诸多变化,我们了解得实在太少。这既影响了我们的眼界,也导致我们研究的诸多不足。四、茶业研究需克服民族主义倾向克服及防止茶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既是茶史研究的需要,也是中国茶业走向世界的需要。原殖民地国家或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现代化的进程会严重受挫。中国曾经是一个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也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因此民族主义倾向不独存在于茶史研究和茶业研究中,在各行各业都有表现。在我们中国人同样引以为豪的独特发明瓷器与丝绸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同样有这种现象。源远流长的中国丝绸文化、瓷器文化等,都的确给中国历史增光添彩,值得我们自豪。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孤芳自赏,尤其是在已经落后于别人的情况下仍然自以为是,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那永远只能处在落后的位置上而根本不能奢望恢复原来的辉煌。这一点,在茶史研究及茶业发展中更为突出。民国时期一批学者在茶业复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不少学者出于民族主义的考量,而提出一些极端或不科学的看法,比如有学者就认为,曾经在对外贸易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外国商人服务的茶叶买办是旧社会的寄生虫。与中国的情况相似,印度自由派学者也严厉批判英国人的刑事劳动合同,认为在阿萨姆茶园从事茶叶生产的苦力不符合平等自由的原则。“无论是寄生虫式的中国‘买办’,还是被束缚的印度‘苦力’,都受到亚洲民族主义思想者的强烈抨击,这呈现了由全球竞争所催生并加剧的地方社会张力”。可见,民族主义问题是被殖民或落后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新航路开辟后,日渐扩大的中欧茶叶贸易逐渐取代了此前的瓷器、丝绸等商品贸易,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对近代消费革命和英国的近代化功不可没。其中关于茶叶对英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欧美学者不吝赞誉,比如前述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就充分肯定了茶叶对于英国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有人批评他有夸大的成分,但多数学者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就茶叶对英国近代化的助益而言,麦克法兰的评价基本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当然,有人硬把美国独立战争与中国茶叶扯在一起,且无限拔高,就非常不恰当了。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沉迷于历史,不能将历史上的茶文化无限夸大,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诸多不足。兹举以下几点:其一,曾经作为中国出口商品第一位的茶叶,却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商品贸易市场上的劣势,茶叶经济对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更没有促成中国的近代化。我想,这大约是茶叶生产与贸易为何在当代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茶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减退。从晚清到民国,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除1923—1937年间茶业曾短暂复苏外,整体趋势是走下坡路,比如,1946年全国茶叶产量还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茶叶外销不足战前的六分之一,到1949年已几近崩溃。其二,传统手工制茶的确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应该很好地传承这种传统手艺、传统文化,但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茶叶市场,我们也必须冷静思考:中国茶业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在保护传统茶叶制作技艺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方方面面改进我们的茶叶加工技术?所以,如何在保护和传承传统茶文化与发展茶产业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以达到发展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三,目前世界十大茶叶品牌全在欧美国家,而茶叶产量已经重新雄踞世界第一的中国居然没有一个,这让我们这个传统茶叶大国很没有自尊!茶叶品牌是商品茶竞争力的突出表征,中国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缺位,说明中国的茶叶虽然影响了世界,但中国的茶叶在世界市场上却缺乏竞争力,中国的茶企还没有争得一席之地,我们的产业离做强做大还差很远。而民族主义不仅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反而会使上述问题更加严重。以上诸种现象,启发我们思考传统茶文化与茶产业的一些问题。比如,传统茶叶生产与现代市场就存在一些矛盾:中国人最讲究茶叶的个性,包括味道、形状等,所以每种品名的茶叶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都不相同,的确特色鲜明,但现代市场则要求统一和标准化,市场上的中国茶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这应该是中国茶叶品牌不能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再比如,茶叶当然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适当饮茶对身体有益无害,这不仅为科学研究所证明,而且作为常识也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对茶叶的作用无限夸大,那就掉入了自欺欺人的陷阱。另外,国内的茶叶包装不计成本竞相夸张,而茶叶的品质又无法保障、无法衡量。这既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抬高了茶叶的价格,扰乱了茶叶市场。无视国际茶叶市场的真实状况,而一味迎合国内茶叶市场的乱象,茶业振兴绝无希望。总之,重视茶史、茶文化的研究,以及重视对国际茶叶市场的观察、借鉴,对今天的茶业振兴非常重要。要将茶史、茶文化的研究引入当代茶业的研究议题之中,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既需要对茶业历史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和总结,也需要对当代茶业、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个工作很有意义,需要我们潜心去做。作者:仲伟民,男,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仲伟民. 从历史和现实的双向角度看茶史与茶业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26-34.

IT Security RSS Feed for 2024-10-14

Robust cloud IAM should align to zero-trust principl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13:26:00 GMT

Zero-trust Principles

Zero-trust is a security framework that assumes every request is untrustworthy and requires strict verification. It enforces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 Assume breach: The network and endpoints are not inherently trusted.
  • Least privilege: Grant only the minimum access necessary to perform tasks.
  • Verify explicitly: Continuously validate access requests and user identities.
  • Use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MFA): Require multiple forms of authentication to access resources.
  • Limit blast radius: Minimize the impact of breaches by segmenting the network and limiting lateral movement.

Aligning Cloud IAM to Zero-Trust

Cloud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IAM) is a crucial tool for implementing zero-trust in the cloud. By leveraging IAM, organizations can:

1. Enforce Least Privilege:

  • Assign roles with granular permissions based on job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 Use role hierarchies to grant access based on need-to-know.

2. Verify Explicitly:

  • Enable MFA for all users accessing sensitive data.
  • Implement identity-based access control (IBAC) to enforce access based on user attributes.

3. Limit Blast Radius:

  • Use organizational units (OUs) and folders to organize resources and limit access permissions.
  • Configure service accounts with limited privilege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compromised credentials.

4. Leverage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MFA):

  • Enforce MFA for all users accessing cloud resources.
  • Implement adaptive MFA to trigger additional authentication factors based on risk factors.

5. Apply Context-Aware Access:

  • Use context-aware policies to grant access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device type, location, and time of day.
  • This ensures access is granted only when the user meets specific criteria.

Benefits of Aligning Cloud IAM to Zero-Trust

  • Improved security: Reduces the risk of unauthorized access and data breaches.
  • Enhanced compliance: Adheres to industry regulations and best practices for data protection.
  • Simplified management: Automates access control and reduces administrative overhead.
  • Increased visibilit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access permissions and user activity.
  • Faster response to threats: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detect and respond to suspicious activity more efficiently.

By aligning cloud IAM with zero-trust principles, organizations can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their security posture and protect their sensitive data in the cloud.

What is the Mitre ATT&CK framework?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11 Oct 2024 00:00:00 GMT

MITRE ATT&CK (Adversarial Tactics, Techniques, and Common Knowledge) is a globally accessible knowledge base of adversa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based on real-world observations.

Purpose:

  • To provide a common language for describing cyber adversary behavior
  • To improve cybersecurity threat intelligence, threat detection,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 To facilitate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cybersecurity professionals

Structure:

ATT&CK is a hierarchical framework organized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1. Tactics: High-level goals or objectives adversaries pursue, such as “Initial Access” or “Command and Control”
  2. Techniques: Specific methods or actions adversaries use to achieve tactics, such as “Spearphishing” or “Remote Desktop Protocol”
  3. Sub-Techniques: More granular steps or variations within a technique, such as “Spearphishing Link” or “RDP Brute Force”

Key Features:

  • Comprehensiv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adversary behavior, from common attacks to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s (APTs)
  • Evidence-Based: Derived from real-world adversary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 Modular: Allows cybersecurity professionals to tailor ATT&CK to their specific needs
  • Open-Source: Freely available for anyone to use
  • Community-Driven: Regularly updated and refined by a global community of experts

Benefits:

  • Improved Threat Detection: Provides a structured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and prioritizing threats
  • Enhanced Response Planning: Allows defenders to develop targeted response strategies based on specific adversa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 Facilitated Threat Intelligence Sharing: Creates a common vocabulary for sharing threat information across organizations
  • Training and Education: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security curricula and training materials
  • Advanced Analytics: Enables automate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of adversary activity

NCSC issues fresh alert over wave of Cozy Bear activity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2:37:00 GMT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Issues Alert on Cozy Bear Activity

The NCSC, a part of the UK’s GCHQ, has released a new alert warning of increased activity from a hacking group known as Cozy Bear. The group, also known as APT29 and The Dukes, is linked to the Russian intelligence services.

What is Cozy Bear?

Cozy Bear is a sophisticated cyberespionage group that has been targeting governments,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for many years. It is known for its expertise in phishing, malware implants, and targeted attacks.

Current Activity

The NCSC has detec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ctivity from Cozy Bear in recent months. The group is using a range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 Spear phishing emails with malicious attachments
  • Exploiting software vulnerabilities
  • Compromising legitimate websites to deliver malware

Targets

Cozy Bear’s primary targets are government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West, particularly in the UK, US, and Europe. However, the group has also been known to target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national security and finance.

Impact

Cozy Bear’s attacks can result in:

  • Data theft, includ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trade secre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data
  • Disruption of critical systems
  • Loss of reputation and financial damage

Mitigation

To mitigate the risk of being targeted by Cozy Bear, the NCSC recommends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ake the following steps:

  • Implement strong cybersecurity measures, including firewall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and antivirus software
  • Use strong passwords and enable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 Be wary of unsolicited emails and attachments
  • Keep software up to date and patch vulnerabilities promptly
  • Regularly back up important data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The NCSC alert provides detailed technical guidance and indicators of compromise (IoCs) to help organizations detect and respond to Cozy Bear activity.
  • The NCSC offers a range of resources on cybersecurity, including advice for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 The UK government has designated Cozy Bear as a 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

What is threat intelligence?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2:00:00 GMT

Threat Intelligence

Threat intelligence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gathering, analyzing, and disseminating timely and action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reats that can impact an organization’s assets, infrastructure, or reputation. It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reats they face, assess their potential impact, and develop effective mitigation strategies.

Key Components:

  • Data Gathering: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security alerts, malware samples, vulnerability databases, and human intelligence.
  • Analysis: Interpreting and correlating the collected data to identify patterns, trends, and insights into threat actor behavior, attack techniques, and vulnerabilities.
  • Assessment: Evaluating the likelihood and impact of potential threats based on the analyzed information.
  • Dissemination: Sharing the intelligence with relevant stakeholders, including security teams, IT personnel, and senior management.
  • Monitoring and Updating: Continuously tracking threats and updating intelligence as new information emerges.

Benefits of Threat Intelligence:

  • Enhanced Situational Awarenes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at landscape and potential threats.
  • Proactive Response: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be proactive in detecting, preventing, and mitigating threats before they cause significant damage.
  • Improved Decision-Making: Supports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by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reat actors’ motivations, attack methods, and target preferences.
  • Resource Optimization: Helps organizations prioritize security measure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effectively.
  • Compliance and Regulatory Adherence: Supports compliance with industry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that require organizations to maintain effective threat intelligence programs.

Sources of Threat Intelligence:

  • Security Incident and Event Management (SIEM) systems
  • Vulnerability databases (e.g., NIST NVD)
  • Malware analysis tools
  • Intelligence reports from security vendors and researchers
  • Open intelligence sources (e.g., news articles, social media)
  • Human intelligence via law enforcement or intelligence agencies

Government launches cyber standard for local authorities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1:55:00 GMT

Government Launches Cyber Standard for Local Authorities

London, UK – [Date] – The UK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a new cyber standard for local authoritie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ir resilience against cyber threats and protect critical services.

Key Points:

  • The standard, known as the Local Government Cyber Security Standard (LCS),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local authorities to assess their current cybersecurity posture, identify gaps, and implement necessary improvements.
  • It covers essential areas such as incident response, risk management, network security, and data protection.
  • Local authorities are encouraged to adopt the standard voluntarily to strengthen their defenses and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vital services.

Benefits of LCS:

  • Enhanced cybersecurity: Helps local authorities detect, respond to, and recover from cyber threats more effectively.
  • Improved service delivery: Reduces the risk of service disruptions caused by cyber incidents, ensuring essential services remain available.
  • Cost savings: Proa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breaches can mitigate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yberattacks.
  • Increased public trust: Demonstrates a commitment to protecting sensitive data and fostering confidence among citizens.

Implementation:

Local authorities can access the LCS guidelines and resources at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website. The NCSC will provide support and guidance to help authoritie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ndard.

Statement from Minister of State for Digital Infrastructure:

“This standard is a vital step forward in protecting our local authorities from cyber threats. By adopting the LCS, they can strengthen their resilience and ensure the continued delivery of essential services that residents rely on.”

Industry Reaction:

The cyber industry has welcomed the launch of the LCS, recognizing its importance in safeguarding local government networks from malicious actors.

“The LCS sets a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roadmap for local authorities to enhance their cybersecurity posture,” said [Industry Spokesperson]. “We encourage all authorities to embrace this standard to protect their systems and the communities they serve.”

How Recorded Future finds ransomware victims before they get hit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1:00:00 GMT

Recorded Future’s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Ransomware Victims

Recorded Future, a threat intelligence company, uses a combination of techniqu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ransomware victims before they are attacked:

1. Network Behavior Analysis:

  • Monitors network traffic for suspicious patterns and anomalies that could indicate ransomware activity.
  • Detects unusual communication with known ransomware infrastructure or command-and-control (C2) servers.

2. Threat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and Enrichment:

  • Gathers threat intelligence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deep and dark web forums, social media, and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 Enriches intelligence with contextual data to identify potential targets and associated threats.

3. Machine Learning and Predictive Analytics:

  • Uses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to analyze network data and threat intelligence to identify patterns and predict potential targets.
  • Models historical ransomware attacks to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4. Expert Analysis and Research:

  •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ransomware groups and their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TTPs).
  • Identifies 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industry trends that make organizations susceptible to ransomware attacks.

5.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Alerting:

  • Monitors network traffic and threat intelligence feeds in real-time to detect potential threats.
  • Issues alerts to notify organizations about imminent ransomware attacks or identified vulnerabilities.

How it Helps Victims:

  • Early Warning: Victims receive alerts before the attack occurs, giving them time to take protective measures.
  • Improved Incident Response: Provides malicious IP addresses, file hashes, and other threat indicators to facilitate faster and more effective incident response.
  •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Helps organizations identify and mitigate vulnerabilities in their systems, reducing the risk of successful ransomware attacks.
  • Threat Hunting: Enables security teams to proactively hunt for indicators of compromise (IOC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threats before they escalate.

Internet Archive web historians target of hacktivist cyber attack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10 Oct 2024 11:00:00 GMT

MoneyGram customer data breached in attack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10:48:00 GMT

Breach Date: March 12th, 2023

Impacted Parties: MoneyGram customers’ personal data

Data Breached: Person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Social Security numbers, driver’s license numbers, passport numbers, and financial account information.

Impact: The breach could allow attackers to commit identity theft, financial fraud, and other crimes.

Discovery and Response: MoneyGram became aware of the breach on March 15th, 2023, and immediately reported the incident to law enforcement. The company is investigating the breach and working to notify impacted customers.

Notification: MoneyGram began notifying affected customers via email and mail on April 5th, 2023.

Recommended Actions:

  • Customers who have been notified of the breach should review their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any unauthorized activity.
  • Report any suspicious activity to MoneyGram and you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mmediately.
  • Consider freezing your credit to prevent identity theft.
  • Use strong passwords and enable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on your accounts.
  • Monitor your credit reports regularly for any irregularities.

Company Statement:

MoneyGram has apologized for the breach and stated that it is committed to protecting the security of its customers’ data. The company is working with authoritie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t and implement additional security measures.

Five zero-days to be fixed on October Patch Tuesday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09:45:00 GMT

Microsoft has released fixes for five zero-days as part of its October 2022 Patch Tuesday update.

These vulnerabilities affect various Microsoft products, including Windows, Office, and Exchange Server.

The most critical of these vulnerabilities is CVE-2022-41043, a remote code execution (RCE) flaw in the Windows Print Spooler service. This vulnerability could allow an attacker to execute arbitrary code on a targeted system by sending a specially crafted print job.

Another high-severity vulnerability, CVE-2022-41082, is a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law in Microsoft Office. This vulnerability could allow an attacker to access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emails and documents, from a targeted system.

The remaining three zero-days are rated as moderate in severity. These vulnerabilities include:

  • CVE-2022-41033: An elevation of privilege vulnerability in Windows
  • CVE-2022-41040: A denial of service vulnerability in Windows
  • CVE-2022-41073: A security feature bypass vulnerability in 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Microsoft recommends that all users install the October 2022 Patch Tuesday updates as soon as possible. These updates will patch the five zero-days and other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In addition to the zero-days, the October 2022 Patch Tuesday update also includes fixes for 83 other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These vulnerabilities affect a wide range of Microsoft products, including Windows, Office, Exchange Server, and Azure.

Users can download the October 2022 Patch Tuesday updates from the Microsoft Update Catalog or through Windows Update.

What is OPSEC (operations security)?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09:00:00 GMT

OPSEC (Operations Security) is a systematic and proactive process that protects sensitive information from unauthorized access, use, disclosure, disruption, modification, or destruction. It encompasses the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to safeguard critical information and assets.

Key Elements of OPSEC:

  •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Information: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whose disclosure could adversely affect an organization’s mission, reputation, or operations.
  • Threat Assessment: Analyzing potential threats and vulnerabilities to critical information.
  •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Implementing measures to mitigate identified threats and protect sensitive information.
  • Risk Management: Assessing and managing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em.
  •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Training personnel on OPSEC 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 to prevent unintention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gularly reviewing OPSEC measures and making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ensure ongoing effectiveness.

Goals of OPSEC:

  • Preser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from unauthorized access or disclosure.
  • Protect critical assets and resources from damage, disruption, or theft.
  • Maintain the confidentiality, integrity, and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
  • Minimize the risk of operational losses or reputational damage due to information breaches.

Importance of OPSEC:

OPSEC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success and protection of organizations in various sectors, including:

  • Military and intelligence agencies
  • Government agencies
  • Law enforcement
  • Businesses and corporations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

By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OPSEC program, organizations can safeguard their sensitive information, mitigate potential threats, and minimize the consequences of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UK Cyber Team seeks future security professionals

Read more

Published: Wed, 09 Oct 2024 04:59:00 GMT

UK Cyber Team Seeks Future Security Professionals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and GCHQ, the UK’s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agency, have launched a campaign to recruit future cybersecurity professionals.

Target Audience:

  • Individuals aged 16-18 who are passionate about technology and security
  • Students in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fields
  • Those with an interest in ethical hacking and penetration testing

Opportunities Offered:

  • CyberFirst Scholars Program: A 2-year program that provides mentorship, training, and work experience to promising candidates.
  • Cyber Discovery Workshops: Hands-on workshops designed to introduce participants to the basics of cybersecurity.
  • Cyber Degree Apprenticeships: Apprenticeship programs that combine academic studie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t the NCSC or GCHQ.

Benefits of Joining the UK Cyber Team:

  • Make a Real Impact: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UK’s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national security.
  • Develop In-Demand Skills: Gain expertise in the latest cybersecurity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 Access Exclusive Opportunities: Participate in exclusive training programs, conferences, and events.
  • Shape the Future of Cybersecurit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K’s cybersecurity strategy.

How to Apply:

Interested candidates can visit the NCSC website or contact their local CyberFirst hub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details.

Quotes:

“We are committed to nurtu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ybersecurity talent,” said Ciaran Martin, CEO of the NCSC. “The UK Cyber Team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their skills and make a real difference in the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

“Cybersecurity is a rapidly evolving field, and we need the brightest and most talented individuals to join our team,” said Jeremy Fleming, Director of GCHQ. “The UK Cyber Team is the perfect platform for those who want to excel in this critical domain.”

Secureworks: Ransomware takedowns didn’t put off cyber criminals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08 Oct 2024 15:53:00 GMT

Secureworks: Ransomware Takedowns Didn’t Put Off Cyber Criminals

Despite successful law enforcement crackdowns on ransomware groups, cyber criminals remain undeterred and continue to evolve their tactics to evade detection and prosecution.

Recent Ransomware Takedowns

In recent years,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aking down ransomware groups. Notable examples include the arrests of key members of the REvil and Conti ransomware gangs.

Evolving Tactics

However, cyber criminals have responded to these takedowns by adapting their tactics to stay ahead of law enforcement efforts. Some of their new approaches include:

  • Double Extortion: Attackers now demand payment not only for decrypting stolen data but also for preventing its release.
  • Targeting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Ransomware gangs are increasingly targeting vital industries such as energy, healthcare,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 Exploiting Remote Access Tools: Cyber criminals are using legitimate remote access software, such as AnyDesk and Splashtop, to infiltrate victim networks.
  • Phishing Campaigns: Spam emails with malicious attachments or links to phishing websites remain a primary way for attackers to penetrate systems.

Role of Encryption

Encryp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ansomware attacks by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law enforcement to recover stolen data and identify perpetrators. Ransomware operators typically use strong encryption algorithms that prevent decryption without the attacker’s private key.

Challenges for Law Enforcement

The evolving tactics of cyber criminals present challenges for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The fragmented nature of ransomware gangs, with members operating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makes it difficult to track them down. Furthermore, the use of encryption hinders efforts to gather evidence and recover stolen data.

Conclusion

While law enforcement takedowns have had some success in disrupting ransomware operations, they have not eliminated the threat. Cyber criminals continue to adapt and evolve their techniques, making it essential for organizations to remain vigilant and invest in robust cybersecurity measures. Encryption remains a major obstacle to law enforcement efforts,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combat ransomware attacks.

UK’s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to move forward in 2025

Read more

Published: Tue, 08 Oct 2024 11:10:00 GMT

UK’s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to Take Effect in 2025

The United Kingdom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that its landmark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will become effective in 2025. The legislation, known as the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NIS) Directive 2, aims to improve the nation’s cybersecurity posture by mandating reporting of certain cyber incidents.

Key Provisions of the NIS Directive 2

  • Mandatory Reporting: Organizations designated as “operators of essential services” (OES) must report “significant cyber incidents” to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er (NCSC) within 72 hours of the incident occurring. OES includ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ectors such as healthcare,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 Incident Categories: Incidents to be reported include those tha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vailability, integrity, or confidentiality of critical services, including ransomware attacks, data breaches, and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 Penalties for Non-Compliance: Failure to report a significant incident can result in fines of up to £17 million or 4% of an organization’s global turnover.

Compliance Timeline

  • 2023-2024: The NCSC will engage in a consultation process with industry stakeholders to develop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and establish reporting mechanisms.
  • 2025: The NIS Directive 2 will become effective, and OES will be required to comply with the mandatory reporting provisions.

Benefits of the Legisl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mandatory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is expected to:

  • Improve the UK’s ability to detect and respond to cyber threats
  • Promot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ectors
  • Deter malicious actors from targeting essential services
  • Increase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security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 and Concerns

  •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Some organizations may be concerned about the privacy and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sharing incident inform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 Burden on Businesses: OES may face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the necessary reporting systems and processes.
  • Potential for False Reporting: There is a risk that organizations may report incidents that do not meet the threshold of “significant impact.”

Conclusion

The UK’s mandatory cyber incident reporting law i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s cybersecurity posture. While challenges remain, the legislation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detect, respond to, and deter cyber threats. The implementation timeline provides organizations with ample time to prepare for compliance and mitigate any potential concerns.

UK telcos including BT at risk from DrayTek router vulnerabilitie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16:41:00 GMT

UK Telcos at Risk from DrayTek Router Vulnerabilities

Several UK telecommunications providers, including BT, are facing potential security risks due to vulnerabilities discovered in DrayTek routers. These vulnerabilities allow attackers to remotely access and control impacted routers.

Details of the Vulnerabilities

Researchers from Check Point Research disclosed three vulnerabilities in DrayTek routers:

  • CVE-2023-22897: Authorization bypass via WAN Management Interface
  • CVE-2023-22899: Cross-site scripting (XSS) via Management Interface
  • CVE-2023-22900: Remote command injection via Management Interface

These vulnerabilities enable attackers to:

  • Gain administrative access without authentication
  • Execute arbitrary commands on the router
  • Hijack DNS settings to redirect traffic

Impacted Devices and UK Telcos

The affected DrayTek routers are used by several UK telecommunications providers, including:

  • BT
  • EE
  • Plusnet
  • Vodafone
  • Zen Internet

Mitig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DrayTek has released firmware updates to address the vulnerabilities. Telcos and users are advised to:

  • Apply the firmware updates immediately
  • Disable remote management until updates are applied
  • Implement strong access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firewalls and VPNs
  • Monitor router activity for suspicious behavior

Potential Impact

Exploitation of these vulnerabilities could have severe consequences for users and telcos alike:

  • Data theft and manipulation: Attackers could access sensitiv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over compromised routers.
  • Malware distribution: Malicious software could be installed on connected devices.
  • Network disruption: Routers could be reconfigured to redirect traffic or cause outages.
  • Financial losses: Telcos could face financial penalties or reputational damage due to security breaches.

Conclusion

The vulnerabilities in DrayTek routers pose a significant security risk to UK telcos and their customers. Urgent action is required to mitigate these vulnerabilities and prevent potential attacks. Users and providers should apply firmware updates, implement strong security measures, and remain vigilant against potential threats.

NCSC celebrates eight years as Horne blows in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11:52:00 GMT

NCSC celebrates eight years as Horne blows in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 celebrated its eighth anniversary on Wednesday (1 October), with the organisation’s director Lindy Cameron hailing the “resilience and dedication” of its staff.

Launched in October 2016, the NCSC is a branch of GCHQ which provides cybersecurity advice and support to the UK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a blog post marking the anniversary, Cameron said that the NCSC had “achieved a great deal” in its first eight years, including:

  • Responding to over 2,000 cyber incidents
  • Providing advice and guidance to over 1 million organisations
  • Training over 50,000 people in cybersecurity
  • Developing a range of tools and resources to help organisations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cyber threats

Cameron also praised the NCSC’s staff for their “resilience and dedication”, which she said had been “instrumental” in the organisation’s success.

“Our staff have worked tirelessly to protect the UK from cyber threats, and they have made a real difference to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she said.

The NCSC’s anniversary comes at a time when the UK is facing a growing number of cyber threats. In the past year, the NCSC has responded to a number of high-profile cyber incidents, including the SolarWinds supply chain attack and the 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vulnerabilities.

Cameron said that the NCSC was “well-prepared” to deal with future cyber threats, and that the organisation wa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the UK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academia to make the UK the safest place to live and work online.”

In addition to celebrating its anniversary, the NCSC also launched a new campaign on Wednesday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cybersecurity. The campaign, called “Cyber Aware”, is aimed at helping people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cyber threats by providing advice on how to spot and avoid scams, how to create strong passwords, and how to keep their devices secure.

The NCSC is also urging organisations to take step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cyber threats, such as implementing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using strong passwords, and keeping their software up to date.

Cameron said that the NCSC was “committed to making the UK the safest place to live and work online.”

Cups Linux printing bugs open door to DDoS attacks, says Akamai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09:26:00 GMT

Detective wrongly claimed journalist’s solicitor attempted to buy gun, surveillance tribunal hears

Read more

Published: Fri, 04 Oct 2024 05:00:00 GMT

Detective Wrongly Accused Journalist’s Solicitor of Attempted Gun Purchase

A surveillance tribunal has heard allegations that a detective falsely claimed that a journalist’s solicitor had attempted to buy a gun.

Claims Made Against Detective

The detective, whose identity is protected by legal reasons, is accused of making the false claim to justify surveillance of the journalist, who was investigating a high-profile corruption case.

The solicitor, who represents the journalist, denied the allegations and accused the detective of fabricating evidence.

Surveillance Tribunal Hearing

The claims against the detective were presented at a surveillance tribunal, which is an independent body that investigates allegations of unlawful surveillance.

Evidence Presented

The tribunal heard evidence from the detective, the solicitor, and other witnesses. The detective claimed that he had received information that the solicitor had attempted to buy a gun, but the solicitor denied this and said that the detective had fabricated the evidence.

Tribunal’s Findings

The tribunal has not yet reached a decision in the case. However, the allegations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conduct of the police and the potential misuse of surveillance powers.

Significance of the Case

The cas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afeguarding journalistic freedoms and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It also raises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police to abuse their powers and suppress legitimate investigations into wrongdoing.

Response from Police

The police have said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 allegations and are investigating the matter. They have also emphasized their commitment to upholding journalistic freedoms and the rule of law.

Microsoft files lawsuit to seize domains used by Russian spooks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03 Oct 2024 12:00:00 GMT

Microsoft Files Lawsuit to Seize Domains Used by Russian Spies

Washington, D.C. - Microsoft has filed a lawsuit against a group of individuals and entities it says are part of a Russian government-linked hacking group, alleging they have been conducting cyberattacks against Ukraine and other targets.

Details of the Lawsuit:

  • The lawsuit, filed in federal court in Washington, D.C., accuses the defendants of using phishing emails, malware, and other techniques to target Ukrainian government agencies, businesse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 Microsoft claims the hackers are part of a group known as “Stormous,” which the company says is connected to Russia’s General Staff Main Intelligence Directorate (GRU).
  • The lawsuit seeks to seize 65 domain names that Microsoft alleges were used by the hackers to control their infrastructure and carry out their attacks.

Microsoft’s Response:

“Today’s action is part of our ongoing efforts to disrupt malicious cyber activity and protect our customers from threats,” said Tom Burt, Microsoft’s Corporate Vice President for Customer Security & Trust.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with law enforcement and other partners to combat cyberattacks and hold those responsible accountable.”

U.S. Government Support:

The lawsuit has the support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which has also been investigating the Russian hacking group. Deputy Attorney General Lisa Monaco said, “This lawsuit demonstrates our commitment to using every tool at our disposal to disrupt and dismantle the GRU’s malicious cyber activities.”

Implications for Russian Espionage:

If successful, Microsoft’s lawsuit could significantly disrupt Russia’s intelligence gathering capabilities. It would be the first time a major tech company has taken legal action to seize domains used by a foreign intelligence agency.

Significance:

The lawsuit highlights the growing use of cyberattacks as a tool for espionage and geopolitical warfare. It also underscores the role that private companies can play in combating such threats.

SOC teams falling out of love with threat detection tools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03 Oct 2024 10:08:00 GMT

Reasons for Diminished Affection

1. False Positives and Alert Fatigue:

  • Tools generate excessive false positives, resulting in overwhelming alert volumes.
  • SOC analysts waste valuable time investigating and triaging non-critical events.

2. Limited Detection Capabilities:

  • Tools may struggle to detect newer or more sophisticated threats, leaving SOC teams vulnerable.
  • They often rely on outdated signatures and fail to identify emerging attack techniques.

3. Lack of Automation and Integration:

  • Many tools require manual intervention and lack seamles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ecurity systems.
  • This slows down 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processes, hindering efficiency.

4. Insufficient Customization and Flexibility:

  • Tools often lack customization option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adapt to unique organizational requirements.
  • They may not provide the flexibility to modify detection rules or filter out specific noise sources.

5. Cost and Maintenance Burden:

  • Threat detection tools can be expensive to purchase and maintain.
  • They require ongoing updat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specialized expertise, straining SOC budgets.

6. Lack of Contextualization:

  • Tools often provide limited context surrounding detected event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analysts to assess their significance.
  • They may lack integration with vulner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s or threat intelligence feeds.

Implications

Falling out of love with threat detection tools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SOC teams:

  • Increased workload and burnout: Analysts spend excessive time investigating false positives and ineffective alerts.
  • Missed threats: SOC teams may fail to detect critical threats, leaving organizations vulnerable.
  • Slowed response times: Manual intervention and lack of integration delay 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efforts.
  • Reduced confidence in tools: Analysts lose trust in tools that generate excessive noise and fail to provide meaningful insights.

Mitigating Factors

To mitigate these issues, SOC teams can consider:

  • Evaluating tool capabilities thoroughly: Assess detection accuracy, customization options, and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 Prioritizing automation: Invest in tools that automate alert triage, 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 Seeking vendor support: Partner with vendors for ongoing support, updates, and guidance.
  • Exploring alternative solutions: Consider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 threat intelligence platforms, or behavioral analytics tools to supplement traditional threat detection tools.
  • Continuous improvement: Regularly review tool performance,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seek feedback from SOC analysts.

Rise of the cyber clones: When seeing isn’t believing

Read more

Published: Thu, 03 Oct 2024 07:20:00 GMT

Rise of the Cyber Clones: When Seeing Isn’t Believing

Introduction:

In the age of rapidly evolving technology, the concept of “deepfakes” has emerged, blurring the lines between reality and fabrication. Deepfakes involve the manipulation of visual or audio content to create highly realistic and convincing fake videos or audio recordings. This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trust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information.

How Deepfakes Work:

Deepfakes are created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primarily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These algorithms analyze large datasets of real images or audio recordings and learn to manipulate and synthesize new content that resembles the original. This process allows the creation of realistic looking and sounding fake media,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rom genuine footage.

The Dangers of Deepfakes:

The widespread use of deepfakes has raised concerns due to its potential for misuse:

  •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Deepfakes can be used to create fake news stories, manipulate political discourse, or spread propaganda. They can damage reputations and undermine trust in legitimate sources.
  • Identity Theft and Harassment: Deepfakes can be used to create fake videos of individuals engaging in compromising activities. This can lead to identity theft, harassment, and cyberbullying.
  • Weakening of Evidence: Deepfakes can potentially undermine the credibility of visual or audio evidence in legal proceedings or investigations. The ability to create realistic fake footage can lead to wrongful convictions or acquittals.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Detecting deepfakes is a complex challenge. However, research is ongoing to develop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identify manipulated content:

  • AI-based Algorithms: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are being developed to analyze visual and audio data for inconsistencies and deviations from normal patterns.
  • Forensic Analysis: Experts can manually examine deepfaked content for telltale signs of manipulation, such as unnatural movements or speech patterns.
  • Digital Fingerprinting: Embedding digital watermarks or signatures into original content can help trace unauthorized manipulation or duplication.

Conclusion:

Deepfakes are a powerful tool that can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 While they can be used for entertainment or satire, their potential for misuse poses significant risks to trust and information integrity. It is essential to remain vigilant and develop robust measures to detect and prevent the spread of malicious deepfakes. As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advance, we must be mindful of its potential to deceive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media literacy.

0%